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山博物館
位於江蘇省的城市綜合博物館
崑山博物館,類別為城市綜合博物館,地點在崑山市馬鞍山路北,亭林公園西,玉山實驗學校以東,館藏精品有陶器、石器。它屬於崑山公共藝術中心項目的一部分,建築分為博物館、美術館、學術會議中心三部分。
崑山博物館位於地上,分為三層,面積約為25000平米。
機關各科室、各直屬單位:
崑山博物館是政府實事工程,市委市政府領導十分重視。目前,建築選址、藏品徵集、布館設計等方案正有序實施。為進一步明確落實工作目標措施,加快崑山博物館的籌建進程,為崑山文化強市多做貢獻,經研究,決定成立博物館籌建工作小組,名單如下:
組長:姚偉宏
副組長:王清張瑋
成員:朱湘君於華金永群趙坤元計英
沈明居永良
工作小組下設辦公室,由王清同志任辦公室主任,趙坤元、居永良同志任副主任,辦公地點設在文廣局七樓。自發文之日起,籌建工作小組開始工作。
二0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
崑山市文廣新局辦公室2012年5月21日印發
為充分展示崑山地區豐富悠久的歷史,大力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籌建中的崑山博物館奠定堅實基礎,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等有關法律、法規規定,崑山博物館特向社會徵集相關文物。
崑山博物館建設是2013年市政府實事工程之一,規劃建築面積約20000平方米,選址初步設定建在崑山文化博覽園內,東臨傀儡湖,西畔陽澄湖,環境優美。館藏文物七千多件,主要由以下幾方面構成,崑山本地崧澤、馬家浜、良渚時期遺址出土的陶器、石器,2012年公開徵集的一批書畫、以及兩千多套古籍。
此次徵集主要為:與崑山相關的重大歷史事件、革命運動或者著名人物有關的實物,以及具有重要紀念意義、教育意義或者史料價值的近代、現代重要實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出土的文物;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古建築構件、石刻、壁畫;歷史上各時代以及現當代珍貴的藝術品、工藝美術品;歷史上各時代重要的文獻資料以及具有歷史、藝術、
科學價值的手稿和圖書資料等;反映崑山歷史上各時代社會生產、社會生活的代表性實物;歷代著名書畫藝術家作品,重點徵集崑山書畫家代表作品;用於展現崑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地方特產、生產資料以及民風民俗等的相關實物;當代具有特殊意義的代表性物品、能反映和代表當代崑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的重要見證物;其他有必要徵集的文物、標本等。
良渚 鳥紋寬把杯(國家一級文物)
唐三彩枕 (國家二級文物)
良渚 玉琮(國家一級文物)
日前(2016-9-26),崑山博物館在結合國家第一次可移動文物普查中,對館藏文物進行全面信息採集整理。提前對可展文物進行鑒定遴選,圓滿完成了包括8件一級文物、27件二級文物在內的1000件可展文物的信息錄入和檔案完善。截至2016年上半年,崑山共有各類館藏文物20202件。
耀世奇珍講述崑山歷史
來自良渚時期的鳥紋寬把杯、通體黑亮的飛禽紋黑皮陶貫耳壺……博物館里這樣精美的展品還有很多,它們即將陳列在展櫃中,向參觀者講述著崑山的歷史。據了解,崑山博物館館藏文物種類齊全內涵深厚,包含了馬家浜、崧澤、良渚、馬橋、東周、漢、六朝、唐宋、明清等諸多時期的文化遺存,可分為石器、陶器、瓷器、銅器、玉器、書畫、錢幣、武器、織綉、文具、骨角器、竹木雕、古籍圖書等多個類別,涵蓋了人類社會生產、生活各個方面。
