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李回的結果 展開

李回

十八子集團公司董事總經理

這是十八子舉足輕重的一個關鍵人物。假若要探討研究十八子發展模式,我們必須首先關注和研究這個人物。完全可以這樣說:李輝和十八子的造刀事業,是因為擁有一個李回,才能做到今天這個龍頭地位;如果說,十八子刀具成為中國業界技術和品質的扛鼎之作,有賴於老刀匠李輝的多年精心培育的話,那麼,在將十八子集團生產和管理推向科學化、規範化、規模化,在較短時間內把一個默默無聞的刀具小企業,培育成為中國刀具產業第一品牌,李回則是一位無人替代的功臣。

目錄

正文


李回
李回
李回:原名李積回,為李輝的次子,1967年出生,現任十八子集團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負責集團全面經營管理工作,兼顧十八子飯店、十八子百貨公司、十八子廚業公司日常經營管理工作。
在十八子的發展史上,其作用和地位不容低估。在李回的身上,有兩種突出的“天賦”——商人與手藝人的天賦。其商人的天賦,沿承於母親盧榮娟。母親有著同代人不可企及的經商本領。母親和李回兄妹5人,在80年代之前,都是入不了城鎮戶口的“黑人”,母親是農村戶口,嫁進城裡時,入不了戶,沒有單位,孩子們也跟著吃黑市糧。在那個根本不能從事買賣,把買賣當作走資本主義道路批鬥的年代,一家人的生計就全靠母親從事“地下買賣”維持。及至改革開放之初,母親開成衣店、開餅廠,全是賺錢的,從沒虧過。說句公道話,父親的經商能力,遠遠不及母親。父親開刀廠的資金,就是來自母親開成衣店賺來的第一筆錢。母親是大家公認的李氏家庭中最有生意頭腦,最會賺錢的,有賴於一種精明的經營和管理天賦。而談到李回具有手藝人的天賦,則是秉承了父親李輝能工巧匠的良好素質,父親真的是帶“鐵”的命,不管什麼時候,他總在刀具業的技術和工藝上獨出心裁,獨樹一幟,也就是天生一個出色的手藝人。父母這兩種過人稟賦,正好在兒子李回的身上得以因襲傳承,而集中了父母雙方優秀天分的李回,註定日後在中國企業界不是等閑之輩,也註定他將在自己的事業中大放異彩。所以說,天賦在某種意義上決定了一個人事業上的成敗。
因著爹媽帶給的良好天賦,再加上自己後天的努力奮鬥,李回成功地塑造了今日的十八子,同時也成功地塑造了自己的人生。我們透過十八子的成長軌跡,可以得出這麼一個結論:
李輝與李回父子,誰也代替不了誰,誰也離不開誰。光有李輝,可能會成就一個出色刀匠,做出一把品質上佳的“好刀”,但這把“好刀”說不定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十八子也不一定能形成一個著名品牌,十八子企業形象可能也出不來。也就是說,十八子成不了今日中國業界的“月亮”,或者充其量只成為一顆“星星”,至多也只是一顆微亮的“星星”,而星星終究不是月亮。就是因為李輝身邊有了兒子李回,李回把李輝的思想和藝術“光輝”,放大到極致,他一開始就得以站在李輝這位刀剪巨人的肩膀之上,展開善於飛翔的翅膀,同時承載起自己創業的現代思維和理想,高瞻遠矚,將十八子帶向一個更高、更遠、更廣的天地,向現代化、規模化、品牌化的目標邁進,從而在茫茫的“星”海中橫空出世,成就為一輪熠熠生輝的“明月”,讓眾星捧著,圍繞著……
可以說,李回和李輝這對父了的攜手,實在是珠聯璧合,天人之作。
1986年7月,李回高中畢業。從小耳濡目染父母辛勤創業和受到良好家風的影響,為這位年輕人日後走進社會,展開創造人生鋪下了基石。
這是一位頗有見地和執著追求的青年。開始,他嘗試練就一下自己的羽翼,樂意向“社會大學”學點本領,於是,他沒有直接進入父親的刀廠,而是聽從父親的囑咐,到陽江某小刀廠跟一位很有名氣的模具師傅學藝。
