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楓橋的結果 展開

楓橋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虎丘區西郊楓橋街道

楓橋地處蘇州西南端,離城僅五六里。南北舟車在此交會,自古就是水陸交通要道。因唐代時在此設卡,每當皇糧北運時,便封鎖河道,楓橋又作封橋。

楓橋是江南隨處可見的一座單孔石拱橋,只是唐朝詩人張繼寫了《楓橋夜泊》的詩作后,從北而名噪天下。楓橋地帶由於舟車雲集、商旅際會而異常繁華,是舊時蘇州物資的集散交流中心。

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現已成為旅遊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的風景名勝區。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遊頂目“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楓橋夜泊千古傳,濤聲依舊景色新。

地理位置


楓橋位於姑蘇區,跨上塘河(古運河)。

內容簡介


楓橋是一座橫卧在古運河的單孔石拱橋,與寒山寺前的江村橋遙相呼應。明代高啟有詩云“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反映出楓橋自古以來就是聲名遠揚。唐代詩人張繼曾泊船楓橋邊的古運河上,寫下千古絕唱《楓橋夜泊》,詩韻鐘聲,遂使寒山寺名揚大下。

景區介紹


楓橋
楓橋
楓橋景區距蘇州古城3.5公里,佔地面積10公頃。
景區歷史悠久,隋唐以來由古運河孕育出繁榮的楓橋古鎮;始建於梁代的寒山寺香火延續至今;唐代張繼的一首《楓橋夜泊》描寫出這裡空靈而闊大的意境,使景區成為中外遊人嚮往之地;明代抗擊倭寇,留下遺跡鐵嶺關、成為蘇州西大門的一道貌岸然屏障。
近年來景區又恢復了唐燈、明清街坊、江楓草堂、驚鴻渡等舊觀;增添了古戲台、漁隱村、聽鍾橋等民俗建築;“漕運展示館”利用先進的光影技術、四十多隻船模和圖文,介紹和展示了漕運歷史文化;“蘇藝名人坊”聚集了蘇州十幾位民間藝術大師,展示作品並表演技藝;以紅楓等百餘種樹木營造出富有詩意的自然風光。現已形成規模較大、歷史遺跡眾多、吳地風味濃郁、文化內涵豐富、觀賞趣味性較強的風景名勝區,是解讀蘇州的最佳選擇。
楓橋風景名勝區是以寒山古寺、江楓古橋、鐵鈴古關、楓橋古鎮和古運河“五古”為主要遊覽內容的省級風景名勝區。
楓橋
楓橋
楓橋景區從1986年開始規劃建設,被國家旅遊局納入國家旅遊發展計劃。經過多年的發展建設,現已成為旅遊環境優美,人文景觀豐富,具有江南水鄉古鎮風貌的風景名勝區。現開放景點有楓橋苑、楓橋鐵鈴關、特色旅遊項目“楓橋古鎮水上游”、楓橋書場等。
楓橋苑是一座古典庭園式建築,陳列展示了楓橋景區豐富悠久的歷史文化,共分3個展室:“楓橋五古”、“楓橋勝跡”、“遠景規劃”。其中《楓橋勝跡》立體微縮景觀,全長20米,藝術地再現了明末清初姑蘇城外楓橋一帶的繁華景象和民俗風情。坐落在庭院中的唐代詩人張繼的青銅像,神態端莊,彷彿正在凝神計數使人擺脫煩惱的寒山寺108下鐘聲。庭院後集字恢復的宋代宰相王《楓橋夜泊》詩碑,為“張繼詩第一石”,極具欣賞價值。由寒山寺門前向北,穿過工藝古街寒山寺弄,步行幾十米就到了楓橋鐵鈴關。

傳說故事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個當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裡,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
去,毫無結果。這座廟裡只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續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呀,”寒山說:“應該先問拾得師父。”小和尚就去問拾得,拾得說:“還是應當問寒山師父。”他們互相尊重,卻苦了小和尚,怎麼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適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果。這時走來一個老農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家和尚,這樣最公平。”寒山、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麼呢,農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里鄉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隱瞞法術,果然拾得先施法術,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拋,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將手中的禪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禪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穩噹噹卧在了河面上。老農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說著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拋,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著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頭一看,原來老農婦是觀音變的。寒山只好做當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禪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

