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絲油糕
四川彭縣的特色小吃
波絲油糕是四川彭縣的特色小吃,其特點是色澤金黃,外酥里嫩,味甜酥香。
波絲油糕
1.將上等麵粉倒入350克沸水鍋中燙熟,加上化豬油100克揉勻,然後鋪開切成數塊,晾至不燙手。
2.將蜜棗、玫瑰、白糖、化豬油100克混合揉勻成為棗泥。桃仁放入沸水泡後去皮,下油鍋炸酥,剁成綠豆大的顆粒與棗泥拌勻,捏成20個球形餡心。
3.燙好的面揉為1團,將化豬油100克分數次揉勻於面中,再把面扯成20個劑子,按成圓餅形,放進球形餡心捏攏,在交口處輕輕拍平,即成波絲糕坯。
4.將菜油750克放入鍋,待燒至八成熟時,從鍋邊徐徐放入糕坯,炸至餅皮呈網狀時即可。
麵粉
波絲油糕
麵粉中所含營養物質主要是澱粉,其次還有蛋白質、脂肪、維生素、礦物質等。
豬油
豬油,又稱大油、葷油,在西方被稱為豬脂肪。豬油色澤白或黃白,具有豬油的特殊香味,深受人們歡迎。很多人都認為炒菜若不用豬油菜就不香。豬肉裡面、內臟外面成片成塊的油脂叫“板油”,這是豬油最集中的地方,出油率高、油渣少,一般加工後作為工業用油做糕點等。
蜜棗
棗製成的果脯一般稱為蜜棗。由於其表現帶有許多細紋,故又稱之為金絲蜜棗。制蜜棗的原料應選擇果實體大、果核細小、果皮較薄、果肉細胞組織疏鬆、含水量較少、含糖量較高納品種。常選用的品種有“大糖棗”、“箔棗”等。
桃仁
桃仁為薔薇葉植物桃的種子。桃仁呈扁長卵形,長1.2~1.8cm,寬0.8~1.2cm,厚0.2~0.4cm,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側面觀貝殼形、盔帽形、弓形或橢圓形,密布顆粒狀突起。一端尖,中部膨大,另端鈍圓稍扁斜,邊緣較薄,尖端一側有短線形種臍,圓端有顏色略深不甚明顯的合點,自合點處散出多數縱向維管束。種皮薄,子葉白色,富油性,氣微,味微苦。核桃仁營養豐富,富含亞硝酸甘油脂,還有強腎補腦的功效,常食可令人長壽。
波絲油糕
2.麵粉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鈣、鐵、磷、鉀、鎂等礦物質,有養心益腎、健脾厚腸、除熱止渴的功效。
3.棗能提高人體免疫力,並可抑制癌細胞,藥理研究發現,紅棗能促進白細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膽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護肝臟。紅棗中還含有抑制癌細胞,甚至可使癌細胞向正常細胞轉化的物質;
4. 經常食用鮮棗的人很少患膽結石,這是因為鮮棗中豐富的維生素C,使體內多餘的膽固醇轉變為膽汁酸,膽固醇少了,結石形成的概率也就隨之減少;
6. 對病後體虛的人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
7. 棗所含的蘆丁,是一種使血管軟化,從而使血壓降低的物質,對高血壓病有防治功效;
8. 棗還可以抗過敏、除腥臭怪味、寧心安神、益智健腦、增強食慾。
9.桃仁含苦杏仁苷、24-亞甲基環木菠蘿烷醇、野櫻苷、β-谷甾醇和菜油甾醇及它們的葡萄糖苷等,還含綠原酸、3-咖啡醯奎寧酸、苦杏仁酶、揮髮油及脂肪油。煎劑有抗炎作用,所含脂肪油有潤腸緩下作用,提取物有擴張血管作用。醇提取物有抑制血液凝固作用。桃仁還可抗過敏、鎮咳、鎮痛,促進初產婦子宮收縮、止血等。
麵粉
波絲油糕
2. 存放時間適當長些的麵粉比新磨的麵粉的品質好,民間有“麥吃陳,米吃新”的說法;麵粉與大米搭配著吃最好。
豬油
豬油熬制:將豬油用清水洗乾淨,切成塊,放進鍋里,加些溫水(比豬油略少),再倒一點黃酒並放少些鹽,然後蓋好蓋,放在文火上燒。待鍋里發出咔嚓咔嚓的聲音時,就是鍋里的水分已近蒸發乾,再稍熬片刻,待油渣變黃,將油渣撈出,把油倒進乾淨的容器里即可。
桃仁
果實成熟后收集果核,除去果肉及核殼,取出種子,曬乾。
麵粉
波絲油糕
一般人都可食用;
動物油熱量高、膽固醇高,故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肥胖和心腦血管病患者都不宜食用。
蜜棗
一般人群均可食用
1. 中老年人、青少年、女性尤宜食用;
2. 有宿疾者應慎食,脾胃虛寒者不宜多吃,牙病患者不宜食用棗,便秘患者應慎食;糖尿病患者慎食。
桃仁
一般人群均可使用;孕婦忌食。
波絲油糕
2.豬油味甘、性涼、無毒;有補虛、潤燥、解毒的作用;可治臟腑枯澀、大便不利、燥咳、皮膚皸裂等症;可藥用內服、熬膏或入丸劑。外用作膏油塗敷患部。
3.棗味甘、性平,入脾、胃經;有補益脾胃,滋養陰血,養心安神,緩和藥性的功效;用於治療脾氣虛所致的食少、泄瀉,陰血虛所致的婦女臟躁證,病後體虛的人食用大棗也有良好的滋補作用;本品甘溫益氣,質潤養血,味甘又能緩和藥性,用於氣血虧虛及緩解藥物的毒烈之性。
4.桃仁性甘平、味苦,入肺、肝、大腸經;有破血行瘀,潤燥滑腸的功效;治經閉、痛經、瘕瘕痞塊,跌打損傷、腸燥便秘。
棗忌與生蔥、蜂蜜、魚類、鱉蟹同食。
波絲油糕
《本草綱目拾遣》:小麥面,補虛實人膚體,厚腸胃,強氣力。
《本草再新》把它的功能歸納為四種:養心,益腎,和血,健脾。
《醫林纂要》又概括了它的四大用途:除煩,止血,利小便,潤肺燥。
《戰國策》有“北有棗栗之利……足食於民”,指出棗在中國北方的重要作用。 《韓非子》還記載了秦國飢荒時用棗栗救民的事。所以民間一直視棗為“鐵桿莊稼”“木本糧食”之一。棗作為藥用也很早,《神農本草經》即已收載,歷代葯籍均有記載,對其養生療病的認識不斷深化。至今,棗都被視為重要滋補品,有“一日吃三棗,一輩子不顯老”之說。現在,棗仍是中國烹飪中的主要乾果原料之一。中國棗約於公元1世紀經敘利亞傳入地中海沿岸和西歐,19世紀由歐洲傳入北美。
《本草經疏》載:“桃仁,性善破血,凡血枯、血秘、血燥、瘀血、留血、蓄血、血痛等症,用之立通,散而無收,瀉而無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