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銑

明代抗蒙名將

曾銑(1509年-1548年),字子重,浙江台州府黃岩縣(今台州市黃岩區)人。曾賈之子。十二歲即出口成章,父經商結識江都(今揚州)好友,托友攜江都延師授課,遂落籍江都。明代抗蒙名將。

嘉靖八年(1529年)進士,任福建長樂知縣。后升御史,巡按遼東、山西,平定叛亂。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任兵部侍郎,總督陝西軍務,以數千之兵拒敵塞門,命參將李珍偷襲敵軍馬梁山大本營,俺答腹背受敵,潰不成軍。上《請復河套疏》,修築大同西路、宣府東路邊牆,主動出擊河套,俘敵千計,拒絕俺答求和。權臣嚴嵩串通敗將仇鸞,誣告曾銑掩敗不奏,克軍餉巨萬;賄賂夏言,意求加官進爵。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一月,被逮回京師,以交結近侍律斬,妻、子流二千里。曾銑臨刑慨然賦詩“袁公本為百年計,晁錯翻罹七國危”,史稱“天下聞而冤之”。後人將這個冤案編成戲曲《盤夫索夫》,成為名劇。

隆慶元年(1567年)昭雪,追贈兵部尚書,謚襄愍。

人物生平


曾銑,明嘉靖八年(1529)進士,始任福建長樂知縣,任滿升御史。初入遼東,即平定遼陽兵變,將遼陽的趙劓兒、廣寧的於蠻兒及撫順叛卒等頭目,悉斬諸首惡,懸首邊城,全遼大定。朝廷擢曾銑為大理寺丞,遷升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平定劉儀,上疏說:“民貧不堪重役,請以招集義勇編入,均徭免其雜役。”山東安定,升副都御史。自明英宗“土木之變”后,蒙古各酋長相互拼殺,其中俺答勢力較強,統一了各部落,控制了漠南,擁有騎兵十萬,時常侵掠明朝邊境。曾銑請示朝廷修築了臨清外城。工畢,進副都御史。今山東曲阜孔廟的前廳懸匾“太和元氣”即為曾銑手跡,署銜為山東巡撫、右副都御史。曾銑在山東三年,后受命巡撫山西,修邊牆,制火器,在浮圖谷與俺答較量之中獲全勝。“經歲寇不犯邊,朝廷以為功,進兵部侍郎,巡撫如故。”嘉靖二十一年起,俺答屢入陝西、山西,邊民不勝其擾。
嘉靖二十五年(1546),朝廷調曾銑為兵部侍郎總督陝西三邊軍務,以數千之兵拒俺答10萬鐵騎於塞門,命參將李珍襲馬梁山大營,迫其退兵。同年上疏收復河套,建議不拘一格選拔將領;引黃河水防旱澇,又可限制俺答騎兵。帝准奏,撥銀20萬兩,並罷免反對收復河套的延綏、陝西、寧夏巡撫。次年春,曾銑修築邊牆,出兵河套,拒俺答求和。六月,調集各路總兵圍殲,俺答被迫移營過河。曾銑治軍嚴明,副總兵蕭漢敗績,銑疏諸將罪,按律懲治。此後總兵仇鸞貽誤戰機,也被曾銑所劾而奪職入獄。《明史》說曾銑“有膽略,長於用兵”。一歲除夜,曾銑突然命令將領出擊,而塞上並無警報。此時將領們正在飲酒,不想出戰,就賄賂曾銑身邊的通信兵,通過其妾求情。曾銑立斬說情的小兵。諸將不得已披甲連夜出戰,果然遇到敵寇,擊敗之。次日,諸將問其緣故,銑笑曰:“見烏鵲非時噪,故知之耳。”諸將大服。曾銑“色有冰霜,言笑甚寡,長不過中人,其忠勇特立,沉毅善謀”。為山東巡撫就有復套之念,每談及蒙騎踐踏中原,“怒發裂眥而中夜不寢”。後為三邊總督,志在復套,親自規劃,天下士人無不倚席以待。
八月,曾銑再上《重論復河套疏》說:“中國不患無兵,而患不練兵。復套之費,不過宣(府)大(同)一年之費。敵之所以侵軼無忌者,為其視中原之無人也。”此時陝西澄城山崩,嘉靖疑為上天示警,疑慮復套之舉。權臣嚴嵩見帝害怕“土木之變”重演,發動言官上疏收復河套會“輕啟邊釁”;並勾通仇鸞,誣曾銑掩敗不報,剋扣軍餉,賄賂首輔夏言。帝先罷夏言,命廷臣議曾銑之罪。吏部、禮部、都御史等上奏罪不可免。
嘉靖二十七年一月,夏言、曾銑入獄,六月,三法司以律無正條,且比守邊將帥失陷城寨者論斬,但帝必依正條,又重擬交結近侍律斬,妻與子流放二千里。曾銑臨刑賦詩:“袁公本為百年計,晁錯翻罹七國危”。部將李珍被毒死,夏言亦遭斬刑。曾銑幕下王環千里護送曾妻及二幼子到流放地陝西漢中的城固。銑廉,既歿,家無餘資。史稱此案“天下聞而冤之”。隆慶元年(1567),給事中辛自修、御史王好問上疏為曾銑雪冤。帝詔贈兵部尚書,謚襄愍,歸葬江都王環將曾銑的妻子送回揚州,酬之金帛,不顧而去。萬曆中期,從御史周磐上疏建祠,准旨在陝西建祠,黃岩縣城建“三邊總制坊”和“曾銑節制三陲坊”。今遺故居“曾銑巷”。