歷史


楓橋
楓橋
楓橋,在寒山寺北,距山門不過百步之遙,猶如一彎新月橫跨在楓江之上。楓江,又稱楓橋塘、楓里星河,南接胥江、越來溪,是蘇州古城和太湖的另一條北上水道。南宋范成大《吳郡志》曰“楓橋,在閶門外九里道傍,自古有名,南北客經由,末有不憩此橋而題詠者。”唐代詩人張繼的《楓橋夜泊》就是其中膾炙人口的名篇。張祜的《楓橋》(一作杜牧《懷吳中馮秀才》)也是廣為傳誦的佳作,詩云:
長洲苑外草蕭蕭,卻憶重遊歲月遙。
惟有別時因不忘,暮煙疏雨過楓橋。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當年投筆從戎,西赴巴蜀,途徑蘇州,深感任重道遠,寫下了思慮深沉的《宿楓橋》,詩云: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鍾。
風月末須輕感慨,巴山此去尚千重。
歷代文人雅士的吟詠之作不勝枚舉,明人高啟在《泊楓橋》中發出這樣的感嘆:
畫橋三百映江城,詩里楓橋獨有名。
幾度經過憶張繼,烏啼月落又鐘聲。楓橋,舊又作封橋。北宋朱長文在《吳郡圖經續記》中指出:
普明禪院,在吳縣西十里楓橋。楓橋之名遠矣,杜牧詩嘗及之,張繼有《晚泊》一絕。孫承祐嘗於此建塔。近長老僧慶來住持,凡四五十年,修飾完備,面山臨水,可以游息。舊或誤為封橋,今丞相士郇公頃居吳門,親筆張繼一絕於石,而“楓”字遂正。
楓橋
楓橋
文中提到的“今丞相王郇公”,就是宋仁宗時大學士王硅,曾書寫《楓橋夜泊》詩碑,立石寺中。王硅和朱長文都認為橋名當作“楓橋”。但是,明初盧熊在《蘇州府志》中則有不同的見解:楓橋,去閶門七里。《豹隱紀談》雲舊作封橋。王郇公居吳時,書張繼詩,刻石作“楓”宇,相承至今。天平寺藏經多唐人書,背有“封橋常住”四字朱印。知府吳潛至寺,賦詩云“借問封橋橋畔人”,筆史言之,潛不肯改,信有據也。翁逢龍亦有詩,且雲寺有藏經,題“至和三年曹文迺所寫,施封橋寺”。作“楓”者非。熊嘗見佛書,曹氏所寫,益可信雲。
其實,在蘇州古地名中,歧文異字是常見的現象。據《吳郡圖經續記》、《吳郡志》載,“閶門"又作閶昌門”,“匠門”又作“將門”,“葑門”又“封門”,都是信手拈來的實例。“楓橋”與“封橋’,大概也只是正稱和俗稱之別。
楓橋是蘇州有名的古迹,始建年代不詳。當年張繼夜泊時所見的唐代古橋早已不存,現在的這座半圓形單孔石橋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建的。橋長三十九點六米,寬五點二七米,跨度十米,東堍與鐵鈴關相連。遊人可乘坐畫肪,穿行橋洞,在水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
