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羅宗賢的結果 展開

羅宗賢

中國醫科大學眼科教研組主任

羅宗賢,眼科專家,醫學教育家。注重眼病的基礎研究。對眼底病研究甚多,發現許多全身性疾病有特異的眼底表徵。主編了中國第一部眼底病學專著。

人物簡介


羅宗賢(1905~1974)
中國眼科學家。1905年11月11日生於湖南瀏陽,1974年11月8日卒於北京。1932年畢業於北平協和醫學院,1940~1941年赴美國進修,歷任協和醫學院眼科助教、講師、副教授,北京人民醫院、北京醫院和協和醫院眼科主任,中國醫科大學眼科教研組主任、教授。並任北京市眼科研究所所長、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眼科雜誌》副總編輯、《中華醫學雜誌》英文編輯、《國外醫學·眼科分冊》主編等職。從事眼科臨床、教學和研究工作40餘年,極其重視臨床實踐,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眼底病學方面有獨特見解,主編的《眼底病學》是國內唯一的大型眼底病學著作。重視培養人才。編審了《眼科學》、《眼科全書》等著作。

生平簡介


羅宗賢,曾用英文名Luo Chung-hsien。1905年11月9日出生於湖南省瀏陽縣茶香園村一個普通職員的家庭。父親羅孚仙早年東渡日本攻讀經濟學,畢業於早稻田大學。回國后在長沙財政廳任職。他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一生潔身自好,淡泊名利,對子女言傳身教,要求十分嚴格。他生有子女8人,羅宗賢為長子。
羅宗賢在家鄉念完私塾后,考入長沙的湖南雅禮中學。他聰穎好學,學習成績優異,還是雅禮中學的長跑冠軍和籃球校隊隊員,因此連年獲得獎學金。1921年中學畢業,考入上海滬江大學,選學醫科。因勤奮好學,成績名列前茅,獲全額獎學金。他上大學期間就十分顧家,為了支持弟妹上學,平時省吃儉用,三年未回家探親,把節餘下來的獎學金寄回家中減輕父母的負擔。1927年他考入北京協和醫學院。1932年畢業。當時,國際知名的眼科教授皮樂德(A.Pillot)任北京協和醫院的眼科主任。羅宗賢仰慕他的淵博學識和精湛的研究技術,毅然選擇眼科為自己的終生事業。
羅宗賢在北京協和醫院任眼科住院醫師期間,工作認真努力,奠定了堅實的臨床基礎;同時又博覽文獻,結合臨床經驗,發表多篇論文。當時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主任Peter Kronfeld對他十分器重和賞識,他在醫院內建立眼科生物化學實驗室時即選羅宗賢為助手。兩人合作研究出多項成果。這些發現和論文,大部分至今仍被引用。
1940年,羅宗賢被北京協和醫院選派赴美進修。他先後訪問了哈佛大學、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Wilmer眼科研究所等地,美國學者在基礎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更堅定了基礎研究能促進臨床醫學的信念。1941 年他學成回國,晉陞為北京協和醫學院副教授兼代理眼科主任,這在等級森嚴的舊協和是極不尋常的事。但當他準備全面開展眼科臨床和基礎研究時,珍珠港事件爆發,北京協和醫學院被迫停辦。許多北京協和醫學院的著名教授,如林巧稚、鍾惠瀾、周華康、關頌韜、司徒展等都轉到私立中和醫院(北京大學附屬人民醫院前身),羅宗賢也到中和醫院擔任眼科主任兼德國醫院特約醫師。那時中和醫院尚未開設眼科病房,也缺乏圖書資料和設備條件,但羅宗賢仍悉心研究全身疾病在眼部的表現。
抗戰勝利后,羅宗賢兼任北平大學醫學院眼科臨床教授和北平同仁醫院特約醫師。1947年北京協和醫學院復校,他被聘為該醫學院的眼科特約教授。
羅宗賢平易近人,對患者極為耐心,遇到貧困的患者不但不收診費還送給他們藥品。當時常有患者從外地前來求診。曾有患者在外地診斷為黑色素瘤準備摘除眼球。羅宗賢仔細檢查后確定診斷有誤,從而避免了不必要的手術,使患者保留了一定的視力。1948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包圍了北平。北平政府在東單修建臨時機場,強迫附近百姓搬家。住在東長安街的羅宗賢也被勒令24小時內遷走。正在著急之時,東單菜市的夥計們自動拉著排子車趕來幫忙,不到半天就幫他搬了家。這說明他在普通百姓心中留有極好的印象。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他專職任北京協和醫學院眼科主任,並被評為一級教授。曾任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眼科學會副主任委員、中華眼科雜誌副總編輯。他倡議成立北京市眼科研究所,並擔任第一任所長。北京協和醫學院在他的主持下設立了眼底病、青光眼、神經眼科以及視野、屈光學等專業組。他親自製定眼科發展規劃,培養各級醫師。但在極“左”路線統治下,他受到“只專不紅”、“走白專道路”的批判,眼科正常的工作受到阻礙,原定的計劃難以實現。
1960年羅宗賢患腮腺癌,手術後接受放射治療,治療引起併發症,導致共濟失調,行走不穩,但他堅持慢步走到醫院上班。為減少在路上消耗的時間,他常常帶上簡單的食物當午餐。放射治療破壞了唾液腺,缺乏唾液,他常因口乾感到難受,為了便於講課,與人交談,他將浸了水的棉球含在口裡。1974年11月8日,羅宗賢因腦血管意外併發肺部感染於北京逝世。
羅宗賢逝世后,在八寶山為他舉行追悼會,各有關醫院的眼科醫護人員都參加了。在極“左”思潮統治的年代,這種情景實為難得。

