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1870年至1940年法國的正統政府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法語:La Troisième République),正式國號仍為法蘭西共和國(République Française),因是法國第三個共和政府而得名,在1870年至1940年作為法國的正統政府。
共和國採用議會民主模式並在1870年9月4日成立。共和國在第二帝國因普法戰爭的失敗而倒台、巴黎公社被成功鎮壓后而建立。一直到1940年時,因為納粹德國入侵而垮台。
第三共和國雖然從未被認為能長期執政,但意外地是法國第一個長久而穩定的共和國政權,贏得法國人對共和政體的支持。
1852年,拿破崙三世跟隨他的叔叔拿破崙一世的腳步,成為法國皇帝,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但由於德國的崛起,改變了歐洲的勢力平衡,第二帝國只維持了18年。
普魯士總理俾斯麥,帶領普魯士成為德意志地區的領導者。為了激起德意志地區的民族情緒而成立一個統一的德意志國家,俾斯麥藉由埃姆斯密電事件,使法國對普魯士宣戰,於1870年引發了普法戰爭。
1870年9月色當會戰後,拿破崙三世被俘,法蘭西第二帝國垮台。9月4日,法國國內發生政變,法蘭西第二帝國被推翻,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成立。
拿破崙三世政權倒台後,大部分的法國人及佔大多數的國民議會傾向實行君主立憲制,因而出現兩派王位繼承者。正統派(Legitimists)傾向支持查理十世的後裔——亨利(Henri,ComtedeChambord),別名亨利五世。而奧爾良派(Orléanists)則支持路易·菲利普(Louis-PhilippeofFrance)的後裔——路易·菲利普。
1871年,正統派和奧爾良派達成共識,由亨利就任國王而路易·菲利普為其繼承人,亨利本身並不想實行君主立憲制,而傾向效法其祖父查理十世實行的半君主專制。甚至,他拒絕採用象徵法國大革命及七月革命的三色旗來代表法國。在想恢復君主立憲的同時,法國人卻不想放棄三色旗。而後,較傾向自由思想的路易·菲利普繼位。
1870年9月4日,巴黎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宣布建立共和國,史稱第三共和國。新政權開始時,由資產階級共和派與保王派聯合組成國防政府。
1871年1月28日,國防政府與德意志帝國簽訂停戰協定。2月選出由保王黨人占絕大多數的國民議會,L.-A.梯也爾被選為政府首腦,後任總統。他與德國正式簽訂了《法蘭克福條約》,並聯合德國鎮壓了巴黎公社(1871.3.18~1871.5.28)起義。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版圖
1873年5月,梯也爾被迫辭職,極端保王派人M.-E.-P.-M.de麥克馬洪當選總統。右翼勢力繼續加強,建立合乎天主教規範的“道德秩序”。正統派與奧爾良派加緊勾結,圖謀恢復王朝體制,以L.甘必大為首的共和派為確立共和制進行長期而激烈的鬥爭。國民議會最終以一票的微弱優勢通過1875年憲法,以法律的形式肯定共和制,在1876年眾議院選舉和1879年1月,在參議院選舉中,共和派取得穩定多數,在人民群眾支持下,甘必大迫使麥克-馬洪辭職,共和派F.-P.-J.格雷維當選總統,終於確立共和派的共和國。
共和派分為溫和與激進兩派,從格雷維當選總統到19世紀末,為溫和派執政時期。他們進行一系列改革:實行世俗的義務免費教育,宣布新聞自由與組織工會自由,以及大赦巴黎公社人員等。在此時期,法國的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得到了恢復和發展。
1879年成立的法國工人黨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領導法國工人運動,逐漸發展為較有影響的社會主義政黨。
普法戰爭后,法國的經濟發展相對緩慢,工業產量居世界第4位,但金融資本的增長迅速,80年代法國繼續對外進行殖民擴張,在非洲、印度支那等地發動侵略戰爭,掠奪土地和資源。到1899年,法國已成為僅次於英國的第2殖民帝國。80~90年代,法國相繼出現布朗熱事件、巴拿馬醜聞和德雷福斯案件,溫和派威信掃地,被迫下野。
1899~1914年為激進派執政時期,法國資本主義已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壟斷組織迅速發展,金融資本高度集中。
1914年前,法國資本輸出僅次於英國,佔世界第2位,其資本輸出主要採取高利貸形式,В.И.列寧稱之為高利貸帝國主義。
激進派反對教會幹預政治,1905年通過《政教分離法》。隨著工人運動的高漲,1905年建立了工人國際法國支部,即統一社會黨。激進派多次鎮壓工人運動。對外繼續進行侵略擴張,準備戰爭,先後與俄國、英國結盟,成立法、英、俄協約國,以對抗德、意、奧三國同盟(1882)。1913年R.普恩加萊當選總統后,繼續擴軍備戰,企圖重新瓜分世界。
