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斯百
曾任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
1905年10月15日生於江蘇江陰,1973年1月14日卒於南京。初入東南大學藝術系,得徐悲鴻賞識,並於1928年被推薦赴法國留學,初在里昂高等美術專科學校,1931年入巴黎高等美術專科學校,曾遊歷西歐各國,考察美術。1934年回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后出任系主任。1949年後,先後任蘭州西北師範學院藝術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全國第四屆政協委員,省第二、三屆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他的油畫長於風景、靜物,早年作品筆觸穩健有力,色彩純化雅緻,注重畫面整體的真實性。
1934年,巴黎春季沙龍(《水果》、《野味》入選)(法國 巴黎)。
1938年,中國現代繪畫展(蘇聯 莫斯科)。
1941年,中大教授吳作人、唐一禾、呂霞光、黃顯之、呂斯百、秦宣夫、李瑞年、王臨乙八人聯展(中國 重慶)。
1943年,呂斯百個人畫展(中國 重慶)。
1946年,中大教授徐悲鴻、陳之佛、傅抱石、呂斯百、秦宣夫作品聯展(中國 南京文化禮堂)。
1961年,呂斯百油畫展(中國 南京·上海·瀋陽)。
1987-1988年,紀念呂斯百先生畫展(中國 北京·南京·蘭州) 。
《呂斯百畫集》(1959)
《呂斯百繪畫作品集》(1997)
論文《藝術學系之過去與未來》(1943)
論文《美術教育》(1944)
論文《論素描教學問題》》(1962)
1905年(清 光緒31年 乙已)出生
10月15日,呂斯百生於江蘇省江陰縣華墅(章卿)鄉太平橋村(今江陰市蔡河村)小橋里。曾用名呂則男。父呂渭清是清末的秀才,小學教師。母唐氏從事農業勞動。
清廷廢除科舉制度。是年,徐悲鴻“十歲,先君所作,恆遣吾敷無關重要處之色。及年關,又為人寫春聯,如‘時和世泰,人壽年豐’者。”(《悲鴻自述》)
1911年(清 宣統3年 辛亥)六歲
入江陰縣章卿鄉太平橋小學讀書。
辛亥革命爆發。
呂斯百畫作
入江陰縣峭岐鄉小學讀書。
1913年(民國2年 癸丑)八歲
回江陰縣章卿鄉太平橋小學讀書。
2月,魯迅發表《擬播布美術意見書》。
1914年(民國3年 甲寅)九歲
入浙江省崇德縣立第二高小讀書。
1915年(民國4年 乙卯)十歲
入浙江省石門縣立第三高小讀書。
1916年(民國5年 丙辰)十一歲
入浙江省嘉興第二師範附屬小學讀書。
1917年(民國6年 丁已)十二歲
入江蘇省無錫縣立第六高小讀書。開始對繪畫產生濃厚興趣。
1月,蔡元培任北大校長,力倡科學與藝術。8月,蔡元培在北京作《以美育代宗教說》演講。
1918年(民國7年 戊午)十三歲
繼續就讀於無錫縣立第六高小。
1月,陳獨秀在《新青年》發表《美術革命——答呂徵來信》,指出“若想把中國畫改良,首先要革王畫的命,因為改良中國畫,斷不能不採用洋畫的寫實精神……畫家也必須用寫實主義,才能夠發揮自己的天才,畫自己的畫,不落古人的窠臼”。2月,徐悲鴻應蔡元培邀任北京大學“畫法研究會”導師。4月,中國第一所國立美術院校——國立北京美術學校成立。
1919年(民國8年 已未)十四歲
繼續就讀於無錫縣立第六高小。
徐悲鴻等先後獲公費赴法留學。五四運動爆發。蔡元培發表《文化運動不要忘記了美育》一文。
1920年(民國9年 庚申)十五歲
