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爾南多·索拉納斯

阿根廷導演、編劇

費爾南多·索拉納斯,阿根廷著名導演。

個人簡介


性別: 男
星座: 水瓶座出生日期: 1936-02-16
出生地: 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奧利沃斯
職業: 導演 / 編劇 / 製片 / 攝影 / 演員
更多外文名: Fernando Ezequiel Solanas (本名) / Pino (昵稱)
imdb編號: nm0812625
索拉納斯全名Fernando Ezequiel Solanas(費爾南多·埃塞吉埃爾·索拉納斯),昵稱Pino,在西班牙語里的意思是挺拔、陡峭,亦指松樹。他學習過戲劇、音樂和法律。這或許可以解釋為什麼他的很多電影都做成四幕劇的樣式,他的電影原聲中經常有自己創作的曲目,他的影片即使在最詩意的時候也不會放棄對時事政治的嘲諷。
阿根廷電影的旗幟人物費爾南多·索拉納斯是戛納、柏林、威尼斯電影節的常客。他表達自己的方法是拉美文藝中的“魔幻現實主義”,他的電影用荒誕離奇的情節,深刻諷刺著這個經濟不斷退步的國家。
索拉納斯也是“第三電影”電影流派的開創者,他一直在為第三世界國家的文化生存而努力。
2004年第54屆柏林電影節上,索拉納斯接過了一座特殊的金熊——終生成就獎。值得一提的是,頒獎典禮上的發言人是時任德國外交部長及綠黨領袖的尤西卡·菲舍爾,他聲稱是接受索拉納斯的私人邀請而參加。這位歐洲激進左翼的代表人物,讚揚索拉納斯為人權和南美電影所做出的貢獻。

作品介紹


El hombre que vio al Mesías (1959) [演員]
Sin memoria (1961) [演員 副導演]
繼續行走 (1962) [導演 製片 編劇]
Dar la cara (1962) [演員]
Reflexión ciudadana (1963) [導演 製片 編劇]
阿根廷1969年5月:解放之路 (1969) [剪輯 攝影 製片]
燃火的時刻 (1970) [演員 編劇]
Perón: La revolución justicialista (1971) [導演]
Perón: Actualización política y doctrinaria para la toma del poder (1971) [導演]
菲耶羅的子孫們 (1972) [導演 編劇]
他人的眼光 (1980) [導演 編劇]
南方 (1988) [作曲 導演 藝術指導 美術設計 製片 編劇]
旅行 (1992) [作曲 導演 藝術指導 攝影 製片 編劇]
雲 (1998) [演員 導演 製片 編劇]
洗劫回憶錄 (2004) [導演 剪輯 攝影 製片 視覺特效 編劇 自己]
小人物的尊嚴 (2005) [導演 攝影 製片 編劇 自己]
看不見的阿根廷 (2007) [導演 剪輯 攝影 製片 編劇]
下一個車站 (2008) [導演 剪輯 攝影 製片 編劇]
通向死亡的漫長旅程 (2008) [製片 編劇]
Tierra sublevada: Oro impuro (2009) [導演 剪輯 攝影 製片 編劇]

獲獎記錄


戛納國際電影節
▪ 1992 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評審團獎 旅行(獲獎)
▪ 1992 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技術大獎 旅行(獲獎)
▪ 1992 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旅行(提名)
▪ 1992 第4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天主教人道精神獎-特別提及 旅行 (提名)
▪ 1989 第42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觀眾獎 曼尼卡,活了兩次的女孩 (獲獎)
▪ 1988 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最佳導演獎 南方(獲獎)
▪ 1988 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 南方(提名)
▪ 1988 第4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觀眾獎 南方 (提名)
威尼斯國際電影節
▪ 2005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Doc/It Award 小人物的尊嚴(獲獎)
▪ 2005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羅馬城市獎-最佳電影(羅馬城市獎)小人物的尊嚴(獲獎)
▪ 2005 第6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人權電影網路獎 小人物的尊嚴 (獲獎)
▪ 2005 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電影未來獎-競賽單元最佳電影 雲(獲獎)
▪ 2005 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雲(提名)
▪ 1998 第55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特別提及 雲(獲獎)
▪ 1985 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評審團特別大獎 探戈,加德爾的放逐(獲獎)
▪ 1985 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帕西內蒂獎-最佳電影獎 探戈,加德爾的放逐(獲獎)
▪ 1985 第42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 探戈,加德爾的放逐(提名)
柏林國際電影節
▪ 2004 第54屆柏林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金熊獎 (獲獎)
▪ 1971 第21屆柏林國際電影節費比西獎特別提及(獲獎)
釜山國際電影節
▪ 1998 第3屆釜山國際電影節榮譽獎(獲獎)

