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城鎮
江蘇省崑山市下轄鎮
巴城鎮是江蘇省歷史文化名鎮,隸屬於江蘇省崑山市,已有2500年建置歷史,東鄰上海,西連蘇州,區域面積157平方公里,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四季分明,日光充足,氣候溫和,無霜期長。年平均氣溫15.3℃,年平均日照時間為2165小時,104963人(2017年)。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巴城鎮常住人口為103162人。
距今四千年前,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時期,巴城地區已有人類活動。
公元前514年,吳王闔閭為加強防衛,在陽城湖之東、南、北三面築武城、雉城、巴城等12城。
宋淳祐十二年(1252年)崑山屬平江府,下轄9鄉24保。巴城屬平江府崑山縣朱塘鄉第三保。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年由崑山縣分出部分都保,另置新陽縣,兩縣同城分治。巴城改屬新陽縣。
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崑山、新陽兩縣推行地方自治。1910年廢保都制,建鄉(市)、區、圖制,巴城為鄉,下轄7區26圖。
1912年1月,中華民國成立,昆新兩縣合併,稱崑山縣,巴城鄉屬崑山縣。
民國十八年(公元1930年)8月15日,全縣重劃為10個區,337鄉、41鎮。巴城鄉改為第九區,以城隍廟全屋改建為區公所。
民國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6月,崑山縣並10區為8個自治區,共41鄉、24鎮。巴城改為第8區,轄巴城、石牌、周墅3鎮及北六、環湖、新圩、三塘、葦舟、晚香6鄉,計317閭,1387鄰。
民國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1月10日,崑山縣廢閭鄰制實行保甲制。共8區,446保、5359甲。巴城仍為第8區,轄區不變,閭鄰改保甲后,共74保789甲。12月5日,全縣重劃為8個區(城內、蓬朗、錄葭、茜墩、巴城、楊湘、張浦、正儀),第八區是巴城區
民國三十二年(公元1943年)9月,崑山縣改劃為8區64鄉(鎮)。原巴城、周墅兩區合併為第八區,下轄巴城、石牌、周墅3鎮和北六、環湖、三塘、晚香、新圩、葦舟6鄉。
民國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2月,巴城轄區調整,在1945年9月原有的3鎮6鄉的基礎上,增轄新鎮、北虞、青墩、漢浦4個鄉。12月15日,崑山縣根據江蘇省5千戶以上方可為鎮的規定,重劃政區為1鎮26鄉,巴城鎮改為巴城鄉。
民國三十八年(公元1949年)5月3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二十六軍的一個營進駐巴城,宣布巴城解放。14日,巴城區人民政府宣布成立。
1949年11月,巴城區轄巴城、三塘、城北3鄉。原轄的金雞、周墅2鄉,另立為周墅區。
1950年1月,廢除保甲制度,建立村政權。鄉以下有119個聯村,設村行政管理委員會,村以下設行政小組。
1951年6月1日,縣調整區劃,原城郊區的大漁、廣福2鄉,原正義區的黃泥鄉,及原常熟縣的石牌鄉、巷埭鄉,均划入巴城區。巴城區共轄14個鄉(包括巴城鎮)。
1958年10月撤鄉建人民公社,成立正儀公社管理委員會。
1959年2月,劃出榮亭大隊歸縣農場管轄。
1968年4月,成立正儀公社革命委員會,
1983年6月政社分設,撤銷公社管理委員會,成立鄉人民政府。取消大隊建制,改設為村民委員會。
1988年6月撤鄉建制,成立正儀鎮人民政府。
2003年12月20,經江蘇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銷巴城鎮、石牌鎮、正儀鎮建制,以原巴城、石牌兩鎮行政區域和原正儀鎮婁江以北地區合併,設立新巴城鎮,鎮政府駐地設在巴城集鎮。隸屬江蘇省崑山市。