李回處處留心,事事主動,虛心向學。師傅做的小刀非常精緻,品質在當地屬於一流。除了學藝,李回還留意師傅的經營管理。然而,一段日子后,李回卻發覺師傅在經營管理方面的能力,卻與他高明的造小刀技能大相徑庭,他根本不是管理企業的料。比如:他過於注重節約生產成本,從做刀到銷售,只交給自己的兩個兒女,由家人包起一個工廠的產銷。由於都是“自己人”,沒任何激勵機制,孩子們覺得是為父母做事,沒錢,快慢沒問題,所以積極性不高。小刀做出后,批量少,投放市場也慢了半拍,人家同類產品在市場上已賣很久了,延誤了時機,生產上不去,徒有好的產品質量,也枉然,致使師傅的工廠連生存都成問題。
李回在憶及自己跟師傅學藝卻獲得更多的啟示時,這樣對筆者說:“我從師傅對工廠的管理中,發現了一個問題,也悟出一個道理:企業經營,不要什麼都由自己來做,要善於利用社會力量,利用別人的智慧,各個層面都要用上合適的人才。現在社會分工已經越來越精細了,比如營銷,就得找營銷的專才;技術,就用技術人才,因為你會做刀,並不等於你會賣刀,量才為用,借人為我,這才是高明的經營管理者。”
李回的善於思考,讓他在拜師學藝的日子裡,學到的不僅是優秀的“手藝”,更重要的是“發現”了師傅在經營管理上的“軟肋”,獲得了學藝之外的啟迪。李回也承認跟師傅學藝最大的收穫,並在於“手藝”本身,而是在於管理上,這對自己日後進入十八子公司參與經營管理,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10多年後,也就是1999年,由於李回在十八子經營管理方面成績出色,被評為廣東省鄉鎮先進企業家;2003年又榮獲廣東省優秀民營企業家稱號。李迴向筆者談及此事時說:我在中山大學EMBA班,有次教授在授課後問我對那節管理課有什麼感想,我回答說:老師幾乎像是把我實踐過的東西總結了一遍似的,形成了這麼精闢的理論,對比之下,我感到自己做對了,這讓我受益匪淺。
跟師傅學藝,前後長達一年時間,李回一直沒有領取報酬,這樣,他可以比較自由地掌握時間,同時做點自己喜歡的事。假若自家刀廠有需要,他便過來幫忙。比如在1986年底,跟隨三叔李宗偉及四叔李宗均到福建福州參加全國五金產品訂貨會,第一次走出陽江,接觸社會,參與接洽客商業務;不久后便斗膽向營銷市場一試身手。他從父親那兒要了300元錢,背上一大袋刀具樣本,孤身一人,闖向粵東揭陽潮陽峽山潮州汕頭饒平等縣市,隨後還進入福建的樟州、福州等市,鍛煉自己“賣刀”的能力,也為後來加入父親的制刀事業做好準備。
1987年,陽江城服裝布料市場一時見好,而與李回在談戀愛的女朋友,卻苦於沒找到合適的工作,為照顧女朋友,李回試著開了間服裝店,與女朋友一起經營。李回初涉商海,就顯出了“經商”的天分,業績不俗。然而,女朋友似乎對自己和李回所從事的事業期望過高,她是瓊瑤小說迷,幻想現實中的男友也該像書中的白馬王子那樣,追求那種浪漫寫意、不食人間煙火的愛情生活。由於彼此的性格差異,導致時常鬧小矛盾。終於,李回不堪忍受,離家出走了。
李回這一走,就是10多天。他一是為了散散心,二是在留心尋找更適合自己施展才華的場所。他當時有點賭氣,也想給女朋友一個警醒教訓,出走前沒向任何人透露。他遊覽了廣州和珠江三角洲一帶多個地方。由於是獨自行動,無拘無束,讓他得以反思生活,擴大視野,增長不少知識,也不失為一件好事。
沒想返家之後,女朋友還是沒理解,也不自我反省,仍然一如既往鬧彆扭。在十分失望的情況下,為了避免麻煩,李回再次離開了。
這一次,李回是有準備的,他備上路費,從廣西開始,遊歷了雲南、湖南、湖北、福建等省市。時間比上次還長,也不給家人音訊,按他的想法是:若家人知道自己的行蹤,女朋友也會知道,擔怕增加麻煩。他想試試自己的適應能力,尋找屬於自己的理想之所。他每到一處,都對當地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做了了解,大大豐富自己的各方面知識,慢慢地,思想和性情都有了一定的變化,從而認識到,擅自出走,以圖逃避社會,逃避矛盾,是不現實的,是無能的表現。於是,他醒悟了。他拂掉了旅途的風塵,毅然歸家。
家人久久沒其音訊,都急壞了,尤其是母親,一見到歸來的又黑又瘦的兒子,便撲上去緊緊抱住放聲痛哭。
“這兩次出走,足以影響我整個人生!”李回在憶及當年此一舉動時,至今仍頗有感觸。
