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韓世昌的結果 展開

韓世昌

原北方崑曲劇院院長

韓世昌(1897~1976)中國北方崑曲演員,工旦。河北高陽人。幼年搭慶長班從白雲亭、王益友學藝,初習武生,后改正旦、貼旦及小旦。1917年在北京組榮慶社,拜吳梅、趙子敬為師,也曾師從吳畹卿。在音律、唱法及表演上日益精進。1928年東渡日本,在東京、京都、大阪等地演出,並觀摩能樂等日本古典劇藝。

人物經歷


建國前

韓世昌《刺虎》劇照
韓世昌《刺虎》劇照
韓世昌出生在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因弟兄排行在四,所以全家人都叫他四兒。1909年他年滿12歲,父韓玉琢特意請來一位飽學的老秀才給他取了一個響亮的名字世昌。隨後將小世昌送入了本村的戲班慶長班。
韓世昌在慶長班學戲大約一年,隨後就和原班人馬轉入榮慶社。到1916年他已開始登台唱應二戲,即主角戲,成為河北一帶新興的崑曲名角。1917年冬,迫於河北災荒,榮慶社決定到北京尋找出路,在天樂園演出。1918年他拜吳瞿庵為師,后又拜在崑曲名家趙子敬門下學藝,經這兩位名師指點,韓的唱功演技更趨精進,被譽為崑曲大王。故有黃季剛等賀贈別號“君青”,取“君山一發青”之意,以讚譽其崑曲成就。
為弘揚崑曲藝術,1928年秋韓世昌率20多位崑曲名角,應邀趙日本演出,每場座無虛席,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1936年至1938年韓世昌隨祥慶社到南方各省進行巡迴演出,足跡遍及江南六省及諸多大城市,影響很大,是北方崑曲劇團向南方傳播的一次壯舉。但由於盧溝橋事變,演出只得草草收場,在此後八年抗戰期間,韓世昌蟄居天津,靠教戲維持全家生計。

建國后

直到1949年全國解放,韓世昌這位老藝人才又獲得了新生。52歲的他被聘為人民藝術劇院的教員,傳授崑曲表演藝術。1951年改在中央實驗歌劇任教。1952年被文化部授予榮譽將,這使韓老更加精神煥發,重新登台,獻身祖國的崑曲事業。
1957年北方崑曲劇院正式成立,韓世昌任院長。1960年63歲的韓世昌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76年12月7日這位一代崑曲師因病與世長辭,終年79歲。

演藝經歷


1925年7月,農曆乙丑年:中國紅十字會天津分會舉辦救濟陝甘兩省難民義務戲
中國紅十字會天津分會舉辦救濟陝甘兩省難民義務戲。馬連良隨同當時聲譽鵲起的楊小樓、梅蘭芳、程艷秋、韓世昌到津,馬與程合演的《審頭刺湯》,頓即贏得觀眾的讚美。
1949年7月28日,農曆己丑年七月初三日,9時: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舉行
中國戲曲改進會發起人大會在北京飯店舉行。
會場懸有毛主席和朱總司令的題詞:“推陳出新”、“開展平劇改革運動”,指示了戲曲界當前的任務。到會者發起人百餘人。由歐陽予倩主席,他說明召開這個大會是接受了文代大會的指示,來完成改革戲曲的任務。接著由全國文聯主席郭沫若講話,他說:在中國,舊戲曲的改進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因為戲曲在群眾中有廣泛的影響,它是土生土長的民族形式,一種綜合的藝術,是很重要的社會教育工具之一。在今天這個嶄新的人民自己的時代,不僅舊戲曲要改進,一切舊文藝都要改進,連同我們自己也要改造,應該堅決走向徹底為人民服務的方向。改進戲曲,不僅是改進戲曲本身,而是為了改進社會,改造人民的舊思想。戲曲工作者首先要努力進行自我教育,從思想上改造自己,才能幫助教育別人,完成戲曲改革的任務。最後,他並就《霸王別姬》、《三岔口》兩戲提出改進的意見。
接著有前延安平劇研究院院長楊紹萱、全國劇協主席田漢、全國曲藝改進籌委會主任委員趙樹理、華北文委會舊劇處主任馬彥祥、北平國劇工會負責人葉盛章等發言,大家一致認為今後戲曲的改進要在毛主席的文藝方向下,為廣大的人民服務。並就“學習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有組織、有計劃、群眾性、全國性的進行改革”以及“培養新幹部”等問題提出具體的意見。
阿英同志報告籌備經過後,推選:王聰文、田漢、白雲峰、沙梅、阿英、阿甲、李一氓、李綸、李少春、吳天寶、周揚周信芳袁雪芬夏衍、馬少波、馬彥祥、馬健翎、張庚、高步雲、梅蘭芳、程硯秋、焦菊隱、楊紹萱、葉盛章、董天民、趙樹理、趙子岳、劉芝明、韓世昌、齊燕銘、歐陽予倩等三十一人為籌備委員。隨後,周信芳、焦菊隱等多人發言,一致認為解放后舊藝人翻了身,今後應加強團結努力學習,改造自己為人民服務。最後並推出歐陽予倩、楊紹萱、田漢、阿英、馬少波五人負責起草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