1914年8月3日,德國向法國宣戰,法國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大戰開始后,法國成為西線的主要戰場,戰爭導致法國社會矛盾激化,1917年4月,前線發生士兵的拒戰鬥爭。11月,激進派G.克列蒙梭再度執政,鎮壓反戰運動,動員一切力量繼續進行戰爭。1918年9月,F.福煦率領盟軍對德國發起總攻擊。11月11日,雙方在貢比涅附近的雷東車站簽署停戰協定。1919年1~6月,召開巴黎和會(1919),簽訂凡爾賽和約。
戰後,克列蒙梭政府和“國民聯盟”右派內閣的反動政策引起廣大人民的憤慨和反抗。
1919年4月,法國水兵在黑海起義。
1920年5月,全國鐵路員工大罷工。社會黨內部不斷分化,1920年12月,左派力量成立了法國共產黨。
20年代中期由社會黨等組成“左翼聯盟”內閣,執行民主主義的改良政策。後來,普恩加萊又重組“國民聯盟”內閣,整頓財政,穩定法郎幣值,使經濟得到較快發展,政局亦漸趨穩定。但法國於1930年底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法西斯勢力趁機抬頭。
1934年2月6日,右翼分子和法西斯組織“火十字團”利用“斯塔維斯基事件”在巴黎發動騷亂,包圍波旁宮,企圖推翻議會。1936年,由共產黨、社會黨、激進社會黨等黨派團體組成人民陣線。同年6月,L.布魯姆組成第1屆人民陣線政府,簽訂了“馬蒂尼翁協定”,實施一系列社會改革。
1937年2月,布魯姆宣布“暫停”實施人民陣線綱領。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在70年的歷史當中,第三共和國經歷了許多危機,從政府倒台至任命有精神病的總統都有。共和國也經歷了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國的侵略及兩戰之間(Inter-warperiod)。
在1940年7月10日,當國會通過把權力移交給貝當后(當中有80個議員投反對票),第三共和國結束。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一些人要求恢復第三共和國。議會在1946年成立,並起草了新憲法。新憲法在該年12月實行而第四共和國也正式成立。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時間:1875年
(2)內容:a行政權:行政權力歸於總統。總統是國家元首和軍隊最高統帥。他由參議院和眾議院聯席會議選出,參議院贊同下有權解散眾議院。
b立法權:立法權歸於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的兩院制議會。選民實際上受財產資格和在法國居住時期的限制。
(3)意義: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產階級各集團在國家政權中都佔據了自己的席位,共和制政體得到最終確立。它使工業資產階級得以分享政權,促進了法國工業資本的發展。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國徽
確認一種政體是否是議會制的關鍵是其總理是否是實際意義上的首腦。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從1870年開始,到1940年6月,法國戰敗投降,存在了70年。只要是截取1875年憲法之後的歷史就可以說明問題了。
法國第五共和國時期,與第三共和國的政體不同,總統由選民直接選舉。從歷史上看,法國從1789年資產階級革命到1875年憲法頒布,法國政體極不穩定,複雜多變,政權組織形式先後採用過共和制、帝制、君主立憲制、議會共和制、半總統制等。具體階段特徵如下:
⑴1789年大革命前的法蘭西王國是君主專制政體。
⑵1789年革命后大資產階級當權,保留了國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
⑶1792年,巴黎人民第二次起義,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共和國。中經吉倫特派統治、雅各賓派專政,熱月政變后的督政府的政權,1799年,拿破崙發動“霧月政變”,建立獨裁體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名義上仍屬於共和政體。
⑷1804年,拿破崙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1814、1815年,波旁王朝兩次復辟,恢復了法蘭西王國,與第一帝國一樣,都是君主專制政體。
⑸1830年的七月革命推翻復辟的波旁王朝,建立的七月王朝是君主立憲政體。
⑹1848年,二月革命后建立第二共和國。1852年,法蘭西第二帝國建立,直到1870年9月4日革命推翻第二帝國再建共和國,即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屬於議會共和制政體。
