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泉鎮
平地泉鎮
平地泉鎮,內蒙古自治區烏蘭察布市察哈爾右翼前旗下轄鎮,地處察哈爾右翼前旗中部,東與黃旗海鎮接壤,南與巴音塔拉鎮、土貴烏拉鎮為鄰,西與卓資縣十八台鎮相連,北與集寧區馬蓮渠鄉毗鄰,行政區域面積156.27平方千米。
清代時期,為察哈爾右翼正黃旗的駐牧之地;1964年8月,劃歸察右前旗,下設11生產大隊;1984年,改為平地泉鄉;1994年7月,平地泉鄉改鎮。截至2018年末,平地泉鎮戶籍人口有21377人。截至2020年6月,平地泉鎮下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
2011年,平地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230元。 2018年,平地泉鎮有工業企業121個,其中規模以上6個,有營業面積超過50平方米以上的綜合商店或超市86個。
平地泉鎮
全鎮主導產業以區域分佈在灘川區、丘陵區,在灘川區主要以發展蔬菜種植及現代化農業為主,在丘陵區主要以發展生豬、奶牛、肉羊、肉雞等規模化養殖業為主。
合併前的平地泉鎮歷史上多有變革。清朝長期作為察哈爾右翼正黃旗的駐牧之地。光緒年間,清政府為支付庚子賠款,被迫同意教會在此放地招民墾種。其後民國政府設置墾務局,實行內地移民實邊墾牧政策,蒙古民族的牧地開始逐年被開墾變為耕地,平地泉鎮範圍內逐漸有定居形成村落。民國時期平地泉為豐鎮縣三區,公所設在平地泉村,平地泉鎮自古地處歸綏(今呼和浩特)、陶林(今察哈爾右翼中旗)、山西省大同等地來往商路要衝,出現了滿足商旅驛客需求的各類店鋪商號、手工作坊等服務加工行業。日漸成為周邊地區的貨場集散之地。今平地泉鎮區內殘存的古城址就是當時商貿繁華的見證。民國8年(1919年)京綏鐵路修至蘇集時,原設計在今平地泉村建平地泉火車站,但因平地泉地區天主教會、教民的干預反對,只得將車站移至平地泉北的老鴰嘴(今烏蘭察布),因站名已備案,不便更改,車站建成后仍用了“平地泉車站”站名,而平地泉改為“老平地泉”之稱,以示區別。
民國37年(1948年)09月,集寧縣、正黃旗等地獲得解放。老平地泉被設置為集寧縣第四區。公所設在平地泉村,同時建立了老平地泉鄉。1957年撤區建鄉,建立大鄉老平地泉鄉,屬集寧市郊區管轄。1958年09月,撤鄉建社,成立東方紅人民公社。1959年02月撤銷平地泉鄉、白海子鄉、三號地鄉,成立平地泉人民公社。1962年分設為平地泉、三號地、白海子3個人民公社。1964年08月劃歸察哈爾右翼前旗管轄,下設11個生產隊。1983年撤社建鄉,成立平地泉鄉。1994年07月撤鄉建鎮,成立平地泉鎮。
話說集寧路古城沉睡地下的這500多年中,中國大地上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朱元璋1368年建立明朝後,朱家江山共傳了十六世,歷276年。末代明皇朱由檢是明朝歷史上一位很有作為的皇帝,挺有事業心,接了他哥哥的班后勵精圖治,欲挽狂瀾於既倒。但朱由檢是心強命不強,生不逢時。1644年李自成率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城,朱由檢在煤山歪脖樹上吊身亡,明朝結束。
明亡后滿清入關,李自成敗亡,中國改姓愛新覺羅。清朝是中國最後一個封建王朝,在“康乾盛世”達到拋物線的頂點后,東方大國china迅速轉入衰落。而與此同時,在地球的另一邊,歐洲經歷了工業革命,西方列強迅速崛起,亞洲島國日本也發生了明治維新。
由於清王朝腐敗不堪和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深入,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中國陷入極度的民族危機。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1912年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中華民國宣告成立,清朝滅亡。好了,這個中華民國就是集寧路古城遺址“大成至聖文宣王廟學碑”出土時所處的朝代。
那麼,近代集寧究竟是如何肇始的?建立於何時何地呢?
