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殿海

吉林大學交通學院副院長

王殿海(1962.10—),男。1996年1月——1998年12月在吉林工業大學做博士后研究工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一項為第二名,一項為第三名),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2001年9月——2002年9月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利分校高級訪問學者。曾任吉林大學交通學院副院長和交通運輸系主任。

個人經歷


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起止時間:1996.01—1998.12;進站單位:吉林工業大學;現工作單位:吉林大學交通學院;職務:教授。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一項為第二名,一項為第三名)、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獲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獎,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年)。
王殿海教授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1項(第二負責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3項,吉林省重點攻關項目1項,其他部省級項目17項,獲得了高校青年教師獎資助項目、吉林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等人才基金資助。在交通流理論研究與應用方面成果突出。1)創建了居民出行分佈的新模型,包括模擬電子云居民出行分佈模型、城市演化過程居民分佈模型、小區土地利用與交通關係測算模型和居民出行分佈的熵模型。這些模型運用物理學和數學的基本原理與方法,揭示了居民出行分佈的客觀規律,並運用這一規律解釋了城市外延發展的必然性;從交通的角度,定量描述城市由單中心小城市向多中心大城市發展的動態演化過程,可以定量測算城市土地利用與路段交通流強度之間的關係。2)提出了交通流理論研究的新方法。藉助成熟的電路理論建立模擬電路交通分配理論,解決了以往交通分配模型和演演算法難以實現真正平衡的問題;運用系統聚類方法提煉路網節點之間交通流相關關係,建立了無檢測器交叉口交通流預測模型,解決了無檢測器交叉口交通流量難以預測的難題;模擬彈簧車輛跟馳模型提高了模型對交通現象的解釋性能,並為後續其他宏觀交通流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上述方法的提出和應用,為定量描述城市交通流點、線、面之間的時空聯繫提供了新思路,為網路交通流理論研究提供了新手段。3)設計了交通控制參數計算模型,建立了混合交通條件下自行車交通流參數標定模型,提出了交通控制系統設計新理念。上述交通控制參數標定模型的建立,為我國城市混合交通控制提供了實現方法,提出的交通控制系統設計新理念為針對我國交通特點實施控制提供了參考策略。為海信網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混合交通自適應控制系統(Hicon),該系統已通過國家測試,正在青島等城市進行示範工程。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為交通控制與管理
科研獲獎以及專利情況
近年來,先後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其他省部級項目14項以及地方部門和企業項目多項,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各一項,獲得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獎等,原機械工業部青年教師教書育人優秀獎等。2003年入選“交通部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

學術兼職


中國公路學會青年專家、國家實施暢通工程專家組專家、中國交通運輸協會青年科技工作者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交通工程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吉林省交通諮詢專家組專家、長春市城市科學研究會理事、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

論文著作


近年來發表學術論著40餘篇(部)

浙江大學教授


人物簡介

男,1962年10月生,吉林省大安人,浙江大學建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項(其中1項為重點項目),負責國家863計劃項目2項,973計劃項目課題和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課題各1項。獲得了高校青年教師獎、吉林省傑出青年基金、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等人才基金資助。創建了模擬電子云居民出行分佈模型、模擬彈簧車輛跟馳模型,提出了模擬電路系統網路交通流理論研究新方法和無檢測器交叉口交通流量預測方法,建立了服務於混合交通控制的信號配時參數優化模型、交通強度測算模型和車輛轉換係數確定模型。與企業合作研發的混合交通自適應控制系統已經形成產品,在全國多個大中城市得到工程應用。發表學術論文140餘篇,獲得發明專利6項,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二等獎、三等獎各1項。獲得科技奧運先進個人稱號,獲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獎,被國家七部委評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被交通部評為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被國家七部委評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主要研究領域為:交通控制,交通流理論,交通規劃。

學習經歷

1980.09~1984.07:吉林工業大學管理工程系大學本科,獲得學士學位
1986.08~1989.06:吉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獲得碩士學位;
1992.09~1995.09:北方交通大學運輸管理工程專業博士研究生,獲得博士學位;
1996.01~1998.12:吉林工業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科博士后;
2001.09~2002.09: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伯克萊分校運輸研究所高級訪問學者。

