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帝陵
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西漢帝陵,西漢十一位皇帝的陵寢,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西安市境內。
西漢帝陵是中國發展史上第一個黃金時期西漢王朝(公元前202-公元8年)修建的帝王陵墓,共有11座帝陵。各陵墓構成包括帝陵、后陵、陵邑、陪葬墓、叢葬坑等。
西漢帝陵規模龐大,氣勢宏偉,除文帝霸陵外,其餘均有高大的封土和規整的陵園,整體布局集中,其中9座分佈在渭河北岸的咸陽塬上,文帝霸陵和宣帝杜陵分別位於西安東郊的白鹿塬和西安東南的少陵塬上。高祖至宣帝的7座帝陵均配置有陵邑,其中5座位於咸陽塬上,故咸陽塬又稱“五陵塬”。
西起興平市(縣級市)豆馬村,東到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鄉張家灣,依次排列著漢武帝劉徹茂陵、漢昭帝劉弗陵平陵、漢成帝劉驁延陵、漢平帝劉衎康陵、漢元帝劉奭渭陵、漢哀帝劉欣義陵、漢惠帝劉盈安陵、漢高帝劉邦長陵、漢景帝劉啟陽陵。
西漢帝陵
西漢是我國封建帝國時代的第一個鼎盛時期,封建社會的各種典章制度的完善、確立和鞏固基本上都完成於西漢。
封建社會對禮儀典章制度及其重視,喪葬制度是禮儀典章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漢皇帝陵墓,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最高喪葬禮儀,漢代喪葬“事死如生”,帝陵也可以說是西漢封建統治階級社會歷史活動的縮影。對西漢帝陵的勘探與發掘,使我們對西漢歷史有更全面、更深刻地認識 。
西漢帝陵是西漢11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高皇帝劉邦--長陵、孝惠皇帝劉盈--安陵、孝文皇帝劉恆--霸陵、孝景皇帝劉啟--陽陵、孝武皇帝劉徹--茂陵、孝昭皇帝劉弗陵--平陵、孝宣皇帝劉詢--杜陵、孝元皇帝劉奭--渭陵、孝成皇帝劉驁--延陵、孝哀皇帝劉欣--義陵、孝平皇帝劉衎--康陵
漢高祖長陵由黃土夯築而成,覆斗形,至今仍高達33米。根據測量,墓冢的底部東西寬153米,南北長135米;墓冢頂部東西寬55米,南北長35米,與史籍記載相近。陵前立有清乾隆年間畢沅所書”漢高祖長陵”石碑一通,陵冢下是劉邦安寢的地宮,《漢舊儀》載:漢代皇陵地宮“內梓棺、柏黃腸題湊,以次百官藏畢,其設四通羨門,容六車六馬,皆藏之。四方外涉,東石外方立,先閉劍戶,戶設夜龍、莫邪劍,伏駑,設伏火。”入梓棺時,皆珠襦玉匣,連以金縷。長陵現未發掘,地宮內部結構不詳。
陵園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1000米,東西寬900米,西牆的正中發現了一座寬23米的城門遺址。西城牆的地面上至今還保留著一條長600米、寬6米、高3米的夯土遺跡。陵冢位於陵園的南部,高祖陵在西,呂后陵在東,相距約250米左右。在陵園的西北角、西南角、東南角和沿南牆一帶有六處大型的寢殿遺址。
呂后陵
呂后陵在高祖陵東南280米,封土形狀與高祖陵相同。其封土底部東西150米、南北130米,碩部東西50米、南北30米,封土高30.7米。西漢的帝后合葬,是所謂“同塋不同穴”,即埋在同一墓地,但各自起墳,而且絕大多數皇后是單獨修築陵園,只有長陵為帝后共用一個陵園。
陪葬墓
長陵的陪葬墓從西端的陵園開始,到東端的涇河南岸,綿延七千米,在西漢諸陵中,長陵陪葬人數之多,陪葬墓格局之規整,在漢代帝陵中是絕無僅有的。跟隨劉邦南征北戰的功臣和貴戚,死後多陪葬長陵。當時陪葬的有100多人,現在尚可見到的還有70多個墓冢。每個墓冢佔地不多,但墓冢之間前後左右的行列間距大致相當,排列得井然有序。尚存六十三座,最知名的有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王陵、紀信、田燃、田勝及王娡母親平原君臧兒等。
