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海法師
中國台灣籍法師
慧海法師,1974年入逢甲大學參加普覺社(全名普覺佛學社),以此因緣聽聞佛法,並得以親近懺雲法師,李炳南老居士等諸大善知識,乃發心以“振興聖教,正法重現”為己任。自此既深入經藏,精勤不輟。1979年凈土專宗研究所畢業,於鳳山蓮社依煮雲老和尚披剃,又至台中南普陀佛學院跟隨廣化律師學習,深受器重,並委以培育僧才的重責大任。法師早年既對佛門各個宗派多所涉獵,舉凡禪,凈,律,密,俱舍,華嚴,法華,天台,皆有領會,無不通達,兼以個性幽默風趣,讓聆教者受到莫大法益,其生動活潑的演講方式,突破了一般人士對佛學講座刻板的印象。將修行落實於生活的演講內容,更啟發了蒙昧迷茫的心靈。法師身受高等教育,又深契佛理,講經時往往以科技知識印證經典教義,能夠近取譬喻,而不離第一義諦,深入淺出而融合時代脈動,因此廣受知識青年的歡迎,爭相邀請蒞校演講,如台大,清大,師大,交大等二十多所極負盛名之大專院校,皆蒙其普施法雨。又如美國哈佛,英國牛津,劍橋,乃至中國大陸的北大,復旦等知名學府,風聞師於禪學頗有悟境,凡有開示皆一針見血,直見本地風光,也曾數度起洽邀演講事宜。此種演講風格,可謂開風氣之先,所到之處,法緣殊勝,場場爆滿。1987年於台北中華體育館講演皈依儀軌及八關齋戒,為首次舉辦大型佛學講座,雖準備時間倉促,卻造成空前轟動,聽講人次近10萬人。初擊法鼓,即收振聾發聵之功。後於林口體育館敷演《達摩大師見性論》更締造20萬人次聽講之盛況,因而享有“弘法旋風”的美譽,亦曾多次應邀至,美,加,紐,澳,歐,日,新,馬,印尼等地弘法,法音遍及全球各洲。也曾應中國佛協,宗教局之請,至北京,上海,廈門等地演講,促進兩岸佛教文化的交流。法師主張“應當把聽經聞法列為一生一世最重要的功課”更改變了台灣佛教界的用功形態,使解行並重的理想得以普遍推廣。當今台灣戒壇多數戒子皆因聽聞其說法而發心出家。法師不但轉大法輪更積極破邪顯正,對於台灣宗教猶如當頭棒喝震醒眾生的顛倒夢想,凡有聞者莫不嘆稀有難得。弘法工作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更非一蹴可就的,為推動此項艱巨任務,法師長期以來,有系統的開課講說,透徹剖陳佛法要義,涵蓋內容既廣且深,所談經論不下數百,兼容並蓄而指歸凈土。是以廣受教內肯定,為百年來難得一見之弘法神才。1995年蒙明暘長老傳付曹洞宗48代,臨濟宗42代祖師位,兩岸佛教法脈相承引為美談。法師悲願深切常以“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的菩薩行自翊,為使法音宣流,傳之久遠,遂將開示實況,製作成錄音帶,影音光碟等,或結集成冊,嘉惠有緣。目前出版之有聲法寶,計百餘種,共百萬套。文字著作數十種,每種皆刊行超過數百萬冊。種類之多,數量之廣,品質之精,迄今無人能出其右。雖被公然為中生代之佛教界領袖,法師仍一本平淡,平實,平凡,平常之風骨,在利生濟世的菩提道上,奮勇邁進。誠如其所言,將生命發揮在最有意義的地方,成就無量的慈悲喜舍。
論佛家本體
(術語)諸法之根本自體也,對於應身而謂真身為本體。大日經七曰:‘一身與二身,乃至無量身,同入本體。’梵網古迹上本曰:‘化歸本體,言還至也。
諦,梵語satya,巴利語sacca,審實不虛之義。即指苦、集、滅、道四種正確無誤之真理。此四者皆真實不虛,故稱四諦、四真諦;又此四者為聖者所知見,故稱四聖諦。四諦大體上乃佛教用以解釋宇宙現象的‘十二緣起說’之歸納,為原始佛教教義之大綱,乃釋尊最初之說法。四諦依次稱為苦聖諦、苦集聖諦、苦滅聖諦、苦滅道聖諦,或苦聖諦、苦習諦、苦滅諦、苦滅道聖諦,或苦諦、苦集諦、苦盡諦、苦出要諦,或苦聖諦、集聖諦、真聖諦、道聖諦。其中,苦與集表示迷妄世界之果與因,而滅與道表示證悟世界之果與因;即世間有漏之果為苦諦,世間有漏之因為集諦,出世無漏之果為滅諦,出世無漏之因為道諦。
梵語dva^das/a^n%gaprati^tya-samutpa^da。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又作二六之緣、十二支緣起、十二因緣起、十二緣起、十二緣生、十二緣門、十二因生。即構成有情生存之十二條件(即十二有支)。
(一)阿含經所說根本佛教之基本教義,即:無明(梵avidya^ )、行(梵sam!ska^ra )、識(梵vijn~a^na )、名色(梵na^ma -ru^pa )、六處(梵s!ad! -a^yatana )、觸(梵spars/a )、受(梵vedana^ )、愛(梵tr!s!n!a^ )、取(梵upa^da^na )、有(梵bhava )、生(梵ja^ti )、老死(梵jara^ -maran!a )。據長阿含卷十大緣方便經載,緣痴有行,緣行有識,緣識有名色,緣名色有六入,緣六入有觸,緣觸有受,緣受有愛,緣愛有取,緣取有有,緣有有生,緣生有老、死、憂、悲、苦惱大患所集,是為此大苦陰緣。即此十二支中,各前者為後者生起之因,前者若滅,後者亦滅,故經中以(大一·六七上)‘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中略)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之語,說明其相依相待之關係。即一切事物皆具有相依性,皆由因、緣所成立,故說無常、苦、無我。
六波羅蜜也。舊稱波羅蜜,譯言度。新稱波羅蜜多,譯言到彼岸。度為度生死海之義,到彼岸為到涅盤岸之義,其意一也。其波羅蜜之行法有六種:一布施,二持戒,三忍辱,四精進,五禪定,六智慧也。仁王經上曰:‘六度四攝一切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