於江蘇省無錫縣第六高小畢業,因家境清寒,遂去南京考取了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未及入學,患傷寒病在家休養一年。
6月,徐悲鴻在蔡元培主編的《繪學雜誌》上發表《中國畫改良論》一文。
1921年(民國10年 辛酉)十六歲
入江蘇省立第四師範學校讀書,
1926年(民國15年 丙寅)二十一歲
入讀第四師範學校五年,畢業時以品學兼優直升四師附設的藝術專修科。由於北伐戰爭,尚未入學,學校停辦。於無錫堰橋胡氏公學任小學教員近半年。
查禁上海美專人體模特兒寫生事件,劉海粟遭通緝。留學英法的張道藩回國。
1927年(民國16年 丁卯)二十二歲
邀集同學上書蔡元培,請求與四師藝術專修科畢業班同學一起併入國立第四中山大學教育學院藝術專修科,獲准。因此成為中大藝術系首期學生。是時呂鳳子主持科務。
7月,林風眠辭去北京藝專校長。應蔡元培聘任國民政府大學院藝術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職。12月,蔡元培主持藝術教育委員會會議,通過全國美術展覽會辦事細則和籌設國立藝術大學案。
1928年(民國17年 戊辰)二十三歲
10月,台灣中央大學藝術專修科肄業。是年底,由徐悲鴻推薦,與中大同學王臨乙一起由福建省庚款公派法國留學。與常書鴻成為同學。
3月,杭州國立藝術院創辦(轉年10月,教育部令改名為國立杭州藝術專科學校)。10月,徐悲鴻受聘北平大學藝術學院院長,不久辭職南歸。是年秋,在徐悲鴻安排下,吳作人、劉藝斯、呂霞光到中大徐悲鴻畫室旁聽。
1929年(民國18年 已巳)二十四歲
接受法國學院傳統的基本功訓練。研究夏凡納的繪畫藝術。作品:《讀》。
2月,劉海粟由教育部派首次赴歐洲考察學習,歷時近三年。4月,教育部在上海舉辦第一屆全國美術展覽會,是首次全國性美展。並出版《美展》和《美展(增刊)》成為“二徐之爭”的論壇。同月,在中大受排擠的吳作人在徐悲鴻幫助下赴法國留學。潘玉良受徐悲鴻之約兼任中大藝術科西畫教學。
1931年(民國20年 辛未)二十六歲
1931年夏,三年學習期滿,於國立里昂美專畢業,獲優等畢業生。憑此得庚款助學金入國立巴黎高等美術學校達方培斯畫室學習。同時,在巴黎儒里昂油畫研究院學習。選擇徐悲鴻推崇的,以謹嚴畫風著稱的新古典主義畫家、法蘭西藝術院院士勞朗斯為導師。畫風開始轉向對夏爾丹和塞尚的追隨,也研究印象主義的繪畫技術和風格。
徐悲鴻1930年完成大幅油畫創作《田橫五百士》后,構思另一巨構《徯我后》。1931年冬,完成大幅中國畫創作《九方皋》。陳之佛應聘赴中大任教。顏文梁留法回國並帶回近500尊石膏教具。
1932年(民國21年 壬申)二十七歲
完成受夏凡納風格影響的創作《汲水者》。《野味》(兔)體現其對夏爾丹的研究。作品:《巴黎風景》。
9月,“顏文梁、徐悲鴻聯展”在上海舉辦。10月,教育部准私立蘇州美校以專科學校立案,校長顏文梁。
1933年(民國22年 癸酉)二十八歲
與常書鴻等人發起組織“中國留法藝術學會”。研究塞尚的作品,作《水果》。是年,《野味》、《水果》入選巴黎春季沙龍,並在里昂春季沙龍獲獎。父呂渭清去世。
5月,徐悲鴻在完成油畫《徯我后》后,組織“中國近代繪畫展覽”赴歐洲巡展,首展在巴黎舉行,是最早出國舉行的大型中國繪畫展覽會。徐悲鴻出訪期間,中大藝術科西畫組教學由顏文梁代理。11月,作為官方組織的“中國美術會”成立,張道藩任總幹事。
1934年(民國23年 甲戌)二十九歲
留法六年,成績優異,與歐遊巡展二十個月的徐悲鴻、蔣碧微夫婦同船回國。即任中大藝術科講師,並應顏文梁邀在蘇州美專兼職一年。作品:《修道者》、《女人體習作》、《西貢碼頭》。
