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八絕

中國八大工藝門類

燕京八絕,即景泰藍、玉雕、牙雕、雕漆、金漆鑲嵌、花絲鑲嵌、宮毯、京綉八大工藝門類,它們充分汲取了各地民間工藝的精華,在清代均開創了中華傳統工藝新的高峰,並逐漸形成了“京作”特色的宮廷藝術。

景泰藍


簡介

景泰藍也稱“銅胎掐絲琺琅”,因其釉料顏色主要以藍色(孔雀藍和寶石藍)為主,又因其最初興盛於明景泰年間,故稱為景泰藍。

工藝特色

燕京八絕
燕京八絕
景泰藍最後一個繁榮期是乾隆時期。當時燒制大型景泰藍的技術迅速提高,數量顯著增多,高大的屏風、寶座,技術高、難度大。乾隆三十九年和四十七年,曾燒制兩批十二座高大的琺琅佛塔,分別陳設於宮廷的佛堂內,塔高均在230厘米以上。這在以前的工藝製作中是不曾達到的一個紀錄。在乾隆年間,把古代書畫作品巧妙地運用到掐絲琺琅製品中,是一種新的嘗試。如《明皇識馬圖》,是以唐代大畫家韓乾的《明皇識馬圖》冊為藍本燒制的。畫面上的色彩皴擦點染,乃至題跋和鈐印均仿造繪畫的效果,人物和馬匹的不同姿態各具傳神之妙。《五嶽圖屏風》,以紫檀木為邊框,分為五扇,高近300厘米。畫面以掐絲琺琅分別刻畫東、南、西、北、中五嶽。山巒疊嶂,青綠蒼茫,氣勢雄偉,堪稱清官造辦處的傑作。此外,用掐絲琺琅工藝仿製瓷器,是一種新的表現形式。銅胎掐絲琺琅製品的造型和紋飾,借鑒其他工藝門類是比較普遍的,但仿造瓷器的效果還是前所未有的。

造型與圖案

乾隆皇帝嗜古,常常要求把古代青銅器等的造型運用到琺琅製品中,製作仿古尊、彝、鼎、卣、觚、篦等古代禮儀器的造型和圖案。這一時期,用各種動物形象作器型的製品也顯著增多,除明代傳統式樣的獅子、仙鶴等形象之外,還出現了犀、象、羊、兔、天雞等造型,頗有新意。乾隆時代的景泰藍工藝相當發達,景泰藍製品已應用於宮中生活的眾多方面。圖案內容更加豐富,並把繪畫暈染的技法融會於琺琅製作之中,增加了藝術表現力。琺琅的釉色增多,出現了黑、粉紅等色。銅胎製造均很規矩,掐絲起線粗細均勻流暢,填釉飽滿蘊亮,鍍金光澤燦爛。部分作品採用捶提起線的技法,頗為新穎,展現出中國歷史上銅胎掐絲琺琅工藝的最高成就。

景泰藍的製作

一、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首先有設計師設計胎圖、絲工圖紙、藍圖(點藍的色稿),轉成拷貝紙稿以備下一道工序應用。
二、型製作(制胎):將紫銅片按照圖紙要求剪出各種不同形狀,並用鐵鎚敲打成各種形狀的銅胎,然後將其各部位銜接上好焊葯,經高溫焊接后便成為器皿銅胎造型。
三、掐絲:用鑷子將壓扁了的細紫銅絲掐、掰成各種精美的圖案花紋,再蘸上白芨粘附在銅胎上,然後篩上銀焊藥粉,經900度的高溫焙燒,將銅絲花紋牢牢地焊接在銅胎上。
四、點藍:經過掐絲工序后的胎體,再經燒焊、酸洗、平活、正絲等工序后,方可進入點藍工序。點藍是藝師把事先備好的琺琅釉料,依照圖案所標示的顏色,用由銅絲錘製成的小鏟形工具,一鏟鏟地將琺琅釉料填充入焊好的銅絲紋飾框架中。
五、燒藍:是將整個胎體填滿色釉后,再拿到爐溫大約800攝氏度的高爐中烘燒,色釉由砂粒狀固體熔化為液體,待冷卻后成為固著在胎體上的絢麗的色釉,此時色釉低於銅絲高度,所以得再填一次色釉,再經燒結,一般要連續四五次,直至將紋樣內填到與掐絲紋相平。
六、磨光:是用粗砂石、黃石、木炭分三次將凹凸不平的藍釉磨平,凡不平之處都需經補釉燒熔后反覆打磨,最後用木炭、刮刀將沒有藍釉的銅線、底線、口線刮平磨亮。
七、鍍金:將磨平、磨亮的景泰藍經酸洗、去污、沙亮后,放入鍍金液糟中,然後通上電流,幾分鐘后黃金液便牢牢附首在景泰藍金屬部位上了。再經水洗沖凈乾燥處理后,一件斑斕奪目的景泰藍便脫穎而出了。鍍好金的景泰藍再配上一座雕刻得玲瓏剔透的硬木底托,更顯出景泰藍雍容華貴、端莊秀美的姿色。

