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道場山何山

游道場山何山

《游道場山何山》是北宋詩人蘇軾的一首作品。詩詞描寫了蘇軾夜遊道場山何山一方面是蘇軾的水月境界,另一方面,晚上遊覽欣賞美景,珍惜人生美好時光的精神。蘇軾的詩歌中水月交輝,是他最愛的境界,也給了蘇軾人生的啟示。

作品賞析


道場山】。在浙江湖州境內,南朝梁時如訥禪師築庵于山,遂得名。宋蘇軾《游道場山何山》詩:“道場山頂何山麓,上徹雲峰下幽谷。”王文誥輯註:“﹝查注﹞《釋氏稽古略》:梁乾化二年,湖州道場山,如訥禪師卓庵於山,乘虎遊行。”宋王十朋《游卧龍山遂用舊韻》:“徧插茱萸憶兄弟,更添北望道場山。”明邢昉《太白山人》詩:“太白之峰安可攀,遠遊未厭辭人間。苕花如雪傷頽顏,千秋突兀道場山。”典【白漫漫】一大片白色。明無名氏《宮詞》曲:“登樓倚闌看暮景,白漫漫天闊雲平。”《紅樓夢》第十三回:“只這四十九日,寧國府街上一條白漫漫人來人往,花簇簇官去官來。”《再生緣》第二十回:“紅艷艷,桃李爭春迎旭日;白漫漫,梨花開傍粉牆邊。”瞿秋白《赤都心史》五:“天天是凄清慘淡的天色,一片白漫漫的青影,到底使人煩悶。”典【翠雲鬟】1.指婦人的美髮。唐杜牧《山石榴》詩:“一朵佳人玉釵上,祇疑燒卻翠雲鬟。”2.喻指翠色的山巒。宋蘇軾《游道場山何山》詩:“出山回望翠雲鬟,碧瓦朱欄縹緲間。”

創作背景


熙寧五年(1072)冬作於湖州。這首詩描述遊覽道場山何山的見聞感受,抒發欲辭官歸隱而不得的惆悵。詩的構思布局有獨到之處:開篇四句先總寫兩座山,以下生動細緻地刻畫道場山的湖水、山勢、松風、溪流,還描繪了山寺中的流泉清池、階前桂樹,更設想是“山僧不放山泉出”,幻想是“月里仙人親手植”。又用“出山”二句寫回望所見,搖蕩人情,不厭其詳。而對何山,只緬懷高人山中攻讀。不復模山范水,帶筆點染,意盡即止。全篇散體單行,有自在流行之妙。詩純用唐人轉韻格,四句一轉韻,平仄韻交錯,音節宛轉多姿。

作者簡介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鐵冠道人。北宋著名文學家、政治家。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與辛棄疾並稱“蘇辛”。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宋四家”之一。
嘉祐二年(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累官至端明殿學士兼翰林院侍讀學士,禮部尚書。南宋理學方熾時,加贈謚號文忠,復追贈太師。在王安石變法期間,蘇軾雖贊同政治應該改革,但反對操之過急的政策及王安石任用的後任呂惠卿,因此招來新黨爪牙李定橫加陷害;後來又因蘇軾反對“盡廢新法”,受到司馬光為首的舊黨斥退,終生當不了宰相。由於蘇軾在新舊黨爭中兩邊不討好導致仕途失意,被侍妾王朝雲戲稱為“一肚皮不合時宜”。在元祐更化中一度官至尚書;紹聖年間因新黨的章惇為相,又加貶謫至儋州海南島)。
元年七月二十八日(1101年8月24日),蘇軾遇赦北歸時病卒於常州(今蘇州),時年65歲。次年,其子蘇過遵囑將蘇軾靈柩運至郟城縣安葬。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謚“文忠”。
蘇軾在散文、詩、詞、賦均有成就,且善書法和繪畫,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枯木怪石圖卷》等。宋人王宗稷收其作品,編有《蘇文忠公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