1935年(民國24年 乙亥)三十歲
致力學院美術教育,維護和宣傳徐悲鴻的寫實主義教學體系,以參展和撰文的方式在社會上進行油畫藝術的推介工作。作品:《晚色》等。
是年,徐悲鴻任中大藝術科科主任。暑期,與時在中大任教的張大千等師生去黃山寫生,呂斯百同行。吳作人得徐悲鴻函約回國任中大藝術科講師。徐悲鴻主編《中央日報》“藝術副刊”,秋遊廣西。11月17日起,比利時現代畫家作品展覽在中大圖書館展出一周,共展出68位畫家的130幅油畫。這是當時少有的西方油畫原作展,是首都南京文化界的一件大事。
1936年(民國25 丙子)三十一歲
呂斯百任中大任職,身處首都南京,是中國美術會活動和籌展的積極參加者,當選為理事。徐悲鴻為主要負責人,在上海發起組織“默社”,呂斯百、吳作人是主要社員。6月,呂斯百、吳作人、劉開渠三位留法青年教師在中大圖書館舉辦展覽,初造聲勢。為徐悲鴻代理科務。作品:《過去時代》、《油菜與菜花》、《拾谷者》等。
8月,南京國立美術陳列館竣工。是年秋,常書鴻回國。
1937年(民國26年 丁丑)三十二歲
1937年是呂斯百極為忙碌的一年。3月,參加中國文藝社舉辦的“援綏藝展”。是教育部辦“第二屆全國美展”(1937.4)籌備委員,參展作品有《汲水者》、《過去時代》等,受到關注。5月與馬光璇在南京結婚,由吳稚暉主持儀式,蔣碧微作介紹人。“七·七事變”后,中大內遷重慶,代理科務的呂斯百負責遷移工作。
是年,北平、杭州兩所國立藝專內遷、合併,輾轉數年,途中學潮不斷。徐悲鴻重金購得《八十七神仙卷》。潘玉良因無法忍受社會的鄙視,再赴法國定居。
1938年(民國27年 戊寅)三十三歲
校方派呂斯百正式代理在師範學院建制下的藝術專修科科主任,轉年正式任科主任。改藝術學系后,又任系主任。6月6日,在國共合作的氣氛中,由國民政府軍委政治部第三廳發起組織的“中華全國美術界抗敵協會”在武漢成立,被選為常務理事。盡心關照徐悲鴻的家庭及子女。作品:《四川一農民》,《呂斯百夫人像》(馬光璇)兩幀等。
是年至1942年間,徐悲鴻應泰戈爾之邀去印度,又至新加坡、吉隆坡等地開籌賑展覽會,賣畫所得捐給祖國抗戰。中大組織“戰地寫生團”,吳作人等深入前線寫生,收集素材。1939年(民國28年 已卯)三十四歲
在此時艱苦環境中,為實現自己的學術理想而傾力於日常教學工作。
3月,中華書局在昆明出版徐悲鴻選編的《畫范》,徐悲鴻撰寫“新七法”為序。“新七法”理論在中大藝術系素描教學中至為重要。
1940年(民國29年 庚辰)三十五歲
戰時全國最大的美術家團體——“中華全國美術會”成立,被選為理事。積極組織、參加該會各類展覽。支持由中大藝術系學生組織的,以研究木刻藝術,創作抗戰木刻宣傳畫為目的“現實版畫社”,並促成英國使館資助《現實版畫(月刊)》創刊。為該刊撰寫《卷頭語》。《四川一農民》參加由中蘇文化協會和中華全國美術會在莫斯科聯合舉辦的“中國藝術展覽會”,因其表現戰時中國的農民,引起關注和評論。12月,教育部美術教育委員會成立,被選為委員(1927年12月,大學院曾設藝術教育委員會)。
是年初,徐悲鴻居印度,數次為泰戈爾畫像。完成大幅中國畫《愚公移山》。蔡元培逝世。
1941年(民國30年 辛巳)三十六歲
作國畫“荷花”,並題“炸彈下之荷花”。是年,中大校長羅家倫亦有《炸彈下長大的中央大學》一文,同現威武不能屈之精神。作品:《菊花》等。
教育部舉辦美術獎勵,至1945年,連辦五年。6月,蘇德戰爭爆發。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
1942年(民國31年 壬午)三十七歲