經過這兩次出走,李回彷彿一夜間成熟了許多。
他重新審視了父母的制刀事業,從父親半生苦苦追求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答案:做人要有目標,要有一技之長,要對社會有所貢獻。他終於做出決定:立足家鄉,輔佐父母,壯大李家做刀事業,讓陽江刀在自己這代人中做得更好,更出色,日後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1986年,李回只是間中在自家的刀廠幫幫忙,從1987年開始,李回才正式加盟父母的制刀廠。作為李輝的兒子,李回是繼其兄李維之後,第二個進入父親的刀廠的。
說起來,此時,李回進入自家刀廠參與經營管理,也達到了一定的“火候”,他已經有了在外跟刀具師傅學藝,不定期推銷自家刀廠產品,期間還自立門戶經營服裝,具備了一定的社會實踐經驗,現在,又得以藉助家庭事業發展的基石,一開始就站在父親這位刀具巨匠的肩膀上,這一切,為他很快在行業中脫穎而出,展翅高飛,裝上了有力的助推器。
父親李輝在接受廣東電視台記者的一次採訪時,這樣評價李回和自己:“他是個年輕人,他有他的追求,敢闖敢幹;我老了,人會保守一點,得慢慢來。”李回天資聰慧,精明過人,腦瓜子特別靈活,做事很有自己的看法和套路,雖然與父親沉實穩重的性格有較大差別,但因著父子的血緣關係,父親李輝一般在與兒子因經營上產生執拗,或一時還想不通的情況下,尚能比較寬宏大度地“遷就”,這使兒子李回在早期的施展身手中獲得了較大的自由空間,也讓李回的經營本事能發揮到了極致,在九十年代,這一直是讓李回懷念的一段日子。
正所謂“初生牛犢不畏虎”,初始入行的李回,憑著自己的膽識和謀略,敢作敢為,勇於改革創新,很快就獲得了父親的賞識。同時,也促使這位老刀匠,大膽摒棄了傳統生產刀具的落後意識,用現代科技武裝頭腦,開創出一條以“科技興廠”的新路。使陽江刀在十八子這代人手中獲得新生,躍上新台階,做成“中國第一刀”的品牌,獲得了“中國公認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的稱號。在這點上,李回是促進和激活父親創業思路,開拓十八子經營新理念,把十八子從開始做產品引向後來創品牌之路的功臣人物。
李回從企業底層做起,先是背著一袋刀具樣本跑經銷,足跡遍及廣東省內外,體會和摸索營銷方法,為日後從事公司管理積累經驗。隨後,又協同父親及技術人員,進入技術和工藝攻關工作,從一個車間到另一個車間,從第一道選材開料工序到往後的開牙包裝等20多個工藝流程,無一不跟班學習、實踐。
李回志存高遠,熱衷於技術鑽研,他認為,現代企業,只有依靠科學技術,才能開發出科技含量高的產品,才能比別人高出一籌,才能在市場上獨佔鰲頭。尤其是深入了解陽江刀具的盛衰歷史,親眼目睹父親藉助技術改良、創新,為鑄刀業注入新的活力,從而帶動了陽江刀具新一輪發展的事實,李回認定:我們必須堅持把技術創新作為“興廠發家”的殺手鐧,鑄造“李家刀”品牌,爭取早日創同行業第一的牌子。於是,他首先建議父親,在公司內部成立“新產品、新材料研究開發中心”,還請纓由自己擔任中心主任。一個民營刀剪企業自己組建新產品、新材料研究開發中心,這在陽江刀剪行業中還是第一家。或者正是因為這一招,讓十八子很快在陽江群星璀燦的星空中呼嘯而出,上升為一輪明月,這也是其中的因素之一。所以我們對李回進入十八子參與經營管理后的作用,不能低估。
