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交民巷天主堂
北京市東城區的教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
東交民巷舊稱江米巷,該地原屬法國領事館,因當時外僑教徒多,請求建堂。法國主教樊國梁與法國領事協商轉讓該地建造教堂,由法國遣使會撥款,法國司鐸高嘉理負責建造,后又由法國人斬利國擴建。教堂建成后,本堂神父為法籍人柯來盟,副本堂神父為法籍人賈廷坤。
東交民巷天主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
1986年為全面落實黨的宗教政策,台基廠小學從教堂遷出,教堂經過再次整修,於1989年12月23日重新開堂,定名為北京教區東交民巷天主堂。此後,高陽神父、王學群神父曾先後在這裡出任本堂。當世紀的腳步踏入又一個新千年的時候,教堂再一次進行了全面整修,並於2001年12月8日(聖母無染原罪瞻禮)開堂。
東交民巷天主堂不僅立足福傳事業,而且也積極投身於兩個文明的建設中。本堂教友在神父的引導和帶領下,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經常組織信徒參與扶貧、賑災等公益事業,並努力把溫暖和關懷送到最需要的地方。由於教堂的獨特的建築風格和豐富的歷史內涵,許多國際友人常來這裡參加宗教活動或旅遊觀光。通過這一渠道,使他們真正體會到在中國宗教信仰是自由的,甚而願意有機會來華投資。這也充分證明東交民巷天主堂在獨特的領域裡,以優異而嶄新的姿態為中國的對外交往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
東交民巷天主堂
1904年,教堂建築竣工,正式開堂。開堂后的東交民巷天主堂以在華外國人為主要服務對象,主堂神甫和輔助神職人員均為法國籍人士,並歸法國教會管理。
1949年後,天主教北京教區接管了東交民巷天主堂的建築和地產,東交民巷天主堂被劃歸北堂管理,1958年由於政府政策的變化天主教會的活動受到限制,東交民巷天主堂被關閉,建築與地產被政府沒收,劃歸台基場小學,教堂成為小學的禮堂,建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一些損害。
1986年台基廠小學從東交民巷天主堂完全遷出,教堂被發還北京教會,1989年12月23日教堂重新開堂。1995年10月20日東交民巷天主堂列名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教堂現存建築佔地面積2656.4平方米,主體建築為典型的哥特式風格,高二層,坐北朝南,東西面闊三開間,南北進深十四開間;堂內為木結構,頂部用肋狀拱券,以圓柱支撐,地板鋪有花磚甬道;教堂東西兩側裝飾有在法國定做的玻璃花窗,但在教堂被台基廠小學佔用作為禮堂期間,這些花窗大多被打破了。聖堂正門上方為教堂主保聖彌厄爾的雕像,他是聖經中保護以色列子民的總領天使,被教會視為新約子民的護守天使,這尊天使像雕刻精美,細節鮮明;天使造像和精美的玻璃花窗是東交民巷建築中最引人矚目的兩大亮點。
除了哥特式的教堂主體建築之外,在聖堂北側還有一幢西洋風格的二層小樓,是本堂神甫的居所,教堂東側有十間磚砌平房,平面布局均用北京傳統民居的格式,但門窗卻施以拱券結構,堪為中西合璧之作。
東交民巷天主堂
由於天主教源於西方,因此北京的教堂建築形式皆與西方教堂相似,即以羅馬式,哥特式為主。只是朝向按照中國“坐北朝南為尊”的習慣,大多數天主教堂都是正立面朝南(而外國則是坐西朝東的)。其中,哥特式建築高聳的尖塔和內部挺拔的尖拱券頂所烘托出的向上感,以及刻意追求的悠長的交混迴響使神父的聲音聽起來充滿神秘感,因而特別受到教堂建造者的青睞。不少教堂的建築形式都受到哥特式的影響。天主教信奉聖母瑪利亞。在這十幾座教堂外都有為她修建的“聖母山”或“聖母亭”。山是中國園林特有的假山,聖母安立在山洞之中。紅柱琉璃瓦頂的中式亭子與潔白的聖母像顯得十分和諧。其中永寧堂的“聖母亭”,考慮到聖母像比較高大,特意將柱子拔高了許多,這是很有意思的。
天主教在中國
天主教在元代已傳入中國。當時雖然也曾在北京興建教堂,但隨著元朝的覆亡,天主教的發展也隨之中斷,一直到16世紀后,由於新航路的開闢與西方殖民政策的影響,天主教在中國的開展,才又逐漸熱絡起來。明萬曆十年(1582年)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來中國傳教,並於次年在廣東肇慶建立傳教會所,天主教於是逐步深入中國,並在內地紮根。
清初,天主教在中國得到較順利的發展,神職人員像湯若望、南懷仁等,都受到朝廷相當的禮遇,甚至封為朝臣。但由於與中國政治文化的矛盾和衝突,再加上是否允許中國教民祭祖祀孔的禮儀之爭,導致了從康熙後期開始的百年禁教,使天主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極大的打擊和挫折。這種情形一直持續到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鴉片戰爭后,清廷與英國簽訂的《南京條約》,才解開天主教在中國被禁教的束縛。此後,隨著列強對中國的政治及軍事干預,天主教在中國得到快速的發展,到19世紀末,各國傳教士已在多數府、州、縣建立教堂,特別是在中日甲午戰爭以後,全國各式教堂已急遽增加至4000餘處,教民約有近100萬人。
東交民巷天主堂
在“庚子事變”中,北京包括東堂、南堂、西堂和北堂在內的多座教堂,均遭義和團團民焚毀攻擊。特別是在1900年6月21日,當慈禧對各國下達“宣戰諭旨”后,清軍亦協助團民攻擊教堂和使館,而其中以攻打北堂西什庫教堂最為慘烈,團民和防守在教堂的教民,均有極大的死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