巴城地處太湖以東低洼圩區,從境內古文化遺址龍潭湖、武城潭等湖河中均曾發現古井、石器、陶器及街道等遺物表明,巴城地區成陸較早,其演變過程是陸相→新構造運動沉降,洪水淹沒→泥沙堆積,海退成陸→部分陸地下沉,升而復降,由草甸土壤環境沉為“水鄉澤國”。又經漫長的泥沙淤積、水浪蝕岸過程,而成為現今的五湖成片、江湖密布、潭溇眾多的地理環境。鎮的西部有陽澄湖、傀儡湖、鰻鯉湖,北部有巴城湖、雉城湖,五湖環連。東部河流密布,有張家港、楊林塘、雉城塘、茅沙塘、古塘河、新塘河等。眾多的河湖把陸地分割成眾多外沿高中間低的碟形盆地。境內平均高程(吳淞基面,下同)3.4米,西北部的北潭、東河等村最高4.5米,東南部的紅窯、楊家等村最低為2.2米,地勢由西向東傾斜,自然坡度較小。
巴城鎮
2003年前,總面積53.66平方公里,約80490畝,水域面積23529畝,佔總面積的29.23%,屬陽澄湖群地帶。總地勢南北較高,中間較低。
157平方千米(2017年)。
屬北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區,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乾燥,春秋兩季氣候宜人,常年日照充足,日照時數2000~2500小時,雨水充沛,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無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風力2~3級,氣候溫和,年平均溫度在15.4℃左右。氣溫盛夏,由於海洋氣團受副熱帶高氣壓籠罩,氣流單一,不易形成鋒面,往往出現伏旱高溫,有時高溫在36℃左右。1978年7月8日,最高溫度曾達38℃。冬季,受極地大陸氣團的影響,盛吹西北風,有時受北方強冷空氣的侵襲,氣溫驟降,最低溫度在零下5~8℃。1977年11月31日最低溫度為零下11.7℃。春季的溫度一般在20℃以上。秋季的氣溫在20℃以下。
巴城鎮擁有陽澄湖、傀儡湖、巴城湖、鰻鱺湖、雉城湖等眾多湖泊,盛產大閘蟹、清水蝦、桂花魚。
截至2015年10月巴城鎮轄22個行政村,5個社區,政府駐地:崑山市巴城鎮新澄路。
包括陽澄湖村、新開河村、聯民村、東陽澄湖村、茅沙塘村、巴城湖村、馬料江村、紅楊河村、龍潭湖村、環湖村、黃泥山村、東嶽村、正儀村、榮亭村、方港村、武城村、武神潭村、西南村、夏東村、華社村、鳳凰村、綽墩山村。
截至2015年12月巴城鎮有戶籍人口62019人,另有外來暫住人口43251人。
1987年巴城總人口23157人,其中市鎮居民1202人,佔總人口的5.19%,農業人口21955人,佔總人口的94.81%。有回族1人,其餘都是漢族。全鎮有旅台、港、澳同胞11人,旅外華僑7人。
104963人(2017年)。
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巴城鎮常住人口為103162人。
2014年實現高新技術產業產值127.3億元,同比增長4.5%;新興產業產值98億元,同比增長7.9%。完成稅收收入佔比95%,工業、服務業企業利潤分別增長19.3%和6.2%。美居客、國網自控2家企業掛牌上市,上市後備企業6家,製造業分離發展服務業5家。新認定蘇州市知名商標1件(累計5件)。順利完成巴城鎮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工作。
2014年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8.9億元,同比增長5.2%;公共財政預算收入13.5億元,同比增長8.9%;進出口總額9.9億美元;工業總產值330億元,同比增長3.1%,服務業增加值70億元,同比增長6.1%;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45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8億元;到賬外資2370萬美元,註冊內資26.4億元。
2014年農民人均純收入比上年增長10%,達到30362元。完成城鄉勞動力培訓2560人次,城鄉勞動力就業轉移730人次,解決就業困難群體人群就業490人次,發放創業小額貸款3323萬元。全年實現村級經濟總收入19920萬元,可支配收入9550萬元,分別同比增長12%和5.6%,村均可支配收入達434萬元,較上年增長23.3萬元,完成可支配收入超千萬元村2個,超500萬元村4個。