自此,十八子公司構建成科研——試製——生產——推廣一條龍體系,公司的自主技術創新能力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加強,每年開發新產品(新品種)20多個,技術開發成功率達100%。李回十分注重信息,瞄準國際刀具生產發展新潮流,推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打出自己的品牌,引領時尚。由他主持引進了國外先進的水磨,單、雙面迫口、立磨、自動拋光、五彩橡膠砂磨等大批技術和設備,還建起了檢驗室,購進了先進的金相分析儀,把實驗和生產引入科學化、數字化。在技術中心總顧問、中國五金刀剪協會刀剪專家李輝的關心參與下,李回不負眾望,積極統領十八子系209位各類技術人才,為爭取公司在未來成為世界制刀綜合技術力量最雄厚,制刀技術水平最先進的企業,同時實現所有創新技術的產業化、商業化和收益最大化的目標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李回從刀剪企業的高標準出發,帶領公司技術骨幹不斷改革創新,編製了公司的企業標準,後由陽江市技術監督局批准,制定出本公司的(Q/YSBZ01-2002)企業標準,據稱這也是全國刀剪行業標準度最高的一家企業。在十八子公司成功研製出中國第一把不銹複合特殊鋼菜刀后,李回及時把其技術和生產工藝過程披露出來,撰寫了《多層不銹複合鋼材料在廚業刀具上的開發與應用》一文,發表在全國五金信息中心的刊物上,詳細介紹了我國刀具行業的用材及複合材料在廚用刀具行業的開發應用,對推動我國複合不鏽鋼產品的研究,開發刀剪新材料領域,用高新技術改造好刀剪傳統產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其組織研發的7Gr17MO“十八子作”系列刀具,榮獲“98年度陽江市科技進步一等獎”、“98年廣東省優秀產品三等獎”、“99年度廣東省重點新產品獎”。複合不鏽鋼“十八子作”菜刀,通過了廣東省科學技術廳鑒定為新產品,獲廣東省科學技術成果鑒定證書,榮獲“廣東省科技成果進步三等獎”,獲陽江市人民政府頒發的“科技進步一等獎”。李回以及科技人員梁平強、李發均被評為陽江市科技先進工作者。李回還獲得廣東省專利先進個人、廣東省優秀民營企業家、廣東省第十屆人大代表等殊榮。
在十八子公司,流傳著很多有關李回圍繞做刀創新工藝或技術的故事,足見其對十八子品牌創建的痴迷和熱愛。
有一天,車間請來一位木工師傅,在修理用具。李回正好經過,不小心把擱在凳上的一把鑿子碰到地上了。李回便彎下腰撿了起來。他把鑿子放到眼底下,看看是否缺了口,沒想這麼一瞧,一個意念卻像閃電般劃過腦際:鑿子的刃口只開一面,菜刀的刃口可不可也開一面?……
李回秉承了父親做事十分執著的稟性,一旦認準了一件事,權衡了可行性后,就會排除萬難,一干到底,且不幹則已,干則最好。獲得了這個創造意念之後,他立即找上父親及幾位技術人員,交換了想法,他驚喜地告訴大家,其實菜刀也可以只開一面刃口,而對於左撇子來說,只開一面刃口的菜刀,也是度身而造,使用起來應該會比兩面刃口的要好用得多。
李輝和大家聽了,都覺得新鮮,也頗有道理。於是,立即按照李回的“意念”投入了試驗。
試驗結果,果然如李回原先分析的一樣:若是在刀的左面開刃,則更適宜左撇子使用,若是在刀的右面開刃,則更利於平常人使用。
之後,通過全國刀具目錄檢索,這種菜刀尚沒先例,當屬首創。
大家都為李回想出的這個點子高興,也覺得這種菜刀很特別,很怪。於是,李回便給這種菜刀取了個名字:
“怪用廚刀R103”
且看看他們對這把“怪刀”的文字描述:
——該類左開刃口菜刀,是為左撇子特殊製作的,刃口採用不粘肉設計,獨創特殊刃,精工處理,層次分明,流線孤形,刃鋒特殊加大,切肉快捷;刀身硬度設計50-52℃,宜拍打,不易變形;刀柄採用防滑設計,三套不鏽鋼鉚釘加強牢固,刀把整體沖切,經特殊處理永無彎曲、斷折,製作獨特精良。
這便是李回首創的“怪用廚刀”的故事。
1996年4月,廣州,春季中國出口商品交易會
李回隨父親一起,在交易會各個展廳中參觀、瀏覽。
在一個小五金檔位前,李回的目光突然被什麼牽扯住了。他停下了腳步,看見那兒擺放著幾款小巧的餐刀套裝,他連忙走了過去,細心觀摩起來——這是由4把不同類型、不同規格、不同功能的小餐刀組合而成的套式餐刀,設計者將它們組合插放在一個木製的刀座上。木製刀座式樣別緻,既能把不同功能的小餐刀收擺在一起,讓需要者使用時取拿方便,又有保護餐刀的作用,同時還給人一種觀賞性,融安全擺放、使用方便、保護刀具和觀賞效果於一爐!
