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江亭的結果 展開
- 唐代杜甫的詩作
- 河西區馬場街衛生服務中心原黨支部書記
江亭
唐代杜甫的詩作
《江亭》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五言律詩。前四句從表面上看,詩人坦腹江亭,心情平靜,無意與流水相競;心情閑適,與白雲一樣舒緩悠閑,其心境並非那樣悠閑自在。五六句移情入景,心頭的寂寞,眾榮獨瘁的悲涼,通過嗔怪春物自私表露無遺。末二句直抒胸臆,家國之憂難排難遣。此詩表面上悠閑恬適,實際則是一片焦灼苦悶。情理兼容,意趣盎然。
這首詩表面看上去,“坦腹江亭暖,長吟野望時”,和那些山林隱士的感情沒有很大的不同;然而一讀三、四兩句,區別卻是明顯的。晚春的季節,天氣已經變暖,詩人杜甫離開成都草堂,來到郊外,舒服仰卧在江邊的亭子,吟誦著《野望》這首詩。
從表面看,“水流心不競”是說江水如此滔滔,好像為了什麼事情,爭著向前奔跑;而詩人卻心情平靜,無意與流水相爭。“雲在意俱遲”,是說白雲在天上移動,那種舒緩悠閑,與詩人的閑適心情完全沒有兩樣。仇兆鰲說它“有淡然物外、優遊觀化意”(《杜詩詳註》)是從這方面理解的,但這只是一種表面的看法。
拿王維的“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歸嵩山作》)來對比,王維是本來心中寧靜,從靜中看出了流水、暮禽都有如向他表示歡迎、依戀之意;而杜甫這一聯則從靜中得出相反的感想。“水流心不競”,本來心裡是“競”的,看了流水之後,才忽然覺得平日如此棲棲遑遑,畢竟沒有意義,心中陡然冒出“何須去競”的一種念頭來。“雲在意俱遲”也一樣,本來滿腔抱負,要有所作為,而客觀情勢卻處處和詩人為難。在平時,原是極不願意“遲遲”的,詩人看見白雲悠悠,於是也突然覺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討苦吃,應該同白雲“俱遲”才對了。
王維的詩“流水如有意”,“有意”顯出詩人的“無意”;杜甫的詩“水流心不競”,“不競”泄露了詩人平日的“競”。“正言若反”,在作者卻是不自覺的。
下面第三聯,更是進一步揭出詩人杜甫的本色。“寂寂春將晚”,帶出心頭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萬物興盛而詩人獨自憂傷的悲涼。這是一種融景入情的手法。晚春本來並不寂寞,詩人處境閑寂,移情入景,自然覺得景色也是寂寞無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爭奇鬥豔,欣欣向榮,然而都與詩人無關,引不起詩人心情的欣悅,所以他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當然,這當中也不儘是他個人遭逢上的感慨,但正好說明詩人的心境並非是那樣悠閑自在的。寫到這裡,結合上聯的“水流”“雲在”,詩人的思想感情就已經表露無遺了。
杜甫寫此詩時,安史之亂未平。作者雖然避亂在四川,暫時得以“坦腹江亭”,到底還是忘不了國家安危的,因此詩的最後,就不能不歸結到“江東猶苦戰,回首一顰眉”,又陷入滿腹憂國憂民的愁緒中去了。杜甫這首詩表面上悠閑恬適,骨子裡仍是一片焦灼苦悶。這正是杜甫不同於一般山水詩人的地方。
宋·蔡夢弼《杜工部草堂詩話》:橫浦張子韶《心傳錄》曰:“陶淵明辭云:‘雲無心而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杜子美云:‘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若淵明與子美相易其語,則識者往往以謂子美不及淵明矣。觀其雲‘雲無心’、‘鳥倦飛’,則可知其本意。至於水流而‘心不競’,雲在而‘意俱遲’,則與物初無間斷,氣更渾淪,難輕議也。”
元·方回《瀛奎律髓》:老杜詩不可以色相聲音求。……又如“寂寂春將晚,欣欣物自私”、“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作一串說,無斧鑿痕,無妝點跡,又豈只是說景者之所能乎?……又此篇末句“徘悶”似與“心不競”、“意俱遲”同異,殊不知老杜詩以世亂為客,故多感慨。其初長吟野望時閑適如此,久之即又觸動羈情如彼。不可以律束縛拘羈也。
