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山丹河的結果 展開

山丹河

河西走廊內陸河黑河的支流

山丹河,屬於內陸河黑河最東一條支流,古弱水的幹流上段。位於甘肅省張掖市境。上游名白石崖河,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流至山丹軍馬場徠稱馬營河,花寨子以下潛流地下,至山丹縣城南出露成泉,又匯流成山丹河並折向西北流,至張掖市甘州區北靖安鄉南端入黑河,全長175公里,支流有粗(霍)城河、童子壩河等。年徑流量0.86億立方/米,建有李橋和祁家店水庫,是山丹縣綠洲的主要水源。被稱之為是山丹人民的“母親河”。

名稱由來


山丹河,古稱弱水,《書·禹貢》“禹導弱水到合黎山,餘波泄流入流沙”。山丹城西北角曾有大禹導弱水碑。西魏時山丹縣曾名弱水縣。說明古代地理資料認為從山丹河源頭至合黎山直到居延海全稱弱水。但現代地理認為古甘州河(黑河幹流山丹河口以上)才是黑河(弱水下游)的正源,山丹河是黑河支流。
唐朝稱張掖河,《新唐書·地理志》載:“刪丹,中下。北渡張掖河,西北行,出合黎山峽口,傍河東堧,屈曲東北行千里……軍東北有居延海……。”這裡所說的刪丹城北的張掖河,即現代張掖城北的山丹河。
清順治十四年(1657年)《甘鎮志》:“刪丹河在山丹城西。源出祁連山,西流入張掖河,即弱水也。”說明,山丹河曾名刪丹河,刪丹為山丹舊縣名,故山丹河歷史上是以地名命名的河流。由於山丹縣境南宋蒙古佔領時改山丹,元置山丹州、明初改山丹衛、清(雍正二年(1724年))置山丹縣,因此,至少明代,山丹河之名已經使用了。

幹流概況


山丹河發源地冷龍嶺
山丹河發源地冷龍嶺
山丹河,古稱弱水。屬馬營河、霍城河、寺溝河和老軍諸小溝小河于山丹縣城東南2公里處匯流而成的間歇河,由東南向西北,過山丹縣城經清泉鎮的雙橋、清泉、北灣村入祁家店水庫,調節后經東樂鎮,入甘州區,在烏江鎮匯入黑河。上游的馬營河、霍城河源於祁連山冷龍嶺,是山丹河的主要水源區域,由此被稱之為是山丹人民的“母親河”。
白石崖河冷龍嶺山區一段
白石崖河冷龍嶺山區一段
馬營河源頭之一白石崖渠
馬營河源頭之一白石崖渠
一般以馬營河為正源。馬營河(分為白石崖渠、上三壩、暖泉渠等河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叫馬營河。
山丹河上游馬營河大馬營鄉一段
山丹河上游馬營河大馬營鄉一段
馬營河上游主流為白石崖河,發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山嶺陡峻,河床深切,植被較好。由白石溝、西溝、大東溝、中西岔溝支流組成。從摞頭向北至自舌口出山,主河道長22公里,流域面積156.4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43億立方米。
出山後流經大馬營灘,滲入地下,地面無徑流,至石泉村一帶,以泉水形式出露,匯成馬營河。北流經大馬營鄉、花寨鄉及山丹軍馬場,右納大黃山諸泉水,至高廟南1.5公里右納由西南來的霍城河,至李橋鄉李橋村入李橋水庫,年徑流量為0.63億立方米,流域面積為1143平方公里。自水庫往北流31公里,經陳戶鄉、位奇鎮,至焦化廠東南與右岸的寺溝河匯合,至山丹縣城以西折向西流,稱“山丹河”,入祁家店水庫。
自明代開始從白石崖口攔截冷龍嶺眾多泉流,自南向北建設引水工程:白石崖渠、上三壩、暖泉渠,直到山丹縣城清泉鎮,這一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叫馬營河。同時,冷龍嶺一帶其它泉流及灌區滲水也在大黃山、清泉鎮幾處出露為徑流流,再次匯入馬營河。
山丹河向西流,納入南草湖、西草湖之泉水,至東樂鎮原納童子壩河,1960年代以來,河水全部消耗於灌區,很少有餘水入山丹河,繼續西流,過西屯村、山羊堡,出境。山丹縣境內幹流全長36公里,流域面積2709.6平方公里,河床比降1/190左右。
在甘州區境內,上游水量全為山丹縣利用,滲水經山丹河河谷泉水溢出帶,即古城-山丹河橋之間的河谷內,長約25公里。泉水再次匯成徑流,繼續西流,至鹼灘鎮,注入二壩水庫,在太平堡原納入九龍江(原彙集洪水河、海潮壩河、小都麻河、大都麻河、馬蹄河、酥油口河、大於口河諸河而成),1960年代后,各河水量也都在灌區消耗。山丹河繼續西北流,經上秦鎮三閘鎮、烏江鎮、靖安鄉,於張掖城北15公里處靖安鄉南端匯入黑河。境內幹流長35公里,年徑流量0.121億立方米。
山丹河,自白石崖河源頭至河口,《張掖市志》記為160公里,《甘肅省志·地理志》記為175公里。山丹縣誌載:馬營河長153公里,其境內山丹河幹流長36公里,如加上甘州區幹流35公里,總長為224公里。《甘肅大辭典》記為128.7公里。
山丹河祁家店水庫庫區一段
山丹河祁家店水庫庫區一段
山徠丹河甘州區三閘鎮草原村一段
山徠丹河甘州區三閘鎮草原村一段
山丹河[河西走廊內陸河黑河的支流]
山丹河[河西走廊內陸河黑河的支流]

