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詠亭
十詠亭
據《當塗縣誌》記載:唐“十詠亭”在府城東。李白有“姑熟十詠”,因以名亭。后毀於歷史風暴。一九八六年,當塗縣政府籌措資金為紀念李白所寫“姑熟十詠”詩作,在李白終老之地而建。亭中有照壁,上刻李白“姑熟十詠”詩,字為著名書法家黃葉村手書。前後題額“十詠亭”三字分別由著名書法家劉夜峰、黃葉村所題,並附有十詠亭重建記,著名書法家王業霖文並撰寫。姑熟十詠
愛此溪水閑,乘流興無極。漾楫怕鷗驚,垂竿待魚食。波翻曉霞影,岸疊春山色。何處浣紗人?紅顏未相識。
當塗古稱姑熟,一作姑孰。晉時,五胡之亂,中原糜爛,當塗於大劫之餘,人跡稀少,當時,天子考察此事後,令安徽懷遠有當塗之地的百姓遷於姑熟,並把“當塗”二字作為所遷之地名,(主要是為了不讓被遷百姓思念家鄉)。被遷百姓原地還有一部分人居住和生活,他們為了懷念遷走的遠方親人,故把當地地名“當塗”(意為以塗山為城)更名為“懷遠”,也就是現在的安徽懷遠縣。
姑熟溪則是相傳有一白衣姑娘溺水而逝,後人不知姓名,居民為懷念這位不知名的姑娘,乃以姑孰於湖名也,而水則名姑溪,又名姑孰溪。
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天外賈客歸,雲間片帆起。龜游蓮葉上,鳥宿蘆花里。少女棹輕舟,歌聲逐流水。
註:丹陽湖位於當塗縣東南部,系淡水湖泊。唐時,丹陽湖曾是“煙波浩渺,水天相連”,所以李白詩中寫道:“湖與元氣連,風波浩難止。”而今以產魚、蝦、蟹及水稻為主,有“日出斗金”之讚譽。
青山日將暝,寂寞謝公宅。竹里無人聲,池中虛月白,荒庭衰草遍,廢井蒼苔積。唯有清風閑,時時起泉石。
謝公宅佔地十多畝,環宅皆流泉奇石,摩崖石刻。宅后巒岫參差,蒼松林立。宅前有池,石壘四壁,傳說為謝朓所鑿,人稱謝公池,又名謝公井,池水清澈甘甜,終年不竭。曾有姑熟八景“元暉古井”之美稱。
曠望登古台,台高極人目。又疊列遠空,雜花間平陸。閑雲入窗牖,野翠生松竹。欲覽碑上文,苔侵豈堪讀。
桓公名已古,廢井曾未竭。石?冷蒼苔,寒泉湛孤月。秋來桐暫落,春至桃還發。路遠人罕窺,誰能見清澈?
註:慈姥竹產於慈姥山,位於馬鞍山市慈湖西北五里的長江東岸,山上產竹。相傳梁昭明太子蕭統在此苦讀,其母勸其返回金陵(今南京),太子不願,表示插在土中的竹筷要能長出竹子便回。母愛真摯,感動天宇,插在岩壁的竹筷果真長成青竹,人們就將這種竹子叫做“慈姥竹”。“姥”字同“姆”。
顒望臨碧空,怨情感離別。江草不知愁,岩花但爭發,雲山萬重隔,音信千里絕。春去秋復來,相思幾時歇。
註:望夫山即小九華山。位於採石西北1公里濱江處。望夫山頂臨江處有望夫石,石約2米高,頗似人形,上刻“望夫石”三字,字徑1.6尺,字體似篆似隸,約刻於秦漢時期。據《太平寰宇記》載:“昔有人往楚,累歲不還,其妻登山望夫,乃化為石。”故稱之為望夫山。現山上建有地藏王殿,僧侶眾多,香火極盛,已是佛教之地。
絕壁臨巨川,連峰勢相向。亂石流濮間,回波自成浪。但驚群木秀,莫測精靈狀,更聽猿夜啼,憂心醉江上。
註:牛渚磯即采石磯。位於馬鞍山市區西南七公里的翠螺山麓。因古時曾有金牛出渚的傳說而得名。又昔曾產五采之石於此山間,又名采磯。磯高約50米,峭壁臨江,峻峭凜然;山石嶙峋,茂林修竹;樓閣參差,風景優美。它同岳陽城陵磯,南京燕子磯,統稱為長江三大名磯。現已成為旅遊勝地。
註:靈墟山位於當塗縣城東15公里。傳說遼東人丁令威任涇縣令時,游姑熟,樂靈墟山泉石幽秀,后曾煉丹學道於此山中,九丹煉成,服之,化鶴歸遼東。靈墟山風光秀麗,“入其境,寒濤振壑空翠撲衣,令人頓消塵想”。如今此山林木蔥鬱,景色怡人。
迥出江上山,雙峰自相對。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參差遠天際,縹緲晴霞外。落日舟去遙,回首沉青靄.
註:天門山即東、西粱山。位於當塗縣城西南15公里處。二山夾長江對峙如門,合稱天門山,象被巨人用神斧劈開,顯得分外雄奇險峻。碧波萬頃的長江,越過神秘的“天門”迴環北去,顯得分外豪放不羈。青山、碧水、紅日、白帆,互相映襯,氣象萬千。觀賞此景須乘船於江中憑覽。今屬蕪湖市管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