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獸神舞

十二獸神舞

20世紀40年代之前這裡一直流傳著集祭祀、歌舞、娛樂為一體的“十二獸神舞”,是當地彝族以祭拜母虎神為主要內容的原始祭祀活動。山神廟外眾多男女青年載歌載舞,共同歡慶以母虎神為首的紀日“十二獸”神的降臨,氣氛熱烈歡樂。廟內由年長女巫師為首,率群巫舉行以虎為首紀日的“十二獸神”舞。

簡介


十二獸神舞
十二獸神舞
20世紀40年代之前一直流傳於南澗彝族自治縣哀牢山茶馬古道上的古村虎街中的彝族“十二獸神舞”是一項集祭祀、歌舞、娛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又是當地彝族古老的虎圖騰崇拜中,以祭拜母虎神為主要內容的原始祭祀活動。
彝族民間傳統的“十二獸”舞又叫“母虎舞”,彝家人自稱“羅嫫捏姿”。它是千百年來一直流傳在烏蒙山廣大彝族地區的一項集祭祀、歌舞、娛樂為一體的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活動,又是彝族古老的虎圖騰崇拜中,以祭拜母虎神為主要內容的原始祭祀活動。在楚雄彝族自治州西部,距離彝州首府楚雄150公里之遙的樹苴鄉依七么彝家山寨
每年正月的第一個屬虎日,寨子里都要舉行隆重的祭母虎神儀式,熱熱鬧鬧地歡度一年一度的母虎神祭祀節。彝家人把這一天視為歲首,認為是母虎神降福於人,祈求平安的好日子。祭祀母虎神的道場一般設在寨子周圍人員相對集中的場壩上,祭母虎儀式須由寨子里一位德高望重的畢摩祭司來主持。每逢節日,寨子里的男女老少就會身著節日的盛裝,喜氣洋洋。他們在畢摩祭司的帶領下,要從深山老林里把母虎神請回家來,然後殺牲燒香虔誠跪拜。

相關傳說


相傳在很久很久以前,自認為是虎子虎孫的彝家人,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大山深處,由於母虎不在身邊,總是感到孤獨寂寞,缺乏安全感,整天擔驚受怕。後來是一位名叫“賈瓦”的彝族畢摩,帶領彝家眾人從深山老林里請回了母虎神。
由於老虎是獸中之王,其它十一獸看見母神跟人回來了,它們也就紛紛尾隨老虎回到人間。為了讓彝家人過上好日子,賈瓦畢摩就指令以虎為首的十二獸神,輪流值日管護人間。從那以後,彝人就過上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十二獸神也就成了彝人家園的保護神。

文化底蘊


母虎舞又叫“十二獸舞”,彝家人自稱“羅嫫捏姿”,早於公虎舞,流傳於雲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寶華鎮虎街村。
母虎舞又叫“十二獸舞”,彝家人自稱“羅嫫捏姿”,早於公虎舞,流傳於雲南省大理州南澗彝族自治縣寶華鎮虎街村。
著名民族學家劉堯漢先生在《南澗縣十二獸歷和〈母虎日曆碑〉散記》中記載,虎街是“母虎日曆碑”的發源地,是中國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驛站和古鎮之一。
南澗哀牢山及其鄰近地區的彝族,習慣用十二獸紀日、紀歲。山中散布許多市集,這些集市多用紀日十二獸中的某一獸作為固定的名稱,如虎街、牛街、羊街、馬街。虎街是南澗寶華鎮西南的一個小山村,是當年茶馬古道的重要路段。“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由於是用川、滇的茶葉與西藏的馬匹、藥材交易,以馬幫運輸,故稱“茶馬古道”。據當地人介紹,村子已有數百年歷史,這裡有保存完好的古道和百年房屋建築。目前,茶馬古道虎街村的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有的村民做些小生意,生活平靜而安適。村裡逢十二屬虎、猴日為街期,進行物資交易,故名虎街。當地方言稱虎為貓,又名貓街。
流傳於南澗縣哀牢山茶馬古道古村虎街彝族村寨的十二獸神舞,具有濃郁的原始生活氣息和自然情趣。從紀日十二獸之首是虎,而且是母虎,代表母虎的巫師必須是女巫,反映出紀日十二獸曆法起源於原始母系氏族社會,舞蹈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十二獸神曆法起源於原始時代的狩獵,畜牧、農耕生產以及在此基礎上產生的圖騰崇拜。
“茶馬古道”是雲南、四川與西藏之間的古代貿易通道,虎街在南澗寶華鎮西南,這個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古鎮,曾是滇藏茶馬古道的一個重要路段,運輸雲南普洱茶的馬幫途經這裡,奔保山大理怒江、麗江和迪慶等地,再到四川的甘孜及西藏的昌都察隅、波密、林芝、拉薩,最後進入尼泊爾、不丹、印度、阿富汗等地。這裡有保存完好的古道和百年房屋建築。目前,虎街的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生產,有的村民做些小生意,生活平靜而安逸。
十二獸神舞以藝術的眼光去審視,它是一種表演形式,是當地彝族民間一種異常古老的祭祀面具舞蹈,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娛樂價值。用文化的觀念去分析,它是一種特殊的民俗文化,是人們精神生活的產物,屬於社會意識形態範疇。
當前,南澗彝族自治縣跳菜藝術團的文藝工作者正在深入虎街及其附近的彝族村社悉心研究,在挖掘、收集、整理加工的基礎上,遵循“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的方針,運用傳統彝族舞蹈語彙,將拂去覆蓋在“十二獸神舞”上塵土,使這顆失傳半個多世紀,鑲嵌在哀牢山中茶馬古道上的文化珍珠,重新綻放出璀璨的藝術光芒。讓具有濃郁原始生活氣息的原生態舞蹈“十二獸神舞”與南澗跳菜系列舞蹈交相輝映,成為南澗原生態歌舞的又一精品節目。
南澗跳菜藝術團目前正深入虎街及其附近的彝族村社收集和整理,準備創作出新的“十二獸神舞”,使這顆鑲嵌在茶馬古道上的文化珍珠,重新綻放出璀璨的藝術光芒。

