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剉檗染黃絲

此詩是鮑照《擬行路難》第二首。

作品賞析


而鮑照這首詩里的女人卻不是如此,嚴格地說,他雖然襲用了棄婦詩慣用的寫作手法,卻不能說是棄婦詩。因為,詩里的那個男人,並沒有棄她而只是“意中錯漠”而已,錯漠者,索莫也,也就是有些失落,這其實是很正常的現象,恐怕女子對於自己容顏的流失,也不會不“錯漠”吧。可是女子卻有些不講理,她不允許男子的錯漠,不允許感情有一絲一毫地與以往不同。這種蠻橫來源於她的天真,天真到她真的相信“與君始相值”的時候,君感到可意的完全是他這個人,天真到相信承諾可以永遠不變。
這是一個乾脆的女子,在一開始的時候,也很自信,相信自己“可君意”,愛情在這裡沒有卿卿我我,纏綿悱惻,所以,分手的時候,亦是毅然決然,也許她有點太絕情了,有點小題大做了,她的人生來乾淨和冰涼,容不得一點灰塵和模糊。這樣的女子,好似陽光下一塊帶角的玻璃,冰涼地硬,會傷人,也會傷自己,卻仍抑制不住陽光下熠熠的色彩,那種因為冷,因為傷痕才有的幻色。
她最後把“金釵瑇瑁簪”還了君,也沒有“雙淚垂”,只是淡淡說一句:“看見它們我會傷心的。”也許,傷心的不僅有一段有些變味的愛情,還有老去的年華。
然而,她真的不傷心嗎?不傷心,又何必有一句黃絲歷亂不可治?所謂心亂如麻。越是表面剛強的女子,心中卻往往越是纖柔。

作者簡介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因曾任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軍府參軍而被後人稱為“鮑參軍”。
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
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時,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