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里特

李里特

李里特 男,1948.5.3---2013.5.27,陝西人。中共黨員。教授(博士生導師)。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生院留學。曾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農業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農學會副會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員,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委員,北京農業工程學會理事長,美國農業工程學會會員。主講過《食品加工工藝學》、《食品物性學》等多門課程。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教授


基本信息

性別
出生日期1948年5月3日
逝世日期2013年5月27日
籍貫陝西
民族
學歷/學位研究生/博士
職稱教授

學習工作經歷

李里特
李里特
1981年西北農業大學畢業后被國家教委選為出國研究生;1982年赴日本北海道大學研究生院農畜產加工工程專業留學;
1988年2月獲博士學位,之後在日本山崎麵包公司中央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年底歸國在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食品工程系加工工藝教研室任教。
曾任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等職;
1994年任教授,被任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副校長、副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
1995年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副書記、博士生導師;
1997年來任九屆、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
中國農業大學原副校長、副書記,食品工程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2013年5月27日在北京協和醫院逝世,享年65歲。

現任職務

(社會兼職等)
中國農學會 副會長;
中國農業專家諮詢團 副主任委員;
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召集人;
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 副主任;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 副理事長;
國際大豆加工利用學術會議 常務理事;
中國農業工程學會 副理事長;
中國糧油學會 常務理事;
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常務理事;
北京農業工程學會 理事長;
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大豆食品分會 主任等。
量子高科(中國)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獨立董事
主要研究方向
農產品貯藏加工工程、食品工程(包括生物技術發酵工程)新技術、和穀類食品加工科學和技術研究領域。李里特主講過《食品加工工藝學》、《食品物性學》等課程。曾任教研室主任、食品工程系主任等職,1994年升任教授和原北京農業工程大學副校長、副書記、學術委員會主任;1995~2003年任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副書記。學術兼職主要有:中國農學會副會長、中國農業專家諮詢團副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食品科學與工程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副主任、中國食品科技學會副理事長、國際大豆加工和利用學術大會常務理事等。在農產品貯藏加工和食品工程領域的科研方面主持完成了多項重大研究。“利用自然冷源果蔬保鮮技術研究”,1993年在河北省建成貯量1200噸的大型利用自然冷源果蔬貯藏庫。該研究把當時世界關注的利用自然冷源果蔬貯藏技術研究推到新的高峰。鑒定認為:“本項目的技術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是國內外利用自然節能技術和果蔬保鮮技術的重大突破”。目前主持的研究主要有十五國家863項目:“極耐高溫木聚糖酶和海藻糖磷酸化酶的研究和應用”;十五攻關課題:“寡糖新產品開發應用中木寡糖新產品開發”等。1993年獲北京市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同年被評為北京市優秀教師。在工程技術領域研究獲得一系列成果,1995年獲聯合國大學UNUWA大獎。2001年獲教育部自然科學2等獎。2002年獲山東省科學技術2等獎。另外還獲有北京發明協會優秀髮明獎等。作為第一發明人取得6項國家專利。在國內外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20餘篇,其中SCI、EI收錄論文20餘篇,在國外發表學術講演十數次。著作有:《食品物性學》(被教育部審定為研究生教學用書,農業出版社)、《焙烤食品工藝學》(大學教材,輕工出版社)、《食品原料學》(面向21世紀大學課程教材,農業出版社)、《糧油貯藏加工工藝學》(面向21世紀大學課程教材,農業出版社)等,主編著作有《糧食加工新技術》(2000輕工出版社)、《功能性大豆食品》(2002輕工出版社)、《大豆加工與利用》(2003化工出版社)等

主要學術論著

自然發酵對大米理化性質的影響及其米粉凝膠機理研究
嗜熱真菌耐熱木聚糖酶對麵包品質的改善
糧食加工業的出路在於重視傳統主食品工業化
高壓靜電場和亞精胺處理對冬棗顏色變化的影響
高壓靜電場對蒸餾水蒸發的影響