李回腦子裡猛地閃出:我們的菜刀——廚用刀具,不也可以按此做法,組合而成套刀么?
他一時狂喜,立即把走遠了的父親找了回來,並一口氣說出了自己的看法。
李輝細細瞅著那木座上的小套刀,小心把玩了一番,連連點頭,當場就同意了兒子對於生產套刀的設想,他暗自欣喜:兒子對做刀越來越有心思了。
從交易會回來,李回和父親立即投入組織生產套式刀具的工作。
他們首先對廚用刀具做了調查和研究。結果表明,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眾多小康之家,早已不滿足“一刀通殺”的萬能用法,比如斬骨刀、切肉刀、水果刀、廚用剪刀等,都想一一具備。但是,這麼多種功能的刀具,卻不曉得用什麼東西統一擺放才合適,因而,廚房裡刀具擺放零亂、麻煩,人們正渴望有一個“什麼東西”能解決如上的問題……而組織生產多種功能的套刀,同時生產插放各式刀具的刀座,便正好適合了消費者的迫切要求。
精明的李回同時又算出了一筆經濟帳:若以綜合七件為一套刀具,顧客一次過就買了七件套,以平均一件一元錢計,買一千套就有七千元,若按散裝計,買一千件才一千元,相差六倍呢!
還有,生產配套的刀座,還可帶動另一個生產行業,拓展了另一條收入門路,具備了很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
前景十分喜人,也十分激動人心。
李輝父子決定馬上投入開發生產。
調查、論證的結果,他們對廚用套刀作了選擇和定位,設計出多種不同功能、數量和規格的套刀,以接受不同家庭的選擇,增強市場的適應能力,從而保證一旦亮相,就佔有較大的市場份額。
與此同步進行的,是設計出多種花色品種的刀座。
他們用發泡膠設計出各種刀座模型。根據刀具材料三鉻十三(420JZ)不鏽鋼比較容易生鏽的特點,設計刀插孔必須通風透氣,同時,還要避免底座易潮的不足,在下面設有一個平台,使之與一般的餐刀套座有所區別,比之外國的刀座來,也顯出自己的民族特色。
於是,日式廚房套刀——三鉻十三(3Crl3)(420Jz)四件套裝,連同造型美觀、大方、實用的木座,一併推向市場。
四件套刀的成員是:菜刀、凍肉刀、果刀和廚房剪。它們各司其職,讓人用起來得心應手。果然不出李輝父子所料,首先登場的日式廚用套刀(四件),以其新穎實用和較強的觀賞性,一下子引起了消費者的青睞,首批生產的套刀,全被經銷商包攬,批發價在90元以上,且投放多少,都在一兩天內售罄。各地經銷商紛紛打來電話爭搶要貨,不少外省的經銷商還專程跑到廠里,住了下來,每天守著要貨,熱銷的氣氛令人激動不已。
人們至今對當時的場面記憶猶新。廠長李發回憶說,這套刀的推出,大受歡迎的程度是我們也想象不到的。當時,街上賣斷市,有些地攤老闆竟然賣到200多元一套。每天經銷商的車輛守在廠門口,排著長隊,帶一袋袋現錢來搶購。
李回對這一“套刀”之仗的勝利,也作了十分肯定的評價:我到今天還是這個看法,我們的套刀設計和完成,不說遠的,至少為陽江廚用刀具生產尤其是套刀的開發,開了一個新紀元,做出了一大貢獻!
其實,十八子套刀的誕生,已經震撼了全國刀具的生產和銷售領域。它在產銷以及包裝方面,更加趨向人性化、藝術化和禮品化,讓傳統上“冷冰冰”、“寒森森”的鐵器,第一次融入了情感和人性。很多人甚至更願意把這套刀當作一種擺設或藏品,一種小康之家的象徵。很多人首次大膽地把套刀作為一份厚禮送人,打破了送禮不送刀的傳統規矩。
因此,有人說:十八子套刀的推出,刷新了一個民族對刀具使用和認識的觀念,其貢獻和意義十分重大。
這種說法一點也不為過。要知道,十八子套刀這一體現中國刀具行業“新紀元”的巨獻,卻是出自李回這位刀匠後人之手!
