擬行路難

擬行路難·其十五

《擬行路難·其十五》是南北朝時期詩人鮑照創作的一首樂府詩,是《擬行路難》中的第十五首。《擬行路難》共十八首,主要抒發對人生艱難的感慨,表達出身寒門的士人在仕途中的坎坷和痛苦。也有描寫遊子和思婦之作。大多感情強烈,語言遒勁,辭藻華麗。有五言、七言及雜言句。

作品賞析


“君不見柏梁台,今日丘墟生草萊;君不見阿房宮,寒雲澤雉棲其中。”“柏梁台”,漢武帝所建,非常豪華,武帝嘗於其中宴請群臣,賦詩作樂。“阿房宮”,秦始皇宮殿,十分雄偉,其中妃嬪宮女,不知其數。這兩座建築是秦皇、漢武富貴尊榮生活的突出表現,而此時呢,都成了廢墟。“草萊”,雜草。“寒雲澤雉”,冷雲野雞。這景象顯得十分清冷、荒涼,與昔日的繁華適成鮮明的對照。“歌妓舞女今誰在?高墳壘壘滿山隅。”“歌妓舞女”是指蓄養於秦皇、漢武宮中的女樂,她們的不在,表示秦皇、漢武享樂生活的不能持久。“高墳壘壘”與如花似玉的容貌又是一個鮮明的對照。“長袖紛紛徒競世,非我昔時千金軀。”“長袖紛紛”承上,是說歌妓舞女窮妍極態、爭寵取憐,這裡用了個“徒”,表示枉費心機,“非我昔時千金軀”,到頭來形銷魄散,終歸於盡。這又是一個對照。這裡用了一個“我”字,借宮女的口吻說法,很是冷竣。這兩句似還有深一層的諷世意味。長袖競世,是一種情態百出、忘乎所以的形象,當不僅指那些宮人,還用來象徵世上追逐名利的奔競之徒。在作者看來,這種追逐也是全然沒有意義的。“隨酒逐樂任意去,莫令含嘆下黃壚。”還不如隨酒逐樂,得快樂時且快樂,不要等到死時空自嘆息。“黃壚”即地下。“含嘆下黃壚”亦不是泛泛而言,當含有沉痛的歷史教訓的意味,自古以來有無數“因嫌紗帽小,致使鎖枷扛”的悲劇,遠的如李斯上蔡黃犬之嘆,近的如陸機華亭鶴唳之悲,都是典型的例子。
這首詩所表達的思想就是:人生虛幻,及時行樂。這種思想似乎太消極悲觀了。《擬行路難》中不少作品都表露了這樣的思想情緒。這裡有個問題:鮑照為什麼特別喜好寫這種類似《輓歌》的作品?寫得這般痛切、這般感傷,應當說這是他心中的苦悶、悲愁的發泄,是被壓抑的人生慾望的一種曲折的伸張,如果他真的認為人生無意義,就不必如此慷慨悲歌了。《擬行路難》中其它幾首悲歌,多是以花草、霜雪、日月比況人生無常,這首詩寫的是社會現象,而且是典型的社會現象,看來他並不是簡單地否定人生,而是在這種否定的言詞里深含著憤慨的情緒,對權勢的壟斷者、名利的佔有者的極為厭惡和憤恨。這種情緒與他的孤賤出身、坎坷遭遇密切相關。這就是“人生無常”的底蘊,可以說是在消極的形式中含有積極的內容。

作者簡介


鮑照(416年?—466年),唐人或避武后諱而作“鮑昭”,字明遠,祖籍東海(今山東郯城,有爭議),大概出生於京口(今江蘇鎮江市),南朝宋文學家,與北周庾信並稱“鮑庾”,與顏延之謝靈運並稱“元嘉三大家”,因曾任荊州刺史臨海王劉子頊軍府參軍而被後人稱為“鮑參軍”。
家境貧困,因而年少時曾從事農耕;元嘉十二年(435年),鮑照獻詩言志而被劉義慶擢為臨川王國侍郎,之後又先後入劉義季和劉濬幕府,隨後依隨宋孝武劉駿;大明五年(461年),鮑照出任劉子頊前軍參軍。
泰始二年(466年),劉子頊因起兵反宋明帝劉彧失敗被時,鮑照於亂軍中遇害,時年約五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