主要科研項目

主要完成的研究成果:
主持完成或正在進行的項目有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國際合作基金4項、國家863高科技項目1項、“十五”攻關項目1項,其它基金項目3項等。
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利用自然冷資源果蔬保鮮機理研究”,1993年在河北省建成貯量1200噸的大型利用自然冷資源果蔬貯藏庫。鑒定意見指出:“本項目的技術研究…填補了國內外空白,是國內外利用自然節能技術和果蔬保鮮技術的重大突破,為解決我國北方果蔬產地的低成本、高效貯藏保鮮做出了重大貢獻”。
在酶法利用玉米芯製取低聚木糖的研究領域取得突破,2001年在我國實現工業化生產,通過教育部組織專家鑒定。
另外,作為第一發明人獲國家發明專利6項, 另有2項專利正在申請中。
正進行的科學研究項目:
目前主持的研究主要有十五國家863項目:“極耐高溫木聚糖酶和海藻糖磷酸化酶的研究和應用”;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電磁場誘導外源多胺調控果實褐變機理及應用基礎研究”和“電場下水分移動機理及其節能幹燥應用研究”;
十五攻關課題:“寡糖新產品開發應用中木寡糖新產品開發”和“利用自然冷源果蔬保鮮技術開發與推廣”等;國際合作項目有:“傳統大豆製品開發研究”;“離子功能水的發生條件、殺菌機理及應用基礎研究”,“傳統米粉製品的工業化技術研究”,“食品的電磁處理加工技術開發”,“大豆蛋白凝膠與可降解生物材料研究”,“農產品的規格化標準化以及流通研究”等。

主要活動


--記在北京工商大學講座
節水農業是我國農業發展的必由之路——以色列節水農業發展的啟示
12月5日,中國食物與營養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教育部食品科學與營養教育指導委員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李里特教授受邀來到我校阜成路校區,為師生作了題為《食品營養與安全》的精彩講座。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院長田媛及食品科學與工程的部分老師參加了講座。李里特教授通過豐富多彩的幻燈片展示,對食品安全問題的由來以及食品安全的意義進行了闡述;並以食品添加劑、有機食品、綠色食品和純天然食品為例詳細講解了飲食科學與安全;最後對食品安全性、食物的行政法規等食品安全研究課題進行了講解與展望。
講座現場座無虛席。在場同學踴躍提問,李教授以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紮實的專業知識一一作出解答。本次講座使同學們對食品領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激發了食品專業的同學對食品科學的探索精神。

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


11月26日,教育部組織以方智遠院士為首的專家委員會對我校李里特教授主持的“電生功能水的製備及在食品和農業上的應用研究”進行了成果鑒定。鑒定委員會專家對該項研究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自1994年起,我校李里特教授帶領其研究組率先在我國進行了電生功能水的製備及在食品和農業上的應用研究,且在食品領域、果蔬保鮮及病害防治領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尤其是首創性地將電生功能水應用於降解果蔬產品中的農藥殘留,防治果蔬大棚的黃瓜霜霉病葡萄炭疽病以及大田中的小麥條鏽病等,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成果,已使我國的農藥綠色革命”領先於世界先進水平。
課題組在通過大量的理論分析、實驗研究和實踐應用的基礎上,闡明了電生功能水殺滅食品及農業中病源微生物及其芽孢、降解果蔬產品中的農藥、防治植物病害的機理,開發了我國首台電生功能水發生裝置,且其核心技術獲得了國家的發明專利(ZL 96244992.X)。
李里特教授發現的電生功能水替代農藥的應用前景非常廣闊。目前,全世界植物病害防治任務越來越重,農藥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農藥用量越用越重,農藥種類越用越多。李里特教授的研究成果可大幅度替代農藥直至完全替代農藥,這對於維護生態環境、保障人類健康具有重大意義。由於電生功能水使用后完全還原為普通水,成本低、無殘留,從而可徹底實現無公害農業種植生產,這一研究在世界範圍亦屬空白。
據測算,電生功能水的生產成本僅9.64元/噸,而常用農藥的價格在2-6萬元/噸左右,稀釋成殺菌濃度時也摺合100元/噸以上。我國每年施用約2.5萬噸殺菌劑,按20元/公斤殺菌劑計算,若50%施用綠色農藥——電生功能水代替,每年就可以節約2.5億元的農藥開支,還不包括計算由於保護環境和保護人類健康所產生的潛在的巨大社會經濟效益。該項目研究成果通過10年的推廣使用,在北京和天津等地區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鑒定會由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王超主持,我校校長助理龔元石教授、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院長羅雲波教授等出席了會議並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