人物經歷


早年
曾學習過鋼琴,作曲和文學。
後來,他進入阿根廷國家戲劇學院學習,在那裡他主修表演和導演。
進入影界(60年代—70年代中):革命者
1962年索拉納斯成為一名導演助理並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藝術生涯,就在這一年他還完成了自己的第一部短片《Seguir andando》。
1966年,為抗議政府故意歪曲新聞報道的做法,索拉納斯與人合作成立了一個電影獨立製作和發行小組取名為“自由電影”。
1968年,他的第一部長篇紀錄片《燃火時刻》Horade los hornos投入了大量心血。這部地下電影用16毫米膠片拍攝,沒有同期聲錄音,歷時兩年才最後完成。這部電影備受好評,不僅僅是因為它新穎的手法,更是由於它所反映的深刻的社會和政治問題。這部經典的政治紀錄片是阿根廷歷史的重要參考資料。在影片中,導演不斷地對西方國家對阿根廷的干涉進行反思,並且不斷提出革命才是從壓迫者的桎栲中解脫出來的手段。
參與影片Argentina, mayo de 1969: Los caminos de la liberación,在柏林電影節獲得國際影評人獎
1972年,索拉納斯拍攝了《菲耶羅的後代們》Los hijos de Fierro,在這部史詩般的影片中,他一如既往的抨擊當權者並且號召人們起來反抗。見證了1955年到1973年在貝隆政府統治下,菲耶羅的後代們進行的堅持不懈的鬥爭。影片將詩歌,採訪和故事融合在一起,以一種敘事詩的形式對阿根廷人民富有反抗精神的傳統致以最熱情洋溢的致敬。1976年政變離開阿根廷后,索拉納斯最後於1978年在法國製作完成了這部影片。
逃亡(1976-1986年)1976年軍人政變之後,索拉納斯流亡到巴黎並且繼續他的電影創作,十年之後他回到阿根廷。
1980年《他人的眼光》Le Regard des autres,下肢截癱者,肌肉萎縮者,智障者,盲人……二十四位殘疾人來到鏡頭前,通過圖像和語言,講述他們現實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進而慢慢深入到他們的孤獨,他們性生活的問題,他們自殺的企圖,等等這些由於他們的被孤立造成的影響。影片中,索拉納斯拒絕剪輯,讓採訪者儘可能的暢所欲言。他力圖消除一切矯揉造作的尊敬並且同樣努力避免悲苦不幸的口吻。這部影片是一部被訪問者自己的作品。他們樸實無華的言語穿透那在常人眼裡脆弱者的面孔,向觀眾訴說他們的內心世界。
1985年影片《探戈,流亡者的加德爾》Tango, el exilio de Gardel獲得年威尼斯電影節評委會特別獎。
回到阿根廷
1988年他又憑著《南方》Sur獲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導演獎和觀眾獎。
1989年Manika, une vie plus tard獲得戛納電影節觀眾獎
1992年《旅行》El viaje,獲得戛納電影節金棕櫚獎提名,最終贏得2項大獎。是一部政治隱喻電影,意象豐富,想象大膽,諷刺辛辣,色彩和音樂具有魔幻色彩。
1993 到 1997年任阿根廷國會議員。
1998年的《雲》La nude獲得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最終獲得2項大獎:UNESCO Award - Special Mention和'CinemAvvenire' Award。
2004年,索拉納斯又拍攝了一部社會紀錄片《一場浩劫的回憶》Memoria del saqueo,在這部巨幅政治畫卷中索拉納斯向世人清晰的展現了2001末席捲阿根廷的經濟危機,又一次對阿根廷的國內政治進行了尖刻的批評。2004年,當這部影片在柏林電影節上展映的時候,組委會向索拉納斯頒發了金熊終身成就獎
2005年電影The Dignity of the Nobodies在威尼斯電影節贏得3項大獎。
2007年、2008年索拉納斯都有新作問世。
2019年12月,獲第24屆喀拉拉邦國際電影節終身成就獎。
2020年11月6日在巴黎逝世,享年84歲。

