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47條詞條名為李強的結果 展開

李強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李強,男,漢族,北京人。1950年5月17日生於北京。其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長期擔任社會學系主任。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授予其“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2018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

2020年入選到第三屆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中。

人物經歷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院長
清華大學人文社科院長
李強,男,漢族,北京人。1950年5月17日生於北京。現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社會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曾長期擔任社會學系主任。
2020年5月25日,入選到第三屆全國基層政權建設和社區治理專家委員會成員名單中。

學習經歷

1968年畢業於北京四中
1968.00-1977.00,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勞動。
1978.00-1982.00,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獲法學學士學位。
1982.00-1985.00,在中國人民大學國際政治系學習,法學碩士學位。
1990.00-1991.00,獲中英友好獎學金,在英國布里斯特爾大學進修社會學。
1992.00,在美國密執安大學進修社會調查研究方法,獲調查方法證書。

工作經歷

李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李強[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1968年—1977年在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勞動。
1993年破格晉陞為教授。
1995年評定為博士生導師。
1985年至1999年8月在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社會學系任教,歷任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系主任。其中,1989年破格晉陞為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1999年9月至今,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任教授、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
1999年9月至2010年9月擔任清華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2000年5月起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2003年6月起任清華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院院長。
2012.10 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2013年6月起任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2018年1月入選清華大學文科資深教授。
應邀講學
1993年-2002年期間,
美國:哈佛大學、耶魯大學、芝加哥大學、康奈爾大學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狄更森學院、布法羅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加州洛杉磯分校等大學講學和作學術演講。
香港: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浸會大學等作學術講演。
英國:威爾士大學、布里斯特爾大學等作學術講演。
日本:日本立命館、早稻田大學、筑波大學、青山大學、關西學院大學等作學術講演。

主講課程


中國人民大學:社會學概論、社會指標體系、美國社會問題、應用社會學、理論社會學研究、社會結構研究、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學研究方法、公共關係學概論等課程。
清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社會分層與流動、社會結構與社會問題、城市社會學、社會學概論等課程。

研究方向


·城市社會學
·社會分層

主要貢獻


著作發表

29.《城市社會學:北京城市社會生活調查》(李強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7月。
28.《多元城鎮化與中國發展》(李強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6月。
27.《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第二版)(李強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2年4月。
26.《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及其對策研究》(李強等著),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年9月。
25. Laid-off Workers in a Workers’ State: Unemploy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dited by T.B. Gold, W.Hurst, J.Won and Li Qiang,Palgrave Macmillan, 2009.
24.《中國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發展報告:社會學卷(1978-2008)》(李強主編)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2月。
23.《中國社會變遷30年(1978-2008)》(李強主編)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11月。
22.《社會分層十講》(李強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5月。
21.《中國水問題:水資源與水管理的社會學研究》(李強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10月。
20.《轉型時期中國社會分層》(李強著)遼寧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19.《農民工與中國社會分層》(李強著)中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12月。
18.《應用社會學》(第二版)(李強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2005年5月獲得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高等教育精品教材證書”。
17.《中國社會分層》(李培林、李強、孫立平等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9月第一版)。
16.《中國的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別》(李強著)日本ハーベスト(Harvest)出版社(2004年 2月日文版)。
15.《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分層結構》(李強等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年1月出版。
14.《我國失業下崗問題對比研究》(李強等著)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9月出版。
13.《社會分層與貧富差別》(李強著)鷺江出版社(2000年9月第一版)。
12.《生命的歷程:重大社會事件與中國人的生命軌跡》(李強等著)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
11.《當代中國社會分層與流動》(李強著)中國經濟出版社(1993)。
10.《市場經濟、發展差距與社會公平》(李強等著)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
9.《中國扶貧之路》(李強等著)雲南人民出版社(1997)。
8.《當代中國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研究》(李強等著)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
7.《中國大陸的貧富差別》(李強著)中國婦女出版社(1989)。
6.《社會指標理論研究》(李強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5.《社會調查研究方法概論》(李強等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4.《社會運行導論》(李強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2)。
3.《應用社會學》(李強等著)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2.《西方社會學史》(李強等著)能源出版社(1987)。
1.《社會學原理》(李強等著)國際文化出版公司(1988)。

