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王友直的結果 展開
- 南宋將領
- 國民黨起義將領
王友直
南宋將領
王友直,字聖益,博州高平人。父佐,以材武稱。友直年十二,隨父游,諳兵法。
王友直是博州高平縣人,其家是金朝統治下的河北土豪。在十二歲時,王友直跟隨著才略過人、武藝高強的父親王佐遊歷,自此熟習兵法。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帝完顏亮撕毀盟約,大舉南侵,王友直趁機聯結河北豪傑,立志驅逐金人,恢復中原。他自稱承宣使、河北等路安撫制置使,聚集部眾,分授官職,號召河北各州縣官民舉義勤王。不久后,義軍便發展到了數萬人的規模,王友直於是將其劃分十三部軍,每軍都設置都統制、提舉、提點、提轄、訓練等將官統領。同年九月,義軍首攻大名府,一舉而成功。入城后,王友直安撫軍民,恢復使用南宋的紹興年號,並與眾首領聯名上奏朝廷,想要率部南歸。當時完顏亮所率的金軍主力還在揚州,消息閉塞,王友直準備由壽春渡淮河,途中得到宋廷敕書,勉勵其率軍“搗敵腹心,掎角應援”,加拜檢校少保、天雄軍節度使,允許他便宜行事,其餘諸人也各有職授。時為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正月一日。
不久后,王友直遭遇一支金軍,在淮北相持;金軍增兵來援,他權衡利弊,即刻率部渡淮。此前,完顏亮在瓜洲渡江作戰時,被部下殺死,王友直這才醒悟,之前遭遇的不過是撤退的金軍,他對自己沒有全力攻襲而是渡淮撤離的決定深感悔恨。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春,金世宗命太師烏珍(又名五斤)統兵二十萬攻海州(治朐山,今江蘇連雲港西南海州鎮),海州守將魏勝告急於沿海制置使李寶。四月,宋廷命王友直偕同統制官張子蓋援救海州。張子蓋受命后,疾行至漣水,於五月十四日抵達石湫河堰,遭遇金軍騎兵萬人陳兵石湫河東,率精銳騎兵數千出擊,又派王友直與統制張玘出陣大戰。正在決戰開始時,王友直大張旗幟,旗上大書“宋忠義將河北王九郎”九字。又暗中派兵自小路接近金軍後方,憑藉輜重掩護,“左右枕水”,伏兵於其歸路。張子蓋得知王友直已經派兵扼守敵後,於是麾軍進擊,擊潰金軍,逃竄者盡皆溺亡,海州之圍解除。戰後,王友直因功轉拜宜州觀察使。
宋孝宗受禪后,王友直與統制官宋寧數度出奇轉戰。老臣張浚奉命督視江、淮軍馬,一見王友直,便大感喜悅,征授他為建康府前軍統制。
隆興二年(1164年)九月,金軍再度南侵,宣諭使王之望命王友直率前軍戍守昭關。王友直聞命,即刻出兵。另一部宋軍奉命戍守的,聽說金軍抵達,便退保和州,唯有王友直孤軍堅守。金軍進駐黃山,軍聲大震,王友直不為所動,愈加嚴整自持。
當初在淮北之戰時,王友直與母親失散,至此時被尋得,於是與其妻子李氏攜帶二女自淮北南歸,受到朝廷重賞。
乾道八年(1172年),轉任承宣使,旋即升任殿前副都指揮使。
淳熙元年(1174年),王友直加領奉國軍節度使。
淳熙四年(1177年),總殿步軍司在茅灘大規模檢閱軍隊,所部鎧甲、軍械光亮,號令閑肅有度,王友直因而受到嘉賞。
淳熙五年(1178年),王友直進官殿前都指揮使,並在中都獲賜宅第、平江府獲賜田產,參預燕射之禮。王友直晚年安於享樂,軍政不整,以致“募兵擾民”,於同年十月被降授為武寧軍承宣使,罷去軍職。十一月,再降為宜州觀察使。不久后連降為宮觀官,被勒令“信州居住”。其後因郊祀降恩而得以內遷,屢次擔任祠官,最終復官武寧軍承宣使(一作寧武軍承宣使)。
淳熙十六年(1189年),朝廷令王友直復職奉國軍節度使,以此官致仕,但被朝臣認為不當授予,最終仍以承宣使致仕。
王友直的卒年不詳,享年共六十一歲。死後被追復為武寧軍節度使,並加贈檢校少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