很多時候,人們喜歡拿李回和李輝作為十八子集團兩代創業者來比較,其實,若從經營“百年老店”的創業歷程來看,其父子當屬同代的創業者。父親李輝創立十八子僅僅3年,李回便加盟其中了,而且其企業前後的運作,以至發展規模等,還處在同一階段,尚沒多大變化,只不過創始人為李輝。兒子李回及李維等則屬十八子起步期的同一代的建設者或經營者。我們不能因為他們是血緣上的兩代人,而把二者劃分為兩代創者業,“兩代人”與“兩代創業者”在目前的十八子發展階段,應該有著本質上的區別。
說及“兩代創業者”,便想起近年來有關這方面的話題。2004年夏,筆者被邀參加中央電視台對話》欄目組在杭州西湖舉辦的兩期“對話”節目,參與對話的民營企業“父子兵”有20多對,其中有方太廚具的茅理翔茅忠群父子、廣廈集團樓忠福樓明父子、僑興集團吳瑞林與吳志陽父子等。主題圍繞“中國民營企業傳承接班問題”,展開激烈的討論、交鋒,為現代民營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揭開鮮為人知的一面,同時也引出了目前國人比較關注的一個話題。兩場“對話”現場十分活躍、熱烈,不時地“碰撞”出一個個“思想的火花”,讓人頗受教益和啟迪。但與會父子分明是處於家族企業交接班時期,反映“兩代人”在如何對待“放權”和“接權”的看法與做法,也就是體現在經營管理上的決策、方針等關係到企業命運的重大問題上,兩代經營者思想和認識的衝突或統一。在父與子的故事中,茅理翔與兒子茅忠群在企業產業轉型問題上的思想交鋒最為精彩,在理解和科學論證面前,父親被兒子說服,並主動撤出權力和管理角色,交由兒子獨立創業,以至成就了今日的方太廚具公司,同時也成就了業內的一個經典案例,被傳為佳話。隨後,筆者在十八子的一次採訪中與李回討論起此類話題。李回對此深有同感,其對茅理翔這個“開明”的父親表示讚賞,但他卻認為,其實董事長一職一日未辭,一日都不能說已經完全放權。同時,李回也結合自己在集團管理過程中與父親發生的多次“思想碰撞”問題,作了講述 ——
音樂發燒友--李回
音樂發燒友--李回
那是1990年,李回還在負責工廠的營銷業務,有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他平日有跳舞的興趣,在某次跳舞后,他發現了一個商機,看中了陽江市工人文化宮閑置的幾間房子,擬租下來改造成歌舞廳自己經營。李回的初衷,一是想利用歌舞廳和音像室,作為公關交友的場所,為公司建立起人脈關係;二是想通過獨自經營管理,鍛煉和豐富自己,以利於日後參與公司的上層管理。但父親李輝卻堅決反對,認為兒子這是不務正業,分散了精力,會造成兩頭管理不善。連母親也說兒子是在掙“私己錢”,不予支持。然而,李回還是本著“利己利人利公司”的想法,聘請了合適的經理人,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通過“跟著市場走”的路子,硬是把個地處偏僻的歌舞廳辦得有聲有色,十幾年來效益一直很好。
筆者前後八、九年來,每到陽江小歇,都喜歡到李總的這家“聲霸歌舞廳”去唱唱歌,跳跳舞,總見場面很旺,常常訂不到包廂。經理芳姐很是欣佩李回的經營眼光和能力,評價說:“李總真是一個會創造奇迹的人,他幾乎每做一件事,都是在別人並不看好的情況下辦成的。比如我們這兒,條件這麼差,地理環境惡劣,連小車都開不進來,又從來不設什麼陪唱之類,乾乾淨淨經營,但已維持了10多年,效益也不錯。別人都說,整個陽江市就他李回敢這樣做,換誰都做不起來。還有人鼓動說,連這兒都做得這麼火爆,倒不如叫李回包一個大的娛樂城做,那樣一定更紅火。我原來不認識李總,先是在舞廳下面的咖啡室服務,后被提為經理,已做10多年了,我也從中學到了很多東西。”
李回說:辦這個舞廳,我原來還是有很大壓力的,先不說父母反對,就是當時起動資金二、三十萬元,全是借高利貸,最多時借了4個人的錢,同時又不得因此影響在刀廠的工作,是利用業餘時間,或說是遙控指揮的。況且,娛樂場所相對複雜,給管理也帶來一定挑戰,但我還是平穩成功地走過來了。我把辦舞廳作為一個小試驗園,我從中可以得出很多有關公司管理的理念。李回還為筆者舉出一連串的有關與企業相通的經營事例。讓你分明感受到,這是一位頗有見地、富有創意、敢於出擊、敢於勝利的商戰好手。
