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草千字文
隋代僧人智永傳世代表作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體,是隋代僧人智永徠傳世代表作,也是中國書法史上的留傳千古名跡。傳智永曾寫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間,江東諸寺各施一本。現傳世的有墨跡、刻本兩種。
真草千字文
徠《真草千字文》,北宋時宣和內府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流傳下來的《真草千字文》墨跡只斷爛了開首兩行,其他都尚稱完好;至於缺的部分,也已根據關中本補全。所謂“關中本”,是宋朝大觀三年時薛嗣昌根據長安崔氏所藏真跡,於大觀已丑(公元1109年)摹刻上石,又稱為「陜西本」,原刻石今日尚存西安碑林,據說「頗極精工,無復遺恨」,可說是善本,但感覺和墨跡相比稍差一些。在清順治年間,吳氏子弟,宜興收藏家吳洪裕於“國變時”置其家藏於不顧,惟獨隨身帶了《富春山居圖》和《智永法師千字文真跡》逃難。
《真草千字文》是他晚年以當時的識字課《千文字》為內容,用真,草兩體寫成四言文章,便於初學者誦讀,識字。這類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興嗣所撰千字文流傳最廣,名人書寫而傳世者很多。從書史發展來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規範作用超過了傳為東漢蔡邕書《熹平石經》的影響。
《真草千字文》法度謹嚴,一筆不茍,其草書則各字分立,運筆精熟,飄逸之中猶存古意,其書溫潤秀勁兼而有之。宋米芾《海岳名言》評曰:“智永臨集千文,秀潤圓勁,八面具備”。又如蘇軾所評:“精能之至,返造疏淡。”此書代表了隋代南書的溫雅之風,繼承並總結了“二王”正草兩體的結體、草法,從體法上確立了它的範本作用。
智永,陳、隋間僧人,名法極,姓王,會稽人,善書法,尤工草書。為王羲之七世孫,王羲之第五子徽之之後。山陰(今浙江紹興)永欣寺僧,人稱“永禪師”。常居永興寺閣,臨池學書。閉門習書三十年。初從蕭子云學書法,后以先祖王羲之為宗,在永欣寺閣上潛心研習了30年,所退廢筆頭滿五大竹簏,埋之成冢,謂之“退筆冢”。智永成為聲名卓著的書法家。至使求墨寶者絡繹不絕,踏破門檻,不得不用鐵皮裹上,後來,這故事變成了一個典故,叫“鐵門限”。智永妙傳家法,精力過人,隋唐間工書者鮮不臨學。年百歲乃終。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書法高足。
明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說他學鍾繇《宣示表》,“每用筆必曲折其筆,宛轉迴向,沉著收束,所謂當其下筆欲透紙背者”。他所寫的《千字文》清何紹基說:“筆筆從空中來,從空中住,雖屋漏痕,猶不足以喻之”。我們細讀他的墨跡《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筆上藏頭護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韻律的意趣。董、何之說可謂精確、具體、恰當。
《啟功真草千字文》是由中國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於1974年臨摹智永傳世代表作《真草千字文》的書法作品。啟功先生的書法以行書居多,楷書少一些,草書則存世極少。他用兩種字體書寫的《真草千字文》更是世間罕見。作品筆筆用心,字字求精,被藏家沈益華先生悉心保存四十餘年,仍墨香四溢光澤如新,實屬不易。
這部書法作品真草對照,楷法謹嚴,草法規範,是學習者了解漢字的演變規律、釐清真行草三種書體之間的關係、臨摹和學習書法的最佳範本。全篇章法通透,布局灑脫,即保留了智永禪師筆法嫻熟、墨韻流暢的特點,又體現了啟功先生剛柔並濟、濃淡相宜的風格,是目前見到的唯一一部啟功先生用兩種書體書寫的千字文,彌足珍貴。
這本字帖沈益華先生已經收藏了四十多年了。他決定把啟功的這件珍品公之於眾,於2015年由北京師範大學音像出版社正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