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唐伯平的結果 展開
- 鹽城市政協副主席
- 安徽省書法家協會會員
- 鹽城師範學院濕地學院院長
唐伯平
鹽城市政協副主席
唐伯平,男,1964年4月出生。理學博士,生物學博士后,江蘇省鹽城師範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兼職教授。籍貫:江蘇省阜寧縣。中國民主同盟盟員,政協鹽城市常務委員會委員,民盟鹽城市委員會主委,民盟鹽城師院總支委員會常務副主委。江蘇省高校教師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動物學會理事。鹽城師範學院社會主義學院校務委員會委員。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主任。江蘇省重點建設學科“動物學”學科首席學科帶頭人。現任鹽城市政協副主席。
1981年9月在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學習;
1985年8月至1987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生物系動物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
1994年7月至1997年10月華東師範大學進修;
1997年9月至2000年7月南京師範大學動物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學習;
2006年9月至11月參加第十期全省黨外縣處級領導幹部培訓班;
2014年3月至5月參加江蘇省委黨校第七期縣處級中青年幹部培訓班;
2015年5月至6月參加江蘇省社會主義學院第五期多黨合作理論進修班。
1987年8月鹽城師範專科學校生物系教師(1988年11月助教,1990年6月講師);
1991年2月鹽城師範專科學校生物系教師,實驗室主任(1995年7月副教授);
1999年7月鹽城師範學院生地系教師(2001年8月教授);
2003年7月鹽城師範學院生物系教師(2004年12月民盟鹽城市委副主委);
2005年5月任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副主任;
2006年10月任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主任(2008年1月至2017年1月任鹽城市政協副秘書長,兼職,不駐會;
2010年1月民盟鹽城師範學院總支部主委;
2010年5月二級教授);
2012年7月任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主任、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
2014年8月任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生命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2015年8月任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2016年江蘇省教學名師);
2016年12月任鹽城師範學院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江蘇省鹽土生物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主任兼海洋與生物工程學院副院長,民盟鹽城市委主委。
2017年2月當選鹽城市政協副主席。
市五屆、六屆、七屆政協常務委員,市八屆政協委員。
2016年12月19日,中國民主同盟鹽城市第八次代表大會在市行政中心隆重召開,產生了13位同志組成的民盟鹽城市第八屆委員會,唐伯平當選為主任委員。
2017年2月18日下午,政協鹽城市八屆一次會議閉幕,唐伯平當選為鹽城市政協副主席。
2022年2月25日下午,政協鹽城市九屆一次會議閉幕,唐伯平當選新一屆鹽城市政協副主席。
在學校組織的青年教師會講比賽中,獲教學一等獎(理科組第一名)。作為動物學課程組組長,所建設的動物學課程,在2003年江蘇省高等學校優秀課程評比中,榮獲省級二類優秀課程(第一完成人)。
目前已經主持完成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正在主持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研究,項目名稱為“沙蟹科、猴面蟹科及胸孔亞派的系統學研究”(編號30570218),正在參與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的研究,項目名稱為“現生六足類動物高級階元系統演化與分類地位的研究”(編號30130040)。目前為止,還先後主持完成了三項省級科研項目,並作為主要參加者(第三完成人)參與完成了一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
在研究內容上主要從事絨螯蟹分子系統學的研究和陸生等足目的分類研究。
在絨螯蟹的分子系統學研究中,首次測出蟹類5.8S 核糖體DNA和核糖體內轉錄間隔區(ITS)的鹼基序列。在蟹類系統學研究中使用內轉錄間隔區(ITS)DNA序列,並結合線粒體基因序列作為分析手段,構建蟹類的進化譜系,解決了一直在國際上有爭議的日本絨螯蟹、中華絨螯蟹、狹顎絨螯蟹、直額絨螯蟹以及台灣絨螯蟹和合浦絨螯蟹的分類地位及其屬間關係問題。第一次提出日本絨螯蟹、中華絨螯蟹和合浦絨螯蟹為同一個種的不同亞種的新觀點,用分子的方法肯定了新絨螯蟹屬的有效性,並對平絨螯蟹屬的有效性持明確的否定態度。一百多年來,對於中國大陸還有沒有直額絨螯蟹,以及它的種名的有效性都是一個懸而未決定問題,通過對在廣東獲得的標本的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的研究,明確提出了該種種名是有效的觀點。在蟹類發育研究中,完成了絨螯蟹觸角的發育形態學研究,並同時發現了觸角上的ULH,並論證了它可作為蟹類分類的一個鑒別特徵。這些研究成果為蟹類資源的利用和保護以及蟹類品種的改良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糾正了國際上一百多年來,3種絨螯蟹種名的拼寫錯誤。
