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皮膚腫瘤

皮膚良性腫瘤的總稱

良性皮膚腫瘤是來源於皮膚的一類良性腫瘤的總稱。其來源有鱗狀上皮、毛囊/皮脂腺/汗腺、真皮結締組織、血管、神經以及皮下脂肪組織,還有一些是先天發育異常的錯構瘤。良性腫瘤生長緩慢,境界清楚,分化好,無異型性。皮膚良性腫瘤的腫瘤繁多,十分常見,這類腫瘤不發生轉移,不易惡變,一般不影響健康。

就診科室


● 皮膚性病科

發病原因


● 病因及發病機制因疾病的不同而各異。
1.細胞痣
又稱色素痣、痣細胞痣、黑素細胞痣、痣。本病屬於發育畸形,黑素細胞在由神經嵴到表皮的移動過程中,由於偶然異常,造成黑素細胞的局部聚集而成。
是在出生時或嬰兒期發生的先天性良性腫瘤,主要有新生血管組成。也稱嬰兒血管瘤。臨床上分為三型即鮮紅斑痣草莓狀血管瘤(又稱毛細血管瘤、草莓狀痣)、海綿狀血管瘤
為皮膚損傷后,結締組織過度增生和透明變性而引起的良性皮膚腫瘤。患者多具有瘢痕體質和家族傾向,發病與皮膚損傷有關,但多數自行發生。瘢痕疙瘩是皮膚損傷癒合過程中,膠原合成代謝機能失去正常的約束控制,持續處於亢進狀態,以致膠原纖維過度增生的結果,又稱為結締組織增生症。
本病是一種皮膚老化現象,多見於40歲以上或年齡更大的老年人,年齡越大,發病越多。它與日光照曬有密切關係,與遺傳也有一定關係。

臨床癥狀


● 良性皮膚腫瘤包括細胞痣、先天性血管瘤(鮮紅斑痣、毛細血管瘤、海綿狀血管瘤)、瘢痕疙瘩、脂溢性角化病等。

細胞痣

● 皮損呈斑疹、丘疹、結節,疣狀或乳頭狀,多為圓形,一般直徑小於6毫米。
● 常對稱分佈,界限清楚,邊緣規則,色澤均勻。數目多少不等,單個、數個甚至數十個,有些損害處可有1根至數根短而粗的黑毛。
● 因色素含量不同可呈棕色、褐色、藍黑色、黑色或正常膚色、淡黃色、暗紅色等。
● 日晒可增加暴露部位色素痣的數量。

先天性血管瘤

● 鮮紅斑痣
● ● 皮損為單個或多個暗紅色或青紅色斑片,邊緣不整,不高出皮面,壓之易褪色。
● ● 頭頸部多見、常在出生時出現,可隨人體長大而增大。
● ● 枕部及額部或鼻樑部等中位者,多可自行消退,單側或較大或廣泛的病損常終生持續存在。
● 毛細血管瘤
● ● 皮損1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壓之易褪色。
● ● 好發於頭頸部,通常出生后數周內出現,數月內增大,生長迅速,甚至可達數厘米。大多在1歲以內長至最大限度,以後可自行退化,數年內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 海綿狀血管瘤
● ● 皮損在原有毛細血管瘤處發生或位於皮下,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結節狀或分葉狀,多呈淡紫或紫藍色。
● ● 可高出皮面,邊界不清,質軟而有彈性,擠壓后可縮小,表面皮膚正常或與腫瘤粘連而萎縮。
● ● 出生時或生后不久發生,好發於頭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

瘢痕疙瘩

● 好發於胸骨區、肩部、面部、頸部、耳部等處。
● 皮損初為小而堅硬的丘疹,逐漸超出原損傷部位,呈蟹足狀向外伸展。
● 皮損常多發,大小不等。
● 表面光滑發亮,色紅而有觸痛。
● 靜止期皮損顏色變淡,質地堅硬,無自覺癥狀。
● 繼發於燒傷、燙傷者,可形成大面積瘢痕,影響受累肢體功能。

脂溢性角化病

● 好發於頭皮、面部、軀幹、上肢、手背等部位。
● 皮損為淡褐色至黑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頭瘤狀。
● 隨年齡而增大,且數目增多,直徑1毫米~l厘米,或數厘米,境界清楚,表面呈乳頭瘤樣,有油膩性痂,痂容易刮除。
● 可以單發,但通常多發,多無自覺癥狀,偶有癢感。

檢查方法


1.細胞痣組織病理檢查
組織病理學檢查可見表皮角化過度,可伴角化不全,顆粒層增厚,棘層肥厚,乳頭瘤樣增生,並可見基底層黑素增多。
2.先天性血管瘤組織病理檢查
(1)鮮紅斑痣:組織病理顯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擴張的毛細血管及成熟的內皮細胞,但無內皮細胞增生。
(2)毛細血管瘤:可見增生的毛細血管及大而多層的內皮細胞,在某些明顯增生區域內,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後發生纖維化
(3)海綿狀血管瘤:見廣泛擴張的壁薄、大而不規則的血管腔,似靜脈竇,內皮細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纖維性厚壁。
3.瘢痕疙瘩組織病理檢查
病變位於真皮,無包膜,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成纖維細胞呈結節狀增生,基質黏液樣,伴血管增生,細胞成分較少的區域間質膠原化明顯,甚至透明樣變。
4.脂溢性角化病組織病理檢查
主要特點是基底樣細胞增生,伴不同程度的鱗狀細胞分化。其他還有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常伴色素增加。