近代集寧的誕生,直接受益於20世紀初中國西北一條鐵路大動脈的修建。
一說起近代鐵路,大家自然會想起一個人,中國第一代“海歸”代表人物———詹天佑。因為詹天佑設計並主持修建的京張鐵路,是第一條由我們中國人自主設計和修建的鐵路!
1905年5月,清政府批准修築京張鐵路,委任詹天佑為總工程司兼會辦(后升任總辦兼總工程司)。同年9月京張鐵路開工,1909年8月建成通車,歷時四年。京張鐵路通車前,清政府決定展修張家口至歸綏(今呼和浩特)段。1911年11月,通車至陽高時,因武昌起義而停工。
1919年京綏鐵路修至蘇集時,按照既定圖紙,設計在今察右前旗平地泉鎮建一個二等車站———平地泉火車站。但就在這節骨眼兒上,平地泉的天主教堂出夭蛾子了。外國神甫煽動當地教民反對車站從平地泉經過,鬧騰得挺厲害。
單說卓資山新工總段遇到此事極為撓頭,趕緊向上反映。中國近代很多外交磨擦都跟教會有關,而且往往成為列強對中國進行訛詐的“抓手”,稱為“事件”。所以當時的路局也不敢“強征”、“強拆”,決定惹不起躲得起,指示卓資山新工總段另選他址。
建哪兒好呢?經過工程技術人員實地勘測,平地泉村北10公里處一個叫“老鴉嘴”(當地方言將烏鴉稱為“黑老鴉”,此處“鴉”音同“哇”,讀wā,下同)。
這是一個人煙稀少的小村子,除了一處車馬大店外,村裡主要是黃、趙兩大戶,還有零星幾家外姓,方圓數里皆為荒野。
從技術層面考慮,車站改設老鴉嘴對原圖紙改動輕微,原來從平地泉折向卓資山走得是一個圓弧,而從老鴉嘴折向卓資山則接近於鈍角。
經過論證和請示,京綏路局工務處決定正式將平地泉車站北移老鴉嘴。因站名已備案,不便更改,車站北移后仍用了“平地泉”站名。
從此,“老鴉嘴”的村名被平地泉所取代,而平地泉則改稱為“老平地泉”,以示區別。
當時的新平地泉屬民國察哈爾特別區豐鎮縣轄地,為了便於管理,教導19集寧城關區叫平地泉。1921年秋,豐鎮縣墾務局移局平地泉,更名為“平地泉招墾設治局”,籌備在此設立縣治。
當時平地泉招墾設治局局長名叫楊葆初,他認為“集寧”曾是金代縣名和元代“路”名,寓“集市安寧”之意,象徵著“吉祥安寧”,遂決定將平地泉招墾設治局改名為“集寧招墾設治局”,並呈報核准。
1922年2月,察哈爾實業廳正式批准平地泉招墾設治局更名為“集寧招墾設治局”。
1924年2月15日,“集寧招墾設治局”正式改為集寧縣,隸屬察哈爾特別區。
至此,集寧大名再度傳世,近代集寧由此肇始,新老集寧的文明脈絡天意般的銜接起來。
現在大家清楚了吧,“老鴉嘴”是近代集寧設治前的村名,而平地泉車站就是現在的集寧火車站。
集寧設縣后,平地泉成為縣府所在地,稱平地泉鎮。雖然後來幾易其名,但在1956年集寧設市之前,人們都管集寧城關區叫平地泉,甚至外地人只知平地泉,而不曉集寧縣。
1921年京綏鐵路全線通車后,由於平地泉是新辟之地,又屬塞外要衝,各地商人和墾戶相率而至,車站附近迅速成為商業繁盛區域,平地泉開始聲名遠播。
1921年9月20日,為紀念京綏鐵路於1921年5月1日全線通車,交通部京綏鐵路管理局印製了《中華國有鐵路京綏線建置紀略》一書,當時是非賣品,供內部贈閱。該書為我們權威的記錄了京綏鐵路平地泉段修建的始末。
前交通總長葉恭綽在《序》中寫道:“九年十二月,甫由平地泉抵卓資山,逾四閱月,今年五月而全線遂告棣通。綜計全路綿長千二百餘里,跨越五省區,北控外蒙,南聯晉代,東接熱察,西通河套,舉凡蒙旗、青海與居庸、嘉峪兩關,內外之貿易、行旅咸必於此取途,偉矣哉!”