玉雕


簡介
在玉雕漫長的工藝發展歷程中,明清時期,玉器開始形成了固定的流派,即南玉作、北玉作。南玉作以蘇州、揚州為中心,北玉作以北京為中心。清代,大批南玉作能工巧匠來到北京,形成了集兩家之長,融南、北玉作之美的北京玉器。
桐蔭仕女圖玉山
桐蔭仕女圖玉山
其發展提高,主要在康熙、雍正、乾隆年間,尤其是乾隆在位的60年中,品種、數量之多,作品樣式之繁,琢玉技藝之精湛都已達到空前的境界。這主要表現在大件玉器的雕琢上。乾隆二十八年到三十四年(1763年至1769年)間,由造辦處玉作碾琢成重5000斤的雲龍紋大王瓮,這是清代碾琢巨型玉器的首次嘗試,為其後大玉的製造積累了經驗。這以後,乾隆年間,巨型的玉雕作品《關山行旅圖玉山》、《大禹治水圖玉山》等玉雕巨制又相繼製作完成。能有這樣的巨制,要具備很重要的客觀條件,那就是玉料的來源地更加廣闊。清乾隆二十年和二十四年,平定了準噶爾和回部叛亂之後,清政府穩定了對該地區的統治,也包括對玉產地的控制。當時玉人所采之玉,要作為貢賦每年春秋兩次上交官府。弘曆詩中曾寫到:“於闐采玉春復秋,用作正賦輸皇州。”
鑒賞
貢玉數量逐年增加,到乾隆三十年後,每年多達二三萬斤。其中包括葉爾羌玉。該玉儲量大、體積大,這為雕制大件玉器提供了原料。據清宮造辦處檔案記載:“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六月初九日,謹奏:現在送到大王六塊,內五千斤—塊,經如意館料估,畫樣呈覽,做玉瓮一件。”其他如《大禹治水圖玉山》也重逾萬斤,《會昌九老圖玉山》重約5000斤,《丹台春曉圖玉山》、《關山行旅圖玉山》均重千斤和數百斤。這些巨大的玉料均采自葉爾羌的密勒塔山,這使工匠們製作大件玉雕成為可能。
清代琢玉的用料對質地的要求也更加嚴格。主要採用新疆和田地區和葉爾羌地區產的優質玉料,主要以青玉、碧玉、白玉、黃玉、墨玉為主。但羊脂白玉仍是玉中極品,能工巧匠們因材施藝,創造了不少曠世絕作。值得一提的是,白玉錯金嵌寶石碗的紋樣仿照了“痕都斯坦玉器”的風格,但形制與製作技法仍具有中國傳統特徵。兩者的區別即在於寶石鑲嵌技法,前者表現出寶石周圍的錯金輪廓線極細,幾乎和玉地表面相齊。而後所表現出的寶石邊緣突起的錯金輪廓線一般均較粗,高於玉地表面。可見,清代琢玉工藝不僅借鑒了域外的文化,而且還有所創新和提高,錯金鑲嵌技術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牙雕


簡介
牙雕舊時又被稱為“皇家工藝”,產品主要作為皇家貢品。北京牙雕以仕女、老人、佛像、器物、花卉等見長。早期的牙雕仕女,人物動態變化不大,被叫作“棍子人”。工藝特色
北京牙雕在繼承傳統技藝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發展,作品出現了組雕或群雕等形式,雕刻技法上也吸取了多種表現形式,綜合運用圓雕、浮雕和鏤空雕等技法。這為大型牙雕藝術作品的創作提供了條件。而同玉雕一樣,大製作的巨制往往最能表達牙雕工藝登峰造極的藝術境界。
牙雕精品
故宮珍藏的牙雕“月曼清游冊”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牙雕精品,是清乾隆六年由皇宮造辦處的匠人製作,根據同時代宮廷畫家陳枚於乾隆三年繪的《月曼清游》畫稿創作。這件作品主要是用象牙、輔以玉石等雕刻而成。全圖共雕有103個人物,因此當時曾叫“百美圖”,后乾隆題詩時定為“月曼清游”。這套精美的牙雕作品,每幅畫頁長38.5厘米,寬32.5厘米。採取景觀冊頁的形式裝成12幅,每幅上下對開,俗稱蝴蝶裝。開啟后,左側鏡盒內是象牙雕刻的人物景物,並以金銀寶石鑲嵌點綴。右側的木製扉頁上以寶藍色漆砂為地,上嵌螺鈿,雕刻有乾隆不同書體的御題詩,詩圖並茂。《月曼清游冊》的製作,結合了牙雕和鑲嵌的技法,使畫面層次分明,富有立體感。這是一件反映清代牙雕工藝和鑲嵌技術最高水平的作品。事實上,這也是清代牙雕作品的特點:由於宮廷極盡奢華的需要,為表現牙雕作品豐富的層次、複雜的工藝所雕飾出的華美,多種珍貴材料、多種技藝結合成為必然。