2019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87.3億元,同比增長3.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23.53億元,同比增長11.41%;工業總產值340.4億元;進出口總額14.65億美元;服務業增加值98億元,同比增長6.45%;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0.4億元,其中工業投資7.15億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在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排名中位列第47名。
從1992年開始,農業產業結構開始發生變化,傳統分散的經濟作物種植業和養殖業逐步向基地化、專業化方向發展。特種水產養殖基地、葡萄種植基地、綠化苗木基地、蔬菜種植基地、特種禽養殖基地相繼建立。
巴城鎮水產業主要以河蟹、青蝦特種水產養殖為主,其中最著名的是陽澄湖大閘蟹。截至2014年,巴城鎮水產養殖面積32512畝,其中常規魚養殖面積3222畝,河蟹養殖面積28314畝(其中陽澄湖圍網養殖河蟹面積4500畝),蟹種養殖面積642畝,清水蝦養殖面積114畝,白對蝦養殖面積30畝,其他特種水產面積190畝。並已建成7800畝高效漁業示範基地一個。
2006年下半年,建設葡萄特色基地,引進、培育二十多個葡萄品種,規劃建成萬畝葡萄基地,先後形成的巴城湖村、新開河村、茅沙塘村、馬料江村、方港村、龍潭湖村、葡萄研究所等七個葡萄專業生產基地,被省農業廳認定為“無公害果品生產基地”。截至2014年,種植面積已達7085畝,年產優質葡萄520萬斤,實現銷售2700多萬元,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吐魯番。
引進華東農業生態園、創意農莊有限公司、崑山星期九休閑生態農莊、南開生態園等多家內外資農業企業,建成了現代化的農業觀光區。
2014年現代漁業產業園三期項目(810畝)全面完成,武神潭百畝蔬菜基地建成投產,高標準優質糧油生產基地項目進入招投標程序。葡萄產業健康發展,全年完成葡萄銷售總量520萬斤,銷售收入2900萬元,畝均效益3500元。大閘蟹上市前期工作有序推進,同時,積極申報“巴城陽澄湖”特色農副產品(大閘蟹)的國家馳名商標。
2019年,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項目化落實《巴城鎮鄉村振興戰略三年提升工程2019年工作計劃》。加快推進陽澄湖大閘蟹產業園區建設,完成陽澄湖大閘蟹產業園區二期(新開河村、方港村)主體工程建設;陽澄湖現代農業產業示範園入選省級示範園區;開展大閘蟹生產信用管理平台建設,完成1261名養殖戶信息錄入和審核;建立誠信銷售網路體系,大閘蟹銷售領域逐步規範;籌建陽澄湖大閘蟹產業技術研究院。8000畝水稻申報成功綠色食品標誌;全年完成葡萄銷售總量280萬斤,實現銷售收入3800萬元,畝均收入約10300元。新培育新型職業農民67人,完成相關培訓1850人次。
2014年全年完成規上企業產值278億元,同比增長4%,其中,裝備製造業完成產值136.9億元,同比增長6.9%,增幅比規上平均水平高出2.8個百分點,占規上工業比重達49.2%。一批主導產業項目成功落戶,其中超千萬美元外資項目1個,超億元民資項目2個。全年完成新開工開業企業76家,其中新開工企業27家,建設面積34.3萬平方米,新開業企業49家,預計產值9.6億元。
2019全年受理工業企業會辦諮詢超700家,通過租賃會辦約300家,新增產值超44.8億元。累計實施重點技改和節能技改49家,完成技改投資5.91億元,同比增長16.89%。2019全年完成規上工業總產值271.2億元。
2014年全年接待遊客280萬人次。
崑山軟體園累計引進相關企業279家,累計註冊民資超19億元、註冊外資超2000萬美元。
2014年(增資)項目93家,註冊資本2.9億元,同比增長80%,其中,超千萬元項目14個。
2014年巴城鎮全年接待遊客280萬人次,同比增長8.9%,實現旅遊收入19.3億元,同比增長9.6%。
2019年,美居客科技企業創新中心、尚坤智創眾創空間分別被認定為省級孵化器、眾創空間。成功舉辦中荷鬱金香文化節、蟹文化節、葡萄節等各類旅遊活動,“蟹鄉林石嘴”青少年研學基地順利開業,不斷豐富“感‘蟹’有你”品牌。全鎮年接待遊客365萬人次,同比增長4.28%。
一隻蟹