鐵鈴關,又稱楓橋敵樓。據方誌記載,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倭寇燒閶閻門楓橋一帶,“焚掠殆遍”,“積蓄纖悉無遺”。一年後,倭寇又自滸墅關竄犯楓橋。經蘇州軍民英勇奮戰,終於全殲寇賊。明人鄭若曾在《楓橋險要說》中記載:“天下財貨莫盛於蘇州,蘇州財貨莫盛於閶門。倭寇垂涎,往事可鑒。楓橋北近射讀、長盪,南通齾塘、太湖。寇之所熱中者,城內十一,而此地十九。”為了加強金閶一帶的防衛,楓橋敵樓拔地而起,“方廣周十三丈有奇,高三丈六尺有奇,下壘石為基,四面瓷磚,中為三層,上覆以瓦,旁置多孔,發矢石銃炮”。平時可以登高僚望,巡視戒備,戰時可以舉煙報警,藏軍固守,與關前的河道、橋樑構成一道扼守蘇州城西的重要軍事屏障。
鐵鈴關與楓橋相依,始建於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是蘇州人民抗擊倭寇留下的惟一較為完好的遺跡,現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關上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下部基台仍是明清古物。鐵鈴關是古驛道和古運河進入蘇州城的水陸交通要塞。橋關相連,是江南古關隘的典型,至今已很少見。登關遠眺,楓橋古鎮傍水而築,蜿蜓曲折,粉牆黛瓦,錯落有致。俯視運河,客船漁火,舟楫往來,古鎮風貌盡現眼前:小橋流水相依,古塔石橋相映,酒肆茶樓相倚,吳歌絲竹相聞。
清道光九年(公元1829年),關樓重修。次年,巡撫陶渤將其改建為文昌閣,以昌文運。現在鐵鈴關上的樓閣是1987年重建的,但下部基台仍是明清故物。當年與楓橋敵樓同時建造的還有葑門敵樓和木瀆敵樓,葑門敵樓早己廢毀,木瀆樓的殘基也於五十年代拆除。因此,鐵鈴關就成為蘇州惟一保存較為完好的抗倭關樓遺跡。
鐵鈴關與楓橋相連,橋蘊姑蘇水鄉之秀,樓顯古道關隘之雄,剛柔兼濟,堪稱江南絕景。清人吳照《寒山寺題壁》詩云:
漠漠雲低水國天,吳江風景劇可憐。
鐵鈴關外煙如畫,人立楓橋數客船。
“朱樓映綠水,畫舫泛碧波”,在楓橋堍遊船碼頭,遊客可乘坐古畫舫,在古運河上飽覽古橋、古關、古鎮、古剎的清幽景色,領略《楓橋夜泊》的意境。如果你有興趣,還可以從水路到達虎丘、盤門三景、西園寺等旅遊景點。楓橋書場在寒山寺弄緊靠鐵鈴關一側,是景區內又一頗具地方特色的旅遊項目。風貌古樸,環境典雅。遊客可在此品茗休憩,聽一曲吳儂軟語的彈詞開篇,丁丁冬冬的弦索之聲,使你沉浸在濃濃的小鄉風情之中。