譯著

李強等:《社會學》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8月)。
此外,還有其它著作、譯著等數種。

學術論文

201.李強:“社會建設與社會管理創新的‘四個抓手’”,載《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體制》(第221-226頁),2013年11月
200.李強:“城市社會學的七大流派”,《北京日報》,2013年9月16日第20版
199.李強:“城鎮化的關鍵是農民市民化”,《人民日報》,2013年8月11日第5版
198.李強:“論農民和農民工的主動市民化與被動市民化”,《河北學刊》,2013年第4期
197.李強:“社會建設的‘四個抓手’”,《北京日報》,2013年6月3日第17版
196.李強:“主動城鎮化與被動城鎮化”,《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6月
195.李強:“給每一個人上升流動的機會”,《前線》,2013年第5期(總第123期)
194.李強:“中國在社會分層結構方面的四個試驗”,《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年第2期(總第123期)
193.李強:“避免‘無機會群體’出現”,《人民日報》,2013年4月9日(第5版)
192.李強:“中國公眾的生活方式與居住理念調查報告”,《學術前沿》,2013年第2期(總第20期)
191.李強:“戶籍制度改革與農民工市民化的路徑”,《社會學評論》,2013年第1期,第36-43頁
190.李強:“網際網路對社會的影響及其建設思路”,《北京社會科學》,2013年第1期
188.Li Qiang:“Social Stratific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Chinese Society—Chang and Transformation》Edited by Li Peilin, New York: Routledge, pp193-216,2012.
187.李強“社會分層與社會空間領域的公平、公正”《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2年第1期(2012年1月)第2-9頁。(課題:08&ZD045)(《新華文摘》2012年第12期第12-16頁)
186.李強:“社會管理創新重在體制創立”《遼寧日報》2012年12月11日。國家教育部“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理論研究課題”(12JFXG041)
185.李強:“中韓城市管理比較與未來戰略合作的展望”《首爾-中國城市發展論壇》2012年11月6日,首爾政府,第105-132頁。
184.李強等:“人心管理:社會管理的重中之重”《河北學刊》2012年第5期(2012年9月1日出版)第105-111頁。(課題:12@ZH009)
183.李強等:“中國城鎮化‘推進模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2012年第7期(2012年7月10日出版,總第199期)第82-100頁。(課題:08&ZD045)(《新華文摘》2012年第20期第25-29頁)
182.李強:“心態失衡下的當前社會生態”《人民論壇》2012年7月(上)(總第370期)第18-19頁。
181.李強:“從社會學角度看文化與文化建設”《科學中國人》2012年第4期(總第220期)第46-50頁。
180.李強等:“城市群背景下社會風險綜合分析框架初探”《廣東社會科學》2012年第2期第
190-200。
179.李強“戶籍制度與農民工社會地位”《當代工人》2012年2月B第10-11頁。
178.李強“重召八級技術分層”《當代工人》2012年1月B第10-11頁。
177.李強等“去亂求治:我國歷代社會管理的共同使命”《甘肅社會科學》2012年第6期。
176. 李強:“為什麼農民工‘有技術無地位’:技術工人轉向中間階層社會結構的戰略探索”,《江蘇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第8-18頁。
175. 李強等:“居住分異與社會距離”,《北京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第4-11頁。
174. 李強等:“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影響評價指標體系”,《河北學刊》,2010年第1期,第106-112頁。
173. 李強等:“舉辦2008年奧運會與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關係研究”,獲北京市第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0年10月)。
172. 李強:Laid-off Workers in a Workers’ State: Unemployment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e.Edited by T.B. Gold, W.Hurst, J.Won and Li Qiang,Palgrave Macmillan, 2009.
171. 李強:“變遷中的職業聲望:2009年北京職業聲望調查淺析”,《學術研究》2009年第12期。
170. 李強:“社會學中國化需要建立‘中距理論’”,《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1月3日第2版。