特點


政治抱負:索拉納斯是政治上有抱負的人,他拍了有社會覺悟性的電影超過三十多部;他早期的電影使用紀錄片直接抨擊政府;後期的作品比較委婉,有大量的政治隱喻,但諷刺更加辛辣、更加深刻。他的電影總是在單純的政治景象後面,蘊含著豐富華麗的意象,好像一部宏大的史實一樣,讓你一再流連其中而不能完全捕捉它的價值。
魔幻現實主義:魔幻現實主義是20世紀五十年代前後在拉丁美洲興盛起來的一種文學流派。它不是文學集團的產物,而是文學創作中的一種共同傾向,主要表現在小說領域,限於拉美地區。這一流派的作家,執意於把現實投放到虛幻的環境和氣氛中,給以客觀,詳盡的描繪,使現實披上一層光怪陸離的魔幻的外衣,既在作品中堅持反映社會現實生活的原則,又在創作方法上運用歐美現代派的手法,插入許多神奇,怪誕的幻景,使整個畫面呈現出似真非真、似假非假、虛虛實實、真假難辨的風格。這種把現實與幻景溶為一體的創作方法,拉丁美洲的評論家稱它為“魔幻現實主義”。索拉納斯是魔幻現實主義電影的傑出代表。對於拉丁美洲來說,魔幻現實主義並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植根於拉美的現狀和現實的。電影有多荒誕,現實就有多荒誕。索拉納斯在1968年這樣說:“和其他偉大的民族不同,在我們這樣的國家中沒有真實的信息,到處都充斥著虛假的信息,這些虛假的信息是新殖民主義者所慣以提供的。其目的在於向人民隱瞞自己的行徑,從而控制他們的生存。確立真正的信息,收集揭示我們現實生活的證據,這對於拉丁美洲具有實際的革命意義。”幾乎所有產自拉丁美洲的電影都包含並關注著有關暴政、革命、戰爭、背叛、絕望、信心的內容,正是這原因所在,拉丁美洲普遍並且延續不斷的軍事暴政和同樣持續著的人民革命構成了這個“魔幻”大陸數百年來的歷史內容,進步的電影工作者關注的正是擺脫這暴政的革命過程。
第三電影” ThirdCinema:泛指第三世界電影工作者所製作的反帝、反殖民與反種族歧視、反剝削壓迫等主題的電影。其具體主張由索拉納斯與Octavia Getino在1970年代初期合寫的《邁向第三世界電影》(TowardaThirdCinama)文章中提出。他們稱資產社會依其封閉與被動的藝術觀所拍攝的電影商品(主要指好萊塢電影)為“第一電影”;作者電影、巴西新電影、表現主義電影等強調個人經驗的作品為“第二電影”,“第二電影”是第一電影的一條出路,但是已是體制的極限;而在革命中產生,與體制對抗的電影則是“第三電影”,亦可稱為解放電影與游擊電影。這兩位導演強調“第三電影”必須是製作體系無法吸收,且異於體制的需要。作者提到:“攝影機是影像/武器的無窮徵收者,放映機則是一秒發射24格的步槍。” “第三電影”必須創造一套全新的電影語言,這包括手持攝影機、“非完美”影像和無所不在的跳接等。
音樂:為索拉納斯電影配樂的是老搭檔阿斯托爾·皮亞佐拉(Astor Piazzolla),皮亞佐拉被稱為“世紀探戈教父”,探戈音樂起源於十九世紀末的阿根廷,受當時世界各地的外來移民的影響,包含了各種不同的音樂風格。不過探戈音樂起源之初,卻是流行於風月場所之中,並不是什麼上得了檯面的東東,後來經過加德爾·皮亞佐拉等大師的發展,才成為現在的樣子。這種帶有“切分或附點,外掛兩個八分音符”的奇異節奏的音樂,基調是充滿欲情的,又難掩憂鬱的色彩,經過小提琴家克萊默爾等音樂家的推廣與提倡,一時間風靡全球。皮亞佐拉傑出的創作賦予了探戈音樂嶄新的生命力,使其從最初的“有低俗之嫌”的舞蹈音樂登上了大雅之堂。時至今日,探戈音樂正以其華麗而又憂鬱的獨特魅力吸引著全世界眾多的演奏家和音樂愛好者。如馬友友所說:“探戈這個詞勾勒出了魔幻般的迷人印象:燈火朦朧的舞場,空氣中瀰漫的煙霧,男人懷抱中的漂亮女郎,放逐於節奏中的愛和夢想、痛苦和真實。”這正是探戈音樂的靈魂——生命的舞蹈。

