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玩具

兒童玩耍遊戲的器具

指民間專供兒童玩耍遊戲的器具。特指我國傳統的兒童玩具,如:風箏、面人、瓦狗、七巧板、九連環、魯班鎖等等。

簡介


民間玩具之七巧板
民間玩具之七巧板
早在漢代史料中,便記錄了馬騎、假面、偶人、泥車、瓦狗等玩具。唐宋時,陶瓷玩具已普及,還出現了絲綢製作的人形玩具;《東京夢華錄》、《都城 紀勝》、《夢梁錄》、《武林舊事》均提及玩具生產情況;李嵩蘇漢臣《貨郎圖》中,所繪玩具有幾十種。玩具按製作方法,可分:捏塑類,如面人、糖人、泥塑、料器等;削刻類,如東木、竹龍、空竹等;縫綴類,以織物、羽毛、皮毛、紙等為材料,用絲、線、釘、漿糊等縫綴粘連;編織類,用棕絲、麥秸、竹篾、玉米皮、樹皮編織。

具體釋例


民間玩具之風箏
民間玩具之風箏

風箏

最早的風箏並不是玩具,而是用于軍事、通訊上。唐代晚期,因為有人在風箏上加入了琴弦,風一吹,就發出像古箏那樣的聲音,於是就有了“風箏”的叫法。風箏是用細竹條作骨架,貼上鮮艷的紙或絲綢,再畫上畫。到了宋代,清明節放風箏就成為一種我們喜愛的活動。

香包

古時候,每當端午節,家裡的長輩用棉布、絲綢等材料製成香包,在裡面填上帶香味的藥材,戴在小孩子 的胸前或掛在床頭,可以除病 求福。等過了端午節就把戴過 的香包扔掉,表示棄除疾病。所以你在路上看到別人扔的香 包,可千萬不能撿啊。

皮影戲

皮影戲是中國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中國西北部甘肅的隴東皮影主要分佈於平涼慶陽各縣,較為集中的為東臨陝西、寧夏的三角地帶。隴東皮影戲大約在明清(14世紀-19世紀)時就已經十分流行,皮影造型俊俏大方,外輪廓挺拔概括;鐫刻精細流暢。隴東皮影製作選用年輕、毛色黑的公牛皮,這種牛皮厚薄適中,質堅而柔韌,青中透明。牛皮刮乾淨、晾至凈亮透明時即可製作。先將樣稿輕畫在牛皮上,然後用各種型號的刀具或刻或鑿。之後用透明水色著色,顏色一般不調和,故而純正絢麗、對比強烈。刻鑿、著色完畢后“出水”即熨平,這是其中最關鍵也是最難的一關。出水后再晾乾,裝訂組合即可上台表演。

空竹

空竹又叫“抖嗡”,是一種著名的民間玩具。用兩根小竹棍拴線,纏在木軸上抖動,空竹高速旋轉而發出聲音,早在明末,北京的空竹就成為春季的玩具了,人們在衚衕里、院落中抖響空竹,悠揚悅耳的聲響便在北京城內此起彼伏。

布老虎

布老虎是一種古代就已在中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工藝品,它又是很好的兒童玩具、室內擺設、饋贈禮品及個人收藏品。它品種繁多,流傳廣泛,是一種極具鄉土氣息的民間工藝品。在中國人心裡,老虎是驅邪避災、平安吉祥的象徵,而且還能保護財富。它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因此至今一直受到人們的廣泛喜愛。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期間,民間盛行給兒童做布老虎,或者用雄黃在兒童的額頭畫虎臉,寓意健康、強壯、勇敢。布老虎的形式多種多樣,有單頭虎、雙頭虎、四頭虎、子母虎、情侶虎、布老虎枕頭、套虎等。布老虎是我國傳統的民間藝術,在我國民間廣為流傳。布老虎的存在源於民間百姓對虎的崇拜。

掛虎與大座獅

掛虎、大座獅是民間用來辟邪的掛飾,用泥土和紙漿製成,有黑白、彩色兩種,線條的變化很多,色彩的對比強。一些考古學家認為,掛虎從戲中的面具變化而來,後來被農民掛於門上,用以迎新驅鬼。

泥叫叫

泥叫叫是一種可以吹的哨子,它五顏六色,外表塗上油后,又黑又亮又好看,適宜兒童玩耍。泥叫叫有很多種,如:鳥哨、魚哨、豬哨等。
貴州黃平泥哨

陶響球

陶響球是一種重要原始樂器,也是最早的聲音玩具。出土的陶響球都是陶質的球形,中間是空的,裡面裝有彈子或沙粒,搖動時嘩嘩作響。

九連環

起源於古代民間,在清代,婦女兒童都喜歡玩九連環。九連環被國外認為是人類發明的最巧妙的玩具之一,其奧妙是開解方法的巧妙和複雜。

撥浪鼓

撥浪鼓本來是一種古樂器,後來失去奏樂的作用,成為兒童的玩具。撥浪鼓是一面小鼓,依*繫於兩側的小球擊鼓發聲。各個地區的撥浪鼓形狀不一,有長如腰鼓的,也有扁似大鼓的,還有四鼓疊加的,發聲時高高低低,響亮悅耳。

山西布藝玩具

打腰鼓
陀螺
不倒翁
彈弓
萬花筒
小雞窩(北京)
河北新城泥公雞
旋木娃娃(山東郯城)
刻花葫蘆(甘肅)
白釉彩繪陶貓(山西運城)
水斗(江蘇無錫)

