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窯青瓷
汝窯青瓷
汝窯是北宋後期宋徽宗年間建立的官窯,時間前後只有二十年。對於作為官窯時燒出的汝窯瓷器,有一個專屬名稱叫“汝瓷”。而五大名窯中的汝窯應該指的就是這作為官窯二十年的汝窯。因開窯時間極短,傳世的器件又極為稀少,所以愈發珍貴。僅就宋瓷而言,“汝瓷”的成就最高。
汝窯以燒制青瓷而聞名,以名貴瑪瑙入釉,釉色以天青最為名貴,"雨過天青雲破處"之稱。汝窯最早為民窯,在北宋晚期宋徽宗統治時期,“以定州白瓷器有芒,不堪用,遂命汝州造青窯器”,故汝窯開始為宮廷燒制御用瓷器,宋滅亡后,汝窯也隨之消失,所以時間前後僅有二十年,這二十年裡為宮廷燒造出的汝窯瓷器才被稱為“汝瓷”,是一個專屬名詞,也就是現在所指的五大名窯中的汝窯瓷器。由於燒造時間極為短暫,而且傳世的器件稀少,現國家記錄在案的僅有67件左右,所以極為珍貴。
汝窯特徵是胎色呈香灰色,釉色以純正的天青色為主,釉面較光亮,釉厚且釉中有少量氣泡。器物表面一般都有細密的開片,猶如蟹爪;無紋片者極少見。汝窯一般都是小件器,器物種類有盤、碟、出戟尊、玉壺春瓶、膽式瓶、葵瓣盞托、橢圓形水仙盤等。盤的圈足較大,圈足外卷呈八字狀。大多數滿釉支燒,器物通體滿釉,僅器底留有支釘痕,支釘細小如芝麻狀,多靠近圈足內牆,支釘斷面呈白色。少數器物有銘款,所見有器底刻"奉華"和"蔡"兩種。
汝窯青瓷傳世品稀少,彌足珍貴。據文獻記載,汝窯青瓷釉色僅有八種。高濂《遵生八箋》:"其色卵白,汁水瑩厚如堆脂,然汁中棕眼隱若蟹爪,底有蘑細小掙針"。寶豐清涼寺汝窯古址發掘出土的青瓷器,釉色確如文獻記載所述,有天藍、月白、天青、豆青、粉青、卵白諸色,但不脫天青這個基本色調。器物主要有瓶、碗、盤、洗、盞托、孟等。
汝窯青瓷,釉色青翠華滋,釉汁肥潤瑩亮,精光內蘊,造型古樸雅緻,周身布滿縱橫交錯的紋片,有著開片自然天趣;器物口沿由於上釉時釉汁下流,釉層較薄,釉下黑色胎骨透過半透明的玻璃青釉,呈顯紫色,底足部分不上釉,露出黑色胎骨,形成著名的"紫口鐵足"特徵。據說北宋時人以定窯白瓷芒口、不夠完美的緣故,遂在河南省臨汝縣創建了青瓷窯,宋時隸屬汝州,故名"汝窯"。在北宋後期元祜至崇寧間20多年裡為宮廷燒制御用青瓷器。
2012年4月,香港蘇富比舉行“中國瓷器及工藝品”拍賣會上,“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天價2.0786億港幣成交,刷新宋瓷世界拍賣紀錄。“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直徑十三點五公分,六葵瓣花式,口略撇,上豐下斂,淺腹薄壁。稜角含蓄,器身隨沿起伏,圈足微外撇,底有細小芝麻釘痕三枚。此件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在上世紀30至70年代為英國著名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所藏,約在1976年轉入日本私人藏家之手,此次即為日本藏家釋出。
汝窯青瓷
蟹爪紋指釉面上多有細碎開片紋,開片往往呈魚鱗狀,形象地講,這種開片很像照相時對焦不準產生的重影現象。
香灰胎胎色類似香灰的色澤,說明當地胎泥的含鐵量比較大。有機會上手殘片標本,會發現其燒制火候普遍不高,胎骨瓷化程度較低,質地比較純凈,但斷面手感比較粗糙。
芝麻釘在裝燒工藝上,汝窯多採用滿釉裹足和支釘燒的方法。支釘痕細小如芝麻粒,清代景德鎮御窯場的仿燒汝瓷也是如此。汝瓷真品支釘痕小而稍扁,一頭有尖,酷似芝麻形狀,其數量多為三至五個,少見六個。另外,鑒定中還需注意一個細部特徵,真品釘痕為白色,與汝瓷的香灰胎色並不一樣,說明宋人製作支釘採用了質地純凈的瓷土原料,這種硬質白瓷土含氧化鋁較高,從而使汝瓷細小支釘的耐火強度得以保證。