主要成就


曾銑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曾多次擊退入侵的韃靼軍隊,屢立戰功。

軼事典故


曾式地雷

韃靼人多為騎兵,為了能用步兵制勝,曾銑購置了大批戰車,雙方交戰時,他將戰車環立布陣,在車上配置一定數量的弓箭手,車四周復設士兵。當韃靼騎兵來襲時,戰車上弓箭手矢發如雨,戰車四周的士兵見機斬馬足,挑騎兵。因而,曾銑能每戰必勝,韃靼無不敗北,驚呼曾銑之兵為“天兵”。
曾銑還善於運用火炮殺敵。一次韃靼人來圍城,只見城門口立一高高木架,架上木偶載歌載舞,而全城卻偃旗息鼓,沒有一絲動靜。這立即引起了韃靼人的警覺,便不敢貿然攻城。而士兵卻感到好奇,紛紛聚集在一起觀望,因而,一時人聲嘈雜,紛亂不已。突然間,只聽城中軍號突起,架上巨炮先發,緊接著,城樓各處火炮齊鳴,於是,圍觀的韃靼士兵被轟得落花流水。而這時,城內士兵又隨之而出,斬獲敵人無數。
曾銑還自己創建了一種叫做“慢炮”的火器,就猶如當今的手榴彈一般。其“炮”圓如斗,外纏五色裝飾,中設機關,內藏火線。戰時,扔在對方進攻的路上。韃靼人見了甚是驚奇,不知為何物,便環立觀看。誰知,早已點燃的火線頃刻燒到盡頭,火藥爆炸,死傷者甚眾。韃靼人稱為“神物”,竟稱曾銑為“曾爺爺”。
曾銑還是地雷的發明者。據史載,“曾”式地雷是這樣的:“穴地丈余,藏火藥於中,以後覆四周,更覆以沙,令與地平。伏火繩於下,系發機於地面人不注意處。過者蹴機,則火墜葯發,石飛墜殺,敵驚為神。”