漢惠帝安陵
漢安陵為漢惠帝劉盈陵寢,位於咸陽城東18公里處渭城區韓家灣鄉白廟村。
漢文帝霸陵
漢霸陵為漢文帝劉恆陵寢,位於西安東郊白鹿原東北角,當地人稱為“鳳凰嘴”,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景帝陽陵
漢陽陵為漢景帝劉啟及其皇后王氏同塋異穴的合葬陵寢,位於今陝西省咸陽市渭城區正陽鎮張家灣、后溝村北的咸陽原上,地跨咸陽市渭城區、涇陽縣、西安市高陵區三縣區。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武帝茂陵
漢茂陵為漢武帝劉徹的陵寢,位於陝西省咸陽市興平市,是漢代帝王陵墓中規模最大、修造時間最長、陪葬品最豐富的一座,被稱為“中國的金字塔”。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昭帝平陵
漢平陵為漢昭帝劉弗陵和孝昭上官皇后的合葬陵墓。原有陪葬墓57座,現存23座。
漢宣帝杜陵
漢杜陵為漢宣帝劉詢的陵寢,位於西安市三兆村南。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元帝渭陵
漢渭陵為漢元帝劉奭的陵寢,位於咸陽市渭城區周陵鎮新莊村東南,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成帝延陵
漢延陵為漢成帝劉驁的陵寢,位於咸陽城北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馬家窯村。
漢哀帝義陵
漢義陵為漢哀帝劉欣的陵寢,位於咸陽城北6.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南賀村。
漢平帝康陵
漢康陵為漢平帝劉衎的陵寢,位於咸陽城北7.5公里處渭城區周陵鄉大寨村。
為什麼漢文帝霸陵和漢宣帝杜陵沒有修在咸陽塬上呢?一方面是因為漢代帝陵埋葬有嚴格的昭穆制度;一方面文帝力求節儉,所以選擇在因山為陵。宣帝當皇帝之前“周徧三輔”、“尤樂杜、鄠之間,率常在下杜”,他的父母均葬於長安城東南,所以宣帝築陵於杜東塬。
西漢帝陵的形制有兩類:一類是霸陵因山為陵的形式,墓葬開鑿于山崖中,不另起墳丘。其他10陵則屬另一類,都築有高大的覆斗形夯土墳丘,一般底部約150~170米見方,高約20~30餘米,以武帝茂陵墳丘最大。
漢代帝后合葬同塋而不同陵,后陵大多在帝陵的東面,墳丘亦較帝陵為小,惟呂后墳丘大小几乎與高祖長陵墳丘相等。從陽陵開始,在帝后墳丘的四周築平面方形的夯土垣牆,每面垣牆的中央各闢一門,門外立雙闕。這種圍墳丘一周的方形陵園,是西漢帝后陵園的通制。陵園之旁建寢殿和廟。
西漢諸陵的陪葬墓都在帝陵之東,長陵陪葬墓規模最大。再如茂陵陪葬墓中有著名的衛青、霍去病墓。這些帝陵加上皇親國戚、權臣列侯的陪葬墓自東而西綿延百里,正如古詩所云:“長陵高闕此安劉,附葬累累盡列侯”。長陵開始置陵邑。漢朝建都長安以後,便將齊、楚諸國的大姓和有功之臣都遷到長陵邑來。
自此而後,往往把高官豪富之家遷到各陵邑中去,將有實力的豪族控制在長安,以便鞏固漢朝的統治。漢元帝永光四年(公元前40年)下詔罷置陵邑,因為強迫移民而使百姓破產,引起社會上的動蕩不安,設置陵邑對鞏固政權已不起作用,所以從渭陵開始廢置陵邑。
西漢帝陵作為當時社會的最高喪葬禮儀,是西漢時期封建制度及封建社會文化的突出見證,為中華文明體系形成初期的政治制度、禮儀規範、陵墓制度、文化藝術的發展和傳承提供重要而獨特的見證,是中國古代帝王陵墓發展演變過程的重要階段,同時反映了西漢時期游牧與定居、中國與中亞、西亞等人類文明的交流;並以宏大的時間與空間尺度、科學規範的規劃布局、豐富的文化內涵使其成為世界陵墓景觀和規劃設計的傑出範例,被譽為“東方帝王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