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登高
九日登高
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 這是中唐文學家劉禹錫的五言詩.劉禹錫青年得志.但進退無定,幾遭貶謫,飽嘗仕途坎坷之艱險.貞元十九年(803年),劉禹錫隨杜佑入朝.順宗永元年(805年),他積極參與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反對宦官和藩鎮割據勢力,不久失敗,首遭貶謫.元和十年(815年),得裴度力薦返京.因游玄都觀寫《游玄都觀詠看花君子詩》而復貶連州.大和二年(828年),劉禹錫又被朝廷從和州刺史任召回.這首詩就是詩人此時北還時途經洞庭湖,登樂游原遙望洞庭湖時寫下的佳作. 此詩《唐詩百科大辭典》記錄為:“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露深。年年山高處,未有不傷心。” 詩題中的“九日”,即農曆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節。“登高是重陽節的主要活動,始於漢初,盛於唐代。當時長安人登高最喜歡去的是位於城東南角的樂游原。劉禹錫在《歷陽書事七十韻》序中稱:“長慶四年八月,予自夔州刺史轉歷陽(和州),浮岷江,觀洞庭。歷夏口,涉潯陽而東。”他自己還說過:“謫於沅,湘江,為江山風物之所盪,往往指事成歌詩……寄調草木,郁然與騷人同風。”(《劉氏集略說》)。“劉禹錫擅長五言詩。”(《中國歷代文學家傳》)。李白稱他為“詩豪”(《劉白唱和集解》)。清人稱他為“小詩之聖”。《九日登高》詩,也就是詩人當時,“藉登高而望遠,借山水以寄懷”之見證。 詩前二句“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自然感慨,盡從景得,斯謂景中藏情.”(王曦之《唐詩詳選》卷四).表面上看是寫眼前之景:地上之路,山河起伏,盤旋峻險;遙望洞庭湖一片煙霧迷茫.然而詩人言近而旨遠.劉禹錫所處的唐代正逢藩鎮割據,分裂局面呼之欲出.目睹人世間的興亡變化,又回想起自己一生的坎坷歷程,人生之路豈不象眼前山河一樣峻險,仕途之道又何嘗不如眼前遙望一樣茫然.因此,這“世路”看指眼前之路,實指人生之路;這“君門”看指眼前遠眺之山門,實指仕途之門.這一“險”字,使人觸目驚心;這一“深”字,又使人對前途憂慮重重.此聯“以寫景之心理言情,則身心中獨喻之微,輕安拈出”(王曦之《姜齋詩話》),這以達到情景交融,妙合無垠的境界.另外,此聯對仗工巧,形式與內容達到完美的統一. 后兩句“年年上高處,未省不傷心”,情在言里,意在詩處。“上高處”呼應題目“登高”。這是古代詩人詞客樂為之事,從這一點上,“郁然與騷人同風。”登高望遠,遊目騁懷,自然引起無窮的思緒:天倫之樂,身世之感,家國之悲所悵萬千,殆難名狀。如果說是與“騷人同風”的話,那就是詩人,羈旅他鄉,難免要產生思念親人朋友之常情。然而詩人之意並不僅在於此。詩人《西塞山還古》詩云:“人世幾回傷往事。”劉禹錫一向反對分裂割據,積極參與政治革新,然而壯志未酬,眼看戰亂連年,生民塗炭,國家危在旦夕,這怎不使詩人為之“傷心”。“年年上高處”這“年年”更見詩人報國情懷之深摯。因此,本詩不僅是抒發詩人與“騷人同風”的個人悲歡喜怒之情感和情緒,而且包含著詩人更高層次言志的意蘊。這就是耐人尋味的詩的意境之餘韻。由此可見,劉禹錫《九日登高》的寄意,與王維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朗無據的“辟惡茱萸囊,延年菊花酒。”杜甫的“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等登高抒懷詩以賦予更高的境界。 再看劉禹錫《九日登高》詩所體現的文學觀念和美學思想.劉禹錫認為:作者的身世遭際不幸與創作本身有關,“詩窮而後工”。他還認為文學是與國運的昌盛衰微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社會生活的變化,必然引起反映這變化的文學的變化。如果不是詩人有那麼深刻的生活經歷和仕途遭際,那會發出“世路山河險,君門煙霧深”的憤志感慨.另外,本詩寫景寄意,自然清新,含思委婉,氣格健拔,又體現詩人“言近旨遠的美學風格。
貞元九年進士及第,釋褐太子校書,遷淮南記室參軍,進入節度使杜佑幕府,深得信任器重。杜佑入朝為相,遷監察御史。貞元末年加入以太子侍讀王叔文為首的“二王八司馬”政治集團。唐順宗即位后,實踐“永貞革新”。革新失敗后,宦海沉浮,屢遭貶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