工作經歷

1984.07~1991.06:吉林工業大學管理學院助教;
1991.07~1994.08:吉林工業大學交通學院講師;
1994.09~1996.08:吉林工業大學交通學院副教授;
1996.09~2010.05:吉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2000年4月遴選為博士研究生導師);
1996.09~2001.07:吉林大學交通學院副院長;
2010.05~ 浙江大學建築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

社會兼職

1. 公安部建設部實施暢通工程專家組副組長;
2. 高等學校交通運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交通工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委員;
3. 中國城市交通規劃學術委員會委員;
4. 中國公路學會青年專家。

代表論著

教材
1. 交通系統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王殿海(主編),2007.11
2. 交通流理論,人民交通出版社,王殿海(主編),2002.9

代表性論文

主支路交叉口設置信號的臨界流量; 西南交通大學學報; 44(5), 759-763; 王殿海*, 馬東方, 陳永恆, 2009.10, EI
一種新的車隊離散模型及其應用; 吉林大學學報(工學版); 39(4), 891-895; 王殿海*, 李鳳, 宋現敏,2009.7, EI
基於二流理論的擁擠交通流當量排隊長度模型; 東南大學學報; 37(3), 521-526; 姚榮涵, 王殿海*, 曲昭偉, 2007.5. EI

科研項目

1. 區域交通動態協同優化控制技術,2011.01-2013.12,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主題項目課題
2. 基於心理場效應的駕駛行為模型研究, 2010.01-2012.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3.混合交通中機非衝突與基本參數研究, 2005.1-2007.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GM)
4. 城市路網動態交通管理與控制關鍵理論及其模擬技術研究, 2004.1-2007.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
5. 居民重組和出行分佈中的複雜問題及模型研究, 2001.01-2003.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6. 模擬電路系統網路交通流特性研究, 2000.01-2002.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
7. 城市交通流誘導系統理論模型和方法研究,1997.01-2000.12,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第二負責人)
8. 大城市交通擁堵瓶頸的基礎科學問題研究(項目)城市交通系統的組織優化與控制(課題)
2006.09-2011.12, 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計劃)
9. 網路化公交優先信號控制技術, 2008.01-2010.04,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
10. 城市交叉口規劃設計及功能評價技術,2006.01-2011.04, 國家科技支撐計劃
11. 基於心理場理論的綜合駕駛行為模型研究, 2007.01-2009.12,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
12. 城市快速路系統交通控制理論研究, 2002-2006, 高校青年教師獎資助項目
13. 城市快速路系統交通瓶頸形成、擴散與控制理論研究,2003.01-2005.12, 高等學校博士學科點專項科研基金項目
14. 居民重組與出行分佈理論模型研究,2000.01-2001.12, 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項目
15. 混合交通視頻檢測智能設備的研究與開發, 2008.09-2011.12, 吉林省科技發展計劃重點項目
16. 基於圖像識別的混合交通流特性參數檢測技術研究, 2004.7-2007.12, 吉林省科技廳國際合作項目
17. 宏觀交通流理論研究, 2001.09-2003.12, 吉林省傑出青年基金項目(吉林省科技廳)

科研獎勵

1.城市交通控制系統研究與開發,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第一名;
2.城市交通流誘導系統理論模型、關鍵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第三名;
3.城市交通流誘導系統理論模型和方法研究,吉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2年,第二名;
4.交通運輸系統規劃設計理論、方法、技術的研究及應用,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1年,第二名。

榮譽稱號

1. 科技奧運先進個人(科技部)(2008);
2. 吉林省省管高級專家(2006);
3. 全國優秀博士后(2005);
4. 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2004);
5. 國家七部委評為首批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2003);
6. 交通部評為新世紀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層次人選(2003);
7. 第四屆高校青年教師獎(2002);
8. 教育部高等學校優秀骨幹教師獎(2002);
9. 吉林省傑出青年科學研究計劃資助學者(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