技術成就


早在1930年代,羅宗賢擔任北京協和醫院眼科住院醫師時就根據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視網膜脫離透熱凝固治療的總結”、“小桃原氏病病例報告”等文章,這些都是當時國內學術水平較高的論文。
北京協和醫院建立眼科生物化學實驗室后,他作為眼科主任Peter Kronfeld的主要助手積極投入研究。他們發現前房穿刺后再生房水中的蛋白質含量顯著高於正常房水,認為這是血一房水屏障破壞的結果。他們局部滴用氨苯磺胺溶液,再測定房水中的藥物濃度,提出藥物通透性的概念。
1930年代末,北京協和醫學院生物化學系發現以素食飼料餵養的白鼠後代,白內障發病率高達75%。羅宗賢與張昌穎、陳同度等合作研究白內障的發生機理。羅宗賢對白內障的形態進行了詳細的描述。他們發現這些白鼠的甲狀旁腺腫大,血漿鈣的濃度顯著低於葷食的白鼠。素食白鼠經紫外線照射,或在其食物中添加魚肝油或鈣劑,白內障的發生就可以避免。他們認為鼠是晝伏夜出的動物,很少接觸紫外線,如果飼料中又缺乏維生素D,就容易出現白內障,從而闡明白內障與低鈣的關係。這個發現引起國際營養學家的興趣。至今,涉及低鈣性白內障的文章仍常引用他們的研究結果。
1930年代,羅宗賢就注意到全身性疾病常伴隨有眼部表徵,有些全身性疾病患者自己都未覺察到其他癥狀,卻因眼部癥狀來眼科就醫。他常根據患者眼底的特異性表現作出全身性疾病的初步診斷。如粟粒性結核、白血病、糖尿病等均有眼底體征。患者轉到有關科室接受進一步的檢查后,他的初步診斷便得到證實。
在日偽統治時期,斑疹傷寒的發病率很高。羅宗賢注意到某些高熱待診的患者,視網膜周邊有黃色小點病變,認為這是斑疹傷寒的早期表現,后經Weil-Felix二氏反應證實他作出的診斷。羅宗賢認為這可以作為斑疹傷寒的診斷依據,對及時搶救危重斑疹傷寒患者有重要意義。
1950年代,羅宗賢主持北京市眼科研究所工作的同時,在北京協和醫學院也建立起包括眼底病在內的幾個專業組,積極開展眼底病研究。
1960年,羅宗賢患上腮腺腫瘤。為了將自己畢生的經驗留給後人,他組織北京協和醫院和同仁醫院的眼科專業人員編寫《眼底學》一書,自己擔任主編。第一稿完成時正逢文化大革命開始,當時他的健康情況日益惡化。到1972年,他生活都需人照顧,但仍堅持審訂稿件。當時條件極差,冬日室內暖氣供應不足,他只好披了棉襖在燈下工作到深夜。1974年春,《眼底學》第二稿完成,當羅宗賢得知該書因缺乏紙張無法複印時不覺潸然淚下,認為該書不能及早面世是國家和人民的損失。1978年《眼底學》出版時他已逝世4年。
羅宗賢重視培養眼科人才,他培養的許多學生,如胡天聖、傅守靜、北京同仁醫院的張承芬等後來都成為眼科界的英才,他的女兒羅傳琪也是眼科醫師。
