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術導彈

用於毀傷戰役戰術目標的導彈

戰術導彈(tactical missile):用於毀傷戰役戰術目標的導彈。其射程通常在1000千米以內,多屬近程導彈。它主要用於打擊敵方戰役戰術縱深內的核襲擊兵器、集結的部隊、坦克、飛機、艦船、雷達、指揮所、機場、港口、鐵路樞紐和橋樑等目標。20世紀50年代以後,常規戰術導彈曾在多次局部戰爭中被大量使用,成為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武器之一。

發展歷程


美國的陸軍戰術導彈系統(ATACMS)是本世紀末和21世紀初的重要陸軍武器系統,它具有多種終點效應、較高的命中精度、靈活的戰場機動性和良好的生存能力,因而也是21世紀北約多國部隊以及其它國家和地區陸軍武器的重要裝備。ATACMS是一種超音速遠程戰術導彈系統,可從陸軍多管火箭系統中發射,也可以從空軍的B-52轟炸機上投擲,還可以從海軍的潛艇和艦艇上發射,已研製出多種型號的產品。該項目由美國陸軍發起,於70年代末期正式提出,並由美國陸軍導彈司令部負責,合同商是洛拉爾.沃特系統公司。
80年代中期,曾提出過多種方案,例如,常規遠距離武器,聯合戰術導彈系統,聯合戰術導彈陸軍系統,90年代以後才改名為ATACMS全長396厘米,直徑為60.69厘米,重1530公斤,最大射程為124~150公里?,增程型ATACMS射程可達到248~300公里。ATACMS的推進器採用由大西洋研究公司研製生產的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薩吉特工業公司提供火箭發動機殼體。由於採用了增強型火箭發動機,因此裝有6枚智能反坦克子彈藥(BAT)或275枚子彈藥的ATACMS射程可達490公里。該導彈的控制系統採用霍尼韋爾防禦系統公司提供的H-700-3A環形激光陀螺慣性制導系統。美國陸軍還打算把改進的通信偵察系統“護欄”V和“奎克露克"II、先進合成孔徑雷達系統、遠程監視裝置、GU-ARDRAIL通用感測器和無人駕駛飛行器用於ATACMS的目標探測和定位。ATACMS裝有全球定位系統接
戰術導彈
戰術導彈
收機。法國宇航導彈公司提供了供ATACMS使用的熱電池。ATACMS可採用兩種戰鬥部,一種是Block I M74反人員/反器材子彈藥;另一種是諾斯羅普公司生產的BAT子彈藥。該子彈藥最初是為三軍防區外發射導彈而研製的,並於1994年裝備於ATACMS Block II。1995年7月簽訂了一項工程研製合同。1997年9月15日,該公司在陸軍白沙導彈靶場成功地進行了BAT子彈藥的首次投放試驗,從而證明了ATACMS有投放BAT子彈藥的能力,同年10月16日進行了第二次ATACMS/BAT的投放試驗,也獲得了成功。據初步估計,裝有Block I子彈藥布撒戰鬥部的導彈單價為116萬美元(1996年美元價格),導彈自身成本單價為25萬美元。雖然人們希望在項目期內,ATACMS導彈的成本單價為25~34萬美元,但美國防部將它的成本單價定為49.8452萬美元。此外,據說每枚ATACMS Block I的出口價為80萬美元。Block IA的預計單價為91.5萬美元,Block II的單價為220萬美元,Block IIA的單價為150萬美元。
ATACMS導彈系統在海灣戰爭中首次服役,1991年1月18日凌晨,美國陸軍第7炮兵團所屬的M270多管火箭炮首次射出了對敵軍實施精密外科手術式攻擊的第一種地對地戰術導彈。它有效地取代了“長矛”戰術導彈的非核型號。駐海灣的美國陸軍擁有189個MLRS發射架,只需對其中18個火控軟體進行改進就可發射ATACMS。美在海灣戰爭“沙漠風暴”行動中,發射了32枚ATACMS,用以攻擊伊拉克的地空導彈陣地、勤務中心以及其它高價值目標。ATACMS Block II系統有可能成為一項涉及北約各歐洲成員國的國際項目。據透露,美國陸軍已和義大利及法國簽訂了意向書,準備聯合研究開發改進型ATACMS戰鬥部。由於
