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營

車營

車營是中國古代的戰車部隊,最早出現於明代,是抗倭名將俞大猷最先提出並創建的。俞大猷被調到山西大同后,由他領軍對付蒙古軍隊。他發現明王朝二百多年來,北方不得安寧的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有效打擊蒙古騎兵的手段。他從研究古代兵法中發現,戰車是對付騎兵的有效武器,於是建立了車營。

相關歷史


車營是由古代戰車組成的陸戰部隊,俞大猷曾在大同地區的安銀堡,用一百輛戰車和三千步、騎兵,打敗了蒙古十餘萬騎兵。
有民謠言“俞龍戚虎,殺人如土”,這民謠中所講到的“俞”、“戚”則是明朝時期的兩位抗倭名將俞大猷(讀音:[yóu])和戚繼光。俞大猷這個名字現在也許已經被大眾淡忘,有關他的生平、功績等,世人知之甚少。四百多年來,世人有意無意間將這位當年文武雙全、名震海疆、功勛卓著的抗倭英雄忽略了。其實,在抗擊倭寇的艱難歲月里,俞大猷與戚繼光並列,一直為人們所稱道。就某種程度而言,俞大猷名望也許還在戚繼光之上。今天我們就來見識一下俞大猷的大同鎮兵車操法如何用五千車營大敗數萬蒙古大軍。
在明朝的邊防戰略因為黨爭而遭遇挫折的時候,蒙古諸部卻通過和明朝一百餘年的戰爭漸漸成長起來。尤其是在成化末期,達延汗繼承汗位以後,在不長的時間裡統一了蒙古,讓蒙古諸部保持了較長一段穩定時期。在這期間,蒙古諸部對明帝國的戰爭慢慢轉變成了大規模多兵種的野戰、攻城戰,明帝國邊境壓力驟增。
在邊境十分危難的情況下,明朝急需一場和俺答汗野戰的大勝來鼓舞九邊士氣。終於,在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 年),左都督、太子少保、太子太傅陸炳秘密用錢財賄賂嚴嵩之子嚴世藩,釋放被陷害的抗倭明將俞大猷出獄,到大同戴罪立功。大同巡撫李文進十分欣賞俞大猷的才華,經常與俞大猷籌劃軍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俞大猷詳細地了解了大同邊軍和俺答汗軍隊的情況,因地制宜,創造出了讓明帝國北方戰局出現轉機的戰車戰法——大同鎮兵車操法。
俞大猷的大同鎮兵車操法不是憑空誕生的,其基礎正是當年曾銑的車營之法。不過,當時俞大猷面對的問題是明帝國九邊普遍超高的支出,曾銑那種壯志未酬的大兵團作戰更可能招致殺身之禍。
因此,俞大猷一改在東南時提倡用數倍乃至十數倍的兵力消滅對手的戰法,開始提倡以步兵奇兵取勝的小成本戰法。他發現,一直以來大同鎮步兵對敵,都是驅馬到敵軍陣前,然後下馬使用單手操作的環刀骨朵禦敵,和蒙古軍使用的武器相同。但蒙古軍是在馬上作戰的,所以交戰時“彼高我下,萬無取勝之理”。於是俞大猷將明軍步兵的環刀、骨朵改為鉤鐮刀、虎叉、龍刀。這些武器長度都在七八尺(2.6 米左右),可砍可刺,對付騎兵最為便利。俞大猷還安排士兵在作戰時左手持圓牌、右手執環刀滾殺敵馬(和戚繼光的藤牌手相似)。這些改變讓明邊軍步兵煥發出新的生命力,提高了步兵對抗騎兵的可能性。但是要在野戰的環境下徹底擊潰蒙古騎兵,這還遠遠不夠,於是俞大猷又提出了其在兩廣地區使用過的新法—— 馬上步兵、騎兵和戰車配合作戰,這也是大同鎮兵車操法的前身。