169. 李強:“新中國社會調查研究方法回顧”,《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9月22日B8版。
168. 李強:“完善社會學的定性與定量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8日第7版。
167. 李強:“理論研究對於社會調查及實證研究的重要性”,《中國社會科學報》2009年10月29日第7版。
166. 李強:“城市住房體制改革與基於財產的社會分層秩序之建立”,《學術界》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第25-33頁。
165. 李強:“中國社會階層變化的新動向”(日文),日本《一橋社會科學》2009年3月,第6號(ISSN 1881-4956)第25-48頁。
164. 李強:“人民共和國六十年的社會變遷與傳承”,《中國與世界觀察》2009年No.3,第29-36頁。
163. 李強:“轉型時期‘城市住房地位群體’”,《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4期(2009年7月15日)第42-53頁。
162. 李強:“中國中產的社會責任”《中國新聞周刊》2008年第47期(2008年12月22日)第40-43頁。
161. 李強:“改革以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重大變遷”載《科學發展,社會秩序與價值建構:改革開放30年論文集》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8年11月,第166-188頁。
160. 李強:“目標,現代社會”《中國改革》2008年第11期(2008年11月)第114-116頁。
159. 李強:“社會分層研究”載《中國社會學30年(1978-2008)》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8年10月,第320-341頁。
158. 李強:“從‘整體型社會聚合體’到‘碎片化’利益群體”《新視野》2008年第5期(2008年9月)第15-17頁。(人大報刊複印《社會學》200812)
157. 李強:“改革30年來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北京社會科學》2008年第5期(2008年10月)第47-60頁。(《新華文摘》)
156. 李強:“中國城市社區與管理體制的變遷”載《展望中國:未來十年經濟轉型和社會變遷的挑戰》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8年5月,第160-194頁。
155. 李強:“試分析國家政策影響社會分層結構的具體機制”《社會》2008年第3期(2008年5月20日)。
154. 李強:“解決社會問題的關鍵:協調好社會各群體之間的關係”《中國社會報》2007年11月21日第3版。
153. 李強:“如何理解社會建設”《中國教育報》2008年1月14日第7版。
152. 李強:“改革的目標應關注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利益”載李蘭主編《企業家VS經濟學家》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年1月,第211-232頁。
151. 李強:“帕金的‘文化緩衝帶’思想與中國的‘社會緩衝帶’”載《社會學家茶座》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輯(2007年12月),第26-30頁。
150. 李強:“和諧社會與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2007年第6期(2007年12月11日)。
149. 李強:“化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和諧社會:自主創新與文化交融》(上卷)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38-45頁。
148. 李強:“社會建設與社會公正:關於社會建設的一些思考”《中國青年報》2007年11月18日)第2版。
147. 李強:“政策變數與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調整”《河北學刊》2007年第5期(2007年9月20日)第46-51頁。
146. 李強:“如何讓住房公積金不再‘劫貧濟富’”《改革內參》2007年第22期(2007年8月1日)第11-15頁。
145. 李強:“怎樣看待我國社會分層的新變化?” (第17屆中國社會學年會主題報告)2007年8月,中國社會學網。Hebei Academic Journal, No. 5, 2007.
144. Li Qiang:“Social Changes in China’s Urban Community and Urban Administrative System”《Economy and Culture of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 Gwangju, Korea. May, 2007.pp5-29.
143. 李強:“吉登斯的‘階級關係結構化’與中國的‘階級關係定型化’載《法學家茶座》第15輯,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7年5月,第15-18頁。