戰術導彈
戰術導彈
向土耳其銷售ATACMS成功地打開了導彈的出口大門,歐洲、亞洲和中東的許多國家都對ATACMS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韓國為了對抗北朝鮮的多火箭發射器和坦克,也打算儲備ATACMS。這些國家大約需要500枚這種導彈。ATACMS是美國實施縱深打擊戰術、攻擊敵區深處集群目標的遠程炮兵武器。美國海軍為了彌補其艦艇對地攻擊火力的不足,計劃將其用於艦艇發射,並在139公里防區外進行了成功的發射。此外,空軍也打算將其掛載在B-1B、B-2、F-15E和F-111等飛機上,並命名為空射常規攻擊導彈。執行戰術支援任務的戰術導彈系統將在海陸空三維戰場上大顯神威,未來它的射程會更遠,殺傷範圍會更大,命中精度會更高。ATACMS與機載武器及艦載武器的結合將為海空武器開闢更為廣闊的應用前景。
根據戰鬥部類型的不同,ATACMS可分為第一階段陸軍戰術導彈(Block I)和第二階段陸軍戰術導彈(Block II),且兩個階段的導彈各分為普通型(Block I、BlockII)和增程型(Block IA、Block IIA),增程型的射程為普通型的2倍。Block I__是ATACMS最初的產品,裝有950枚M74反人員子彈藥,最大射程為165公里。據說,美國陸軍已獲得6000多套ATACMS部件。Block IA__也稱為ATACMS預籌產品改進項目,且為美國陸軍和國防部之間的一種折衷方案。該項目將為導彈裝備全球定位系統接收機,以獲得更高的精度;降低有效負載(275枚子彈藥),以確保射程為Block的2倍。項目已籌集到7.75億美元資金,其中7500萬美元用於研製,7億美元用於生產。工程生產研製階段將持續3年。Block II__裝設改良
戰術導彈
戰術導彈
型導彈制導系統,此系統融合了GPS,精度又有很大提高。與Block I不同的是,Block II沒採用M74子彈藥,而是採用13枚BAT子彈藥。由於裝有先進的BAT子彈藥,Block II將使美國陸軍能即時摧毀在遠距離移動的裝甲部隊。BAT子彈藥長91.44厘米,重19.96公斤,裝有紅外尋的頭可追蹤移動的裝甲車隊,在系留飛行試驗中,BAT很好地盯住了活動的裝甲目標。Block II的最大射程為165公里,預計於2001年部署。Block IIA__以Block IA為基礎,子彈藥改裝為改良的BAT子彈藥。Block IIA的最大射程為300公里,可攜帶6枚BAT,將在2003年服役。Block II系列導彈將改變美國陸軍的戰術思想,因為Block II系列的導彈服役后,美國陸軍就能即時摧毀遠距離的移動目標,而這是各國現役近程地地戰術導彈無法做到的。

基本種類


戰術導彈
戰術導彈
戰術導彈種類繁多。
有打擊地面目標的地地導彈、空地導彈、艦地導彈、反雷達導彈和反坦克導彈
打擊水域目標的岸艦導彈空艦導彈艦艦導彈、潛艦導彈和反潛導彈;打擊空中目標的地空導彈、艦空導彈空空導彈等。
這些導彈採用的動力裝置有固體火箭發動機、液體火箭發動機和各種噴氣發動機。戰術導彈的彈頭(戰鬥部)有普通裝葯彈頭、核彈頭和化學、生物戰劑彈頭等。

常見型號


PL系列

