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珠琴
李珠琴
《泉州府志》引《唐十道志》云:“清源郡(今年內泉州)晉南渡衣冠之族,多萃其地”。唐初泉州的政治、經濟、文化已相當發達,給泉州文化藝術、手工業生產帶來了極度繁榮。古時對泉州剪紙的記載有:宋范成大立春貼門詩:“剪綵宜春勝,泥金祝壽幡”,宋梅堯臣元日立春詩:“綴條花剪綵,插柳生煙”,清代陳德商的《溫陵歲時記》曰“立春日家設香案爆竹,謂之接春,門貼春字……”《乾隆泉州府志“風俗”歲時》也記載:“元日,雞初鳴,內外咸起,貼門及春勝。”《溫陵歲時記》還記述:泉人“則於九月十月間盂蘭勝地以超度溺者,屆期演戲陳牲,且剪紙衣焚紙錢”,宋代民間用剪紙作春蝶、春錢、春勝,其風尤盛。故泉州刻紙具有悠久的歷史,始於唐,盛於宋。且八閩大地傳統的刻紙僅限於春節及喜慶的“紅箋”、“福符”等。這一局面直到李堯寶的刻紙圖案的問世,泉州刻紙在藝術上才有了突破性的飛躍:從粗俗走向高雅和精細。李堯寶也因此成為南方剪紙流派的代表人物。
李堯寶,(1892-1983),字國富,泉州市鯉城區人,油漆畫及刻紙工藝世家。他自幼隨父學油漆彩畫,擅作民間傳統圖案,雅善用色有名,其兄工刻紙。李堯寶自幼天姿聰穎,受父兄的藝術熏陶,善長繪畫和刻紙,精通無骨刻紙料絲花燈設計創作技藝。
李珠琴自幼跟隨家父李堯寶學習繪畫、刻紙、制燈等技藝,耳濡目染,於1957年(17歲)到工藝美術廠正式當學徒,學習刻紙、無骨刻紙料絲花燈設計、製作技藝。經過刻苦努力學習,掌握了純手工制燈、刻紙工藝,後來,不斷地創作創新、設計出上百種形象優美的刻紙圖案和造型優美的料絲花燈。作品曾參加國內外展覽。
料絲花燈始於明朝,由雲南人以紫石英、瑪瑙為原料搗料混煉,抽絲纏成球狀燈具,后再上施繪畫,后流傳到江蘇丹陽,清代初期又流傳入京、清末由沒落的八旗子弟將手藝帶至福建,民國時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因戰亂一度失傳,至到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初,泉州藝人李堯寶在晉江一代承攬油漆畫工程時,在富家祠堂中拾得廢棄的半個料絲燈球,乃細心研究,逐結合家傳的刻紙技藝及油漆畫技藝創造性地創作出由165個等邊三角形的球狀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多角燈》。由於李堯寶結合了家傳的多種技藝才創作出獨具特色的李氏料絲花燈,因此我們說李堯寶是料絲花燈的繼承人與創新者,他的料絲花燈必須具備四要素——無骨架、手工鏤刻紙板、手工三層疊彩繪、通體鑲嵌料絲。通過對李老的家史和傳承淵源的了解,我們必須強調,“手工三層疊彩繪”就是油漆畫的縮影,如果放棄了三層疊彩,就偏離了它的形成歷史,就不能稱為李堯寶料絲花燈。
之後,李堯寶又不斷創作出多種多樣形態、規格不同的數以百計料絲花燈品種。五十年代,李堯寶的料絲花燈藝術一度取得輝煌的成績,屢次被選送參加海內外工藝美術展覽並獲獎。1954年北京新華社曾拍照並向國內外介紹。1958年他製作的“勞動光榮燈”送往北京,向國慶十周年獻禮,花燈懸掛在人民大會堂福建廳。李堯寶的無骨刻紙料絲花燈曾是國家饋贈外賓的禮品。1960 年11月8日董必武來廠參觀時題字:“豐富多彩,意匠生新,能見其大,能傳其神”。李堯寶製作的“五星燈”,及一百六十五個等邊三角形的“多角燈”參加了全國工藝美術展覽后選送出國展覽,李堯寶的作品歷年均被各級政府評為“優秀獎”、“創新獎”、“優秀傳統獎”、“一等獎”。