142. 李強:“城市發展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上)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215-219。
141. 李強等(清華大學課題組):“探索有中國特色社會救助新模式”《深圳商報》2007年1月20日A5版整版。
140. 李強:“正視和化解社會矛盾”《前線》2007年第1期(2007年1月5日)第21-23頁。
139. 李強:“如何看待我國的城市化現象”載《人民日報》2006年12月8日(星期五)第十五版。
138. 李強:“要防止收入差距太大和太小兩種極端”載《北京日報》2006年12月18日(星期一)第二十版。
137. 訪談: “把脈貧富差距:訪著名社會學專家李強先生”,《社科論壇》2006年第4期第22-27頁。
136. 李強等:“社會分層研究”載《新世紀中國社會學:“十五”回顧與“十一五”瞻望》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第165-187頁。
135. 李強:“關於如何緩解社會衝突的理論與對策”載《法學家茶座》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7-20頁。
134. 李強:“現階段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日文)載《中國人口問題》(若林敬子編,筒井紀美翻譯)日本MINERVASHOBO書房出版社,2006年9月,第241-259頁。
133. 李強:“大學體制與通識教育關係之剖析”載《中國大學的人文教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6年8月,第183-193頁。
132. Li Qiang et al (3):“Property Rights Regimes and Firm Behavior: Theory versus Evidence”《China’s Domestic Private Firms》Anne S. Tsui Editors, New York: M. E. Sharpe, pp97-119.
131. 李強:“試析社會分層的十種標準”《學海》南京:江蘇省社會科學院,2006年第4期,第40-46頁。
130. 李強:“‘十一五’規劃如何推進城市化健康發展”載《中國經濟大講堂》瀋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6年1月,第207-244頁。
129. 李強:“人口高密度居住對環境保護的影響”載《綠色中國:經濟機制卷》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6年6月,第171-175頁。
128. 李強:“職業共同體:今日中國社會整合之基礎”《學術界》(合肥)2006年第3期(2006年5月),第36-53頁。
127. 李強:“健康公平與和諧社會”《衛生經濟研究》(杭州)2006年第5期(2006年5月),第3-6頁。
126. 李強:“公平與公正概念辨析”《探索與爭鳴》(上海)2006年第4期,第19-20頁。
125. 李強:“中國貧富差距的現狀與趨勢”《中國與世界觀察》2006年第1期(2006年4月),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有限公司,第51-62頁。
124. 李強:“社會學與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醫學人文演講錄》商務印書館2006年3月版第215-230頁。
123. 李強:“怎樣看待當代中國社會的富人階層”(日文)《現代中國的流通與社會》日本MINERVASHOBO書房出版社,2005年11月,第131-151頁。
122. 李強:“保護老北京,任重而道遠”《北京和北京:兩難中的對話》北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北京辦事處,2005年12月,第12頁。
121. 李強等:“北京市什剎海地區舊城保護與改造的研究”《中國城市評論》第1輯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12月。
120. 李強:“從社會學角度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科學戰線》2005年第6期(2005年11月25日)
119. 李強:“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面向21世紀人文社會科學100個重大問題》山東教育出版社2005年4月。
118. 李強:“中國城市貧困層問題”《資產建設與社會發展》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9月第224-237頁。
117. 李強等:“城市外來人口的現狀與管理”國務院人口普查辦公室《轉型期的中國人口:2000年人口普查國家級重點課題》中國統計出版社2005年8月第309-324頁。
116. 李強等:“市場經濟下社會管理體制研究:對北京市基層社區管理體制的調查研究”《課題調研成果彙編》北京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編2005年5月第1-160頁。(此報告得到北京市委書記劉淇的批示。)
115. 李強:“費孝通:社會學的中國先聲”《中國社會導刊》2005年第5期(2005年5月20日)第48-49頁。
114. 李強:“關於中產階級的理論與現狀”《社會》2005年第1期(2005年1月20日)。