中國大陸在1958年10月開始仿製K一5M(AA-1)一一即PL-l空對空導彈,1966年3月首次以殲7發射2枚,至今已經擁有大規模生產空對空導彈的潛力,並且可以往技術上做出某些突破。以1998年的珠海航展為例,就展出了包括PL-5B、PL-5E、PL一9C以及天燕90(TY-90)等各式新研製的導彈。PL一5系列:PL-5是大陸自行研製的第3種空對空導彈,在發展的初期就規劃分為半主動雷達導引型的PL一5A以及被動紅外線導引的PL-5B,主要的研發單位為“洛陽光電技術發展中心(612所)。PL一5A在1966年4月問開始製作首批樣彈,1971年7月開始首次載飛試驗,1972年9月則進行模擬彈空射試驗,1981年4月製作第二批樣彈,同年8月開始空中靶試,1982年3月結束髮射試驗。但是,PL-5A在1983年停止研護工作,同時期終止發展的計劃還有同樣為612所研發的高機動型被動紅外線型導彈PL-6,它是以PL—5B為基礎。PL-5B在1966年4月首先由605所試製首批樣彈,1967年開始地面和空中載飛試驗,隨後又經過多批的樣彈試製,以及各種地面和空中的試驗,但是最後受到文革的影響,關鍵的技術瓶頸無法獲得突破。其後,轉至612所發展其抗干擾措施和紅外線積體電路引信,於1986年9月通過“國家定型委員會”審查,同年底投產,提供大陸海空軍使用並對外出口。PL-5B仍在改良生產中,是現役同類型武器發展時間最長的一種。PL-5B具有抗背景輻射的能力,彈頭有殺傷破片型和連續桿型兩種。前者配有紅外線近發引信,後者則配備無線電近發引信,這2種彈頭可與其它近發引信互換使用。彈頭的有效殺傷半徑10公尺,紅外線近發引信的抗干擾能力不錯,定點爆破位置準確,單發獵殺率80%以上。PL-5B具備不錯的可靠性,維修方便,
戰術導彈
戰術導彈
能在對太陽偏角不小於16度時進行攻擊。為降低攻擊的脫鎖區,提高對新型干擾器材的抗干擾能力、全向攻擊能力及獵殺率,在1990年代推出PL一5C,性能介於AlM-9H與AlM一9L之間。為了延長PL-5系列的壽命,1994年在PL-5C的基礎上開始進行更大幅度的改良,於1997年推出最新的PL一5E。PL-5E具有真正的全向位攻擊能力,導引的精確度、抗紅外線和背景輻射干擾能力較佳,偏離軸線發射能力、紅外線導引截獲距離和角隅速度不但遠超過同族系導彈,甚至優於AlM一9L/M。例如AIM-9L/M的最大G負荷分別是32G和35G,PL-5B/C則是30G,PL-5E則提升至40G。有趣的是,PL一5E只改裝成雙三角翼舵面,並沒有加裝向量推力噴嘴,其最短射程也從PL一5B/C的1.3公里減少至500公尺。從這些數據可以看出,廠方所指該型導彈具備第3代紅外線導彈特徵的說法是有根據的。雖然中航技(AVlC)指出PL一5E是出口型導彈,不過從其性能和價格來看,大陸軍方可能會加以改裝或採購。PL一9系列PL一9C是一種備受矚目的武器,其原型是大陸為了滿足下一代戰機高機動作戰需求,而研發的第5種空對空導彈。該型導彈由612所和西安東方機械廠合制,1986年由黃秉印總設計師帶頭研製,1989年投產並服役,1991年首次在巴黎航空展公開。PL-9C的尋標器,基本上沿用從以色列引進生產的PL—8/巨蟒-3上的氟致冷銻化錮(InSb)光學組件,並改良電路技術。PL-9的彈身、彈涇以及滾轉副翼與PL-8雷同,尾翼類似AlM-9L/M,可攻擊區域、使用高度以及最大G值等亦與PL-8並無二致,可視為巨蟒3的同門兄弟。PL-9的氣動外型與PL一5C相似,雙三角翼鴨式舵面位於導彈前部,梯型固定彈翼位於尾部,4片彈翼后緣外側各有一個橫向滾轉穩定用的滾轉副翼。導彈的結構與PL-7相似,將彈體分為前、后兩艙段以便維護,而非一般同類導彈按個不同部件分為多個艙段。PL-9沿用比例導引方式,綜合性能優於PL-7/魔術1,具有較佳的自動搜索截獲目標能力、機動和離軸發射能力、更高的毀傷目標能力,單發獵殺率超過80%,與AlM一9L/M相當。