《本路建築緣起》中寫道:“中途停頓淹滯經年,九年一月甫至平地泉。”
《本路工程經過情形》中寫到:“八年秋由豐鎮接修幹線。九年四月達平地泉,十年一月至卓資山。”
上面的資料非常重要,告訴了我們三個關鍵的時間節點:京綏鐵路1920年1月甫至平地泉,4月抵達平地泉,12月抵達卓資山。
所以,近代集寧的開埠時間應該是1920年,距今整整90年前!
我們無從考證是哪位工人或是技師在老鴉嘴那個小村子挖下了第一鍬土,砸下了第一顆道釘,但那一挖一砸卻開創了一片新天地,催生了一個新集寧!
這是近代集寧開天闢地的大事件。
鐵路修到老鴉嘴時,還發生了一段鮮為人知的“小插曲”。
話說1919年底京綏鐵路臨時改道老鴉嘴,這個僅有五、六戶人家的小村莊一下子沸騰了!人們議論紛紛,除了新奇,村民們並不知道這種叫“鐵軌”的東西究竟會給村子帶來什麼。
別人都是旁觀者,但黃老三一家卻面臨著抉擇。修鐵軌的人已不只一次找他談話,要求鐵軌從他家沙河以南廣袤的農田經過。他們下達了三點告知:
1、鐵軌之上將來要走火車,火車只是沿著鐵軌前進,不會涉足鐵軌兩旁的耕地;
2、鐵軌所佔地畝由路局按照放地價格給予收買,同時補償用於耕作的間接損失;
3、修鐵軌是民國開發西北的重要國策,是由政府授權京綏鐵路管理局實施的,所有國民必須配合,不得抵制。
作為當家人,這可愁壞了黃老三。要是答應了路局,是福是禍心裡沒個譜,不答應吧,又怕小胳膊擰不過大腿。怎麼辦呢?只好召集全家人商量對策。
作為老鴉嘴第一大戶,當時的黃家人多勢眾,在村子里舉足輕重,因此其他村民也參與了進來,事實上召開了一個村民大會。
經過激烈的討論,人們的意見漸趨一致:
1、路局說火車將來只沿著鐵軌前進,不會涉足鐵軌兩旁的耕地,這純粹是蒙人。牛有瘋的時候,馬有驚的時候,誰敢保證這火車不“撒野”?再說了,秋天莊稼成熟,風乾物燥,這火車噴著火跑過來,還不得把整片莊稼都給點著了?
2、地價一天比一天高,誰知道過幾年行情還能漲多少,按照現價把地賣了,准虧!
3、黃家從柴溝堡來此墾荒,到現在已是祖孫三代,人多戶眾,決不能逆來順受,任人擺布,就是打起架來,那些外地人也不見得能佔到便宜。
於是矛盾不可避免的激化了。當路局的工人把枕木抬上黃家的土地時,黃家人一擁而上,把枕木扔出界外,工人再抬上,黃家再扔下,架就這樣打起來了。高家初來老鴉嘴時曾經受過黃家的關照,因此高家兄弟在關鍵時刻顯示出仗義,加入到了黃家陣營,對抗修路工人。
經過幾次動手,雙方各有負傷,各不相讓,事態變得嚴重起來。
就在這個時候,分段接到總段通知,決定妥協,鐵路向東弧形繞過黃家地。
我們無從猜測是什麼原因迫使路局決定讓步,也許是民國初年彰顯民權,也許是情勢危急忌憚後果,也許是體恤民情心存懷柔,也許是工期緊迫權衡變通,也許……
這段“小插曲”真有其事嗎?有,情節是我想象的,故事梗概出自陳正祥的《黃家梁小史》(《集寧文史資料》第二輯)。憶文如下:
“民國八年,平綏路土工修到集寧,按原勘探設計,鐵路要在黃、趙兩家門前通過。黃智不讓,堅決不賣給土地;鐵路工人強修.黃家強阻,為此多次打架,黃智及其子多人被打傷。這時,高家弟兄已遷來黃家梁,曾幫助黃家同修路工人打架。後來,鐵路讓了步,東移一里多地,繞了一個大彎子。正因為鐵路東移了,黃家梁的布鋪、鐵匠鋪等也搬走了,小商埠不見了,九龍街建起了不少店鋪。回憶起這段往事來,趙連成還不無遺憾地說:‘鐵路東移了,店鋪搬走了,這裡不熱鬧了。’
還有另一種說法,那時車站打不出井來,在黃家梁村西(盟電視台門前東南)打了一眼井,鋪管道供車站用水。管道從黃家地里通過,黃家不讓,因而打架。”
這兩種說法哪種是事實呢?我認為是第一種,即黃家反對鐵道佔地通過,發生打架事件,最終迫使鐵路東移。理由有二:
一是,大家看看集寧地圖,京包鐵路正對現黃家梁處,明顯有一個東向的彎子,是非常典型的“繞道”痕迹,而這裡一無水域,二非山體,之所以如此設計,唯一的原因就是人為繞開。