雕漆


雕漆是北京特有的工藝。清代的雕漆工藝紋樣更加細膩華貴,往往集繪畫、雕刻和漆飾工藝於一身,創作出了難得的精品。
清乾隆 剔紅三清茶御題詩碗
清乾隆 剔紅三清茶御題詩碗
雕漆有金屬胎和非金屬胎兩種,前者是琺琅里,後者為漆里。雕漆的顏色有紅、黑、黃、綠等多種色彩,其中以紅為主,所以雕漆又叫“剔紅”。但清代的雕漆工藝最大的成就還不是“剔紅”,而是“剔彩”。重色雕漆當時很流行,但色彩和雕刻技法都比明代有很大的進步。漆色雖仍以紅、黃、綠等為主,但較明代更加豐富多彩,同為黃色,開始有了正黃、土黃、橙黃之分;綠也有墨綠、草綠、正綠之別,最主要特徵是出現了紫色漆。
不同色漆錦地的運用也是這一時期重色剔彩工藝藝術成就的體現。此外,堆色雕漆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此種技法常用以表現主題畫面,像這一時期大量湧現出來的波濤中的海獸、魚龍等題材,就多用增色法表現,常見的作品以剔綠漆表現海水,雕紅漆海獸、魚龍、人物形象,清中期剔彩《海水落花張果老渡海桃式盒》,就是這種技法運用的典型作品。
乾隆時期的剔彩漆器,在雕刻刀法上有兩種風格:一種是既有元末明初渾厚圓潤的特點,又具明晚纖巧細膩、刀鋒顯露的風格,往往一器之上既有磨工又見刀鋒,多根據物體和紋飾的不同,採用不同的刀法;另一種是以刻竹技法雕刻漆器,這可是前所未見的。乾隆初年,弘曆命在造辦處“牙作”當差的刻竹名匠從事雕漆,把竹刻的奇俏清新、精緻纖密的風格帶到雕漆中來,使乾隆雕漆立刻呈現出刀鋒犀利精密、稜線深峻的特色。

金漆鑲嵌


中國的漆器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北京漆器主要有兩種,一是雕漆,另一種是金漆鑲嵌。這兩種漆器都具有古樸沉穩、做工精細的特點,是北京漆器的代表。
花梨大漆嵌白玉《三星高照吉慶有餘》插屏
花梨大漆嵌白玉《三星高照吉慶有餘》插屏
史料證明北京金漆鑲嵌在元代已經頗為成熟,當時設有油漆局,屬工部,配備副使一員掌管髹漆之工。元代開創了軟螺鈿新工藝,漆器主要品種有雕漆、戧金和螺鈿鑲嵌等。到了清代,在內務府造辦處下設42作中專門有“漆作”。產品主要有車、小船、轎、儀仗及皇室、貴族所用的日用傢具和器具及各種裝飾擺件。
金漆鑲嵌分為彩漆勾金、螺鈿鑲嵌、金銀平脫以及刻灰和磨漆畫等品種,以鑲嵌作品最多,主要有車馬、儀仗、皇家器具、屏風、牌匾、桌椅和盤盒等上千個種類。
鑲嵌工藝從材質上劃分,有玉石鑲嵌、彩石鑲嵌、螺鈿鑲嵌、百寶鑲嵌之分。從工藝上劃分,有平嵌、矯嵌、立體鑲嵌。這些工藝既可以單獨使用,又可以綜合運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藝術表現手法豐富多彩。金漆鑲嵌所表現出的珠光寶氣、雍榮華貴,體現了皇家的大氣,是帶有濃厚“京味兒”的工藝精品。