PL-9具有4種作戰方式:定軸(尋標器)掃瞄跟蹤、定軸瞄準、雷達隨動瞄準以及使用頭盔瞄準具追蹤。PL-9已經開始大量裝備大陸空軍殲7、殲8、強5等系列飛機,並且還被改良成野戰防空武器,武器系統的型號為地空90(DK-90)導彈型號PL一9D,射程變更為8公里,射高4公里。由於DK-90機動靈活、價格低廉、性能較佳、維護方便,深受防空導彈不足的大陸陸軍歡迎。由90式35由15公里增至16公里,最小射程1500公尺,最大射速提高至3.5馬赫,最大G負荷值也由35G增至40G,但是在外觀上並無不同。PL-9C除了最大使用高度和最大射程稍遜於最新的AlM一9S外,綜合性能至少都達到相同的水準,是一種不容忽視的武器。據聞,PL-9還在作換裝紅外線影像尋標器的嘗試。天燕90TY-90是全新推出的空對空導彈,連多數的技術人員都沒有聽過,相關的資料極度缺乏。TY一90是一種直升機空戰用的武器,外型類似前衛1號(QW-1),但是兩者之間毫無關係,其彈徑則擴大至80發射車6輛等。其搜索和照明雷達與義大利制者不同,採用半主動連續波(CW)導引方式,導引雷達是I/J波段單脈衝式,具備移動目標顯示(MTI),頻率捷變(FW)等抗干擾技術。系統的最大特點是處理器智慧模組技術,使全系統變成有人工干預能力的指令控制系統,使LY一60的抗干擾能力、目標識別能力、反應能力大幅提高,更具有改良彈性。整套LY一60除了導彈之外,已經沒有大多腹蛇系統的影子,可視為全新設計。LY一60N的性能則與陸基型相同,能夠對付掠波反艦導彈,設計上增加了發射器、雙軸穩定設計、抗腐蝕能力,提高了其可靠性及可維護性。飛蒙90(FM-90)野戰低空防禦導彈原稱為FM-80M,後來在射控系統及電腦系統上大幅改良,導彈性能有所提升。為了證明它具有1990年代的水準,被改稱為FM-90。在1998年珠海航展中,長峰科技工業公司以FM一90的實物及圖片展出,其搜索雷達每天連續轉動8小時以上,轉速60次/分,全套系統的展示頗具動感,成為全場的焦點之一。其實,FM一90是中國現役紅旗7號的改良型,在1995年開始研發,改良工程吸取大量波灣戰爭的經驗。整套裝備由搜索指揮系統(SS)、發射導引系統(FS)、和千瓦電站和導彈四部份組成,全部可裝在總重11噸的拖車上,牽引時速50公里/時,另外也有自走型。使用溫度一40至十60度,採用四級維護體制,平均故障修護時間(MTTR)小於30分鐘,防禦面積超於60平方公里,反應時間6杪,能攔射20公尺以下、最高速度500公尺、雷達反射截面小於1平方公尺的目標。
FM一90能以三種不同導引方式同時對付三個方向的目標,導引方式有4種:雷達、電視/雷達、紅外影像/雷達、電視或紅外影像手動追蹤。雷達搜索距離25公里、追蹤距離20公里,對巡弋導彈、空對地導彈反輻射導彈追蹤距離17公里。連發間隔時間3秒,導彈全程接受無線電指令導引,彈頭為高能破片聚焦式,引信是多檔電子式,裝葯是TNT一黑索金-玻璃纖維混合炸藥。導彈有效射高15至6000公尺(FM一80是15至5000公尺),有效射程0.7至15公里(FM一80是0.5至12公里),飛行極速3馬赫(FM一80是2.3馬赫),但單發殺傷機率從85%至90%降為80%。從外型上看,FM一90與FM-80M的區別只增加了資料鏈的垂直天線和發射車上的紅外影像鏡頭。搜索指揮車由脈衝都卜勒雷達、資料處理及顯示設備、車際資料傳輸及話務系統、無線電和敵我識別器組成,雷達為3波段脈衝都卜勒雷達,有良好的雜波環境移動目標顯示和抗干擾能力,具掃瞄暨追蹤功能,可為3輛發射車指示目標。發射車包括KU波段與毫米波結合的單脈衝雷達,電視和紅外影像追蹤系統、紅外多目標截擊和追蹤能力的武器系統,每個作戰單位擁有24枚導彈,導彈彈頭超過100公斤,能以20G轉彎,最大速度小於4倍音速(小於1、200公尺/秒),可攻擊750公尺/秒作5G機動的目標。