作《庭院》,入選教育部辦“第三屆全國美展”(1942.12)獲三等獎。一批描繪鄉間生活的作品,因素樸、儒雅的風格,使其贏得“田園畫家”的美譽。與數位留法時的學友同往重慶鳳凰山四川省教育學院宿舍。是年,呂斯百、吳作人、唐一禾、呂霞光、秦宣夫、黃顯之、李瑞年和王臨乙在成都舉行“八人美術聯展”。9月,作品參加“聯合國藝展”。11月,作品參加在紐約舉辦的“中國抗戰美術作品展覽”。在徐悲鴻的得意門生與宜興同鄉,也是中大藝術系教師的顧瞭然病危期間,為其四處奔走籌開展覽以募集醫療費用。作品:《萵苣、菜花與蠶豆》、《苦瓜與茄子》、《春之江畔》、《嘉陵江畔》等。
是年,徐悲鴻返重慶,繼續任教於中大藝術系,並在時任教育部長朱家驊支持下,以庚款中英文教基金會名義撥款籌建研究院性質的中國美術學院。院址設在重慶磐溪。5月,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10月,常書鴻在重慶舉行個人油畫展,籌措去敦煌的經費。是年夏,國立藝專遷至重慶磐溪,校長陳之佛,傅抱石任教務長,秦宣夫任西畫科主任,體現出“中大藝術系對各校亦有支持”,當年招生考場設在中大藝術系。10月,全國木刻展在重慶展出,木刻的藝術地位受到重視,徐悲鴻盛讚古元。12月25日至1943年1月10日,教育部辦“第三屆全國美展”在重慶舉行。
1943年(民國32年 癸未)三十八歲
兩篇文章堪為中國近現代美術教育史上的重要文獻。《藝術學系之過去與未來》載1943年《台灣中央大學藝術學系系訊》。《藝術教育》載1944年2月1日重慶出版的《文史雜誌》第三卷第三、四合期專號。8月,國民政府教育部為表彰在校執教七年以上著有勞績之優秀教師頒獎,獲三等獎。參與籌設國立中央美術館。作品:《縴夫頭像》、《縴夫》、《水田》等。
徐悲鴻榮任部聘教授。是年春,吳作人告假,“走西北,朝敦煌,赴青海,及康藏腹地”寫生採風。
1944年(民國33年 甲申)三十九歲
2月,為“中國美術學院籌備時期美術作品展覽會”撰寫《中國當代藝術家的責任》一文。4月15日至17日,在重慶舉辦回國十年首次個人油畫展,展出作品六十多件。吳稚暉、徐悲鴻主持開幕式,吳敬恆、張道藩、秦宣夫撰文予以評介。5月,《縫衣人》等作品參展於中華全國美術會在重慶中央圖書館舉辦的美展。作品:《魚》(鯰魚)、《四川風景》等。
敦煌藝術研究所成立,常書鴻任所長。1944年3月24日,唐義精、唐一禾赴重慶途中遇船難。3月25日,中華全國美術會在重慶慶祝首個美術節。
1945年(民國34年 乙酉)四十歲
4月,參加在重慶舉辦的中華全國美術會美展。主持並參加中華全國美術會舉辦的“勞軍美展”。9月,中大成立校複員計劃委員會,為常委之一。復校準備工作持續近八個月。12月,徐悲鴻與蔣碧微簽字離婚,證明律師是沈鈞儒,兩位證人是馬壽徵和呂斯百。12月9日,為“秦宣夫畫展”撰文《談談秦宣夫先生的藝術》,刊於重慶《大公報》。作品:《古橋》、《田間秋色》等。
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
1946年(民國35年 丙戌)四十一歲
在昆明探親,舉辦非公開的小型畫展,售出油畫十餘幅。
12月13日至16日,徐悲鴻、呂斯百、陳之佛、秦宣夫、傅抱石舉辦聯合畫展,是代表中大藝術系的“還都畫展”。作品:《湖上》、《港》、《夏日》、《雪景》、《倒影》等。
徐悲鴻應聘北上,任北平藝專校長,中國美術學院大部人員及中大部分師生隨行。
1947年(民國36年 丁亥)四十二歲
3月25日,美術節當日,發表《漫談藝術教育》一文,措詞尖銳。參加美術教育界的聯合動議,抗議教育部在討論中學藝術課程時擬取消“圖畫勞作”。