北京協和醫學院眼科的胡天聖原來學的是化學,羅宗賢與他接觸后發現他很有醫學天賦,便動員他改學醫科。開始胡天聖捨不得放棄已學多年的化學,羅宗賢告訴他:“你讀了化學就有特殊的優勢,化學對醫學基礎研究十分重要。”胡天聖接受了他的建議,後來成為傑出的眼科教授。
傅守靜於1940年代畢業後到北京中和醫院工作。她聽說羅宗賢不收女醫師,便大膽地找到他,並表示:“男醫師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羅宗賢賞識她的決心和毅力,接受她為自己的第一個女弟子。1947年,同仁醫院恢復,傅守靜很想到同仁醫院工作,又怕自己走後羅宗賢的工作受影響。羅宗賢打消了她的顧慮,將她推薦給同仁醫院的張曉樓醫師。傅守靜終於不辜負恩師的厚望,成為著名的眼科專家。
羅宗賢對年輕醫師要求很嚴格,但從不斥責。有一次他發現一位年輕醫師檢查患者不夠細緻,書寫的病歷也不合要求,便要求他再檢查患者並重寫病歷。一周后他發現該醫師還未將病歷重寫,就耐心地解釋寫好病歷對患者診治、醫師技術提高以及醫學資料保存的意義,使年輕醫師感動得痛哭。
1960年代,青年醫師朱宣和發現不少糖尿病患者的視網膜上有棉絮狀的白斑沿動脈分佈,並找出白斑出現和消失的規律,這些均未見於文獻。羅宗賢親自檢查了患者,肯定了這個發現。

主要論著


1 羅宗賢。視網膜脫離透熱凝固治療的總結.
2 羅宗賢。小桃原氏病病例報告.
3 羅宗賢。雙側性先天性反常性內眥贅皮及下垂。中華醫學雜誌,1934,48:814~818.
4 羅宗賢。圓錐角膜。中華醫學雜誌,1934,48∶869~888.
5 Luo CH.Posterior lenticonus.Brit J Ophthalmol,1935,4∶210~213.
6 羅宗賢。視網膜脫離應用透熱凝固治療8例報告。中華醫學雜誌,1935,49∶723~740.
7 羅宗賢。淋病性膿性卡他牛奶療法。中華醫學雜誌,1936,50∶27~36.
8 羅宗賢。彈傷性脈絡膜視網膜炎。中華醫學雜誌,1936,50.
9 羅宗賢。葡萄膜炎合併禿髮、白毛、聽覺障礙和白斑病。中華醫學雜誌,1936,50∶1405~1506.
10 羅宗賢。糖尿病性眼底病變。華北醫刊,1951,(3):135~139.
11 羅宗賢。夜盲。華北醫刊,1951,(10):30~36.
12羅宗賢。糖尿病的眼併發症。中華醫學雜誌,1953,10∶734.
13 羅宗賢。眼科學(軍醫參考叢書).1951.
14羅宗賢。眼底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