其他相關


民間玩具之一:歲時節令玩具
民間歲時節令玩具
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幾千年來,農業一直是立國之本,所以對農時的節氣節令非常重視,它們貫穿於人們的生活之中,形成了相對固定的歲時節令民俗。在各種歲時民俗活動中,都少不了民間玩具的參與。現按時間順序排列一下:
春節:是一年一度中最為熱鬧的節日,各種民間玩具在過年前近一個月時間就開始銷售。春節廟會是民間玩具最為集中的熱賣之地。在北京傳統廟會上,常見的傳統玩具有近百種,如風車、花燈、空竹、陀螺、削木玩具、風箏泥塑、紙花、益智玩具等等。
二月二:河南人祖廟會賣「泥泥狗」各類泥玩具。
立春:民間有春雞(多為布制和泥哨)、春牛(捏泥玩具)。
清明:放風箏。寒食節(原是在清明前的一、二日。後來,民間將它與掃墓祭祀的清明 節合二為一。):北方有麵塑「寒燕」。
端午節(五月初五):各種香包。
七夕:七月七「乞巧節」,宋代都城賣「摩合羅」等泥玩具。
七月十五:北方黃河流域普遍有送「面羊」習俗。
八月十五:中秋節,民間使用月餅模和巧果模製作月餅和點心。
北京和南京有泥塑「兔兒爺」和「兔子王」等玩具。
十月至年底:開始準備年貨,包括各種玩具。
民間玩具之二:人生禮儀玩具
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各個階段都經歷了人生禮儀,甚至當人還未出生時,婦女們就開始了「乞子」活動。從出生到滿月、周歲,再到成人、戀愛和結婚、祝壽、葬禮,玩具藝術都伴隨著這一系列人生禮儀。
1、乞子活動:由希望生子的婦女到當地的娘娘廟等神廟燒香祭拜,並買回象徵子嗣的「大阿哥」或「泥泥狗」一類的泥玩具。
2、生子和滿月:這是人生重要的開始階段,當孩子出生時,親友們都將送來賀禮,祖母和姥姥更是忙碌,這些禮品中最多的就是孩子的日用品和玩具,如童衣、童鞋,布老虎、童枕等。
3、周歲: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時刻,中國民間從南到北都有「抓周」習俗,讓孩子自己任意抓取身邊擺放的物品,其中不乏小兒玩具。
4、成長禮: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可玩的玩具很多,甚至用來鎮宅拴魂的石獅子都成了孩子的玩具。羊拐、布娃娃、布口袋、翻花、連環玩具、陶模等等都是孩子離不開的玩物。有的地方在孩子長到12歲時,舉行成丁禮,以示孩子已經長大成人。
5、結婚:新婚夫婦在結婚當天會受贈大量禮品,心急的親友會送來小孩用的物品和玩具,以表達對新人「早生貴子」的祝願。其中的布猴和布虎是最常見的;一對雌雄布猴的作用是男女婚配的暗示。其他如麵塑面花)等更是少不了的裝飾。
6、喪葬:早在史前時代的原始墓葬中,已有用玩具陪葬的習俗。後來演變為葬禮上,人們送來麵塑(北方)和紙紮人,這是為「喜喪」之家準備的東西,山西至今仍有為壽終之人在棺材中放置紙泥製作的「壽星公、壽星母」偶人的習俗。如果某人是暴斃而亡,則要請戲班演皮影戲為其招魂。
7、人的一生,孩提時代是使用玩具的主要時期,玩具也主要是為孩子們製作的,但這些出自成人之手的玩具,也陪伴了成人和老人。
民間玩具之三:日常生活遊戲娛樂玩具
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孩子們的生活,玩具無處不在。遊戲活動是展現玩具的作用和風采之處。各地均盛行的體育活動如來源於古代的蹴鞠 —— 足球、踢毽、跳繩,還有小孩子玩的「過家家」(一種模仿成人生產和勞動的遊戲,由孩子們扮演不同角色)、「騎竹馬」(以竹竿為馬,騎於胯下的小兒遊戲,成語「青梅竹馬」即形容兩小無猜的友情)、「乞巧節」(每年七夕是傳統的「女兒節」,小女孩要拜月,聽大人講述「牛郎織女」的故事,乞求自己能像織女一樣的手巧)、「丟手絹」、玩「嘎拉哈」(即「羊拐」—— 羊關節骨)、「跳皮筋」、「拼七巧板」、「玩打仗」(小男孩模仿戰鬥的集體遊戲,小兵器是這種遊戲的主要道具)、跳格子(也叫跳房子)、盪鞦韆、打尜子(兩頭削尖的小木棒用來敲打玩)、玻璃球、玩泥巴、捉知了、摔皮卡(廢紙疊成的三角或四角形的卡片)、摸瞎(一人蒙上眼睛捉其他玩伴)、掏螃蟹、捉蜻蜓、游泳等等都是民間玩具使用的場合。
日常的家居生活也是玩具陳設之地,人們從廟會上買來的各種玩具擺放在家中——泥塑和陶瓷神像、大阿哥、栓來的娃娃都被供奉在正廳之位。牆上貼著年畫《陞官圖》,老人們還在玩著古老的「水滸葉子戲」 (以水滸人物作裝飾圖案的紙牌遊戲)和連環玩具,這一切彷彿是一首悠然自得的田園牧歌。
汪立三鋼琴作品《民間玩具》
為中國作曲家汪立三於20世紀80年代所創作的一首鋼琴獨奏作品。
民間玩具
民間玩具
民間玩具
民間玩具
巧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