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念喬
方念喬
方念喬,男,湖南嶽陽人。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地學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學院副院長、國土資源部岩石圈構造和動力學開放實驗室主任等多項學術職務。方念喬的業務知識和研究領域寬廣,涉及沉積學、大地構造學、岩石地球化學、古海洋學、古氣候學、同位素地層學和第四紀地質學。
1982年畢業於蘭州大學地質地理系,1987年獲巴黎居里大學博士學位後進入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博士后流動站,1990年起留校任教,歷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地學研究中心主任、海洋學院副院長、國土資源部岩石圈構造和動力學開放實驗室主任,並擔任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常委、第四紀研究委員會地層分會副主任、海洋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過去全球變化研究中國委員會委員等學術職務。
方念喬
海洋地質是公認的在新世紀內大有作為的學科,中國地質大學以其在地球科學領域內雄厚的綜合實力,近年來以“211工程”建設為契機,將海洋學科的建設和發展納入高速運行的軌道。1996年,方念喬在中國醞釀加入ODP(大洋鑽探計劃)、IMAGES(國際海洋全球變化研究)和InterRidge(國際洋脊計劃)等一系列重要部署實施的形勢下,根據國內外海洋地質發展的最新動態,在郝詒純、王鴻禎等前輩地質學家的大力支持下,奮筆疾書,建議將海洋地質學科建設納入學校發展的戰略規劃。
方念喬:我國的海洋地質事業起步於上世紀50年代末。1958年,我國組織了大規模的近海綜合調查,第一支海洋物探隊也應運而生,並在渤海、南黃海開展試驗工作。直至1985年,我國先後先後開展了黃海、東海、台灣海峽、南海北部等專項調查,了解了我國海岸帶和鄰近陸架的地質狀況和資源分佈,對摸清我國海洋“家底”起到了重要作用,並在渤海、珠江口盆地、鶯歌海盆地等海域勘探出工業油氣流。
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國家對油氣資源的需求越來越大。珠江口海底油氣資源的發現,點燃了人們對海洋油氣勘探的激情。國家設立專項基金支持海洋地質事業的發展,深海多金屬結核、富鈷結殼和硫化物調查陸續提上日程,我國的海洋地質事業從近海逐漸走向遠洋。 1998年一期“211工程”啟動,當年正值“國際海洋年”,在洶湧的波濤聲里方念喬正式受命,擔任“海洋項目”執行負責人。從那以後的五年間,歷史記錄下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從無到有、聚少成多,在海洋學科發展中的步步征程:1998年,與廣州海洋地質調查局等單位簽署聯合辦學協議,承擔“863”海洋高科技項目,參加南海和西太平洋區域地質和洋底多金屬結殼調查;1999年,組建“中國地質大學海洋地學研究中心”,籌備和承擔“973”國家重大基礎項目;2000年,國內首台海底大地電磁探測裝置在東海試驗成功。同年,“海洋地質”碩士學位點申報成功;2003年,“海洋地質”博士點、“海洋化學”碩士點建成,“海洋科學”本科生開始招生;2004年在首都高等院校中率先建立海洋學院。與此同時,海洋地學研究中心不斷擴大同國內外海洋機構及國際組織的聯繫,參加多種類型的海洋聯合考察活動,在甲烷氣體水合物研究、大陸邊緣動力學研究、西太平洋-北印度洋表層熱傳輸研究、三維大地電磁探測技術開發、海底有機化學快速探查技術等方向取得重要成果,還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博士生和碩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