花絲鑲嵌


燕京八絕
燕京八絕
清代金絲鑲嵌業分工更細,逐步走向專業化生產。全行業分為實作、鑲嵌、鏨作、攢作、燒藍、點翠、包金、鍍作、拔絲、串珠等11個專業。清代宮廷里的金銀工藝、風格與明代不同,較深厚,以鏨、嵌為主,此時的中國金銀工藝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花絲鑲嵌,又叫“細金工藝”。它是用金、銀等材料,鑲嵌各種寶石、珍珠,或用編織技藝製造而成。花絲鑲嵌分為兩類:花絲,是把金、銀抽成細絲,用堆壘、編織技法製成工藝品;鑲嵌則是把金、銀薄片錘打成器皿,然後鏨出圖案,鑲以寶石而成。
花絲鑲嵌工藝以北京、成都最負盛名。北京的花絲鑲嵌,以編織、堆壘見長,還常用點翠工藝,即把翠鳥的藍綠色羽毛貼於金銀製品之上,效果更佳。花絲鑲嵌與玉雕、雕漆等工藝門類相比,算是一門小手藝,更多的是作為點綴和襯托。但通常藝術品的美感和奢華往往就是體現在細節的處理上,花絲鑲嵌便能起到這種畫龍點睛的作用。清代很多宮廷藝術品,為表現其身份與財富的象徵意義,往往是用金絲點綴其間,花絲匠人們也是極盡能事,以頭髮絲上雕花的精細,將原料的材質美表現到極致。

宮毯


編織地毯在我國已有兩干多年的歷史,早在元代時,元大都就已有專為皇宮編織地毯的作坊,到明清時期,則已大為發展。清雍正元年在北京織染局裡有9名毯匠專門為皇帝編織地毯,咸豐年間,大批西藏織毯工匠進京,手工地毯在北京更加興盛繁榮。
北京手工織毯製作工藝考究,圖案豐富多彩,因為過去曾是皇宮專用的御用品,所以又叫宮毯。北京織毯有地毯、壁毯、卧毯等多個品種,原材料以羊毛、絲線為主,織結堅牢,毯面柔軟。北京宮毯則以傳統圖案著稱,融中國繪畫、刺繡、織錦、建築裝飾藝術於一體,有京式、古紋式、民族式、錦紋式、花鳥式等等,圖案講究紋樣對稱,給人以四平八穩之感,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文化氣息。宮廷藝術掛毯也將中國畫與西洋畫融為一體,創作出中西合璧的韻味。其以工藝精細、樣式美觀、圖案多彩、色調素雅而馳名世界,被西方人稱為“東方藝術的代表”。
宮毯的製作分為設計、編織、片剪和整理四大工序。工藝師設計出織毯的花紋圖樣后,還要將它按照織毯的尺寸放大,並用不同符號標識出不同顏色的毛線。然後按照圖樣以經線、緯線交叉的方法將一根根毛線編織成片。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精美的織毯就一點一點地成型了。

京綉


京綉文官補子
京綉文官補子
北京地區絲織業在唐代開始興旺,遼代時進入高峰,當時的燕京專門設有“綉院”。從遼墓出土的衣物上可看到大都綉有精美的花鳥,尤好綉全枝花、大牡丹花,綉工細膩,花樣新穎,《契丹國志》述燕京:“錦繡組綺,精絕天下”。
自元代開始,京綉將金銀線用於刺繡,以顯示金碧輝煌,貴重珍奇。金線是用黃金錘箔、捻線,材質貴重,工藝複雜,這種綉法在其他地區的綉品中是很少見到的。自明朝以後,京繡的針法技藝,用工用料、紋樣圖式等呈現出的特色日趨鮮明。清時京綉更為興旺,光緒年間,京綉更是名揚海內外,京城湧現出幾十家繡花庄,在前門外的荷包巷西湖營的繡花街,成了京綉製品的薈萃地。
京綉是較早產生的刺繡派別之一,以北京為中心,輻射河北、天津等周邊省市地區。北京刺繡雖然出自北方民間,但在清代,尤其是清末民初,受蘇綉影響很大,另外還受到湘繡、粵綉蜀綉的不同影響,因而京綉在近代博採眾家之長,一度成為眾家之首。在歷史上大量京綉主要供奉宮廷帝王侯爵服飾之用,因而京綉又被稱為宮綉。在京綉工藝中,是先用金銀線來盤成花紋,然後用色線綉固在紡織平面上,這種綉法在中國綉品中是獨一無二的,每件京綉工藝都顯出皇室氣派、金碧輝煌,貴重珍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