113. 李強:“‘丁字型’的社會結構與‘結構緊張’”《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2期(2005年3月)。(《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4期轉摘。)
112. 李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穩定”《前線》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5日)第18-20頁。
111. 李強等:“2008年奧運會與北京的流動人口問題”《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第2期第8-17頁。(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4年第10期第14-24頁轉載。)
110. 李強:“中國正在創造新的‘社會模型’”《北京日報》2004年11月29日星期一,第13版。
109. 李強:“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與社會穩定”《前線》2004年第12期(2004年12月5日)第18-20頁。
108. 李強:“當前我國社會分層結構變化的新趨勢”《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2004年11月15日)第93-99頁(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社會學》2005年第3期轉載)。
107. 李強:“實現科學有序的社會流動”《人民日報》2004年11月30日第十四版。
106. 李強:“‘繃緊’的社會結構”《改革內參》2004年第32期(2004年11月10日)第9-12頁。
105. 李強:“中國的社會分層”《21世紀與中國社會學》(北京大學社會學系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8月第19-33頁。
104. 李強等:“中國城市布局與人口高密度社會”《戰略與管理》2004年第三期第84-92頁。
103. 李強:“從社會學角度看北京的交通問題”《科學中國人》2004年第7期(2004年7月)第29-30頁。
102. 李強:“社會學的‘剝奪’理論與我國農民工問題”《學術界》2004年第4期(2004年7月)第1-22頁。(《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第5期第45-46頁轉摘)(教育部:《高等學校文科學術文摘》2004年5月150-151頁轉摘)(人大複印報刊資料《社會學》2004年第10期第14-24頁轉載。)
101. 李強:“規範學術,重點在人”《學術規範讀本》河南大學出版社2004年4月第278-279頁。
100. 李強等:“北京市社會治安和社會形勢專家評估報告”《新視野》2004年第3期第73-75頁。
99. 李強:“人才問題的社會學思考”《中國人才》2004年第6期第48-50頁。
98. 李強:“城市發展與社會穩定”《新周刊》2004年4月15日第8頁。
97. 李強等:“對於城市農民工政策的反思”《中國黨政幹部論壇》2004年第4期第20-24頁。
96. 李強:“中國社會變遷中的社會調查與研究”《21 Century COE Program》日本關西學院大學,2003年10月第127-135頁。
95. 李強等:“城市外來人口兩大社會群體的差別及其管理對策”《學海》2004年第2期第59-63頁。
94. 李強:“我國城市農民工的社會保障問題及其對策”《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4年第1期第125-126頁。
93. 李強:“社會保障:向農民工打開大門”《中國婦女報》2004年1月20日第7版。
92. 李強:“從社會學的角度談談如何應對突發事件”《科學中國人》2004年第2期第5-7頁(《新華文摘》2004年第6期轉摘)。
91. 李強:“四種人群逐漸形成中國中產階級”《東方財經》2004年元月第1期第8-9頁。
90. 李強:“中國流入城市的農民工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 2003年冬季號第80-83頁。
89. 李強:“企業家與社會精英群體”《中國企業家成長發展報告(下)》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年9月第142-147頁。
88. 李強等:“北京市居民安全感研究”《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第5期(2003年10月10日)第38-44頁。
87.“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法學家茶座》第三輯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7月。
86. “人口高密度居住與新的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前線》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5日)。
85. 李強:“中國中等收入層的構成”《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4期第7-9頁。
84. 李強等:“20世紀西方社會結構一個根本性的變化:析西方國家的中產階級”《紅旗文稿》2003年第11期第34-36頁。