6月,中華全國美術會籌辦雙十節國慶美展,理事名單中,呂斯百緊隨張道藩位居其次。8月,中華全國美術會理監事改選,呂斯百當選為常務理事。因“學潮”衝擊,請辭系主任。去廬山寫生。作品:《大雁》、《野鴨》、《廬山秋色》等。
北平藝專國畫組三位教授罷教。幾位純傳統的國畫家撰文指責徐悲鴻“摧殘國畫”、“毀滅幾千來的中國藝術傳統”。徐悲鴻也召開記者招待會,並撰文闡述自己的教育與藝術主張。
1948年(民國37年 戊子)四十三歲
休假請求獲准,淡出藝術界顯要位置。去青島寫生。避居上海準備出國。作品:《母親像》、《瓶花》、《白薔薇》、《盆菊》、《室內一角》、《晚潮》(青島)、《青島匯泉浴場》、《青島夏日》等。
8月22日,耗費常書鴻和研究所全體人員多年心血的《敦煌藝術展》在南京中央研究院開幕,各國駐華使節出席。后移至上海展出。常沙娜赴美留學,呂斯百送行至上海。北平解放前夕,徐悲鴻拒絕南遷。
1949年(已丑)四十四歲
1949年5月,在迎來上海解放后遂回南京。是年秋,被派往北京華北革命大學政治研究所學習。10月1日,參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作品:《盆花》、構圖》等。
4月23日,南京解放。7月,中華全國美術工作者協會成立,徐悲鴻任主席。
1950年(庚寅)四十五歲
4月,中央美術學院成立,徐悲鴻任院長。
1951年(辛卯)四十六歲
經過政治學習和改造思想,重新樹立了在藝術教育上干一番事業的信心。作為一個系的負責人為培育西北的美術和音樂師資傾盡全力。作品:“畢業生系列肖像”等。
1952年(壬辰)四十七歲
親自幫帶青年教師並適時將他們送出深造。請蘭州軍區青年畫家黃胄擔任創作課教師。請常書鴻講敦煌藝術。在政治運動中小心謹慎,對誤解甚至攻擊性言詞,總是忍讓和從自身找原因。有人指責他“在解放前樹立反動藝壇的旗幟”,為此內心酸楚地寫道“奈欲辯不得!”。作品:《蘭州握橋》,參加了“第二屆全國美術展覽會”(1955)。
9月,文化部舉行1951-1952年度年畫創作評獎。
1953年(癸已)四十八歲
把自己歷年所作的油畫作品和收藏的圖書資料陸續運到蘭州,在教學中向學生展示。9月26日,徐悲鴻逝世,從報上知道消息,極為哀痛,1954年帶學生去北京參觀時專程去徐悲鴻墓前祭奠,懷念恩師。作品:《山鄉巨變》(十里店)。
1954年(甲午)四十九歲
暑假,再次去青島寫生。九三學社蘭州分社成立,任副主任委員。作品:《海上節日》、《青島浴場》、《少先隊員在海濱》、《海軍》等。
《美術》雜誌創刊。
1955年(乙未)五十歲
《大理菊》是一件精品,初次亮相在中國美協西安分會主辦的“西北區1955年美術作品展覽會”上。是年初,《關於素描教學上如何對待模特兒的問題》在《美術》雜誌1955年2月號上刊載。3月,《蘭州握橋》在“全國美展”上受到批評。在西北師院科學討論會上,《學習列賓的技法》是參加報告的10篇論文之一。作品:《礦山中》(蘭州阿干鎮)、《桃林》等。
2月,蘇聯專家馬克西莫夫到中央美術學院任顧問,並在經京舉辦為期兩年的油畫訓練班。6月,全國藝術教育行政工作會議在京召開。
1956年(丙申)五十一歲
1956年8月13日,西安美協舉辦“呂斯百油畫作品展覽會”,並舉行油畫問題講座。
在“雙百方針”鼓舞下,情緒高漲。參加全國性的學術會議,參觀各類展覽和寫生採風多了起來。在學術會議上暢所欲言,積極撰文闡述自己的學術主張。8月,參加文化部召開的“全國油畫教學會議”,從教學立場,就“色彩問題”和“民族風格問題”發表意見。婉拒江豐邀到中央美院任教。接受軍史畫創作任務,組成六人創作小組。當年底至轉年初,到陝北寫生和搜集創作素材。一批優秀作品出現。作品:《春到蘭州》、《大金瓦寺》、《麥積山》、《陝北山道中》、《陝北山村》(瓦子街)、《陝北宜川一瞥》、《初雪》等。
