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燮和

光復會元老,近代資產階級政客

李燮和(1873年—1927年),字柱中,號鐵仙,漢族,安化藍田人(今漣源藍田街道),生於湖南省安化縣藍田鎮。光復會元老,近代資產階級政客。

1900年,李燮和到長沙求學,得識黃興、劉揆一等人,自此走上革命道路。20世紀初,正是資產階級革命團體風起雲湧的時代,李燮和首先加入了黃興為首的華興會,並約集同志者創建了一個“黃漢會”,作為華興會的外圍組織。“黃漢會”意即反對滿清,恢復黃帝和漢族的榮耀。李燮和參與了華興會的一系列反清活動,曾與譚人鳳等策劃在湖南寶慶(今邵陽)一帶組織起義,共和告成之後,李燮和功成隱退。

1927年農曆八月病逝,終年54歲。

人物生平


起義事敗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為縣學生員。次年,就學長沙求實書院,為首組織黃漢會,準備反清。三十年,他任寶慶中學堂教員,與譚人鳳等謀划寶慶起義,事敗,亡走長沙。
李燮和頭像
李燮和頭像
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春,李燮和任安化駐省城師範學堂教員,再謀長沙起義。湖南巡撫龐鴻書偵知,密令按察使張鶴齡捕李燮和,張故泄密,李燮和出走至上海。隨又東渡日本,與孫中山、黃興會晤,加入同盟會。是年冬,李燮和回國至江寧,謀刺兩江總督端方不遂,間道去上海。因偵捕緊急,復又去香港。次年春,經新加坡至爪哇寶三壠。八月,至榜甲檳港,任華民夜校教員,發起華民成立會館,創設華民學校,建立同盟會分部30餘處。后潮、黃、惠、欽、廉、鎮南關、河口起義,而南洋一隅,供餉以巨萬計,賴李燮和之力。
宣統二年(1910年),光復會總部在東京成立,李燮和任南部執行委員,代總部行事,一時稱南部為革命黨根基。是年十二月十二日,孫中山在檳榔嶼召集黃興、趙聲胡漢民會商廣州起義,會前,黃興書勸李燮和去共商。會後,李躬親力行、籌集餉銀達三萬餘元,並與陳方度等回廣州參加起義。

任命司令

1912年元月12日,李燮和被任命為光復軍北伐總司令,即發表通電誓師。正當新率大軍進發煙台時,清帝退位,遂留止南京。4月,南京留守黃興任命李燮和為長江水師總司令,未幾辭去。袁世凱授以長江水師總稽查,亦堅辭不就,毅然歸里。同年11月,李燮和與黃興、龍璋聯合僑商曾慶連等發起創辦中華汽船有限公司,招股200萬元,訂造商輪6艘,營業於湘漢航線。此外又與于右任等發起組織中華和平會附辦國民厚生銀行,專為振興實業及農業、工、商貸款。

最後調停

1913年3月,宋教仁被刺,李燮和以調停南北、免除兵端自任,經滬、寧至北京寓居。
1915年8月,袁世凱陰謀稱帝,李燮和在楊度邀約下列名發起“籌安會”。次年6月,袁世凱死,李退隱家園,不再問政治。
1923年,攜眷去爪哇榜甲,翌年,隻身返歸故里。
1927年農曆八月病逝,終年54歲。

軼事典故


遭遇排擠

李燮和軍裝照
李燮和軍裝照
李燮和領導光復閘北地區的同時,上海南城方面的陳其美,在商團武裝的配合下,率領主要由大學生組織的中國敢死團及會黨人士,前往攻打江南製造局。在多名敢死隊員受傷撤退後,陳其美以《民立報》記者身份掏出炸彈煽動敢死隊員繼續進攻,被製造局守軍當場俘獲。李燮和統率軍警、商團以及主要由學生和會黨成員組織的敢死隊,經過10多個小時的苦戰,於11月4日上午九時成功佔領江南製造局,解救了被扣押捆綁的陳其美。
上海光復中功勞最大也最有實力的光復會領導人、“上海臨時總司令”李燮和,自然是出任最高軍政長官的第一人選。但是,一場政權角逐的結果,卻是同盟會的陳其美當上滬軍都督。據陳其美表叔、同盟會員楊譜笙介紹,“當時多數人推舉都督的對象是李英石。起義前大家原有‘誰先入咸陽誰尊王’(指劉項故事)的想法,而李燮和首先光復吳淞、閘北,因此又多矚目李燮和。如果沒有李燮和插一腳,就可能推英石當都督。”
1911年11月7日,《民立報》刊登《陳其美就職通告》,並且在《滬軍都督府人員名單》中報道說:“中華民國軍政府滬軍都督陳其美(字英士,湖州人),參謀李燮和、陳漢卿、鈕永建、章梓、李顯謨、王熙普、葉惠鈞、黃膺白、俞鳳韶、楊兆金、沈翔雲。”
1911年4月,李燮和從爪哇島歸國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起義失敗后,李燮和輾轉逃亡香港上海,后返回湖南看望母親,卻發現其母已經於一年前去世。
由於受通緝追捕,李燮和匆匆逃往湖北隱藏在漢口租界區。作為一名遭受通緝的革命黨首領,他在漢口期間很有可能秘密聯絡了正在醞釀籌備武裝起義的共進會和文學社的革命黨人,卻完全沒有可能與時任清軍第二十一混成協協統的黎元洪直接接觸。
李燮和為了避免光復會同盟會之間的武裝衝突,主動選擇退出上海城區,到東北郊縣的吳淞地區另行組織軍政分府。在李燮和的光復軍已經被排擠出上海城區的11月11日,《民立報》公開刊登了黃興從漢陽前線寫給湖南同鄉李燮和的祝賀信:“滬事竟告成功,雄才佩甚。湘省兵餉,絡繹赴援,各省賢士,亦連袂來鄂。謀臣猛士,際會風雲,北虜萬無生理。”
1912年3月10日,已經宣告辭職的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在批複光復軍總司令李燮和遞交的辭呈時,高度評價了他的革命貢獻:“該司令規劃東南,往來淞滬,朱家結士,翟義興軍,用張光復之旗,誓掃膻腥之穢。遂乃蚊騰滬瀆,鷹攫金陵,收龍盤虎踞之雄,作電掣風驅之勢。於是漢陽晴樹,無礙雲燒,岳墓南枝,頓教風定。厥功甚偉,其績尤多。”
孫中山肯定滬軍都督陳其美在辛亥革命期間的歷史功績,卻迴避李燮和作為光復上海第一人更加重要的革命貢獻,是他與黃興、陳其美等人於1913年挑起發動“二次革命”,並且失敗逃亡后的事情了。