83. “社會學研究與我國的貧富差距問題”《河北學刊》2003年第3期(總128期)第5-11頁。(《新華文摘》2003年第9期轉摘)。
82. “社會科學在我國的改革與發展中應發揮更大作用”《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3年第3期(總99期)第62-63頁。
81. “社會分層與小康社會”《北京師範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總176期)第13-19頁。
80. “我國社會學的應用研究”《光明日報》2003年5月6日B4版。
79. “Embeddedness and Contractual Relationships in China’s Transitonal Economy”Volume 68 Number 1, February 2003, pp75-102.
78. 李強等:“從東部某井灌區看我國的水資源隱患”《改革內參》中國改革雜誌社出版2003年第6期第21-24頁(2003年2月20日)(總第390期)。
77.李強等:“農業用水要從無償擠佔到有償交換”《改革內參》中國改革雜誌社出版2003年第4期第29-33頁(2003年2月1日)(總第388期)。
76. 《影響中國城鄉流動人口的推力與拉力因素分析》《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第1期第125-136頁(2003年1月10日)。
75.“不得已的非法生存”《改革內參》中國改革雜誌社出版2003年第2期第19-22頁(2003年1月10日)。
74. “換一個視角看改革”《改革內參》中國改革雜誌社出版2003年第3期第2-5頁(2003年1月20日)。
73.《關於進城農民的“非正規就業”問題》《社會學研究》2002年第6期(2002年11月)。(《新華文摘》2003年第3期轉摘)
72.“試析我國農民收入狀況”《經濟學動態》2002年第9期(2002年9月18日出版),第46-50頁。
71.《中國社會階層構造的新變化》(日文)日本《立命館產業社會論集》2002年6月,第38卷第1號(總第112號)第25-43頁。
70.《怎樣看待今日中國的富豪階層》《新財經》2002年8月1日,第36頁。
69.《我國社會分層理論的演進》《學海》2002年第4期(2002年7月出版)第77-83頁。(合作論文)
68.合作文章:《如何認識中國社會階層結構的變化》《求是》2002年第14期(總339期)(2002年7月16日出版)第116-123頁。(此文為課題組合作文章,署名秋石,文後列有名單,排名第二。)
67.《中國的戶籍分層與農民工的社會地位》《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2年春季號(2002年2月)第20-24頁。
66.“打工匯款難縮城鄉收入差距”《中國國情國力》2002年第4期,第16-17頁。
65.“當前我國城市化和流動人口的幾個理論問題”《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1期,2002年2月15日,第61-67頁。
64.“新屏蔽制度比戶籍更公平有效”《經濟參考報》2002年4月17日第6版。
63.“我國的戶籍制度及其變革前景”《領導參閱》(中國社會科學院要報)2002年第12期(總第237期)2002年4月25日。
62.“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變遷”,《科學中國人》2002年第3期,2002年3月,第16-18頁。
61.“中國社會分層結構的新變化”載於《2002年:中國社會形勢分析與預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2年1月第133-143頁。
60.“心理二重區域”與中國大陸的問卷調查》載於《華人社會的調查研究》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1年,第81-90頁。
59.《給“底層精英”以上升渠道》,《中國社會導刊》,2001年12月號(2001年12月),第9頁。
58.《職業聲望研究》載於《二十一世紀的中國社會學與人類學》,麗文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1年台灣,第407-430頁。
57.《城市農民工的失業與社會保障問題》,《新視野》,2001年第5期(2001年9月10日)第46-48頁。
56.《農民匯款的“水渠效應”》,《改革內參》,2001年第13期(2001年7月5日)
55.《中國外出農民工及其匯款之研究》,《社會學研究》,2001年第4期第64-76頁(2001年7月)。
54.《農民工進城的利弊得失》,《百科知識》,2001年第6期(2001年6月)
53.《中國大陸的經濟差距:城市與農村居民的收入差別》,日本關西學院大學社會學部,2001年3月,《社會學研究》專刊。
52.《中國城市農民工勞動力市場研究》,《學海》(江蘇省社科院),2001年第1期。
51.《關於中產階級與中間階層》,《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年第2期(總第68期)。
50.《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分析》,《中國農村衛生改革與發展國際研討會專集》,中國衛生部衛生經濟研究所、英國國家發展研究院,2000年11月。
49.《民工無保障,市民不安全:關於民工社會保障的調查》,《改革內參》,2001年第3期(2001年2月5日),總第339期。