隨著崑山文博事業的發展,館藏文物的來源也逐漸多樣化。除了崑山歷史上收藏、保管的文物,近年來,崑山加大境內考古發掘工作,先後對趙陵山遺址、姜里遺址、朱墓村遺址、廟墩遺址、金城遺址進行了發掘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其次徵集購買了300多件書畫、玉器、銅鏡、瓷器等文物;同時,在崑山博物館文物徵集工作開展的過程中,許多藏家開始將自己多年珍藏主動捐贈給博物館,這些都成為館藏文物的重要來源。
藏品富有本地地域特色
史前出土文物在崑山可展陳文物中佔有重要比例,也是崑山最具特色的展陳內容。在崑山館藏文物中,史前遺存佔有重要地位,8件一級文物全部為史前遺址出土,27件二級文物中有22件為史前遺址出土。崑山史前遺址眾多,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源地,如綽墩遺址涵蓋了史前的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是太湖地區發現的文化序列最為完整、文化遺存極為豐富的一處史前文化遺存,綽墩遺址和趙陵山遺址分別於2000年和201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藏多件“國寶級”文物
崑山博物館等級文物稀有珍貴,雖然數量不多,但整體質量極高。在館藏的國家一級文物中,有3件為玉琮,它是玉器類中最高級別的文物,通常出於大中型墓葬,一般隨葬有玉琮的墓主都是氏族顯貴,不但擁有財富,而且有眾多特權,因此是原始社會的一種身份、權力、財富的標誌;有1件為良渚文化時期的“黑皮陶鳥紋寬把杯”,通體布滿了精細的鳥紋,代表了良渚文化時期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值得一提的是,還有1件崑山本土發掘的唐三彩枕,為國家二級文物,對研究唐代崑山社會提供了實物資料。在去年的蘇州史前文明遺址文物特展中,崑山出土的玉琮和“黑皮陶鳥紋寬把杯”均入選展覽。
目前,崑山博物館選址和建設工作正在積極籌備中。
崑山博物館
(2017-7-7))繼崑山大戲院劇場成功試演后,崑山又一文化地標——“崑山公共藝術中心”項目規劃方案正式亮相了!
崑山博物館
項目簡介
崑山公共藝術中心項目位於崑山老城西北角,玉峰山腳下城市河道交叉口的地塊上。建築總面積55000平米,地上35050平米,地下19950平米。
建築分為博物館、美術館、學術會議中心三部分。博物館功能位於地上,分為三層,面積約為25000平米;美術館功能分為地上兩層、地下一層,面積約為9000平米;學術會議中心功能地上一層,面積約為3000平米。
隨著老城範圍的擴大,亭林公園也有必要向西側拓展。所以,從“城-園”關係變遷的這個角度看,公共藝術中心所處的場地環境應與西側的玉峰學校、北側的江心島都看成是亭林公園向城市邊界拓展開來的一部分。
公共藝術中心場地在南北向聯繫著城市商業和江心島,也在東西向聯繫著亭林公園和玉峰實驗學校。場地與亭林公園連為一體,讓公共藝術中心成為公園中的建築,與園林有機融合。
文化策略
崑山博物館
▲調整建築位置,退讓出城市看山的視野
設計的首要策略是 充分利用場地的北側和西北角來布置建築的主要體量,退讓開南側場地。一方面是要閃出從城市道路看玉峰山的視野,另一方面是希望亭林公園的自然景觀可以延伸到場地中,將公園作為進入博物館、美術館的前導空間,建築成為公園中景緻的一部分。
項目位置依據各部分體量大小與周圍環境的協調關係來布置。博物館體量最大,坐落在場地最北端,減少對西側學校低層建築和南側公園景觀的壓迫;美術館體量略小,位置靠向南側,並通過下沉一層與南側景觀在尺度上取得協調;學術報告廳體量最小,剛好充分利用西北角場地的狹小空間。
