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識
耳識
耳識,一是指佛家用語,“六識”之一,指耳根對聲境所發生的識別作用。二是理睬的意思。
1.佛教語
舉例:
清 吳偉業 《贈劉虛受》詩之一:“悟物談功進,忘情耳識空。”
清 龔自珍 《序》:“而此 震旦 耳根非劣,耳識非殊,雖有高僧,不臻神悟,故撰《象教志》,專以推尊因明門中聲明一門,而非讚歎夫食肉衣黃,墮邪師見也。”參見“六識”。
2.猶賞識
舉例:
《楞嚴經》曰:「普賢菩薩,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已曾與,恆沙如來,為法王子,十方如來,教其弟子,菩薩根者,修普賢行,從我立名。世尊!我用心聞,分別眾生,所有知見,若於他方,恆沙界外,有一眾生,心中發明,普賢行者。我於爾時,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處,縱彼障深,未得見我,我與其人,暗中摩頂,擁護安慰,令其成就。佛問圓通,我說本因,心聞發明,分別自在,斯為第一。」
普賢菩薩授記由來
《悲華經》卷叄云:「久遠劫前有一名寶藏如來者住世,見無量眾生,已不退轉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即作是念言:我今當與各各授記,並為示現種種佛土。因是之故,寶海梵志請轉輪聖王發誓願取妙佛土。於是轉輪聖王發願,於叄月之中以諸所須,供養於佛及比丘僧,如是善根迴向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終不願取不凈佛土。」
無量凈轉輪聖王發一切願已,寶藏如來為其授記言,未來在刪提嵐善持劫中,人壽八萬歲時,無量凈轉輪王主四天下,叄月供養寶藏如來及比丘僧,以是善根故,過一恆河沙等阿僧 劫已,始入第二恆河沙阿僧 劫,當得作佛,號無量壽,世界名安樂(或言極樂),常身光照縱廣周匝十方。
上述無量壽如來即是阿彌陀佛,其世界即是西方極樂凈土。而阿彌陀佛前身之前無量凈轉輪聖王共有八太子,我們所較熟悉者為第一太子是現在的觀世音菩薩,第二太子即大勢至(得大勢)菩薩,第叄太子即文殊師利菩薩,第八太子即普賢菩薩。
無量凈轉輪聖王八太子等,在其轉輪父王發願並經寶藏如來授記後,寶海梵志亦一一勸請諸王子發願迴向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諸太子亦均如是發願,且皆經寶藏如來授記,未來均將成就佛道。
普賢菩薩因地願行
《悲華經》卷四云:爾時寶海梵志復白第八王子泯圖言,善男子!今汝所作福德之聚清凈之業,應為一切眾生得一切智故,迴向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乃至發心亦復如是。爾時王子前白佛言:世尊!我今所願要當於是不凈世界修菩薩道。復當修治莊嚴十千不凈世界,令其嚴凈如青光明無垢世界;亦當教化無量菩薩,令心清凈無有垢穢,皆趣大乘,悉使充滿我之世界,然後我當成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世尊!願我修行菩薩道時,要當勝於餘諸菩薩。世尊!我已於七歲之中,端坐思惟諸佛菩薩清凈功德。是時即得悉見種種莊嚴叄昧等萬一千菩薩叄昧增進修行。世尊!若未來諸菩薩等行菩薩道時,亦願悉得如是叄昧。
世尊!願我得出離叄世勝幢叄昧,以叄昧力故,悉見十方無量無邊諸佛世界,在在處處現在諸佛,出離叄世為諸眾生說於正法。世尊!願我得不退叄昧,以不退叄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如微塵等諸佛菩薩及諸聲聞恭敬圍。願我於此一一佛所,得無依止叄昧,以叄昧力故作變化身,一時遍至如一佛界微塵數等諸如來所供養禮拜。願我一一身以種種無上珍寶華香塗香末香妙勝伎樂種種莊嚴,供養一一諸佛。世尊!願我一一身於一佛所如大海水滴等劫行菩薩道,願我得一切身變化叄昧,以叄昧力故,於一念中在一一佛前,知如一佛土微塵數等諸佛世界。
世尊!願我得功德力叄昧,以叄昧力故,於一一佛前,遍到如一佛土微塵數等諸世尊所。以微妙讚歎讚歎諸佛。世尊!願我得不 叄昧,以叄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諸佛遍滿十方無量無邊世界之中。世尊!願我得無諍叄昧,以叄昧力故,於一念中悉見過去未來現在諸佛所有凈妙世界。