48.《Occupational Mobiolity of Urban Migrants in Chinese mainland》,《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2000年第4期(2000年8月)。
47.《我國轉型時期衝突型的職業聲望評價》,《中國社會科學》,2000年第4期(2000年7月)。
46.《影響中國城市居民收入的“先賦因素”與“自致因素”》,《中國社會科學季刊》,2000年夏季號(總第30期)
45.《當前中國社會的四個利益群體》,《學術界》,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
44.《“隱性就業”現象研究》,《新視野》,2000年第5期(2000年9月)。
43.《“心理二重區域”與中國的問卷調查》,《社會學研究》,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
42.《中國城市中的二元勞動力市場與底層精英問題》,《清華社會學評論》,2000年第一期(2000年5月)。
41.《中國社會學20年:回顧與前瞻》,《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年第1期(2000年1月16日)
40.《現代化對中國社會分層結構之影響》,《東南學刊》,2000年第2期(2000年3月25日)
39.《完善就業服務體系,解決失業下崗問題》,《浙江學刊》,2000年第3期(2000年5月)。
38.《我國城市中的失業下崗問題及其對策》,中國人民大學報刊資料中心,《社會學》,2000年第3期(2000年3月)。
37.《中國的貧富差距與市場轉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9年第6期(1999年12月11日)。
36.《市場轉型與我國中等階層的代際更替》《戰略與管理》,1999年第3期。
35.《中國大陸城市農民工的職業流動》,《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3期。
34.《關於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觀念的剖析》,《新視野》,1999年第4期。
33.《探索下崗職工再就業培訓之路》,《中國勞動》1999年第9期(1999年9月)。
32.《生命歷程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社會學研究》1999年第6期(亦載於《新華文摘》2000年第2期)。
31.《中國人的職業聲望評價》,載於《現代化政策與中國社會變遷》,日本東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1999年3月。
30.《兩種企業家的收入差距問題》載《中國企業家隊伍成長與發展報告》,經濟科學出版社,北京,1998年。
29.《市場轉型期我國城市貧困人口出現原因分析》,《高校社會科學研究和理論教學》,1998年第3期。
28.《中國居民收入差距研究與展望》,《新視野》,1998年第4期。
27.《關於收入差距與社會公平問題》載《轉型期的中國社會經濟問題》香港珠海書院亞洲研究中心,香港,1997年4月。
26.《經濟分層與政治分層》,《社會學研究》,1997年第4期。(亦載於日本關西大學《社會學研究》第81號1998年10月)。
25.《中國社會學之現狀》,《行動科學研究》,日本東海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東海大學出版會,1997,Vol.49。
24.《社會轉型與城市貧困層問題》《新視野》,1997年第4期。
23.《“腦體倒掛”與我國市場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社會學研究》1996年第6期。
22.《絕對貧困與相對貧困》《中國社會工作》1996年第5期。
21.《簡析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貧困層及社會公平》《新視野》1996年第5期。
20.《現代化與中國社會分層結構之變遷》,《教學與研究》,1996年第3期。
19.《關於農民工家庭模式問題研究》,《浙江學刊》,1996年第1期。
18.《我國距離現代化的目標還有多遠?》,《百科知識》1996年第1期。
17.《我國社會各階層收入差距分析》,《科技導報》,1995年第11期。
16.《關於城市農民工的情緒傾向及社會衝突問題》,《社會學研究》1995年第4期。
15.《“官本位”體制的衰落》,《科技導報》,1994年第9期。
14.《中國大陸的職業結構》,《東西方研究》,1994年11月(Vol.23, No.2)。
13.《中國企業內部的干群矛盾》,《現代企業導刊》,1993年第6期。
12.《影響人們社會觀念與社會行為的因素之研究》,《社會學與社會調查》,1992年第5期。
11.《關於中等收入層問題的研究》,《管理世界》,1992年第6期。
10.《關於相對貧困層的研究》《科技導報》,1992年第8期。
9.《關於從業人員收入差距的中英對比研究》,《社會學研究》,1991年第6期。
8.《關於“允許一部分人先富起來”政策的思考》,《天津社會科學》1991年第3期。
7.李強:“社會穩定的關鍵:發展中等收入層”,《教學與研究》1989年第2期第12 頁。
6.《關於社會兩極分化問題》,《社會學探索》,1989年第3期。
5.《論中國的貧困文化》,《理論縱橫》,1988年12月。
4.《試論區分社會良性運行類型的主要原則》,《中國社會科學》1987年第1期。
3.《美國教育系統中的社會問題》,《教學與研究》,1987年第3期。
2.《主觀社會指標及其應用》,《社會學研究》,1986年第6期。
1.《白領工會主義》,《世界經濟與政治內參》,1985年第6期。
此外,還有其它文章多篇。