1957年(丁酉)五十二歲
1月,到延安寫生。軍史畫《瓦子街戰役》參加“建軍節”紀念美展,效果一般。而陝北寫生作品卻成為中國油畫史上不朽的經典。是年春,到北京參加九三學社全國委員會,隨身攜帶這批小畫。在中央美院進修的西北師院教師為其複製了幾幅,為解放軍有關部門收藏。回到蘭州,作大幅寫生作品《又一條新橋通過黃河》。是年入夏,去敦煌寫生。“反右”鬥爭中未受衝擊,自信地說:“我是有職有權的,黨對我是信任的。”10月,為解決夫妻多年兩地分居的問題,辭別西北,奉調回寧。作品:《延安冬日》、《延安街頭》、《莫高窟林蔭道》、《敦煌莫高窟》等。
是年,齊白石逝世。11月,《18-20世紀俄羅斯造型藝術展》在北京展出。列賓、蘇里柯夫、希什金等45位畫家的65幅原作展出。年底,移至上海展出。
1958年(戊戌)五十三歲
是年,在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初回南京的心情是複雜、矛盾的。再次任系主任,直至1966年“文革”終止。作品:《黑女人》(對列賓原作的臨摹)、《平原》、《運河碼頭》、《鎮江》、《金山寺塔》、《玫瑰》、《黃昏》等。
3月,江蘇省美術館舉辦《18-20世紀俄羅斯造型藝術展》的“臨摹作品展”,展出82件摹品。
1959年(已亥)五十四歲
“大躍進”的年代,“總路線”精神的鼓舞,適逢建國十周年大慶。參加江蘇省美協組織的“關於油畫民族化的問題”討論。與秦宣夫、黃顯之合作油畫《全民鍊鋼鐵》。9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呂斯百畫集》,選印解放前後的二十件油畫作品,自序。是其生前唯一一本個人作品集。極力向校方爭取,得以派青年教師去敦煌作為期三個多月的臨摹研究。作品:《黃山獅子嶺》、《蓬萊三島》、《雲海》、《三叉河》等。
1960年(庚子)五十五歲
4月3日,中國美協江蘇分會在蘇州舉行成立大會,當選為副主席。主席、副主席中只有呂斯百一人從事油畫創作與教學。在《美術》雜誌1960年第12期上以《江蘇省油畫創作取得的新成就》為題,撰文介紹“江蘇省第一屆油畫展覽會”的情況。作品:《長城》、《機場》、《先進工作者》(廚師胡長齡)等。
3月,“英國水彩畫展覽”在北京展出。4月21日至5月20日,中國美協主辦的“肖像、風景、靜物油畫作品展覽”在北京頤和園舉行,展出作品147幅。7月22日,第三屆全國文代會在北京召開。7月30日,中國美協第二次會員代表大會召開。
1961年(辛丑)五十六歲
7月,全國都在貫徹執行中共中央關於文藝工作意見十條的文件和中宣部文藝座談會的精神。8月4日,繼重慶舉辦首次個人油畫展的十七年後,在南京舉辦“呂斯百油畫作品展”,又在上海、瀋陽展出。8月6日,省油畫寫生工作團呂斯百一行16人,北上新海連旅行寫生一個月。9月6日,返回南京,作品經加工整理,精選52件於國慶期間舉行“黃海之濱油畫寫生展覽”。7月12日,在《文匯報》上發表文章《論素描與國畫傳統的關係》;11月22日,在《文匯報》上發表文章《談談油畫民族化和提高油畫質量的問題》。作品:《連雲港碼頭》、《藏族青年》、《天竺》、《野雞》等。
1962年(壬寅)五十七歲
1月15日,陳之佛逝世。呂斯百與陳之佛相交近三十年,且長期同事並前後主持過中大藝術系和南師美術系工作。兩人都畢生從事藝術教育工作,始終堅守教學崗位,為20世紀中國美術教育作出了突出貢獻。在工作中他們有很好的配合,在藝術上和生活中又有坦誠的交流與互助。呂斯百在《美術》雜誌上發表文章悼念陳之佛。9月29日,當選南京師院學術委員會委員。在南師美術系開設書法課,並親自登門請書法家沈子善教授任指導,有一張照片記錄了當時情景。作品:《海濱浴場》等。