世尊!願我得首楞嚴叄昧,以叄昧力故,化作地獄之身,入地獄中,與地獄眾生說微妙法,勸令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心。彼諸眾生聞是法已,尋發無上菩提之心,即便命終生於人中,隨所生處,常得值佛,隨所值佛而得聽法。聽受法已,即得住於不退轉地。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摩侯羅伽、人、非人等,天龍、鬼神、夜叉、羅剎、舍遮、富單那、伽吒富單那、屠殺、魁膾、商賈、淫女、畜生、餓鬼,如是等眾亦復如是,皆令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心。有諸眾生隨所生處得諸色像,我分之身如業所作,隨受苦樂及諸工巧,願我變化作如是身,隨其所作而教化之。世尊!若有眾生各各異音,願我隨其種種音聲,而為說法,各令歡喜。因其歡喜勸發安止,令其不退於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
世尊!我要當教十千佛土所有眾生,令心清凈無有行業煩惱諸毒。乃至不令一人屬於四魔,何況多也。若我莊嚴十千佛土,如是清凈如光明無垢尊香王佛(第七王子)青香光明無垢世界,所有種種微妙莊嚴。然後,我身及諸眷屬,乃當如彼師子香菩薩之所願也。
世尊!若我所願成就得己利者,當令十千諸佛世界所有眾生斷諸苦惱,得柔軟心得調伏心,各各自於四天下界,見佛世尊現在說法,一切眾生自然而得種種珍寶華香末香以及塗香。種種衣服種種幢幡,各各以用供養於佛。供養佛已,悉發無上菩提心。世尊!我等今者以悉得見種種莊嚴叄昧力故,皆得遙見諸事。作是語已,尋如所願,悉得見之。
普賢菩薩授記
爾時,世尊贊阿彌具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世界周匝四面一萬佛土清凈莊嚴,於未來世復當教化無量眾生,令心清凈,復當供養無量無邊諸佛世尊。善男子!以是因緣故,今改汝字,名為普賢,於未來世過一恆河沙等阿僧 劫,入第二恆河沙等阿僧 劫,末後分中於北方界,去此世界過六十恆河沙等佛土,有世界名知水善凈功德。汝當於中成阿耨多羅叄藐叄菩提,號智剛自在相王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述說普賢行由來
普賢菩薩乃生在東方凈妙國土,普賢菩薩身量無邊,音聲無邊,為要來此國土,入自在神通力,令其身化小,我閻浮提人身、口、意叄障重故,不得不如此也。
普賢菩薩即從其座位中起,五體投地頂禮佛足,而白佛說:我過去久遠前,已經在恆河沙無數如來處諭作法王子。在我行願中,時時以十大願海來修己利人天,此十大願即(1)禮敬諸佛(2)稱讚如來(3)廣修供養(4)懺悔業障(5)隨喜功德(6)請轉輪(7)請佛住世(8)常隨佛學(9)恆順眾生(10)普皆迴向等十。
我以眾生機緣而示種種教法利益眾生,在信、解、行、證一切普法中,均能以上述十願行為依歸,證得普遍與深入兩者互融之不可思議境界。故十方如來對其具有菩薩根基行者所行之法,均稱為修普賢行。此菩薩行是以我普賢名,來命一切菩薩名者,即因我之行願與修證境界所致故。
敘述耳識心聞之境界
世尊!我在過去久遠時,即修得由耳識而生起心聞之功夫,當我聽到眾生音聲時,不假第六意識了別、計度,即以耳識相應起心聞,便直接能分別眾生音聲中所具有之知見。不管凡夫眾生邪、正知見,諸行者大、小、權、實等種種差別知見,待我用心聞即能了知其意。
行者當知,凡夫地六根各具不同功用,然聖人因自性顯露,空性中有一心識是為心根,此一心根即能知各塵境之意,故說一即六,而六即是一,此一就是心根。普賢菩薩修得由耳識生起心聞之功夫,此以心根聞知眾生聲音時,即相應起心聞而能知其意,也可說直接由心識聞知其意。我們當知吾人動身發語,都是第六意識之功能,若也從源頭了知其意,不必去聽聲再由第六意識分別始知其意,如此更是直接,也是心聞的最高境界。
對普賢行者之護衛
若於他方無數恆河沙界遠處之外,有一眾生開悟後,能去除心垢、妄想、習氣等,心中清凈無垢,而能發明 盧性海,再發願行普賢行願的人,因我已能聞知其心識,那時我即刻乘象徵六波羅蜜的六牙象,且分身千百,各個分身均至此人所住之處。縱然此人因障礙深厚,未能以心眼見到我。但我會給此人暗中摸其頭頂,並擁護其身不為客邪所趁,併發心意念安慰行普賢行者,使其心念篤定不亂,終究令其成就普賢大願行。
結酬所問
世尊現問藉用根、塵、識、大等四,以何法修入圓通,如我本修因緣,乃因耳識了知一切法相而悟入。今佛問我圓通修證方法,就我所修證者,乃因心聞發明犀利至極,產生分別智慧光明,使我分別一切眾生心意自在無礙。此是耳識本修因緣,對我而言,最為殊勝第一。
先了知耳識起用道理