其藝術特色


充滿野趣的彝族十二獸神舞
充滿野趣的彝族十二獸神舞
哀牢山區的山神廟很多,但以位於南澗縣虎街的這座廟最大,能容二、三十人,虎街山神廟最突出的特點是繪有紀日十二獸壁畫。此廟正壁中央上端繪有以紅土為底版的一個黑色大虎頭(象徵土主南王細奴羅)。虎頭左下側起首依次虎、兔、穿山甲(學名龍鯉)、蛇、馬、羊;右下側起始繪猴、雞、鼠、牛;這紀日十二獸的粗線條全身輪廓像,每獸的大小隻與上端的虎頭大約相等。
平日,該廟周圍各彝村某家的六畜若生病,就自行在該畜屬日(馬日、羊日牛日等)前往祭祀。每隔三年的首月,即虎月的第一個虎日,遠近彝族村寨聯合舉行大祭,隆重祭祀母虎神。是日,各村巫師群集在虎街的山神廟內。白天由年長巫師(不拘男女)主祭。將所祭羊頭割下投入龕前火塘內燒烤后剝取額骨表面顯現出象彝文羊字“(十)”裂紋,便顯示母虎神將於當晚降臨。
當天夜晚,率領群巫(六——十二)人舉行以虎為首紀日“十二獸”神的舞蹈。舞蹈氣氛莊嚴肅穆。參加舞蹈的男女巫師,按傳統需要十二人,即一人代表一個獸神。到20世紀40年代,擅長於十二獸神舞的巫師已經很少,且多因為年老,力不勝任,只有兩三人長於此舞技,只好由一般巫師參加表演。且按照傳統規定,率領以虎為首的紀日十二獸神舞的巫師,必須是女巫,否則就是對為首母虎神的不尊敬。
舞蹈開始,男女巫師列為一行,各持一柄扇形羊皮鼓,為首女巫師帶虎頭面具,緊跟她後面的一個男巫師則腰插虎尾。在巫隊一側由一男巫師手持葫蘆笙,當為首女巫師擊鼓率隊起舞時,笙樂吹奏虎嘯聲,巫師們各自頭帶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鼠、牛等生肖的面具,按所帶面具表演自己屬相的動作,踏著笙樂節拍舞蹈。
十二獸”神舞的主要情節,是由為首女巫師帶頭表演仿效十二獸的聲音和動作,象徵十二獸神的降臨。舞蹈中特色較為突出的是蛇舞和穿山甲舞,而最突出則是虎舞。穿山甲舞和蛇舞無聲音。巫師用全身蠕動的舞姿,表演蛇爬行時的形態。對穿山甲則表現它誘食螞蟻時,全身捲縮,甲殼敞開,待螞蟻齊驅其甲殼內吮吸汗垢,它便伸直全身,甲殼閉合,群蟻便夾死在甲殼間;然後,它又捲曲全身,待甲殼復開,便抖動全身,於是死螞蟻紛紛落地,它就伸舌舔食起來。巫師就用舞蹈語彙體現穿山甲捕食螞蟻這全過程的體態活動特點來顯示它的降臨。對於猴則重點表現它爬樹摘野果吃的動作特點。
在十二獸神舞蹈中,以表演虎神降臨並以猛虎撲馬、牛、羊、豬、狗的動態和虎嘯聲最費勁也最精彩,虎神降臨剎那,直聽為首女巫師一聲長嘯,並騰空跳躍而至以顯示母虎神的威風。其他男女巫師表演被虎追撲的各種獸驚慌奔跑的狀貌,母虎表演捕撲各種動物的動作,其他被捕撲的動物,各自表演奔逃躲藏的動作。神舞的虎嘯聲一起,其他的六畜禽獸的各種聲音跟著呼叫起來,舞蹈動作開始表演其他動物倉皇奔逃,十二獸神的聲音演奏出濃郁的生活樂章,動作跳躍出神奇的舞蹈。
舉行祖祭大典時,在葫蘆瓢凸面繪製虎頭懸掛與大門楣上,表示這家人是虎的子孫正在祭祖先。當晚由兩個巫師舉行祭祖舞蹈,男巫師吹奏葫蘆笙樂,彝族巫師認為,祭山神廟和祭祖演奏葫蘆笙的葫蘆本身就象徵著虎,從葫蘆笙發出的聲音,也就是山神和彝族祖先發出的聲音……
彝族“十二獸”歌舞共分為十六段,除展示農耕動作之外,還有歌唱十二獸的各種曲調唱腔和對母虎神的禱祝之詞,舞蹈動作複雜多變,一般人很難掌握,現只有極少數人掌握“十二獸”舞的跳法。彝寨里74歲高齡的魯世藩老畢摩是當地彝人中唯一會跳“十二獸”舞的傳承人。這種在彝族民間流傳了幾千年的原始祭祀歌舞,只在極少數個別彝族地區傳承,現在面臨著失傳的危險,若不進行及時搶救,以後將會從民間永遠地消失。值得慶幸的是,楚雄彝族自治州委、州政府,近年來加強了對民族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措施,彝族“十二獸”舞現已被楚雄州委、州政府列為楚雄民族民間“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加以保護,彝族“十二獸”舞這一民族民間傳統文化瑰寶,一定會恢復展示它原始的藝術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