報刊文章

3.《弱勢群體尤須得到制度性扶助》,《人民日報》,2010年11月25日第16版;
2.《如何樹立公平合理的擇業導向》,《人民日報》,2010年08月05日第6版;
1.《創造條件使更多人實現上升流動》,《人民日報》,2010年06月24日第6版。

項目課題

1. “生活方式與節能”,2008-2009,中國工程院子課題;
2. “能耗標識系統的設計與推廣”,2008-2009;
3. “推進我國多元城鎮化戰略模式研究”,國家社科重大攻關項目,金額,2009年3月-2012年3月;
4. “改革30年與中國社會變遷”,福特基金會,金額, 2008年月-2008年月;
5. “我國百萬農民工培訓評估”,國家統戰部,金額,2007年 月-2008年 月;
6. “重大建設項目非自願移民社會影響評價體系”,自然科學基金,金額,2007年月-2009年 月;
7. “環境影響中的社會因素評價”,國家環保總局,金額, 2006年月-2007年月;
8. “城市化進程中的重大社會問題”,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金額,2004年月-2007年月;
9. “崇文門和諧社區研究”,北京崇文區政府,金額, 2005年6月-2006年;
10. “南寧社會規劃研究”,清華城市規劃院,金額,2004年月-2005年月;
11. “北京市流動人口研究”,北京市政法委,金額,2003年;
12. “中國勞動問題研究”,福特基金會,金額,1999-2002;
13. “北京什剎海舊城保護改造研究”,北京西城政府,2002-2003年;
14. “城市社區管理研究”,福特基金會,2001-2004;
15. “城市外來人口現狀與管理方法研究”,國家統計局第五次全國人口普國家級重點課題,2002-2003 ;
16. “北京市社會管理體制研究”,北京市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2002-2003;
17. “北京市公共安全評估指標體系研究”,北京市政府與北京市公安局,2002-2003;
18. “我國城市農民工管理機制的社會學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重點課題),2001-2004;
19. “城市外來人口管理研究”,福特基金會,2000-2001;
20. “水資源的補償與恢復機制研究”,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2000-2001;
21. “三峽庫區人口增長與勞動就業問題”,中科院地理所,1998-2000;
22. “教育與人的生命周期“,青少年發展基金會,1998-2000;
23. “高中課程改革研究”,教育部基礎教育司,1999;
24. “中國居民收入差距問題”,國家教委跨世紀人才,1998-2001;
25. “建立勞動力市場機制,解決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問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8-1999;
26. “農民工與城市化問題”,國家教委優秀留學回國人員基金,1994-1996;
27. “中國公民環境意識調查”,中華環保基金會,1995;
28. “我國城市中的貧困層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國家重點課題, 1996-1999;
29. “城市農民工人力資源核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5-1998;
30. “中國農村貧困線測量與治理貧困對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1993-1995。
此外,與美國斯坦福大學、UCLA、杜克大學、Cornell大學等進行國際合作研究。

獲獎記錄


1. 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
2.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六屆學科評議組成員。
3. 國家信息化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4. 被評為國家教育部第一批“跨世紀優秀人才”(1998年)。
5. 1998年9月,國家教育部、國家人事部授予“全國模範教師”稱號。
6.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授予“北京市優秀教師”稱號。
7. 被評為北京市“跨世紀理論人才百人工程”(1996)。
8. 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95年10月)。
9. 國家民政部政策諮詢專家組顧問。
10.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家調查系統顧問。
11.中華全國總工會政研室顧問。
12. 國家衛生部政策與管理研究專家委員會委員。
13. 國家教委社會學學科指導委員副主任。
14. 北京市市政府專家顧問團委員。
15.中國社會學會副會長。
17.宋慶齡基金會理事。
18.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理事。
19.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評議組委員。
20. 北京社科規劃社會學學科評議組委員。
21. 北京市社會科學聯合會副主席。
22. 北京市社會學會會長。
23.日本文理大學顧問
24. 北京市政府參事。
25. 中共北京市委黨建顧問。
26. 上海世博會論壇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此外,還兼任英國社會學會會刊《Work Employment & Society》國際編委、香港城市大學《香港社會科學學報》編委會委員、民政部《中國社會導刊》顧問、浦東華夏社會發展研究院學術委員,以及多種期刊、雜誌的編委顧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