中國第一燒
中國第一燒
至於父親李輝,對李回辦歌舞廳一事,似乎早已默認,因為李回從沒因此而耽誤公司的事情,而且舞廳10多年一直能辦下來,照理是不會虧的,還有通過開辦舞廳和音像室,帶出了十八子公司良好的人脈關係,尤其是能照顧一批關係戶,租碟甚至不用租金,因其擁有的音像製品規模大,連陽江市電視台、電台都來此租碟,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只是時至今日,父親李輝對兒子的這一“堅持”,沒再作過多的肯定或否定。聽歌舞廳的有關人員說,可能在李輝的心中,還存在某些“懷疑”或擔心,他每隔一季或半年,總會悄然出現在聲霸歌舞廳一次,私下裡詢問了解一下歌舞廳的經營業績,至於其他,李輝卻從沒幹預。大家說:輝叔這樣做,實質是認可了。他這個人很有胸懷,何況兒子真的沒給他添麻煩,歌舞廳一直賺錢。李回也說:父親後來對這一問題,應該是認同了。對於這一事件,筆者想起美國家族企業諮詢專家埃德溫·A·胡佛說過的一句話:“家族企業中的父與子,總是說不會和對方爭輸贏”。讓人頗感幾分玩味。
李回和父親李輝,由於性格和文化的差異,還有“兩代人”以及父子角色的關係,因而二者在待人處事等諸多問題上都有較大的差別,可以想象,發生在經營管理上的做法、觀點自然也會有所不同。這與國內很多家族企業遇到的問題幾乎同出一撤。對於一般以父親作為創始人的企業而言,父親的家庭角色是家長,在公司的角色是董事長,而兒子自然是家庭成員,在公司里頂多是擔任總經理,即第二把手,也就是說,不管是家庭或社會,父與子的角色註定有主次之分,這就不可避免形成一種“親情籠罩下的衝突”,而這種“衝突”一般是無法直接用法理原則作為評判對錯標準的,更多時候只能用包容、妥協、溝通等“不外揚”的辦法來解決。這也是家庭成員在企業中“待人處事”的一種特色。
在經營理念和做法上,李回與父親發生“碰撞”的事,時有發生。比如在買下江城東風路銷售大樓作為十八子專賣店時,李輝認為不宜把銷售位置搞得太大,門面適度便可,擔心浪費物力財力。但李回極力主張做大,並把此作為推廣十八子企業品牌戰略之一,決定花數十萬元進行裝修。二者意見分岐很大,但最終李回還是按自己的想法去做了。後來證明,李回的決策是對的。現在,大樓的運作狀況十分良好,專賣店成了十八子公司的“活廣告”。
李回做事很有年輕人的闖勁和衝勁,又比一般年輕人思想成熟,老成持重。說實話,作為父親,李輝是很欣賞兒子的眼光和能力的,但作為公司的董事長,他在有關公司的重大問題上,始終顯得比較慎重。比如對公司基建用地一事,父子兩次意見相左,爭論了很長時間才統一。到頭來,發覺李回的主張是對的,李輝也只是默認,他始終沒當兒子的面肯定或讚許過。但李回說,其實父親在心裡已認可了,他對我要求比較嚴,自然不會做過多的表示。
類似這樣在企業經營管理上的意見分岐,甚至爭執,在這對父子之間,近幾年是經常出現的。是李回的思維做法太超前,或者李輝太保守、謹慎?可能一般人是用這套理論去評判思考這“兩代人”的“磨擦”的,但事實肯定不會是這麼簡單的算術公式。不過有一點,父子倆總是十分尊重對方,在“家庭成員”的感情角色中,始終是非常親情化的。
李回認為:不管什麼問題,我們父子總是堅持一條:對事不對人。一切只為把十八子的事業做得更好。
看來,這也是家族企業的一種特色。
李回是一個把十八子品牌創建作為自己一生事業來看待的人。他有理想,有抱負,富有創業激情和想象力,且具有現代企業經營意識,他十分重視企業宣傳推廣,善於樹立企業形象,不遺餘力培育十八子品牌。
在全國刀剪行業中,李回是第一個把刀具產品推上中央電視台的人,也是第一個在廣東省各大媒體做刀具廣告的人。特別需要提及的是,現在名揚天下的“十八子”商標,就是他給起的名字。他在不同的銷售期或與競爭對手的較量中,多次贏得“廣告戰”的勝利。他親自出創意,擬制廣告語,諸如“比一比,我選十八子”、“買刀首選十八子,敢與洋刀比一比”、“去閘坡旅遊,到十八子購物”、“陽江之旅,收穫盡在十八子”等等。這些廣告語,早已深入人心,讓廣大消費者傳誦至今。