實地在哪能觀察到這個大彎子呢?就是現在的通洲路南天橋。站在橋頭東側向西南方向望去,一個半圓盡收眼底,非常明顯。
二是,從常理來講,如果只是一條水管借道門前地頭,黃家也不至於如此橫加阻攔,不惜打架。只有觸及到了黃家的根本利益,而且比較關切,才可能發展到雙方打群架。
所以,黃家梁打架事件可以說是集寧歷史上第一起“因征地引發的群體性事件”。從後來鐵路方面被迫讓步,繞道東移來說,當時的路局是以人為本的,講人權,講民主,講法制。
總之,老鴉嘴通了鐵軌,開始修建一等車站———“平地泉車站”,村名隨之改稱平地泉。
1920年12月,平地泉至卓資山段建成通車,1921年5月,卓資山到綏遠段建成通車。之後京綏鐵路修展至包頭鎮,1923年1月正式通車,全長817.9公里,就是今天京包鐵路的前身。
平地泉鎮交通優勢十分優越,地處交通要處,北距市府烏蘭察布9.5㎞,向南20㎞抵達察哈爾右翼前旗政府所在地土貴烏拉鎮。京包鐵路,136國家儲庫,151國家儲油庫專線鐵路橫穿全境,鎮西南3㎞處設有客貨運站——蘇集站。G208國道,G110國道、呼大公路、玫瑰營至花爾村的縣級公路穿鎮而過,察哈爾生態工業園區、移民新區道路四通八達。鐵路、公路在全鎮境內形成了縱橫交錯的交通網。
全鎮的經濟發展由以粗放型農業經濟逐步向高效農牧業規模鄉鎮企業並舉多元經濟發展。農業方面切實加強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全面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沙源治理工程,發展生態農業。取得了精種、高產、高效的效果。灘川地區水澆地實現了林、路、渠、田、井五配套,1992年被列為自治區商品糧食基地,1993年建成3個基地項目區,佔地1萬餘畝,旗政府在平地泉建成察右前旗高效農業科技示範園區,佔地達1200畝。在畜牧業發展上,加大科學飼養力度,全面實施“四良四改”種子工程,培育發展養殖專業戶,專業村和養殖小區。使畜牧業得到長足的發展。2004年全鎮大小畜達15320 頭(只),其中寒羊達 7921隻;奶牛達4600頭。
平地泉鎮
平地泉鎮獨特的地位交通優勢,為發展鄉鎮企業創造了寬鬆的環境,同時已成為察哈爾右翼前旗工業經濟發展的中心。從1991年開始在鎮駐地範圍內就全面啟動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和橫聯引進工程,進一步優化招商引資環境,1992年7月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察右前旗老平地泉經濟開發區”,規劃佔地面積達500畝,按工業區、商業區、加工業區、生活住宅區進行“四區”開發。近年,旗委政府又在原老平地泉經濟開發區的基礎上建設察哈爾生態工業園區,這是察右前旗歷史上規模最大、標準最高的工業發展區域,有力地拉動了平地泉鎮各項事業的快速發展。
2004年全鎮發展商飲服務業,交通運輸業、加工修理業建築建材業等各類鄉鎮企業達150 家,從業人數達350人。入駐察哈爾生態工業園區的各類企業有17家。建成運行的有8家,其中內蒙古草原牛媽媽乳業公司、內蒙古富廣食品公司、玉羊肉食公司、天輔乳業公司等旗農、畜產品加工龍頭企業帶動了平地泉鎮農牧業的發展。
鎮駐地平地泉村從1990年開始就進行改造。到1992年多渠道籌措資金650萬元,先後拓寬新建了過街208國道段1.15公里,新建了鎮文化中心站,賓館、中心醫院、農貿市場、學區中心校教學樓、糧站、變電站、加油站、居民自來水工程、街道兩側商業樓50多棟基礎設施,建築面積達2.2萬平方米。自旗政府先後決定在平地泉建設“老平地泉經濟開發區”、“察哈爾生態工業園區”以來,平地泉小集鎮建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開通了有線電視,同年開通了移動、聯通固定電話通訊網。鎮駐地全部安裝上自來水。