功成身退

李燮和自解兵權的原因,一方面是以為革命已經成功,放鬆了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警惕;另一方面,也是感於當時兵多將雜,不少人擁兵自重,時局不安,人民群眾迫切希望裁兵安民。所以李燮和的辭職受到當時輿論界一片讚譽,《時報》、《民立報》都以《李燮和功成身退》、《李司令之高風亮德》為題,讚揚他功成不居,堪為那些追名逐利者的反光鏡。
臨時大總統孫中山也在李的辭呈上批示,肯定李燮和“規劃東南”、光復上海以及維護南京臨時政府的功績,讚揚他功成身退的行動,同時,對政府因為財政困難不能為辭職后的李燮和提供生活保障表示歉意。

軍中威望

李燮和雖辭軍職,但在軍中威望仍很高。
1912年4月,時任南京留守的黃興又任命他為長江水師總司令,經黃興再三懇留,李才應允此職,但李已決意退出軍界,在黃興辭去南京留守之前,李也辭去此職。此後,袁世凱也曾想授李為長江水師總稽查,被李以“抱病日久、氣體過虛”堅辭。
李燮和功成身退,將視點轉向實業和文教事業。就在1912年一年中,李先後和黃興、蔡元培等發起“拓殖協會”,和龍璋等聯絡僑商創辦“中華汽船有限公司”。李燮和麾下原有一支女子北伐隊,南北議和后,李以自己的名義向臨時教育部請款,將這支“娘子軍”改辦成女子學堂。

進行辦報

李還在上海創辦《東方日報》,延聘湘籍文人向構父任總編輯,著名新聞記者和評論家黃遠庸也為該報擔任過特約通訊員,雖因財務困難,辦而未久,仍給上海的文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誤名籌安

二次革命被鎮壓后,李燮和帶著家小居住於北京,幾年內默默無聞。但到1915年,在為袁世凱鼓吹帝制的籌安會發起人名單中,卻赫然列著李燮和的名字。一個當年堅決反袁的革命派將領,搖身一變而成擁袁帝制的幫凶,確實令世人震驚。
其實,李燮和本人也同樣震驚。據當時寄居李宅的譚篤余記述,在報上公布了籌安會名單的第三天,李燮和才知道此事。本來,李在二次革命之後便遠離政治漩渦,而熱心於幫助袁世凱復辟的楊度等人屢次來拉攏李燮和,拋出他的《君憲救國論》,徵求李的意見,李都不以為然,拒絕支持。楊度、孫毓筠等組織籌安會,想借用李的名望,一而再、再而三地勸誘,甚至逼迫李燮和加入,李最後只好說:“我退居已久,不問國事,諸君怎樣做,各請自便,我既不擁護,也不反對。”這樣,由楊度等人做主,列李燮和的大名於籌安會中,登報第三天,李才從譚篤余口中得知此事。但除了將楊度等人大罵幾聲以外,李也無可奈何,由此導致李燮和終身背上了“帝制犯”的穢名。
但是,查遍歷史資料,李燮和在此期間卻從未有過擁袁帝制的具體言論,也沒有參加籌安會的實際活動,在籌安會搜羅的《君憲問題文電彙編》中,各省擁護帝制的請願書幾乎都是楊度、孫毓筠等充當“介紹人”,李燮和始終無聲無跡。相反,李燮和做過一些營救反袁人士的事情。特別是章太炎在北京被袁世凱軟禁后,李燮和多次前往探望,並和錢玄同兩人一個出資,一個出力,為之上下奔走。原四川革命黨人尹昌衡被袁下獄,李更是上書責袁無信,冒險相救。
然而,列名籌安會在世人眼中畢竟是人生一大污垢,它給李燮和的晚年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況且在這件事情上,李本人也並未堅拒,在別人看來至少可以看作事後的默認。為此,他頗為自責,精神一直很抑鬱。袁世凱帝制失敗后,和李燮和過從較密的黃興、蔡鍔等革命派領袖都相繼謝世,李長期苦於心跡無所表白,最後率家人回到家鄉,徹底退出政壇,1927年7月病逝。李晚年曾自撰一聯,表達了對誤名籌安會一事的痛心和委屈:“北顧效三呼,渡河殺賊虛初願;南來欠一死,列簡蒙冤憤晚年。”

後世紀念


墓地

李燮和墓位於湖南省婁底市漣源市藍田辦事處集中村,修建於1927年。

故居

李燮和故居——李園是民國開國元勛李燮和故居,是一座老式大莊院,房間寬綽,后曾為國立師範學院校舍。現為漣源市委、市政府辦公地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