佳作賞析


探戈,流亡者的加德爾Tangos, el exilio de Gardel 1985
根據著名歌手卡洛斯·加德爾的生平故事改編,圍繞著流亡的主題。
作為阿根廷民族精神的象徵,探戈將流亡者的心與祖國緊緊地連在一起。通過反映流亡者的日常生活,索拉納斯表達了所有流亡的痛苦,關於祖國的陣陣發痛的回憶,重新找回自己身份的渴望和在異鄉避難地的孤獨。“流亡生活,是一種空缺,一種迷失。人們不得不面對另一種生活,生活在另一種現實,另一個時代當中。”
南方Sur 1988
這又是索拉納斯一部反映社會現實的地道的阿根廷影片,片中不時響起戈耶內切演唱的探戈《南方》,一首講敘希望和寬容的老歌,對於獨裁統治剛剛結束,卻仍處在傷痛和疑慮中的阿根廷人來說,這也許正是他們需要的。
影片分為四個章節,以探戈開場和結尾,中間則把舞台劇、詩歌、歌曲、舞蹈等多種元素融合在這個政治和私人情感交織的故事裡。敘事如同主角的思維,斷斷續續,然而情緒卻得到有機的貫串,感情含蓄而極為內斂,不動聲色的凝視血腥和災難,在深重的歷史記憶後面濃縮的苦難和絕望,富有魔幻現實主義色彩,卻有著凜冽的政治批判力度。
旅行El Viaje 1992
在《旅行》里少年意氣、山河歲月和魔幻現實化成一整部史詩。這是一位少年尋找他的拉美文化根源的旅行,同時也目睹了拉美人民的痛苦和不幸。在這部帶有紀錄片色彩的影片中,索拉納斯把各種奇聞軼事,諷刺幽默和政治反思交織在一起。索拉納斯說,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他在巴黎看到的一幅巨幅立體主義的繪畫。“看到這幅畫時,我就有了一個念頭,打算拍一部表現奇異而龐大的拉丁美洲的影片。”
1992年是阿根廷電影的豐收年,不過這一年西方世界也正在歡慶哥倫布發現新大陸500周年,然而拉美人民並不會忘記多少年前特諾奇蒂特蘭城焰焰的火光,也不會忘記500年前殘酷的殖民和屠殺。他們用各種各樣的方式來反對這場官方的紀念活動,索拉納斯是其中的一員。因為這部電影,索拉納斯獲得了當年柏林電影的終身成就獎,對於他這樣一位堅持藝術理想和信念、永不停止對虛偽民主政治反抗的鬥士來說,這個獎項決不是浪得虛名。
索拉納斯說他曾經在1991年因為反對梅內姆政府的石油所有制政策而被射傷,最終阿根廷石化(反正是他們那最大的石油公司)還是賣給了私人,據說成為全球第一個命脈行業不歸國有的國家。索拉納斯當然不高興,拄著拐杖的他在1992年讓布宜諾斯艾利斯被洪水淹沒、讓梅內姆總統成為蛤蟆博士、讓阿根廷割讓除馬島以外的又一塊領土——巴塔哥尼亞高原給英國,進行外債賠款——那就是電影《旅行》里的場景。
一場浩劫的回憶(社會性屠殺) Memoria del saqueo 2004
2001年阿根廷國內遭受席捲全國的經濟危機侵襲,這部紀錄片以此混亂局面開始,全面回顧了1983年軍政府倒台後阿根廷20多年來的發展歷程。在電影里,索拉納斯使用採訪和檔案材料揭露了阿根廷最近經濟危機和全球化對打丁美洲的衝擊。l 通過看《社會性屠殺》,差不多能明白了《旅行》和《雲》的靈感來源,那根本不需要什麼魔幻現實主義的想象力,只需基於現實,讓人物再戲劇化一點,讓外債數以公斤度量,讓洪水來得再猛烈些,那麼,這一切就可以稱作“魔幻現實主義”了。

人物評價


上海師範大學王天藝評:導演費爾南多·索拉納斯是在政治上有抱負的人,他的戰略以及政治信仰始終和他的藝術活動密切相關。雖然他的電影題材各不相同,但他的政治性始終是他電影一貫的中心。而且,他是一個非常充滿風格化的藝術家存在,他不模仿任何人,實際上他也不可能模仿誰。而他的風格化也表現在每一部電影都充滿了他的政治抱負,而與普通的政治電影不同的是他的電影也非常注重藝術的表達。在他的電影中觀眾往往可以看到多種藝術形式的雜糅,包括戲劇、探戈以及詩歌和文學,拉美地區所獨有的魔幻現實主義也為索拉納斯的電影增添了一件鎧甲,用生活的幻想對抗殘酷的現實。他打破既有的規則,把這一切都融入進他的電影里,創造出屬於他自己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