王環義舉

王環是滄州回族人,“虯髯鐵面,負膂力善騎射”,曾銑聞其勇,招入帳下,讓其教兵士射箭。曾銑被捕入獄后,托王環照顧其妻兒:“上怒甚,死自吾分。顧吾妻子奈何流落邊鄙,為溝中瘠乎。”王環流淚回答:“公無憂也,某力能致之歸。”曾銑死,妻、子流放陝西漢中的城固。王環用小車載夫人與其二子從小路護送發配地。白天為曾妻、子準備湯粥,夜裡露宿在旅店外,幾千里不懈。20年後,曾銑沉冤昭雪歸葬江都。王環又將曾銑的妻、子護送回揚州,“酬之金帛,不顧而去”。曾銑可為識士,託付得人。

冤案始末

曾銑倡議收復河套,即使不合政府大臣的意願,也屬不同政見,而不致死罪。七十餘年後的天啟年間,同樣反對收復河套的首輔大學士朱國楨,認為曾銑“功雖未就,其志可哀”。曾銑被害罪名是犯“交結近侍官員律”。手握兵權的邊關將領與內廷大臣私下交接犯封建朝廷的大忌。奸相嚴嵩深諳此道,為羅織罪名置首輔夏言於死地,從曾銑著手。被曾銑劾奏下獄的甘肅總兵仇鸞是嚴嵩的同黨。嚴嵩知道曾銑與同鄉蘇綱關係密切,而蘇綱的女兒是夏言的繼妻。嚴嵩代仇鸞於獄中草疏,誣陷曾銑掩蓋敗績不報,剋扣軍餉巨萬,派遣其子曾淳通過蘇綱賄賂首輔夏言,“交關為奸利”。仇鸞之上疏完全是無中生有,史稱“其言絕無左驗”。而嘉靖帝完全相信仇鸞的誣陷之詞,立即下詔逮捕了曾淳和蘇綱。及銑至,嘉靖親擬“當銑交接近侍律斬,妻子流兩千里,即日行刑。”曾銑一案是明代的大冤案。史稱“銑廉,既歿,家無餘資。”曾銑自任山東巡撫至後為三邊總督,復套之念由來已久。當時人稱“聞其所制火車地炮等攻具數萬,皆可用”,“規畫措置,種種次第,公非寡謀而輕發者也”。這樣一代名將成為殘酷政治鬥爭和嘉靖陰損乖張脾氣的無辜犧牲品。據明世宗帝紀記載,曾銑死後的十餘年間,邊境從不寧靜。