俞大猷的戰車車陣,用馬上步兵十人,騎兵二十人,戰車一輛,步兵十人,一共四十人為一隊。遇敵則用戰車列於前,車上軍士擊發弓弩銃炮,馬上步兵騎馬出陣,距離近到和敵軍馬匹相交時放銃及弓矢,完畢后回到本陣,之後騎兵趁機沖入敵陣砍殺,步兵十人專管割首級。戰車車式為獨輪,車前裝有長矛,輕便易運,遇坑數人即可抬起。
兵法中所謂的“車勝騎、騎勝步”,是指步兵無法抵抗騎兵的踐踏,而戰車能阻擋騎兵的踐踏,又能發揮火器優勢。俞大猷根據這種相剋關係,在訓練初始車營有了一定成效以後,乾脆放開手腳,創造了全新的戰車及兵車操法。
俞大猷的新型戰車車式,使用獨輪車,車輪直徑四尺六寸(約1.5 米),直著鋪設大木頭二根,各長一丈二尺(約3.8 米),兩根大木頭中間橫三根小木頭,以便推運,並有繩索三條以便掛肩挑扯。車前橫一塊長六尺的木頭並豎著裝上兩小根直木作為屏障。車上共裝大槍頭四根,大佛郎機一門,盾牌兩個,小月旗兩面,布幔一幅。車的後部中間有一根立木,相當於車的方向盤,由隊官一人把握。車前有兩個支架,停車時放下作為車架。車后又有兩個鐵錐,停車時插入地里,相當於船錨。車輛本身再加上車上的銃、牌、槍等,總重不過三百斤,以十六人分班推行,即使是崎嶇險路也可順利通行。各車相互配合,行則為陣,止則為營。
新戰車每車五十人。其中大旗手兩名,牌手四名,虎叉手兩名,鉤鐮手兩名,撥刀手四名,共十四人。這些人精習武藝,平時站在車旁,不參與推車,遇敵則前出衝鋒破陣。推車者一共有十六人,分兩班,一班八人,兩邊各四人推車。這十六名推車者並不是民夫,而是火器手。十六人中,有鳥銃手四人,神槍手四人(明代所說的神槍有兩種,一種為前文提到的擊發木矢的銃筒,另一種即為此神槍手所用神槍,槍管長一尺,木柄長三尺五寸,全長四尺五寸,約144 厘米,重量達到十二斤多,用細鉛子打散彈,一次擊發二十餘粒,槍長接近人的身高,且槍管細長,握法和鳥銃一樣右手靠前),擊發佛郎機並攜帶子銃者四人,撥刀手四名。這十六人只負責推車和守車,而不衝鋒破陣。各兵不許放行李在車上,每四人給馱馬一匹搬運行李,而且只有推車的人才能夠把兵器放在戰車上。最後有管隊官二名,一人執車上青旗監督衝鋒兵破陣,一人在車后負責掌舵及督兵守車。
戚繼光車營編製(只是計劃沒有實行)
戚繼光車營編製(只是計劃沒有實行)
後來,戚繼光調守薊鎮擔任北京防衛軍統兵,他認真研究了俞大酞建立的車營,認為車營有五大好處:“凡攻戰用之環衛,一則可以束部伍,一則可以代甲胄,虜馬擁眾,無計可逼,此車之堪用一也。行則為陣,止則為營,以車為正,以馬為奇,進可以戰,退可以守,此車之堪用二也”,等等。
於是,戚繼光建立了七個車營,每營裝備有重車、輕車。車兩頭設有長轅,兩頭皆可駕馬,可進可退。
重車每輛裝火炮兩門,配備二十名士兵,其中正兵十名,兩名管馬,六名管炮,一名車長,一名舵手。另十名為騎兵,其中鳥銑手兼長刀手四名,兩名為藤牌手,兩名為鎲把手,隊長、火兵各一名。
輕車配備十名士兵。每營兵車一百二十八輛,官兵三千一百零九名。
明史資料中一樣記載,明末令清軍聞風喪膽的名將孫承宗,同樣用車營有效打擊戰鬥力極強的清軍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