工作重點


2008年是楓橋街道向縱深推進城市現代化建設,不斷提高城市化管理水平的關鍵之年,我們必須進一步解放思
楓橋
楓橋
想,開拓創新,統籌兼顧,確保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幸福新楓橋而努力。2008年總體工作思路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七大精神為指針,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城市現代化建設,堅持走自主開發與吸引內、外資開發建設並舉發展之路,加快發展步伐,構建幸福和諧的新楓橋。
2008年主要工作目標:
1、地區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完成160億元;
2、地方一般預算收入同比增長20%,完成6.5億元;
3、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完成30億元;
4、三產服務業營業額同比增長10%,完成57.2億元;
5、內資企業註冊資金略有增長,完成16億元;
6、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10%,完成600億元;
7、工業銷售產值同比增長10%,完成587億元;
8、居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長超過10%以上,達到15300元。

楓橋夜泊


楓橋夜泊
楓橋
楓橋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詩文解釋】
月亮落下去了,烏鴉不時地啼叫,茫茫夜色中似乎瀰漫著滿天的霜華,面對岩上隱約的楓樹和江中閃爍的漁火,愁緒使我難以入眠。夜半時分,蘇州城外的寒山寺凄冷的鐘聲,悠悠然飄蕩到了客船。
【詞語解釋】
江楓:江邊的楓樹。
姑蘇:蘇州的別稱。
【詩文賞析】
詩人運思細密,短短四句詩中包蘊了六景一事,用最具詩意的語言構造出一個清幽寂遠的意境:江畔秋夜漁火點點,羈旅客子卧聞靜夜鐘聲。所有景物的挑選都獨具慧眼:一靜一動、一明一暗、江邊岸上,景物的搭配與人物的心情達到了高度的默契與交融,共同形成了這個成為後世典範的藝術境界。
【作者】:張繼[唐](約公元七五六年前後在世)字懿孫,襄州(州治在今湖北省襄陽縣)人。生卒年均不詳,約唐肅宗至德初前後在世。博覽有識,好談論,知治體。與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寶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進士。嘗佐鎮戎軍幕府,又為鹽鐵判官。大曆末,入內為檢校祠部員外郎。又分掌財賦於洪州。後來夫婦俱歿於其地。繼詩以楓橋夜泊一首最著名,有詩集一卷,《新唐書藝文志》傳於世。

楓橋古鎮


楓橋古鎮位於大運河、古驛道和楓江的交匯處,沿河形成兩條市街——楓橋大街和寒山寺弄,隨河成市,因水成街,具有獨特的水鄉風韻。楓橋古鎮地處水陸交通要道,舟楫往來,商旅雲集。宋元之際,楓橋市肆已聞名遐邇,明清時期達到空前繁榮。唐伯虎有詩云:“金閶門外楓橋路,萬家燈火迷煙霧。”清代,楓橋已成為中國最大的糧食集散地,有“楓橋塘上聽米價”之說。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進軍蘇州城,清軍放火燒城,使十里楓橋塘化為廢墟。現在的楓橋古鎮保持了粉牆黛瓦、石板街道、前街后河、錯落有致的古樸風貌,兩條工藝古街交會於楓橋鐵鈴關景點,是遊客觀光、購物、休憩的好去處。

旅遊信息


A線:南京早7:00乘車前往蘇州,早乘車赴赴蘇州,游江南四大名園之一、世界文化遺產——獅子林30元/人(遊覽
楓橋
楓橋
約90分鐘):參觀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元代時期的園林,相溶在假山、綠水、亭閣、園林之間;后游千年故剎——寒山寺20元/人(遊覽約60分鐘),感受“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唐代張繼的這首《楓橋夜泊》,給寒山寺增添了無限風韻;游楓橋25元/人(遊覽約90分鐘);下午乘車返回南京。
B線:南京早乘車前往常熟遊覽沙家浜景區沙家浜位於秀麗明媚的陽澄湖畔,境內河港縱橫,蘆葦蔥鬱,綠野遍布,岸柳成行,盡現江南水鄉田園風光,含春來茶館、蘆葦迷宮、紅石民俗村、革命紀念館及紀念廣場。遊覽結束后返南京回到溫馨的家。

文化名鎮


山清水秀

現在,中國香榧森林公園、陳洪綬故居(光裕堂)、王冕隱居地(九里山白雲庵、梅花屋)、元代文壇領袖楊維楨讀書處--萬卷樓、小天竺、雷峰塔(東化城寺塔)、芝塢山、皂靴腳、鐵崖山、征天風景區、干溪道、石撼山、階梯山風景區、走馬崗、楓橋大廟、龍頭崗、秦望山、白米灣萬畝茶園、花果山莊等眾多名勝古迹、生態莊園點綴楓橋,楓橋地方山清水秀、人傑地靈,是個自然環境和人文景觀都非常出色的地方!