李回深知,作為民營企業,若果沒有採用現代的管理手段,一味沉湎於陳舊傳統的管理,將無法促進企業健康成長,無法與國際化管理接軌。他首先通過接受再教育,用文化知識來武裝自己,提高自己經營管理水平。1997年,他一邊參與公司管理,一邊參加廣東省幹部管理學院企業管理進修學習。苦讀兩年後獲得了大專文憑,並通過了五金機械助理工程師考評職稱。接著,又攻讀廣東省委黨校行政管理專業,在不斷豐富知識的同時,做到學以致用,直接為企業服務。
在他擔任十八子公司總經理職務后,全面負責公司的決策、企業策劃、銷售、內部管理,他以年輕人超前的眼光和意識,引入現代企業的經營理念,在把傳統產業轉向科技化產業的道路上,大膽闖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路子,從而引起國內同行矚目,也深得父親李輝的讚賞。
他堅持實行科學管理。針對私營企業的實際,李回在和父親統一思想的前提下,制定了上至董事長,下至普通員工的崗位責任制。筆者在公司的文件檔案中,看到一疊厚厚的有關企業管理的規章制度,個中細則制定得十分具體、科學、規範,體現了這個企業在堅持現代管理制度下的健全風貌。李回敢於挑戰自己,在刀剪企業中引入國際質量管理體系,實施通過ISO9001國際標準認證,使十八子公司成為全國刀剪行業第一家通過國際認證體系的單位。可以看出,其要將企業向高標準、國際化管理上看齊,足見這位年輕企業家目光高遠。在企業內部組織管理上,李回大膽聘用了從書記、廠長、副廠長到部門經理等高級管理人才。現任刀剪廠正副廠長四人,全部是生產第一線上培養上來的,其中還有從建廠第一天堅持到今日的普通工人,他們與企業一起成長,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又對企業發展的每個環節都十分了解、熟悉,因而最有發言權,也為十八子的發展壯大立下功勞。
李回本身就是個優秀人才,他當然知道人才對企業的重要。他十分注重各個層次人才的培養和儲備,還不惜重金聘請專業技術人員,以保持企業永遠活躍著一支技術大軍。他不恃才取人,悉心愛護人才,選送專業人員到大專院校進修輪訓,在生活上解決後顧之憂,提供各種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主張用事業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讓“以人為本”的管理成為企業的一種自覺行為。這也是十八子優勝過人的因素之一。
汪洋兩問陽江十八子集團董事李回
汪洋兩問陽江十八子集團董事李回
筆者與李回總經理多次交談,感受到這位年輕企業家頗有抱負、膽識和魄力。他穩重謙遜,胸襟寬廣,熱情豁達,沒有一般年輕人的狂妄與驕橫。生活上,他沒有不良嗜好,不抽煙,不喝酒,不賭牌。他平時酷愛音樂,結交了陽江、廣州和香港等地一批音響發燒友,在緊張的工作之餘,一起陶醉在古今中外的音樂世界中,以陶冶情操,健康身心,從而為做好工作積聚更多的熱情和幹勁。我想,這便是他享受人生的最大樂趣了。他一心撲在十八子的事業上,決意要把其做強做大。此外,作為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省青聯委員,每年他都要花費大量時間,為社會和人民積極履行義務,盡一份職責,作一份貢獻,然而,他總是不辱使命,無怨無悔。
在談及十八子今後的發展戰略時,李回顯得很自信:十八子品牌目前已擁有較強的影響力,在民族刀剪業中擔負著領頭地位,被稱為“中國刀王”,但我覺得還不夠,我們會一步步實施國際品牌戰略,爭取把十八子培育成“世界刀王”……
這是新一代“刀王”的夢想?不,這是理想,是追求,是用心靈去撞擊現實的振聾發聵的“絕響”。我們有信心期待,李回和他的十八子,終有一天會實現這個理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