在蟹類研究中的成果被中科院甲殼類專家劉瑞玉院士(中科院海洋研究所,青島 266071)評價為“在國際學術爭鳴中,應得到讚許,質量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中科院蟹類專家戴愛雲研究員(中科院動物研究所,北京 100081)評價為“與國外同類學術論文相比,可與國際水平並列”。目前,其蟹類研究的部分成果已經發表在國際分子系統學最重要的學術期刊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分子系統學和進化》)上,其SCI影響因子2004年為4.25。中國《科學時報》於2004年1月8日在《前沿》版作了題為《我國科學家為大閘蟹書寫“家譜”》的頭條專題報道。同時科學網和新華報業網也做了相關報道。
在陸生等足目的研究中,目前已發表新種9個,其中報道的生於海拔3,100m的新種Ligidium jiuzhai 是目前國際上發現的陸生等足目種類中海拔分佈最高的種。對新種Koreoniscus huaguoshanensis的報道,使Koreoniscus屬不再是單種屬。對卷甲蟲交替轉向行為(turn alternation)的研究,用實驗的方法首次闡明了該動物這種行為的形成機制。已同日本、韓國、紐西蘭、澳大利亞、加拿大、英國、美國、法國和德國等國的學者建立了學術聯繫。發表於Crustaceana雜誌上的論文,是我國國內目前該領域中第一篇SCI論文。
在實驗室建設方面,領銜申報的江蘇省灘塗生物資源與環境保護重點建設實驗室,已經獲得教育廳的批准,並且在江蘇省教育廳組織的專家答辯中,獲全省同類高校第一名。作為實驗室的負值人籌劃和組建的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是鹽城師範學院歷史上第一個省級重點實驗室。
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先後被所在學校授予三好研究生,科技之星和優秀畢業研究生;在1999江蘇省首屆研究生科技論壇中,獲優秀論文二等獎;在2000江蘇省第二屆大學生創造成果展上,獲一等獎;1997年被江蘇省教育委員會授予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幹教師;2003年被評為鹽城市優秀科技工作者;2004年被評為江蘇省優秀科技工作者、鹽城市新長征突擊手標兵、鹽城市十大傑出青年。2002年被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委員會授予全國優秀盟員。
Li Z.X., B.P. Tang*, H.M. Zhang. Investigation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 antimicrobial in aquaculture, malachite green and hemocyanin from Mud Crab Scyllaparamamosain.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15, 135: 669–675.
Liu Q.N., D.D. Bian, S.H. Jiang, Z.X. Li, B.M. Ge, F.J. Xuan, L. Yang, C.F. Li, D.Z. Zhang, C.L. Zhou, B.P. Tang*. The complete mitochondrial genome of the red flour beetle, Triboliumcastaneum(Coleoptera: Tenebrionidae). Mitochondrial DNA, 2014, 8: 1–3.
Tang B.P., D.Z. Zhang, B.M. Ge, H.B. Zhang.Studies on Sustainable Utilization of Biological Resources from Coastal wetland in China.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2013, 58: 2270–2275.
Tang B.P., K.Y. Zhou, D.X. Song, G. Yang and A.Y. Dai. Molecular systematics of the asian mitten crabs, genus Eriocheir(Crustacea: Brachyura). Molecular Phylogenetics and Evolution, 2003, 29: 309–316.
Tang B.P., K.Y. Zhou, D.X. Song, G.Yang, A.Y. Dai. Molecular and morphological phylogenetics of mitten crabs, Genus Eriocheir(Crustacea: Brachyura). 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forum on post-genome technologies. 2004, 329.
Tang B.P., K.Y. Zhou, D.X. Song, L.Q. Cheng. Study on Size variation of rDNA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 1 in 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Decapoda, Grapsidae). Journal of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2003, 3: 61–68.
Tang B.P., K.Y. Zhou, D.X. Song.A neotype of Eriocheir recta(Crustacea, Decapoda). Acta Zootaxonomica Sinica, 2004, 29: 255–259.