史籍記載


《明史·卷二百十四·列傳第九十二》
曾銑,字子重,江都人。自入學作為諸生,就以才華自豪。嘉靖八年(1529)成為進士,授官長樂知縣。徵召為御史,巡按遼東。遼陽發生兵變,叛卒抓住都御史呂經並加以侮辱。曾銑當時巡撫金州、復州,急傳檄文徵召副總兵李鑒停止呂經的苛政,並為叛亂軍士請求赦免。呂經被釋放,急走廣寧,悍兵於蠻兒等人又捉住呂經進行侮辱。就在這個月撫順士兵也縛住指揮劉雄父子。正巧朝廷派遣侍郎林庭木昂前往勘察,亂兵很害怕。遼陽兵變的倡首人趙劓兒暗中到廣寧去與於蠻兒合謀,想等到鎮城官上奏章時,就集眾叛亂,被總兵官劉淮察覺,陰謀未得逞。復又結盟死囚,想等到林庭木昂到達,關閉城門搞兵變。但是曾銑已經刺探得到二城及撫順為惡之人的姓名,密授諸將,將趙劓兒等數十人同一天捕獲。曾銑向皇上說:“過去甘肅大同兵變,處置得過輕。群小人說侮辱朝廷命臣,殺主帥,罪罰不過於此,於是相繼作亂。現在首惡應當急誅。”於是召回林庭木昂,命令曾銑勘察核實,將諸首惡全部斬首,將首級懸掛邊城,全遼大定。
朝廷提升曾銑為大理寺丞,遷右僉都御史,巡撫山東。俺答多次入侵內地,曾銑請求修築臨清外城。完工後,進為副都御史,過了三年,改派巡撫山西。經過一年敵寇沒有犯邊,朝廷認為是曾銑的功勞,進職為兵部侍郎,依然負巡撫之任。
嘉靖二十五(1546)年夏天,以原官總督陝西三邊軍務。敵寇十萬多騎兵從寧塞營入侵,大肆侵掠延安、慶陽境地。曾銑率兵數千駐守塞門,而派遣前參將李珍搗毀敵巢於馬梁山北,殺敵一百多人。敵寇聽說后,才開始逃遁。捷報奏上皇帝,賞賜他銀幣。既而敵寇多次入侵,游擊高極戰死,副總兵肖漢敗績。曾銑上疏皇帝報告諸將的罪狀,被按兵律罰治。當時河套敵寇在近塞放牧,零散騎兵往來,居民不敢樵採。曾銑正在修築邊塞,怕被他們擾亂,於是選精兵打擊他們。敵寇逐漸退到北方,間或用輕騎入侵搶掠,曾銑又率領諸軍將他們驅趕到遠處。參將李珍和韓欽多有功勞,皇帝下詔增加曾銑的薪俸一級,賜銀幣有加。
曾銑向來喜好功名,又感到皇帝的知遇,更加想有所報答。考慮敵寇佔據河套,長久為患中國,於是向皇帝上疏說“:敵賊佔據河套,侵擾邊疆將近有百年。孝宗想收復而不能,武宗想征討而沒有實現,讓吉囊佔據作為巢穴。他們出河套則侵略宣、大、三關,以威震畿輔;入河套則入侵延、寧、甘、固,以擾亂關中。深山大川,形勢有利於敵而不利於我。封疆之臣當中還沒有對陛下說要收復河套的人,因為這是軍興重務;小有挫折損失,災禍就會接踵到來,鼎烹刀鋸,前後受刑。我並不是不知道兵凶戰危,而枕戈汗馬,切齒痛心已經有些日子了。私下曾謀划著這件事:秋高馬肥,弓矢勁利,他們聚集而進攻我們,而我們則分散而防守,讓他們佔上風;冬深水枯,馬無隔夜之糧,春寒陰雨,土地沒有乾燥的地方,他們的優勢漸弱,我們利用這一時機,則中國佔優勢。我請求用精兵六萬,加以山東槍手二千,每當春夏之交,攜帶五十天的糧餉,水陸交進,直搗他們巢穴。步騎齊發,炮火如雷激蕩,則敵寇就不能支撐。這是一勞永逸的辦法,萬世社稷所依賴的。”於是逐條奏上八項建議。