平地泉鎮
1998年被國家民政府批准列為全國小集鎮建設示範鎮,到2004年平地泉鎮已形成現代新型工業城鎮的雛形,2004年全鎮國內生產總值完成4.2億,其中工業產值達3.5億元,鎮財政收入4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08元。
2011年末,平地泉鎮下轄18個行政村:平一、平二、平三、花村、南村、紅房、蘇集、泉腦、八印灘、沈家、土城、十號地、郝家、富河、沙渠、吉豐、三股泉、民生,下設101個村民小組。
截至2020年6月,平地泉鎮下轄2個社區、13個行政村:萬和社區、民生社區、平一村、平二村、平三村、花村、南村、郝家村、土城村、沈家村、泉腦村、八印灘村、蘇集村、紅房子村、十號地村。
平地泉鎮地處察哈爾右翼前旗中部。
2011年末,平地泉鎮總人口35498人。總人口中,男性18174人,佔51.2%;女性17324人,佔48.8%。2011年,平地泉鎮人口出生率4.7‰,人口死亡率3.5‰,人口自然增長率1.2‰。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30人。
2017年末,平地泉鎮常住人口為14210人。
截至2018年末,平地泉鎮戶籍人口有21377人。
綜述
2004年,平地泉鎮完成生產總值4.2億,財政收入4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708元。
2011年,平地泉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230元。
2012年,平地泉鎮勞務輸出5486人,勞務收入5454.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87元。農業收入、勞務收入、三產收入比例為37:54:9。
農業
2004年,平地泉鎮有大小畜達15320 頭(只),其中寒羊達 7921隻,奶牛達4600頭。
2011年,平地泉鎮有耕地面積10.1萬畝;草地面積14.2萬畝,林地面積15萬畝。糧食作物主要以玉米、馬鈴薯為主。2011年,生產糧食1.7萬噸,其中玉米412噸,馬鈴薯14750噸。主要經濟作物有蔬菜。2011年,蔬菜種植面積3015畝。
2012年,平地泉鎮糧食總產值2187萬元。
工業
2004年,平地泉鎮工業產值達3.5億元。
教育事業
2011年末,平地泉鎮有小學1所,在校生728人,專任教師146人;初中1所,在校生524人,專任教師71人,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覆蓋率均達100%。
文化事業
2011年末,平地泉鎮有文化站1個,文化活動中心15個。
醫療衛生
2011年末,平地泉鎮有衛生院1所;病床25張。專業衛生人員4人。2011年,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合人數35498人,參合率100%。
社會保障
2011年,平地泉鎮有城鎮最低生活保障戶數28戶,人數55人。農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5853人;農村五保集中供養17人,農村五保分散供養170人。國家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41人。
平地泉鎮有110國道、208國道經過境內。
地名由來
平地泉鎮因鎮人民政府駐平地泉村得名。該村因有較大溫泉,泉水出自平灘地而得名。
2020年8月,全國愛衛會命名平地泉鎮為2017-2019周期國家衛生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