Tang B.P., Y.Q. Wang, D.Z. Zhang, H.M. Zhang. Fluorescence properties and conformational stability of the hemocyanin from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japonica sinensis (Decapoda, Grapsidae). Journal of Molecular Structure, 2009, 920: 454–458.
Tang B.P., Y.Q. Wang, H.M. Zhang, Z. Zhang.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benzidine and the hemocyanin from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 (Decapoda, Grapsidae). 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 Spectroscopy, 2009, 73: 676–681.
Tang, B.P., Q. Wang, L.Q. Chen, S.L. Yang. Features of an intersex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Decapoda, Brachyura). Crustaceana, 2005, 78: 371-377.
Yang S.L., B.P. Tang*.A new species of PortunusWeber, 1795 (Decapoda, Brachyura, Portunidae) from China. Crustaceana, 2006, 79: 691–697.
Yang S.L., B.P. Tang*. A new species of Tritodynamia(Crustacea: Decapoda: Brachyua: Pinnotheridae) from the Bohai sea, China, with a key to the genus Tritodynamia ortmann, 1894. Crustaceana, 2005, 78: 781–786.
Yang S.L., B.P. Tang*. Description of the male of Asthenognathus hexagonum Rathbun, 1909 (Decapoda, Pinnotheridae). Crustaceana, 2008, 81: 595–600.
Yang S.L., H.L. Chen, B.P. Tang*. On two new species of CatoptrusA. Milne-Edwards, 1870 (Decapoda, Brachyura, Portunidae) from China. Crustaceana, 2006, 79: 835–842.
Zhang D.Z., G. Ding, B.M. Ge, H.B. Zhang, B.P. Tang *, H.Y. Sun. Structure and Variable Numbers of Tandem Repeats (VNTRs) of the Mitochondrial Control Region in Mitten Crab Eriocheir(Crustacean: Brachyura).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2011, 38: 4935–4940.
Zhang D.Z., G. Ding, B.M. Ge, H.B. Zhang, B.P. Tang*. Development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icrosatellite loci of Oratosquilla oratoria(Crustacea: Squillidae). 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ource, 2012, 4: 147–150.
Zhang D.Z., G. Ding, B.M. Ge, H.B. Zhang, B.P. Tang*.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mantis shrimp ( Oratosquilla oratoria) revealed by mitochondrial DNA sequences. Russian Journal of Genetics, 2012, 48: 1232–1238.
Zhang D.Z., G. Ding, B.M. Ge, H.B. Zhang,C.L.Zhou, B.P. Tang*.The redivision of geographic population and genetic structure of Eriocheirin the West-Pacific Ocean. Gene, 2012, 503: 126–130.
Zhang D.Z., G. Ding, H.B. Zhang, B.P. Tang*. Isol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10 microsatellite markers in Helice tientsinensis(Brachyura: Varunidae). Conservation Genetics Resource, 2009, 1: 1–3.
Zhang D.Z., G. Ding, H.B. Zhang, B.P. Tang*.Molecular Authentication of the Fashionable Dainty 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based on Mitochondrial DNA Bar Coding. European Food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09, 230: 173–178.
Zhang H.M., B.P. Tang*, Y.Q. Wang, D.Z. Zhang, H.B. Zhang. Studies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iprofloxacin and the hemocyanin from chinese mitten crab 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 Analytical Letters, 2011, 44: 2094–2106.
唐伯平,陳立僑。甲殼動物分子系統發生學研究概述。自然科學與博物館研究, 2008,4:1-19.
唐伯平,楊思諒,陳立僑,江洪波,成永旭。中華絨螯蟹( Eriocheir japonica sinensis)及其他方蟹觸角節的發育研究。甲殼動物學論文集,第四集。科學出版社, 2003, 400-404.
唐伯平,周開亞,宋大祥。關於三種絨螯蟹種名的釐正。動物分類學報, 2002, 27: 875–876.
唐伯平主編。江蘇灘塗生物資源及其保護。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1–203.
唐伯平主編。江蘇沿海灘塗資源及其發展戰略研究。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 2010, 1–246.
張代臻,丁鴿,周婷婷,楊文娟,李佳,彭旭,唐伯平*.黃海海域口蝦蛄種群的遺傳多樣性研究。動物學雜誌, 2013, 48: 232–240.
張代臻,唐伯平*,張華彬。中華絨螯蟹不同組織中基因組DNA含量比較。水產科學, 2009, 2: 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