現狀:
1.元宵燈會一年一度,節慶過後,花燈的銷售市場明顯萎縮,制燈藝人馬上面臨經濟收入不穩定的狀態,
2.隨著第一代傳承人年齡的增大,將會難以長久堅持設計作品,第二代傳人僅兩人,目前三人均沒有固定、穩定的經濟收入,甚至瀕臨後繼無人的危險。
3.由於資金短缺,許多手稿、作品、樣板實物面臨蟲蛀、受潮發酶損毀的危險。
4.流傳民間的稀有傳統紋樣在經過時間變遷、人事的變化可能產生永久性消失、流散。
5.由於沒有足夠資金定購原材料,目前已出現代用材料的情況,直接影響到外觀效果。
6.由於資金問題,沒有能力創辦培訓班培養技術人員,將會出現技術力量斷層的面。目前,第一代、第二代傳人在入不敷出的情況下勉強支撐著李堯寶刻紙、料絲花燈藝術研究室,面臨著無法運作的地步。急需政府的政策扶持和資金扶持。
7.由於六十年代的衝擊,使刻紙料絲藝術生產力、生產規模嚴重縮水,一度銷聲匿跡,退出經濟、貿易市場,致使新時期新一代青少年對李堯寶刻紙,料絲藝術感到陌生,甚至表示不了解,泉州有這麼精美雅緻的李堯寶刻紙無骨架料絲花燈藝術,更不用說李氏刻紙制燈絕技的傳授和下一代接班人的傳承問題,目前,李堯寶刻紙、料絲藝術的發展舉步維艱,瀕危狀況日益嚴重。
1984年3月,設計、創作《繡球》無骨刻紙料絲燈,獲福建省二輕廳工藝美術優秀傳統獎,同年入選全國工藝美術展。
1987年6月,設計、創作《恭燈》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入選全國工藝美術展。
2004年元月,刻紙《夏》、《秋》參加首屆“泉州旅遊紀念品設計大賽”獲優秀獎。
2004年12月,刻紙《桂馥秋日》參加泉州市第六屆旅遊文化節“旅遊工藝品創意大賽”,榮獲銀獎,《簪花》無骨刻紙料絲花燈獲銅獎。
1988年2月17日,設計、創作《繡球》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參加菲律賓馬尼拉侖禮沓花燈展。
1988年2月,赴新加坡參加“春到河畔”嘉年華會現場演示燈會。攜帶《繡球》、《恭燈》、《五星》、《雙龍戲珠》、《卷書》、《玉簪》、《吉慶馨燈》等傳統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參加燈展。泉州李堯寶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富麗堂皇,不愧為中華一絕,作為李堯寶的獨女及繼承人的李珠琴,嚴格遵照父訓,本著精益求精的原則,按李堯寶無骨刻紙料絲花燈所必備的四大要素(1。無骨架2。手工鏤刻3。三層疊彩繪4。通體鑲嵌料絲)為準則,把原汁原味的、獨具閩南地方特色的李堯寶無骨刻紙料絲花燈呈現在海外觀眾眼前。海外僑胞、外國友人、當地群眾對李珠琴精湛的技藝和過硬的刀法,給予高度的評價,菲律賓、新加坡各大報刊爭相報到,新加坡各大報刊競相報道,獅城電視台錄製了專輯電視片報道。
1996年,泉州電視台《刺桐藝苑》欄目錄製專訪片。
2002年,泉州電視台《泉州灣》欄目錄製專訪片。
2005年,春節福建省電視台《都市情報站》欄目錄製專訪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