特產

楓橋主要特產是香榧、茶葉、越雞、筍乾、板栗、乾菜、毛竹香梨茭白、桐油等,其中香榧最為出名,由於楓橋出產的香榧,無論產量還是質量,在全國(世界)都占絕對優勢,所以,楓橋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香榧之鄉”,諸暨市因此順理成章而成為“中國香榧之都”。北宋政
和元年(1111),香榧就已經列為貢品。楓橋產的香榧以“殼薄、肉滿、鬆脆、香酥”而名聞大江南北,廣受食客歡迎,一向被譽為浙中名產之一。榧樹是一種
長壽樹及觀賞樹種,楓橋有“一人種樹,三代受益”的說法,人稱“三代果”。還有,榧樹從開花、結果到成熟長達三年,此一習性為植物所罕見。榧樹四季常青,
樹姿高聳,外觀古樸蒼勁,木質細密,耐腐而不扭曲,榧木乃是上等傢具用料。因而,榧樹經濟價值極高,有“古、奇、珍、稀”之稱。初到楓橋,滿山遍野的榧
樹,構成了當地獨特的景觀。一般人只道香榧鬆脆味美,為一款休閑佳品。殊不知種榧人的艱辛,正因為香榧為“三代果”,一株香榧樹上有“三代香榧”,所以采
摘時須特別小心。榧農不能像其他果樹一樣會稽山脈深處的香榧古林隨意採摘,而要小心謹慎地攀到榧樹上將當年成熟的香榧摘下,同時以防採摘時傷到下二代的榧種。因此,每年摘采香榧季節,總會聽說有人因採摘香榧而險出意外的。現在楓橋香榧產地開闢了中國唯一的香榧森林公園,總面積約50多平方公里,以“古榧奇姿、林茂樹古、重岩飛瀑、人文點綴”為主要特色,是集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養健身、科學考察、修習教育、生態環境及生物多樣性保護於
一體的綜合性森林公園。森林公園內植被資源豐富,集聚了6000多畝香榧,是世界上香榧栽培面積最大的地方,擁有香榧古樹3萬多株。這些古老的香榧樹盤根
錯節,有的扭曲多彎,有的高聳入雲,令人百看不厭。此地屬會稽山脈,古木參天,民風淳樸,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值得大家一去。其主要旅遊點在應家峙(相泉村)到鍾家嶺(榧皇村)一段,特產有:香榧(秋天收穫)、櫻桃(4月中旬到五一節為成熟期,是相泉的特產)、紅柿子、山楂(鍾家嶺產)、板栗(相泉和鍾家嶺)、高山雲霧茶(相泉和鍾家嶺),當然,還有清新的空氣,習習的山風,藍天,白雲,甘冽的泉水,淳樸的山民......,真是個好地方!

文化底蘊

楓橋文化底蘊非常深厚,耕讀傳家、重教興學由來已久,蔚然成風,史書上曾稱其有“中州之風”。著名理學家朱熹曾四度到這個江南小鎮傳道講學,辛棄疾海瑞張岱等文化名人也曾遊歷楓橋,留下了描寫楓橋的詩文。宋朝以後,楓橋人讀書藏書之風更盛,其中“七樟庵”藏書樓更被時人譽為越中之冠,宋元明清四朝,楓橋有進士35人,舉人68人。歷代英才輩出,湧現了陳壽、王冕、楊維楨、駱問禮、陳性學、陳洪綬、何文慶、陳遹聲、陳季侃、汪壽華、何頌華(字蒙孫)、何燮侯、何長海、金善寶、鄭奠、吳中倫、毛漢禮、陳創人、楊開渠、何榮汾、馮綏安、馮奎安、駱清華、潘錫九、趙仲敏、張慕槎、梁煥木、陳炳榮、葛煥標、姚伯茂、魏克明、阮耀鍾、黃炳華、駱寒超、何毓琦、駱恆光、葛慧君、駱燁等一大批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楓橋三賢"更以其精湛的藝術造詣而在中國書法史、中國繪畫史乃至整個中國文化史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王冕故地

楓橋的“郝山下”(屬今天的橋亭村),乃是元代大畫家王冕故地。橋西的“八畝塘”,舊為王冕畫荷花一片荷池,相傳,王冕兒時就在此地“牧牛、臨摹荷花”,此一典故廣為人知,其影響不在張繼的“楓橋夜泊”之下。現在,王冕的隱居處九里山“白雲庵梅花屋”遺址尚存;還有元代古塔及明代建築“小天竺”等文脈淵源可以追尋,為楓橋成為一方旅遊勝地創造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