導彈採用少煙葯粒,減少尾焰對TVM導引信號MU1停放在一起,這就更加能夠證明筆者的推測。在南京戰區部署FT一2000,顯然是用來對付台灣的預警機和電戰機。無論導彈及運輸車,仔細觀察FT一2000和S-300PMU1仍可發現兩者的細部差異,不能因為有俄羅斯專家輔助設計工作和相似的外形,就可簡單認為FT-2000隻是S一300的反輻射衍生型。這兩套系統同樣採用8輪載具,但FT一2000的國產載具除了和5P85SE外型不同外,推測性能應該也不同。導彈發射筒的直徑較S-300小,長度也略短,外部的加強肋位置和數量也不同,底部的密封蓋近似於早期S-300PPM,但加強肋的數量較多。相信其採用了端羥基聚丁二烯(HTPB)與殼體粘合的固體推進劑,極速大於5馬赫。另外,兩者無論氣動外型及內部構造都不同,S一300系列各型導彈內部由前至后的設備排列都是半主動雷達接收機、儀器艙、引信彈頭,但FT-2000則是被動接收機、彈頭、引信、儀器艙,其中接收機有8條水平陣列天線。彈底和早期S-300的5V55K、5V55R導彈同樣採用4片燃氣舵(GasVane)負責轉向,並非S-300PMU1上48N6E導彈的液壓舵。在氣動翼面方面,5V55和48N6E導彈都採用摺疊尾翼,後者更是負責轉向的全動尾翼,FT2000則是使用形狀類似愛國者的固定式小型尾翼,彈體增設類似標準導彈上的長形邊條翼以強化水平機動性,並加強彈體結構。筆者判斷其機動性可能超過S-300PMU1的21G和愛國者的25G,以大型導彈而言性能相當傑出。

上游2號

有關上游2號/飛龍3號(SY-2/FL-2)導彈方面,珠海航展的現場並沒有展出其實物。這種由洪都集團(前南昌飛機製造公司)研製的次音速反艦導彈,於1970年5月開始建案,該廠提出了採用液態燃料發動機、固態燃料發動機以及加長噴嘴的固態發動機等多種方案。1971年6月,首先開始研製液態發動機的上游2號(SY。2“Y”)小型超音速反艦導彈,1975年11月首次成功進行模擬導彈陸射試驗,1980年12月在海軍試驗基地完成遙測陸射試驗,SY一2Y在完成陸射后停止研製,以便全力研製採用固態發動機的上游之號“固”(SY-2G)SY一2G自1977年11月正式試製,1984年8月列入國防科技“七五計劃”,採用了SY-2Y的一些經驗和成果,按照新的固態方案進行總體設計,由彭歷中任總設計師。SY一2G的地面設備、射控系統、護射架與SY-1、SY一1A通用,改良重點包括:彈體和射控系統局部採用了冗餘度技術;改良助推器提高推力軸線精度,FG-8發動機採用新葯柱,提高了可靠性和可儲存性;彈頭使用新的聚能穿甲爆破技術,提高穿甲和後續爆破的破壞力。1986年9月,SY一2G首次成功進行陸上發射試驗,1987年12月完成了海上發射試驗,1987年6月的首次定型試驗中,因主發動機連續故障而中止試驗。廠方後來採取12項改良措施以提高其可靠性和環境適應性,於同年12月在海軍遼西導彈試驗廠,以7發中6發命中的成績完成定型試驗。1991年3月通過“軍品定型委員會”審查,同年批准了生產定型並投產,正式更名為SY-2艦對艦導彈,隨即加入大陸海軍服役,裝在雙聯裝旋轉發射架的053H江湖I、053H1江湖Ⅱ、053HT江湖Ⅳ、053HG江湖V型艦上,取代了原來的SY-1系列導彈。SY-2量產之後,洪都集團在90年代不曾停止過在該型彈的基礎上進行改良設計。從1991年開始,先後提出了艦對艦、空對艦、岸對艦、空對地等4大類多種改良型號,如上游之號”改”,(SY-2G1)、上游2號“改2”(SY-2“G2J)、上游2號甲(SY-2A)、上游2號乙(SY-2B)、上游2號丙(SY一2C)等等,若干乙型曾經進入大陸海軍以及海軍航空兵服役。SY-2採用與SY-1導彈相同的氣動外型布局,由彈頭罩、未導引段、引信彈頭段、燃料和控制段以及動力段六大部分組成。