明·唐汝詢《唐詩歸》:鍾云:禪(頷聯)。鍾云:自私、無私各有其妙,傳不出(頸聯)。結弱(末句)。
明·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劉辰翁曰:閑言閑語,非吃緊不能道。“更無私”,自好,“自私”,又好,實一意也。人自以為我私,則無私矣,最是相業。周珽曰:“水流”、“雲在”句意玄。“春將晚”、“物自私”句意脫。“坦腹”“長吟”似放。“排悶”、“強詩”,忽增感慨。固知杜詩多變化。陸伯生曰:五、六語,露出此老本相,俱有識。
明·王嗣奭《杜臆》:“水流”、“雲在”一聯,景與心融,神與景會,居然有道之言。蓋當閑適時,道機自露,非公說不得如此通透,更覺“雲淡風輕”,無此深趣。
清·何焯《義門讀書記》:“雲在意俱遲”,一“在”字人更不能到。
清·仇兆鰲《杜詩詳註》:按“欣欣物自私”有物各得所之意,前詩云“花柳更無私”,有與物同春之意:分明是沂水春風氣象。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薛瑄曰:“水流心不競,雲在意俱遲”,從容自在,可以形容有道者之氣象。“寂寂舂將晚,欣欣物自私”,可以形容物各付物之氣象。“江山如有待,花柳更無私”,唐詩皆不及此氣象。
清·浦起龍《讀杜心解》:發端極優緩,故次聯透出胸襟,便極閑適。……須知七、八離鄉之感,從“物自私”三字帶出,非硬裝也。
清·張錫麟《唐詩近體》:“水流”二句從容自在,可以形容有道氣象。“寂寂”二句,可以形容物各付物氣象。
近代·李慶甲《瀛奎律髓匯評》:紀昀:虛谷此評最精。蓋此詩轉關五六句,舂已寂寂,則有歲時遲暮之慨;物各欣欣,即有我獨失所之悲,所以感念滋深,裁詩排悶耳。若說五、六亦是寫景,則失作者之意。紀昀:三、四本即景好句、宋人以理語詮之,遂生出詩家障礙。許印芳:虛谷深病晚唐人律詩中兩聯純是寫景,故常有此等議論。……此評所說一聯中情景交融者,可謂獨抒己見,得古秘訣矣。查慎行:“長吟野望”,雖似閑適,實是遣悶。故結句喚醒,通體俱靈。非若方評所云久之觸悶,多一轉折也。
這首詩寫於上元二年。上元元年(760)夏天,詩人杜甫在朋友的資助下,在四川成都郊外的浣花溪畔蓋了一間草堂,在飽經戰亂之苦后,生活暫時得到了安寧,妻子兒女同聚一處,重新獲得了天倫之樂。杜甫逃避戰亂,隱居在成都草堂,生活暫時比較平靜安定。但是,安史之亂還沒有平定,唐朝的其它國土還在進行著艱苦的戰爭。詩人杜甫在悠閑的隱居生活中,還是忘不了國家的安危,陷入憂國憂民的愁緒中。此詩即是一次游臨江之亭有感而作。
杜甫(712年2月12日~770年),男,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出生於河南鞏縣,原籍湖北襄陽。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少年時代曾先後遊歷吳越和齊趙,其間曾赴洛陽應舉不第。三十五歲以後,先在長安應試,落第;後來向皇帝獻賦,向貴人投贈。官場不得志,親眼目睹了唐朝上層社會的奢靡與社會危機。天寶十四載(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先後輾轉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繫蒼生,胸懷國事。杜甫創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別”等名作。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一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干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
大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歲。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