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澤泉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主任
潘澤泉,男,漢族,1970年11月生,湖南武岡人,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中南大學二級教授,社會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美國密歇根大學(UM)訪問學者,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人選,湖南省“芙蓉學者”特聘教授,中南大學“升華學者”特聘教授,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首席專家,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獲得者,湖南省委“重大決策諮詢智囊團”專家,湖南省智庫聯盟專家,湖南省宣傳文化系統“五個一批”優秀人才,湖南省先進社會工作者,中國人文社科最具影響力青年學者(2015),中南大學“531”人才隊伍建設工程第二層次人才,中南大學“升華育英計劃”人選,中南大學人文社科傑出青年人才,美國密歇根大學訪問學者,美國密歇根大學、印度尼西亞大學交流學者,中國社會學會理事,湖南省社會學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及常務理事。
1999.9-2001.7,湖南大學/中國思想史/碩士學位/碩士研究生畢業
2003.9-2006.7,南京大學/社會學/博士學位/博士研究生畢業/社會學
2011.9-2012.10,美國密歇根大學/社會學訪問學者
2001.7-2006.11,韶關學院/社科系
2006.11-至今,中南大學/社會學系/系主任/教授
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發展與社會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長沙市社會組織評估委員會副主任
中南大學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院執行院長
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社會工作協會會長
湖南省殘疾人聯合會專家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
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研究會理事
中國民政部政策諮詢專家
湖南省委“重大決策諮詢智囊團”專家
1、社會學理論、社會研究方法與社會統計技術;
2、社會發展、社會質量與社會政策;
3、人口發展、社會心理與行為;
4、社區治理、社會組織與社會工作。
《空間化:一種新的敘事和理論轉向》,《國外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社會分類和群體符號邊界:以農民工社會分類問題為例》,《社會》2007年第4期。
《社會分類和群體符號邊界:以農民工社會分類問題為例》,人大複印《社會學》2007年第10期(全文轉載)。
《社區:作為改造和重構社會的想象和劇場》,《天津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國外社會政策研究的最新動態及對我國的啟示》,《理論探討》,2007年第4期。
《社會網排斥與發展困境:基於流動農民工的經驗研究》,《浙江社會科學》2007年第2期。
《社會網排斥與發展困境:基於流動農民工的經驗研究》,人大複印《社會學》2007年第6期全文轉載。
《現代化與發展主義語境中的中國農民工發展》,《廣西民族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
《社會信任危機:一項經驗研究》,《韶關學院社會科學學報》2007年第1期。
《實踐中流動的關係:一種分析視角》,《社會學研究》2005年第3期。
《社會空間的極化與隔離:一項有關城市空間消費的社會學分析》,《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社會空間的極化與隔離:一項有關城市空間消費的社會學分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5年第2期。
《作為道德方案的城市空間生態》,《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3期。
《理論範式和現代性議題:一個有關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湖南師範大學學報》2005年第4期。
《理論範式和現代性議題:一個有關情感社會學的分析框架》,《社會學文摘卡》人大複印資料2005年第3期。
《中國城市流動人口的發展困境與社會風險》,《戰略與管理》2004年1期。
《鄉土中國走向何處》,《中國研究》2006年第3期。
《現代家庭功能的變遷趨勢研究》,《學術交流》2005年第1期。
《實踐中流動的關係:一項有關中國村落村民關係的人類學分析》,《視野》2004年第7期。
《貧困的社會建構、再生產與對策:中國農村發展30年》,《學術研究》,2009年第11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0年第3期論點摘要。
《農民工與制度排斥:一個制度分析的範式》,《長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10期。
《社區建設與發展話語的實踐邏輯與新趨勢》,《天津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第5期。
——《社會學》人大複印資料2010年第1期全文轉載。
《參與與賦權:基於草根運動與權力基礎的社區發展》,《理論與改革》,2009年第4期。
——《羊城晚報》2009年11月22日觀點摘要。
《社會學的研究範式:解釋社會的可能性及其效度》,《學習與實踐》,2009年第5期。
《以構建市民社會為目標:社區建設和發展策略的轉變》,《福建論壇》,2009年第3期。
《底層社會與抗爭性政治:農民工的生存生態研究》,《前沿》2009年第2期。
《集體行動的困境:理論闡釋和實證分析》,《中南大學學報》,2009年第1期。
《當代社會學理論的社會空間轉向》,《江蘇社會科學》,2009年第1期。
——《社會學》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第5期全文轉載。
——《光明日報》(理論版)2009年4月21日論點摘編。
《社會資本與社區建設》,《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
——《新華文摘》,2008年第22期全文轉載;
《底層生態和秩序建構:基於農民工問題的實證研究》,《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8年第5期。
——《社會學》人大複印資料2009年第2期全文轉載。
《非政府組織與現代社區建設:理論與實踐》,《發展研究》,2008年第12期。
《改革開發30年與中國農民工》,《學習月刊》,2008年12期。
《國家調整農民工政策的過程分析:理論判斷與政策思路》,《理論與改革》,2008年第5期。
《論發展的可能性與條件:以政府為行動主體的社區建設走向》,《探索與爭鳴》,2008年第12期。
《農民工、身體與社會:理論爭辯與經驗研究》,《學習與實踐》,2008年第4期。
《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市場排斥與邊緣化研究》,《天府新論》,2008年第4期。
《我國農村社區公共文化的缺失與重建》,《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08年第4期。
《農民工融入城市的困境:共有的空間何以可能》,《中州學刊》2008年第3期。
——《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8年第9期論點摘要。
《從社會排斥視角解讀農民工:一個分析框架及其運用》,《學術交流》2008年第5期。
《重新認識農民工:弱者的行動邏輯和生存策略》,《社會科學輯刊》2008年第3期。
——《社會學文摘》人大複印資料2008年第4期轉載
參加國家、省部級課題:
主持《國外社會建設理論比較研究》,《社區與社區發展的理論與實踐》子課題(主持),200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編號:05&ZD037)。
主持《國家調整農民工政策的社會影響評估研究:一項農民工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問題的研究》,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課題(項目編號:07CSH019)。
主持《作為一項社會重建工程:面向行動的現代社區建設》,2009年度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項目(項目編號:NCET-10-0789)。
主持《全球化背景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與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研究》(李建華教授主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社會思潮的有效性評估》子課題(主持),2007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項目編號:07AZX007)。
主持《制度博弈與發展困境:弱勢群體共享社會發展成果問題的社會學研究》,2007年中南大學科學研究基金。
參與《鞏固和發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研究》,2009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第1參與者)(項目編號:09)
參與《中國城市居民居住空間階層化研究》,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第1參與者)(項目編號:07JA840017)。
參與《南京市企業文化現狀與發展研究》,2004年“中共南京市委宣傳部2004年社會科學研究課題”。
參與《南京市誠信狀況及其誠信體系建設的研究報告》,2004年南京科技局招標課題。
主持《社會排斥語境下的城市空間實踐》,2005年江蘇省高等學校研究生創新計劃項目。
參與《江蘇誠信狀況調查及其體系建構》,2004年“江蘇省“十一五”規劃前期課題”。
1.《社會、主體性與秩序:農民工研究的空間轉向》(獨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2.《現代社會心理學名著菁華》(譯著,參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7年版。
3.“中南大學社會學文叢·和諧中國系列”大型系列叢書(主編),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
4.《理解社會:社會空間、主體性與秩序》,2007年獲得“十二屆湖南省優秀社科學術著作”立項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