體格檢查

● 通過各型良性皮膚腫瘤的體征及特異性表現判斷疾病的類型。

組織病理學檢查

● 通過樣本活檢,用於確診和了解病情,查看腫瘤細胞病理性質及形態等。
以上檢查不一定都做,醫生會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選擇適合患者檢查,當然還有可能做一些其他的檢查,患者一定要積極配合醫生。

臨床診斷


● 一般情況下,根據病人的體格檢查、組織病理學檢查的結果,就可以診斷良性皮膚腫瘤。

體格檢查

● 細胞痣臨床表現為皮損呈斑疹、丘疹、結節,疣狀或乳頭狀,多為圓形,一般直徑<6毫米。
● 鮮紅斑痣皮損為單個或多個暗紅色或青紅色斑片。
● 毛細血管瘤皮損為1個或數個鮮紅色、柔軟、分葉狀腫瘤。
● 海綿狀血管瘤在原有毛細血管瘤處發生或位於皮下,呈圓形或不規則形,結節狀或分葉狀,多呈淡紫或紫藍色。
● 瘢痕疙瘩皮損初為小而堅硬的丘疹,逐漸超出原損傷部位,呈蟹足狀向外伸展。
● 脂溢性角化病皮損為淡褐色斑疹或扁平丘疹,表面光滑或略呈乳頭瘤狀。

組織病理學檢查

● 細胞痣:交界痣痣細胞巢位於真表皮交界處,有痣細胞巢,表皮基本正常。皮內痣的痣細胞呈巢狀或索條狀,位於真皮不同深度,與表皮之間隔以正常真皮組織。複合痣於表皮和真皮內,含有交界痣與皮內痣兩種成分。
● 鮮紅斑痣:可有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擴張的毛細血管及成熟的內皮細胞,但無內皮細胞增生。
● 毛細血管瘤:可見增生的毛細血管及大而多層的內皮細胞,在某些明顯增生區域內,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後發生纖維化。
● 海綿狀血管瘤:見廣泛擴張的壁薄、大而不規則的血管腔,似靜脈竇,內皮細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纖維性厚壁。
● 瘢痕疙瘩:病變位於真皮,無包膜,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可見纖維細胞呈結節狀增生,基質黏液樣,伴血管增生,細胞成分較少的區域間質膠原化明顯,甚至透明樣變。
● 脂溢性角化病:可有基底樣細胞增生,伴不同程度的鱗狀細胞分化,伴有角化過度、棘層肥厚和乳頭瘤樣增生、色素增加等。

鑒別診斷


扁平疣、光線性角化病等疾病也可能會出現皮膚疣狀結節、角化等癥狀,容易與良性皮膚腫瘤混淆。
● 如果出現上述類似的癥狀,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請醫生進行檢查和診斷。

治療方法


● 針對不同類型的良性腫瘤需要採取對應的治療方法,目前主要有手術切除、激光治療、冷凍治療、光動力治療等。
細胞痣
● 一般無需治療。
● 如皮損增長迅速或出現破潰等病變,應及時手術切除,皮損較大,切除后需植皮。
二氧化碳激光等治療適用於皮損較小且淺表的患者。
● 治療要徹底,否則殘留痣細胞易複發。
先天性血管瘤
● 鮮紅斑痣可試用特定波長的激光治療,但目前治療較困難。
● 毛細血管瘤應先等待其自然消退,或選用特定波長的激光治療,對生長較快的血管瘤,可試用放射或冷凍治療。
● 海綿狀血管瘤治療同毛細血管瘤,必要時也可手術切除。
瘢痕疙瘩
● 局部封閉:皮損內可注射復方倍他米松注射液或曲安西龍混懸液或潑尼松龍混懸液。
● X線照射:切除瘢痕疙瘩后局部淺層X線照射,早期損害可直接X線照射。
● 外用藥:糖皮質激素、維A酸霜以緩解癥狀。
● 目前治療困難,部分患者可複發。
脂溢性角化病
● 一般無需治療。
● 如需美容可使用二氧化碳激光、液氮冷凍、鉺激光、刮術或手術切除等改善癥狀。

疾病危害


● 一般不發生轉移、不易惡變,但可引起多種皮膚損害,可對患者造成心理負擔,需要及時處理。

疾病預后


● 良性皮膚腫瘤一般預后良好。

預防措施


● 避免外傷導致的皮膚損傷,如擦傷、割傷等。
● 損傷癒合過程中定期檢查,及時控制瘢痕異常增生。
● 避免過度日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