1999年以來,汝州市區主幹道東邊的張公巷發掘出一處產品風格與汝瓷相近的窯址,並發現了宋元時期的青瓷器和窯址,在一個灰坑內出土了能復原的青釉瓷器44件。張公巷窯出土器物不多,這些器物與汝窯的區別之一是胎色灰白,比汝窯(寶豐)淺、白;二是釉比寶豐釉要淡,個別略深;三是寶豐絕大多數為裹足支釘燒,張公巷窯絕大多數是足底無釉,為墊燒而成;四是寶豐瓷器為芝麻釘痕,張公巷瓷器絕大多數為小米釘,圓形、白色。2004年5月,來自國內外的50多名陶瓷、考古界專家對張公巷窯址及實物標本進行了考查論證,多數專家傾向於張公巷出土的瓷器不同於一般的民窯產品,它很可能就是人們尋找多年的“北宋官窯”。
另外,在河南臨汝嚴和店窯及寶豐窯、新安城關窯、宜陽窯、內鄉大窯店窯等處,都曾燒造帶有耀州窯風格的刻印花青瓷,以印花和素麵青釉瓷為主,這些以臨汝窯為代表的宋金青瓷也被民間俗稱作“民汝瓷”,帶有濃厚的模仿耀州窯產品風格。民汝青瓷的胎體較厚,口唇部位尤其明顯,挖足和印花多數粗糙,但也有較精細者。這類印花青瓷的紋樣凹凸感較強,裝飾題材多見纏枝、折技的菊花、團菊、牡丹花,還有水波紋等,人物題材裝飾較少,圈足成型比較粗略,且多有底足粘砂現象。
新世紀伊始,汝窯遺址於清涼寺民宅下被意外地揭開,特別是隨之而出的各式汝窯殘器,使全面解讀汝瓷有了直接依據。
作為五大名窯之首的遺存物,倘若不破不殘不廢,這等器具,確是好樣的,有些還堪為汝瓷佼佼者。然而,用於研究探討,如此不修邊幅的殘件,只因坦露了汝瓷奧秘,無疑,也屬好樣的。這些殘件,展示了下列特徵:
釉色以青而蔚藍的天青為主色調。亦有蝦青、粉青、豆青、卵青、灰青、茶青、蔥青等多種色階,但色色略異而皆含青閃藍是汝釉之美的特色。
釉層較薄,釉面溫潤柔和。光澤感多數不強,少數晶瑩;多數開片,個別無紋片;
胎體較厚,質地欠緊密。胎色以香灰色為主,這種色,類似燃過後的香灰、於淺灰中微微閃黃。少部分的胎質呈土灰色;
絕大多數產品用支燒法生產,裹足滿釉,底有芝麻細小掙釘。個別品種採用墊燒,足端露胎。上述特徵,多數已為歷代學者及鑒賞家眾品一辭。但也有誤會,比如釉色,宋代《咸淳起居注》的“天青色”屬言之有物,爾後的明《留留青》“色如哥而深,微帶黃”、清《南窯筆記》“有深淡月白色二種”等解說,則與汝器表徵有出入,顯然系“官”、“哥”與“汝”的張冠李戴。當然,這是宋汝至明清時已呈鳳毛麟角的一種無奈,又受歷史條件所限,沒有博物館、圖刊之類作交流借鑒,故難煞了古人。獨獨胎體,前不久,我們還稱之為“薄胎”、“胎體都很薄”,那才是對一代名窯真正的不解。
這類玻璃相也即我們慣說的瓷化程度,它關係到胎體的強度與硬度,還賦於胎質適度的透明和光澤感。關於它的生成,現代陶瓷科學認為,條件不外乎二個:外因,相關的窯溫;內因,瓷胎中石英、絹雲母及高嶺土、長石等多種岩石狀礦物質所佔的份額比例。然而,汝瓷的釉色能發得如此蔚藍卓絕,其燒成溫度當毋庸置疑,癥結自然在坯土本身。再從胎質乾枯發澀及出現較多的間隙分析,汝瓷坯泥成份存在著先天的某些失調該是確切的。考慮到長石與絹雲母的特點為高溫下粘度大、熔融範圍寬,可促成瓷化並提供足夠的玻璃相,而石英起減粘作用,過多的石英不利於熔融。因而可以斷定,汝瓷胎泥中的長石及絹雲母不足,或者石英過量,是造成瓷化不良主因。當然,詳盡的配伍成份還需科學檢測作結論,這裡提出的僅屬個人的一些認識,想說明的是汝胎現狀:由於瓷土先天不足,燒成后的汝胎,近似陶胎。從質量計宜,汝窯匠師才不得不增加胎體厚度,以彌補粘緯度和強度之不逮。
汝窯胎體不是不想做薄,只是薄不了。從其裹得嚴嚴實實惟露出一丁點的小掙釘上,我們可以窺出匠師當時的心境。這個小錚釘,自然成了汝窯的象徵。而這個凝結著香灰色胎記的芝麻形小掙釘,折射出的卻是汝州人博採眾長的務實與創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