“陽澄湖美,巴城蟹肥”,是巴城的標誌口號,陽澄湖風光旖旎景色秀麗,給巴城提供了優越的生態環境,清麗的水質養育的大閘蟹,是人間美食,每到金秋十月,巴城人熙熙攘攘皆為蟹忙,遊客們車水馬龍也為蟹忙。
大閘蟹給巴城帶來了無限商機,巴城政府適時推出了一年一度的蟹文化節,接待四方來賓,廣交天下朋友,以蟹會友、以蟹興文,以蟹招商、以蟹興鎮為理念,成為江南水鄉僅此一家的文化盛會。古人詠蟹、今人寫蟹和漁民養蟹、捕蟹以及遊人買蟹、食蟹,成為巴城獨有的民俗風景線。
一支筆
走進巴城,翰墨飄香,是全國聞名的書法之鄉。清初有“吳中四大家”之一的徐昂發,近代有執教滬上的李肖白,書法家厲國香、篆刻家單孝天皆出其門。
2004年成立巴城書法協會,會員達100多人,其中有國家級4人,還有台灣、日本榮譽會員20餘人,有的書法作品被選為國禮,國家領導人出訪時贈送給外國元首。在此期間,巴城承辦過好幾次全國性大型書法活動,被稱為巴城“一枝筆”。
一枝花
崑曲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一批命名的“人類口述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崑曲姓昆,源頭在巴城,繼而走出農村,發展在城市,輝煌於宮廷。通過數百年興衰,成為一門精深博大的學科,從黃幡綽傳下的歌調到顧阿瑛“草堂雅集”形成的崑山腔,作為崑曲的緣起;明代巴城人梁辰魚用魏良輔的“水磨腔”填詞,創作了崑劇《浣紗記》,使崑曲走上舞台,從此脫穎而出。
崑曲的百年輝煌,根在巴城,巴城是崑曲的故鄉。2000年,石牌中心小學率先建立“小梅花藝術團”,培養崑曲新蕾,繼而正儀、巴城紛紛效仿。十多年來,不少人已走上全國舞台,成為當家“生”、“旦”的崑曲新秀和影視新星,“小梅花”也被譽為名滿遐邇的“一枝花”,成為巴城文化的亮點。
一處遺址
巴城的史前文化遺存主要有綽墩遺址、黃泥山遺址、龍潭湖遺址、勤豐遺址和最近發現的婁江南岸的朱墓墩等。其中以綽墩遺址最完整,最具代表性,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史前文化分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馬橋文化四個時期。考古發掘有一個形象的比喻,地下的史前遺存像一本厚重的書,歷史文化堆積就像書頁,時間近的書頁壓在了時間遠的上方。考古工作就是翻動這本書,順序是從上而下,從上面向下讀。綽墩遺址就是這樣一本書,考古單位從1998年秋天到2004年冬天,對遺址進行了從上到下的發掘,使史前四個文化層次清晰呈現於世。
張家港和楊林塘兩河縱橫交會,京滬高鐵、滬寧城際高鐵、滬寧高速公路、312國道、滬宜(蘇崑太)高速公路和常嘉(蘇州繞城東線)高速公路縱橫穿越。
巴城鎮黨校自一九八四年建校以來共舉辦各類培訓班280多期,其中培訓黨員、幹部以及入黨積極分子近萬人次,培訓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類骨幹3000多人次。
黨校佔地面積2000平方米,教學樓建築面積600平方米,擁有辦公室、資料室、電教室(大教室)、圖書閱覽室和微機房(與鎮成校共享)。主要教學設備有:微機房計算機30台,投影儀一台,DVD及音響設備一套,政治、經濟、文學類書籍1000多冊,黨教音像資料、光碟近300部,以及其他辦公教學設備。
新城幼兒園、石牌中心校、石牌中學一期順利投入使用,巴城中心小學分校、紅楊幼兒園。
擁有強大的專業人才支撐,園區IT從業人才8000多人,其中博士120多位,碩士560多位,擁有省創新團隊1個,省雙創人才4人,博士後區域總站1個、工作站6個,成功引進人才1人,自主申報1人,立項省、姑蘇、崑山各級領軍人才28人次。
2014年認定1人(累計5人)、認定省博士集聚計劃1人(累計9人)、姑蘇人才1人(累計12人);申報各級各類科技項目340項,已立項165項,爭取科技經費2306萬元;申請專利897件,其中發明專利282件,已授權657件,其中發明專利32件。新增高新技術企業22家(累計68家),省工程技術中心3家(累計6家),省企業技術中心1家(累計4家),省外資研發機構2家(累計9家),省研究生工作站2家(累計6家),產學研聯合體22家(累計130家)。成功獲批江蘇省科普示範基地。
2015年巴城鎮有東寶笛館(笛文化展館),巴城蟹文化博物館(國內首家蟹文化博物館),玉峰古文物展覽館,江南木雕館,王同寶書畫收藏陳列館,昆石館,倪小舟竹刻藝術館。