與SY-1相比,其彈重減輕、速度提高、射程增大、破壞力增強,並有目標預選功能,在飽和攻擊中防止多枚導彈同時命中一個目標的情況,增強了江湖級巡防艦的戰鬥力。SY-2基本型的性能如下:射程10至50公里,最大速度高於9馬赫,中途的巡航高度小於20公尺,末段的掠海高度則降低至5至7公尺,採用慣性強化抗干擾的主動雷達導引,引信為機械觸發引信加電子引信。其聚能穿甲爆破彈頭重365公斤,其中炸藥重270公斤。動力裝置為一兩級推力固體火箭發動機加一台固體火箭助推器,彈重1300公斤/1720公斤(含助推器),彈長6公尺、彈徑0.54公尺、翼展1.7“公尺,單發命中率大於75%。從SY一2A開始,其對彈體進行了重新設計,以高效率的渦噴發動機取代了原來的火箭發動機,射程增加到130公里以上,長度亦略有增加。SY一2A取消了火箭助推器,改良成為空對地導彈,與鷹擊82/C一80J不同的是,其進氣道安裝在彈體後上方,外型有一點AGM-86ALCM空射巡弋導彈的影子。導引方式採用地貌追沿雷達+GPS/INS,脫胎成為一種戰術空對地導彈,填補了大陸軍方在這個領域的空白。SY-2系列服役以來,從來沒有文字與圖片公開過,顯得有點神秘,有如海軍航空兵的殲轟7一樣。除了新型的抗干擾電路之外,SY-2在反艦作戰中是否還有其他的突防手段?據說其改良型有不同的尋標器,並能往彈道未段進行10G的蛇行機動動作。飛龍7號(FL-7)和FL-2/SY-2一樣,該型彈也沒有實物的公開展示,但仍還有進行宣傳。FL-7是以FL一2為基礎而發展出來的全新反艦導彈,於1980年代中期開始醞釀,它是一種用於攻擊大中型艦船的超音速反艦導彈。實際上它只是SY一2Y改良,除彈翼設計不同且彈體較為修長之外,兩者非常相似。FL-7以固態燃料助推器把導彈加速至超音速,然後以液體火箭發動機維持超音速飛行直至命中日標。該彈採用類似FL一2的聚能穿甲爆破彈頭,即使有重裝甲防護的巨艦亦能輕易貫穿,並有強大的ECCM能力,可以單發或者連發進行扇面射擊。FL-7最大射程32公里,和其他超音速反艦導彈相似的地方,在於其巡航高度較高,達50至100公尺,最大速度1.4馬赫,單發命中率大於75%,發射重量達1.8噸,彈徑和FL-2一樣是0.54公尺,彈長則增加至6.6公尺,江湖級的發射箱需要修改才能容納它(SY-1系列單長6.42公尺,SY-2系列為6公尺)。FL一7迄今仍未加入入大陸海軍,也許彈長是一個重要的因素,然而FL一7作為大陸第三種超音速反艦導彈,有其存在意義。鷹擊81(C一801K)是有斨泄捎銛之稱C-801的空射型,因為被伊朗等國採用而鋒頭頗健。其中,C-801已裝備在大陸售予伊朗的河沽級導彈快艇,而C一801K則被伊朗空軍的F一4戰鬥機採用,成為受到美國海軍關注的一種武器。1998年珠海航展雖然沒有展出C-801K實物,但卻是重點推廣的外銷武器之一,也是首次在珠海進行促銷。C-801的基本型性能較MM38飛魚稍佳,比MM40略差;C一801K同樣比AM38好,但比AM39差一點,所以仍在改良之中。空射式C-801K外型上與C-801不同,只採用一台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取消了串列的火箭助推器;與出產的C-801A不同的是,C一801K仍採用固定彈翼。鷹擊81提供,大陸海軍航空兵的強5、殲轟7和直8三種飛機使用,與轟6D配備的鷹擊6(C一601)和鷹擊61(C一61)共同構成海航近程和中程的空射反艦火力。作為大陸的首種海基、潛射和空射的固態燃料多用途反艦導彈,C-801對大陸海防有無可比擬的重要性,1998年珠海航展只展出現役的C一801A改良型導彈,並沒有展出能潛射的C-801Q。