這時,曾銑與延綏、寧夏撫臣想西從定邊營,東到黃甫川一千五百里,修築邊牆防禦敵寇,請求金幣數十萬,打算三年完工。奏章一併下到兵部。部臣感到困難,請求下令諸鎮文武將吏協議。皇帝下詔書告知說“:敵賊佔據河套為患中國已經很久了,我日夜惦念這件事,邊臣沒有分擔主子憂愁的人。現在曾銑倡導恢復邊疆的提議很壯烈,其令曾銑與諸鎮臣子悉心研究方略,給予修邊費用二十萬兩。”曾銑於是更加堅決。但諸巡撫延綏張問行、陝西謝蘭、寧夏王邦瑞及巡按御史盛唐以為困難,長久不到一起會奏。曾銑大怒,上疏向皇帝請求,皇帝責備了諸位巡撫。等到張問行被罷后,楊守謙代替他,楊守謙的意見與曾銑相同,曾銑於是集合諸臣逐條奏上方略十八事,之後又獻上陣營圖八幅,皇帝以讚賞性的口氣下旨讓朝廷討論。
廷臣看到皇上的意思是向著曾銑,都與曾銑說的一樣。皇帝忽然拿出親筆詔書曉諭輔臣說:“現在驅逐河套逆賊,師出果真有名嗎?土兵糧食果真有餘,一定能夠成功嗎?一個曾銑何足道之,如生民荼毒怎麼樣?”當初,曾銑建議的時候,輔臣夏言想依靠他來立大功,因而極力主張這樣做。這時聽到這話,感到非常驚駭,請求皇帝自己裁決。皇帝下令刊發手詔,普遍發給參加討論的諸臣。當時嚴嵩正與夏言有讎隙,想藉此來搞垮夏言,於是極力言說河套一定不能收復。暗中詆毀夏言,故意引罪請求罷職,以便激怒皇帝。不久又明顯攻擊夏言,他說“:向來擬旨褒獎曾銑,我都沒有事先聽說。”兵部尚書王以旗會集廷臣復奏,於是全部與以前說的不一樣,說河套不可能收復。皇帝於是派官逮捕曾銑,調出王以旗代替他;責怪科道兵不說話,一概在朝廷上用杖拷打,停發薪俸四個月。皇帝雖然惱怒曾銑,但是並不想殺他。咸寧侯仇鸞鎮守甘肅時,因阻撓邊事遭曾銑彈劾,被逮捕問罪。嚴嵩過去向來與仇鸞親近。他獲知曾銑的好友蘇綱,是夏言繼妻的父親,蘇綱與曾銑、夏言曾經往來通話,於是代替仇鸞獄中草就疏章,誣告曾銑掩敗不奏,剋扣軍餉上萬,並派兒子曾淳跟著他的親信蘇綱賄賂當權者。這種話絕對沒有佐證驗檢,但皇帝深信他的話,立即將曾淳、蘇綱下詔獄。給事中齊譽等人看見皇帝非常憤怒曾銑,請求早日將他依法處置。皇帝責怪齊譽黨奸避事,降級調出朝廷任職。等到曾銑押到,法司將他犯的罪比擬邊帥失陷城寨所犯的罪。皇帝依照法律正條,將曾銑以交結近侍的條律斬首,妻子流放二千里,即日執行刑法。曾銑死後,夏言也坐罪被斬,而仇鸞被釋放出獄。
曾銑有膽略,擅長於用兵。有一年的除夕之夜,突然命令諸將出戰。當時塞上沒有警情,諸將剛剛準備酒席,不想出戰,賄賂令卒,叫他向曾銑的妻子求情推緩出戰。曾銑將鈴卒斬首示眾。諸將不得已,半夜三更披甲出戰。果然遇到了敵寇,並將他們擊敗。第二天入賀完畢,諸將請問原因。曾銑笑著說“:發現烏鵲鼓噪得不是時候,所以才知道的。”諸將都很信服。曾銑廉潔,他死了以後,家裡沒有剩餘的財產。
隆慶初年,給事中辛自修、御史王好問為曾銑辯冤說曾銑志在立功,身遭重法,認識他和不認識他的人,至今都沉痛悼念他。皇帝下詔贈官兵部尚書,謚號襄愍。萬曆年間,聽從御史周磐的請求,在陝西為曾銑建祠紀念。