5月23日,文化部、中國美協聯合舉辦“第三屆全國美展”。8月17日,中國美協召開第十九次常務理事(擴大)會議。艾中信《油畫風采談》一文發表。
1964年(甲辰)五十九歲
學校安排輪休,南下經湛江去海南島作為期三個月的寫生。海南寫生大部分是即興的風景小品,其中不乏精彩之作,顯示出在藝術探索上的新變化。《江帆》是其一生最後的精品。當選為全國第三屆政協委會、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其它職務還有:江蘇省三屆人大代表、江蘇省三屆文聯常委、中國美協常務理事等。作品:《樹林》(膠林)、《摘椰子》、《鹽場》、《彩霞》、《鳳凰樹》(湛江)、《瞭望》(二幅)等。
文藝界進行整風,毛澤東批評文藝界“十五年來基本不執行黨的政策”。
1965年(乙已)六十年
自西北回南京的第九個教年。九年中,辦學有建樹,使南師美術系的學術地位在全國高師院校中居領先水平。因其謙遜、儒雅,不事張揚的性格使自己隱退在功名之後。歷經“文革”,史料上對其功績的記載幾乎蕩然無存。
1966年(丙午)六十一歲
從1966年5月“文革”開始,到1973年1月14日逝世的六年多的時間裡,與所有那個時代的老知識分子一樣身陷難堪的境遇。“文革”中重提“舊賬”是對他心靈的重創,他不知何時才能將過去的事情解釋清楚。
1972年(壬子)六十七歲
是年,參加江蘇省革命文藝學校《南京長江大橋》組畫的集體創作。其中一幅用其屬名,在當年5月23日——7月23日北京中國美術館的“紀念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30周年全國美展”展出。工農兵學員入學,呂斯百還未恢復職務,仍然為教學工作準備奔忙。
1973年(癸丑)六十八歲 卒
不知寫了多少“交待材料”,字裡行間可見莫大的委屈。遲遲不能“回到人民隊伍”,是其內心壓抑和鬱悶的重要原因。一天,從北京來了兩位“外調”人員調查一位雕塑家的問題。調查方式違背政策,使其剛剛平靜的生活又起波瀾,受到很大刺激。“歷史包袱”最終壓垮了他。1月16日入夜,盲目地在街頭苦踱一圈之後,在家中自盡。享年68歲。
因其離世年代的特殊性,留下了許多遺留問題,沒有“結論”。
夫人馬光璇教授1996年4月4日病逝,享年82歲。生前,她親眼所見了為呂斯百“平反昭雪”,恢複名譽。在她主持下,《紀念呂斯百遺作展》先後在南京、蘭州、北京舉辦。她的另一夙願是為呂斯百出版一本畫集,臨終時囑託:“我即將離開人世,要去與斯百和老友書鴻相會,轉告沙娜由她將他們生前的作品儘快出版問世,以實現我生前未了的心愿……”這部作品合集在1997年由常沙娜主編出版,告慰故人。
2005年3月19日,在呂斯百百年誕辰之際,“著名油畫家呂斯百先生及夫人法語教授馬光璇先生紀念墓碑揭幕暨靈骨安葬儀式”在北京萬佛陵園“名人墓園”舉行。2005年10月“紀念呂斯百誕辰100周年畫展”在“徐悲鴻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中舉行,其大批代表作品極為難得的與觀眾見面。這些活動《美術》雜誌都給與了報道。此外,關紅實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資料庫》,其對呂斯百研究的多篇論文在各種期刊上發表。呂斯百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及美術教育事業中的歷史地位,正在得到確認。
(關紅實博士,廈門大學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