2011年1月8日,巴城鎮書法協會2010年會在陽澄湖畔漁家燈火舉行。蘇州市文聯副主席、蘇州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王偉林,蘇州市詩詞協會副會長吳建剛,崑山市文聯副主席、市書法家協會主席俞建良,巴城鎮宣傳委員金妹督及書協會員共60多人參加了年會。
2014年全年疏浚河道5.4公里,綜合治理6.8公里,鋪設污水管網5.6公里,暢通橋涵9座,石牌污水處理廠改擴建工程進度過半。加快建設生態廊道、城市綠地、濕地公園,全年新增綠化面積100萬平方米,完成造林面積665畝。加快推進固危廢處置利用工程,年豐社區垃圾分類試點工作有序開展;完善垃圾收運體系建設,新增環衛車5輛。致力於打造彰顯生態魅力的濱水城鎮,整體提升巴城形象和美譽度。
2019年,全力攻堅震川路南側、馬鞍山路沿線、紅楊南支路地塊等區域綜合整治。前進路北側、環城西路東側、綽墩山村等城鄉結合部區域環境面貌持續改善提升。大力開展農村、居民小區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已推行的11個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小區基礎上,繼續拓展“定時定點分類投放”小區覆蓋面。組織開展“農田連片”及閑置地環境整治工作,完成整治面積3654畝,覆綠面積2234畝。落實“三優三保”專項規劃方案,完成拆舊復墾面積1908畝。紮實推進水環境整治,鎮村兩級河長巡河(湖)1982次,完成16條黑臭河道治理,新增污水管網7.5公里,完成72個自然村生活污水接管處理;全鎮8.5個省考及陽澄湖生態優化行動考核斷面穩定達標,陽澄湖、傀儡湖水源地水質有效提升。實施古城北路等區域綠化提升工程,全年新增綠化面積70萬平方米、造林面積27萬平方米。
位於巴城古鎮區,建於清代光緒年間(1875-1908年),街道兩邊均為清至民國時期建築,東西向全長200米,寬僅容三人並肩同行,由花崗條石鋪設而成,1997年被崑山市人民政府批准為崑山市文物保護單位。
老街老房子臨河而築,面街枕河,鱗次櫛比,沿河一窗,粉牆黛瓦;石岸斑駁,河埠錯落有致,市河(楊林塘)水色清冽,舟楫如梭,一派江南水鄉風情。
巴城老街2005年開始修復與改造。修復改造后,春和麵館、龍雲距茶樓恢復營業。同時,開設了江南木雕館、玉峰文物館、蟹博物館等。
佔地3.79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1.2平方公里,分為“蟹園春秋”、“落月滿塘”等主題區,規劃設置了沿河觀光帶、景觀大道、林蔭大道等景觀軸線,是一個以水為脈絡,以蟹為中心,集旅遊、休閑、養生、購物等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休閑場所。
依託陽澄湖大閘蟹的銷售及以蟹為主的美食業,巴城的特色產業十分紅火,區內建有陽澄湖蟹舫苑、漁家燈火、巴城湖市場、春秋水城四個大閘蟹交易市場及建築面積達31770平方米的美食街,其中,陽澄湖蟹舫苑擁有大型餐船143條,交易碼頭279隻;
巴城湖市場擁有餐船37條,碼頭154隻;漁家燈火擁有餐船109條;春秋水城擁有餐船20條;美食街經營店面200家。
巴城鎮位於的陽澄湖東岸,境內水網交織,是聞名遐邇的陽澄湖大閘蟹的故鄉,也是航天英雄費俊龍的家鄉。
休閑觀光農業是巴城近年來新發展起來的一項特色農業,主要經營項目有特色蔬菜果品種植、特種水產品養殖、各類珍稀動物飼養,為遊客提供生態餐廳、休閑垂釣採摘觀光等娛樂項目,佔地面積3175畝,總投資達4億元人民幣,主要有星期九農莊、華東生態園、創意生活農莊、大釣休閑農莊、春秋水城、蟹得水農莊、欣心生態農莊、南開生態園8家。
位於祖沖之路與錦繡路交界口。是華東地區較大的水上樂園。有六滑道組合、急速滑道、大瀑布造浪池。2015年6月盛大開業。
截至2013年5月先後獲得了國家衛生鎮、國家園林小城鎮、全國環境優美鄉鎮。巴城鎮生態宜居工程建設項目榮獲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
2018年重新確認國家衛生縣城(鄉鎮)。
2019年2月2日,憑藉崑曲入選2018—2020年度“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名單。
2019年9月11日,巴城鎮入選“2018中國鄉鎮綜合競爭力100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