耳根對聲塵境起昧略識用而產生耳識,耳根是扶塵根,專司對聲境之感覺,經由感覺所生之識,即為耳識,是勝義根。根、塵、識叄,缺一即不能成就耳根之現量意識--耳識。
但此耳識功用分別卻非常 略,頗似無分別之耳根性。因耳識僅由單純之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塵聲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之作用,故得依第六意識來達到其目的。而第六意根所起的意識始有認識、分辨現象界所有事物之功能,故第六意識應與耳識俱起,並以聲塵法境為所緣,才能了別對境。
認識真如如來藏識用
然真如性海映照聲塵境時,此音聲將直入真如性海,不經第六意識妄分別,直以耳識起隨念分別,而能了知眾生一切心意,是謂心聞。然此心聞是對其對象的心識起認知,也即是跳過耳識對聲音意思的辨認,而直接認知對象之心意。普賢菩薩在本修因緣得根本智後,再假借後得分別智發明,能由真如體性現根本智慧之智用,了知眾生一切心意。
所謂的心聞是何意境?行者超越第六意識心分別一切境時,已能不用耳識與第六意識起覺知,此時當以第七意識為主,第七意識除審慎思量外,還有一執取的心用,也就是用此執取第八意識一切法塵為真的心用,讓我們迷失而執境為真,枉入輪迴。待第七意識清凈後,已能不妄執第八意識法塵為真,即能用此識而成就心聞諸法的意境。如念佛法門行者,熏習佛號入第八識心田後,第七意識不執其它虛幻法塵,而光執取凈佛號不放,此行者即能嘴不念佛,但心中有佛號出,卻由心來聞其佛號,即是心聞之意境。
發願行普賢行
行者於禪坐、禮佛等修證中,起一念發菩提心,願行普賢菩薩行,利益一切有情,乘大乘法界航。然後,默念「南無普賢菩薩」百千萬聲。待機緣成熟,普賢菩薩將乘六牙象,分身百千來至行者處,觸摸行者頭頂。行者將感知色身有某些變化,隨之智光發露,消其惑業,除其障難。
悟入 盧性海
行者在普賢菩薩暗中擁護下,一切障礙消除,色身區宇待突破後,去除一切過、習氣,清凈諸業識後,當悟知 盧性法身。悟知根本智慧,尚不能起一切心用,隨後發願履行普賢菩薩行徑,廣利群生,則能悟得差別智慧,此後得智成就,即獲得普賢菩薩心聞神通智慧。
行者若由耳識修證入門,定當對佛法有充分認識,始不為一切幻識所欺矇,待六、七識清凈後,更不會認妄識為真,著一切幻聲魔相。行者若污染法不去,耳識會執取八識心田中的污染法不放,以前所熏的唱誦、歌曲,會變為幻音而困擾行者。然以諸識修證入門者,其成就當入菩薩之流,因其悟知 盧性清凈法身,由空身起一切心用故,行者應能神通變化無邊,廣大利益群生。故知由耳識修證入門者,有其殊勝之地方。
集論一卷十二頁云:何等耳識?謂依耳,緣聲,了別為性。
二解 品類足論一卷二頁云:耳識云何?謂依耳根,各了別聲。
FROM:《法相辭典》朱芾煌 編
是五識之一,六識之一,八識之一。指以耳根為所依,以聲境為所緣,隨根立名,而名耳識,產生對聲境的了別作用。見《百法明門論》。
FROM:《唯識名詞白話新解》於凌波著
梵語 s/rotra-vijn~a^na,巴利語 sota-vin~n~a^N!a。音譯戍縷多毗若南。乃六識之一,十八界之一。指以耳根為所依,了別聲境之識。耳識與眼識,皆唯住於欲界、初靜慮等二地,耳根及所依之身同在聲境,而通於欲界及四靜慮等五地。故耳識生於欲界,即以自地之耳聽聞自地之聲,以初靜慮乃至二、三、四靜慮地之耳,聽聞欲界地等之聲;若生於色界初靜慮乃至二、三、四靜慮地,則以自地乃至二、三、四靜慮地之耳,聽聞各自地乃至二、三、四靜慮及欲界地等之聲。於十八界中,稱為耳識界。(品類足論卷一、識身足論卷六、雜阿毗曇心論卷一、順正理論卷八)((參見:耳根)2509)p2510
FROM:佛光大辭典
(術語)六識之一。由耳根生起分別聲境者。
FROM:【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謂耳的感覺,即聽覺作用。五識之一、六識之一,十八界之一。指以耳根為所依,了別聲境之識。《品類足論》卷一雲(大正26·693a)∶‘耳識云何?謂依耳根各了別聲。’《大乘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二(大正31·702a)∶‘耳識者,謂依耳緣聲、了別為性。’
耳識與眼識同住欲界及初靜慮二地。但耳根及其所依之身與聲境通欲界及四靜慮五地。因此,耳識若生於欲界,則以自地之耳聞自地之聲,以初靜慮乃至二、三、四靜慮地之耳,聞欲界地等之聲。若生於色界初靜慮乃至二、三、四靜慮,則以自地乃至二、三、四靜慮地之耳,各聞自地乃至二、三、四靜慮及欲界地等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