三部分有序地統一在螺旋盤展的坡屋面之下,由豐富的室外檐下灰空間相續相連。博物館和美術館同在主地塊上而更為靠近,學術報告廳位於西北角地塊上,與博物館通過跨河的廊橋連接。
形式體系
博物館、美術館和學術報告廳被整合在一個連續的坡屋面下,而坡屋面以柔曲的邊界和起伏的造型與園林中峰迴路轉、曲徑通幽的自然狀態相協調。
通過壓低屋頂邊緣的高度不僅與周邊學校和景觀環境的尺度相協調,更重要的是,由此產生的低矮幽深的檐下空間使得建築更具東方韻味和江南氣息。
崑山博物館
○
而當盤旋升至最高處時,屋面突然翻轉直下,迴旋的屋面逐漸轉化為牆面,戲劇化地在博物館的室外中庭圍合出一個靜謐、虛空的水院。
崑山博物館
在屋檐間的空隙中,還穿插著一套室外坡道、平台系統。平台設有咖啡廳等服務設施,人們可以通過坡道到達三層望江平台,愜意地欣賞亭林公園和玉峰山的美景,也可以繼續往上到達屋頂平台,極目遠眺城市江景。
設計富於變化的屋面形態的真正目的是要 引發一系列的室內外空間。屋面通過平面上的幾次盤旋迴轉分別圍合出博物館中央水院、美術館下沉庭院、學術報告廳室外花園以及博物館和美術館之間的辦公庭院,建築形體的虛空使得周圍充沛的自然滲透進來,建築與自然融為一體。
崑山博物館
空間螺旋的屋面由下面平面螺旋的混凝土牆體支撐,厚重的牆體系統本身既是結構,又容納著設備管道、樓梯、電梯等輔助性功能,同時又劃分了內部各種主要功能空間,如公共大廳、展廳、迴廊等。
空間螺旋的屋面體系也產生了豐富的檐下空間,深邃的檐口使室內室外模糊不清,在任何高度的檐口之間都是人可能會出現的地方。
景觀策略
景觀設計在整個項目中極其重要,建築退讓的目的就是將空間留給景觀、還給公園。造園在先,建築在後。
場地南側的景觀設計延續了建築流動的曲線形式,既將人、車流線和外部停車進行了有效的梳理,同時也與亭林公園融為一體。
崑山博物館
景觀元素力求簡潔洗鍊,基本以類似老城牆的低矮牆垣和片段性的坡屋面元素為主,希望在傳統園林與現代景觀之間求取平衡。
在老城牆的原址上重造的兩段城牆,並不是按原樣的單純復建,而是一個新的可以讓人出入其間的景觀場景,還能勾起人們對昔日老城牆的回憶。
崑山博物館
(2017-8-28)博物館場館建設即將開工,本著及早規劃、力求完善的原則,崑山博物館召開了《崑山博物館展陳文本方案》的深化工作會議。
現有《崑山博物館歷史文化陳列》文本於2012年10月撰寫修改完成。由史前遺存、古城沿革、經濟貿易、科技教育、非物質遺產、崑曲藝術等六個部分組成,較為全面的反應了崑山的歷史風貌。第一階段的深化工作將在保持原有文本的框架基礎上,按照“責任到人,全員參與”的原則開展,明確每一版塊的具體負責人,通過多方查找資源,進一步深挖掘料,以豐富原大綱內容,突出展陳亮點。重點是要深挖崑山地方史志資料,並延展到蘇圖、上圖以及周邊各大高校圖書館相關資源,進一步查漏補缺,深化完善文本內涵。計劃於年內完成。
陳傑主任曾主持廣富林遺址、福泉山遺址和青龍鎮遺址等各大史前遺址的發掘工作,對長三角周邊區域的考古情況有較為全面的了解。丁金龍先生曾主持參與崑山的綽墩山遺址、少卿山遺址、趙陵山遺址、姜里新石器遺址、朱墓村遺址等各個史前遺址發掘工作,對崑山的史前遺址及出土文物都十分熟悉。
專家們在現場仔細審閱了崑山博物館史前文明部分的文本,指出:目前的展陳文本詳盡、周到,基本收集了崑山史前文明的重要資料。專家們就布館文本問題提出了幾點建議:一是要突出重點,突出特色。史前文明的重點是三大遺址,包括紅峰遺址、太師淀遺址等反映崑山史前社會發展、文化發展的各類遺址、遺物;二是展陳文本的結構要找好定位,適應展覽體系,整體架構要精確,目前的敘述順序和結構還要優化;三是展陳文本要以實物證據為出發點,以一手資料為準,避免重複,傳遞的歷史信息要精鍊精確;四是要考慮到陳列文本的可操作性,既要有專業團隊的學術規範,又要有對地方歷史文化的熟悉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