⑺1940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法國投降,存在了七十年的第三共和國解體,被法西斯德國佔領和維希傀儡政權統治。二戰結束后,法國進入第四、第五共和國時期。權力中心逐漸由議會轉移到總統。這表明法國已逐漸成為一個半總統制共和制的國家。
“1875年初,國民議會僅以一票的多數通過了憲法修正案,確認實行共和制。同年,國民議會又先後通過一系列法律,合稱1875年憲法,又稱第三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法國為議會制共和國。”
1875年憲法頒布后,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1875年憲法是法國憲法中壽命最長的一部。它以法律形式鞏固了資產階級的全面統治。這部憲法所規定的政體內容是:議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兩院共同享。
有立法權,內閣要得到眾議院的信任才能執政,否則必須辭職。總統是國家元首,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舉產生。憲法賦予總統廣泛的職權。當初,這種規定是為了日後復辟君主制準備條件,但憲法公布后不久,總統的權力實際上日漸削弱,在政治生活中已不佔重要地位,國家權力明顯轉到內閣手中,使法國成為一個比較典型的議會制共和制國家。法國第一、第二、第三共和全部是議會制的。第三共和71年換了107屆內閣。最終法國人選舉二戰英雄戴高樂為國家元首,更改國體。
梯也爾
梯也爾(1871~1873)
麥克馬洪公爵(1873~1879)
格雷維(1879~1887)
卡諾(1887~1894)
福爾(1895~1899)
盧貝(E.Loubet,1899~1906)
法利埃(A.Fallieres,1906~1913)
普恩加萊(1913~1920)
米勒蘭(1920~1924)
杜梅格(G.Doumergue,1924~1931)
勒布倫(1932~1940)
其他著名的領導人還包括布魯姆、布朗熱、白里安、克里蒙梭、達拉第、費里、甘必大、赫里歐、饒勒斯、拉瓦爾、貝當和雷諾。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基本處於如下現代化的階段。進行“社會革命”(亦稱“國民革命”),創造某些制度和文化環境,藉以提高人民地位,開發民智,推動經濟的快速發展;在科學的引導下推進“工業革命”,最終實現經濟、文化的高速起飛。鞏固共和制度,推進政治民主,實行免費義務的世俗教育,促進科學文化繁榮,進行工業革命,加速經濟發展等等。社會革命說到底是人的革命,是人的思想觀念、傳統習慣地的革命。而教育則是這場社會革命的一項基礎工程。
第三共和國曆時70年(1870一1940)。按其發展主題,可以粗略地以90年代為界線,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主要在於確立和鞏固政體,因而教育以“反教權與世俗化”為其中心任務。後期由於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興起和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因而教育轉向“為經濟建設服務”。
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雖然短期政府不斷,內閣經常易手,但是第三共和國總統解散國會的權力,只於5月16日危機(CriseduSeizemai)中被使用過一次,直至第三共和瓦解也不曾再使用。
1870年巴黎革命中誕生的法蘭西第三共和國(1870年~1940年)其政治壽命長達70年,在這段時間裡,活躍在世界舞台上的法國有兩大憂患,時至今日,這兩大憂患依然未消。憂患之一是德國,1871年德國打敗了法國,兼并了法國的阿爾薩斯和洛林的一部分,實現了國家的統一。憂患之二是擔心自己走向衰落。后一種憂患與前一種有關,但憂患的內容更廣,更難以名狀。這種憂患意識在法國政治家與文人的作品言論中隨處可見,並激發了像戴高樂(生於1890年)這樣的年輕人的“憂患愛國主義”。法國自第三共和國以來採取的外交政策是一部錯綜複雜的歷史。它講述了法國領導人為了對付東面強大的鄰國以及威脅到法國世界地位的力量而奉行的戰略。
梯也爾
儘管二戰之後法國的“大國夢”依然在延續,儘管法國在其漫長的興衰歷程中不乏在短暫的衰落後即迅速重新成為世界一流大國的先例,但法國已經不會再擁有同樣的幸運了。這並非是由於法國已不具備東山再起的願望與能力,而是因為在戰後世界的一流大國已是法國所不可能成為的“超級大國”。事實上,雖然戴高樂等領導人為恢復法國的大國地位使出了渾身解數,而法國戰後在發展社會經濟方面出現的“輝煌的30年”,亦使法國的綜合國力較之以往大大增強,但對於一個戰後法國來說,重新成為世界一流大國始終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