後世紀念


曾銑故宅“明總制三邊兵部侍郎故居”在揚州老城區三元巷南側的小三巷,昔名曾家垣。揚州梅花嶺畔立“曾襄愍祠”。為紀念英雄,明代黃岩縣城北建“曾銑節制三陲坊”,故居巷口建“三邊總制坊”,巷名“曾銑巷”。

人物爭議


籍貫考辨

曾銑的籍貫有不同記載。明史載“曾銑字子重,江都人。”明國子監《嘉靖八年進士題名碑》:“三甲三十二名曾銑,貫直隸揚州府江都縣,軍籍,浙江黃岩人。”陝西《三關志》稱曾銑為“江都籍,浙江黃岩人”。
原溫嶺縣誌辦副主任李光雲先生對曾銑的籍貫作了考證。溫嶺松門的甘嶴是曾銑的祖居地,籍貫為黃岩倉頭街曾家巷。由於曾銑自小在江都就學,按明代科舉制度,只有落籍江都,才可在江都當地應試,否則要回黃岩赴考。所以,曾銑的科舉應試,從童子試到考秀才、舉人,直至嘉靖八年考中進士,都是江都籍。
《太平縣誌》記載:“曾銑字子重,號石塘,祖居松門南城外,又嘗徙黃岩之倉頭街。父賈而貧,銑自少從客至揚州,遂以江都籍登進士第。”《太平縣誌》地名:“蒼山……其東為甘嶴,曾石塘銑祖居在焉。”1957年其地仍屬甘嶴鄉。據《黃岩縣誌》記載“世居倉頭街曾家巷,父賈而貧,與江都商善。銑年十二丰神俊異。商將別去,其父以銑托商,攜至江都,延師督課,弱冠登嘉靖己丑進士。”除“世居”二字,黃太二志的內容基本相同。

生年考證

至於曾銑的生年,史料並無確切記載。今人的研究有三種說法,現羅列如下:
1.1509年
2011年哈爾濱師範大學於龍的碩士論文《明朝洪武至嘉靖年間河套問題研究》、2014年中南民族大學宋星河的碩士論文《曾銑閩遼治績研究》均持此說。其依據為光緒《黃岩縣誌》記載:“弱冠登嘉靖己丑進士。”古代男子20歲稱弱冠,嘉靖己丑年即嘉靖八年(1529)曾銑20歲,據此推算,曾銑生於正德四年,即公元1509年。光緒志這種說法只是孤證,也沒有註明出處,更沒有其他史料的佐證。況且此後修纂的《台州府志》和民國《黃岩縣新志》均沒有採信曾銑弱冠中進士之說,說明後來的修志者並不認同。
2.1500年1月18日
2015年內蒙古大學劉春媛的碩士論文《曾銑邊政活動研究》持此說。其依據為《嘉靖八年進士登科錄》中的曾銑履歷:“曾銑,貫直隸揚州府江都縣軍籍,浙江黃岩縣人。府學生,治《易經》。字子重,行四,年三十一,十二月十八日生。曾祖㫤,祖宏,父輔。嫡母趙氏,生母張氏。具慶下。兄錦、銓。娶陳氏。應天府鄉試第五十三名,會試第二百二十七名。”1670就是說嘉靖八年(1529)曾銑中進士時為31歲,其生日為十二月十八日。據此,曾銑應該生於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按《中國史曆日和中西曆日對照表》計算,弘治二十年十二月初一日為公元1500年1月1日[37]613,由此推算,曾銑應生於公元1500年1月18日。進士登科錄屬於原始檔案資料,由此得出的結論理應是比較可靠的,但仍是孤證。
3.1499年
2000年吉林大學李洪權的碩士論文《評曾銑之死》持此說。此篇論文沒有指出具體的史料依據。筆者推測,史料依據依然是《嘉靖八年進士登科錄》,作者只將曾銑生年弘治十二年簡單推算為公元1499年。殊不知弘治二十年十二月初一日(1500.1.1)以前屬於公元1499年,曾銑的生日卻在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應為公元1500年1月18日,這就犯了中西曆日換算簡單化的錯誤。
近年來,筆者在曾銑研究過程中一直留心於其生年史料的搜集,查得無名氏整理的《兵部問寧夏案》一書中有一段曾銑年齡的資料:“查得先該錦衣衛鎮撫司打問得犯人曾銑供:年伍拾歲,系直隸揚州府江都縣人。”該文是嘉靖二十七年(1548)錦衣衛鎮撫司提審曾銑時其自供狀,屬於當時人摘抄兵部檔案整理的重要史料。這一發現,讓筆者眼前一亮,即與《嘉靖八年進士登科錄》中的曾銑履歷進行比對。曾銑下獄並被殺害的時間是嘉靖二十七年,時年50,倒推至生年剛好是弘治十二年,結果與進士登科錄完全吻合。由上述兩段史料完全可以斷定,曾銑出生於弘治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即公元1500年1月18日確鑿無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