C-801A改用了節省空間的摺疊彈翼,導引部份改用了裝有行波管放大器的新型單脈衝頻率捷變雷達,改善了抗電子干擾的數位信號處理技術,以及改良了慣性導引控制系統,降低了未段掠海飛行的高度,可能正具備預編程序機動能力,並以提高多目標分辨力,反誘餌干擾的海上環境適應能力,性能較接近MM40,射程則增加至75至85公里。C-801K的射程為8至50公里,使用高度仍限制在500至1200公尺;彈重降為610公斤,彈長減為4.5公尺,翼展縮小至1.18公尺,彈徑維持在360公匣。與AM38的諸元(彈重357公斤,彈長5.2公尺,彈徑350公釐,翼展1.1公尺,最大射程42至56公里)或AM39的諸元(彈重670公斤,彈長4.69公尺,彈徑及翼展同AM38,最大射程50至70公里),可見C-801K的火箭發動機效率仍有改善的必要。鷹擊82(C一802K)是鷹擊8的空射增程型,同樣已經被伊朗空軍採用,美國對鷹擊8系列的反應成了它的絕佳廣告。至於類似AGM一84ESLAM的精密空對地導彈仍高度保密,型號可能是C一802T或C一802G。C-802K採用類似C-802的小型渦輪噴射發動機加上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這點與C-801K不同。C一802K和C一802的區別僅在於彈翼和連接助推器方式的不同,前者採用固定彈翼,在彈體中部兩側並聯2具火箭助推器,專用於低速飛機與直升機;後者的助推器連接方式與C801相同,採用與C一801A、C一801Q的同類摺疊彈翼。在殲轟7和強5上使用時,也可取消並聯的2具固態燃料火箭助推器。C一802的火箭不但維持C一801K體積小、重量輕、精度高、抗干擾以及全天候的特色,其載台可更多樣化,使用範圍涵蓋海、陸、空各領域,射程更遠並有多目標精確打擊能力。該彈的研發時程,基本上與C-801K平行,且已於1990年代初服役。C一802K的射程達到15至120公里,彈重降為620公斤,彈長5.1公尺,翼展與C801K同樣是1.18公尺,彈涇亦然,其他數據與C一802相同,仍在改良之中,並且已經成為大陸出口的主力產品,後續改良與出口同樣不應忽視。幾年前出廠的產品,已經具備末段彈道的蛇形機動能力,抗干擾原件亦已經更換。鷹擊7(C一701)是大陸最新推出的小型多用途導彈,是98年珠海航展的明星,外界對其性能幾乎一無所知,備受各方面矚目。C-701由海鷹機電技術研究院(航天部3院)研製,與C一801/802、C-601/611、C-101/301、HY-2系列相同。據3院的負責人宣稱,該彈堪稱為斨泄∨7傻瘮從其體積與初步性能觀之,這一比喻並不為過。C一701可作為空對艦、艦對艦導彈使用,有體積少、機動靈活、抗干擾、操作維護簡單方便等優點,主要用於近海戰鬥,攻擊各型快艇或中小型艦船,它的問世填補了大陸海軍在這此領域的空白。這種導彈分為光學段、電源設備段、半穿甲爆破彈頭、固定彈翼、固態燃料火箭發動機段5部份組成,性能與美國AGM一65A/B小牛和英國CL一834海賊鷗在伯仲之間。C701的電視尋標頭在大陸已經發展了二十多年,技術成熟可靠。光學段內有電視攝影光學系統、外引資相互結合,終於在1997年完成了生產前的各項試驗及定型工作,並已在024、021型導彈快艇上換裝試用。英國“國際防務評論”對此亦曾加以報導,從該刊的圖片上看來,發射箱類似於俄制SS-N-2,只是沒有上部脊條及箱蓋形狀不同而已。C一101的少量服役是否也是中俄合作的結果,不得而知。至於開發中的C803仍缺乏相關資料,只知道已試射多次,還不到公開的時候,這種射程超過100公里的超音速反艦導彈,仍然受困在資金短缺的泥沼之中,其技術問題反而顯得次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