水文特徵


山丹河雖然有大量泉水補給,但地質原因的滲漏、農業灌溉消耗很大,在山丹縣境內基本無徑流。所以仍然是一條季節性間歇河,徑流基本靠季節性洪水補給。1981年祁家店水庫斷面實測徑流量0.1460億立米。甘州區二壩水庫年徑流量0.121億立方米。山丹河下游的年徑流量僅為李橋水庫向祁家店水庫的調劑水量、城區居民排出的生活污水和少量的暴雨洪水,年均徑流量約408萬立米左右,年平均流量0.13立米/秒。
據張掖市2014、2016、2017年度環境狀況公報,因生活污水的影響,山丹河水質屬劣Ⅴ類,為重度污染。主要污染物總磷超過Ⅳ類標準1.0倍,氨氮超過Ⅳ類標準1.2倍。主要污染區域為黑河與山丹河匯合處至靖安段和張掖糖廠周圍,主要污染源是河道上游排污水較多的化工、造紙、製糖等工業企業。

主要支流


霍城河(原東中渠,分白家壩、東山壩、達達壩、皇馬壩、王林壩、西山壩、紅岩壩、三壩、新開壩),發源於祁連山白石崖河西部山區,從后稍溝、明泉溝、大香溝、小香溝、紅泉溝、狼洞溝等山口流出,潛入地下,又從霍城南駝嶺山東西兩側和西山東南側的元圈子溢出。各壩獨立引水灌溉,夏季洪水、冬季閑水均投入霍城河。霍城河經過霍城鄉、李橋鄉至李橋水庫與馬營河匯流。
寺溝河,發源於大黃山北坡,包括三十六道溝全長20公里,於寺溝口出山,出山後向北流至新河,納入東南來之流水口、瓷窯口等小水向西北山丹縣清泉鎮與馬營河匯合。河床比降1/30-1/40。包括三十六道溝,流域面積12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1351億立方米,主要灌溉陳戶鄉和花寨鄉寺溝村耕地。由於大黃山產流有限,小溝小河水量不穩定,時有斷流。
大都麻河,內陸河,黑河支流。在民樂縣西部。源於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祁連山的野牛山,北流入民樂縣,經瓦房城水庫入河西走廊,再西北注山丹河。全長70多公里,山區河長21公里,流域面積320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87億立方米,主要靠山區降水和高山冰川,積雪融水補給。水庫以下河床乾涸,水流引入灌區,灌溉民樂西部農田。
民樂洪水河,內陸河,黑河水系山丹河支流,縱貫民樂縣境,源於祁連山龍孔大坂北坡,匯青羊嶺至卡登山之間的高山冰川,積雪融水和山區降水,北流入河西走廊,過雙樹寺水庫,西北流納海潮壩、大都麻河、小都麻河,再北流入山丹河。全長100多公里,山區河長26公里,流域面積578平方公里,是河流的補給區。年徑流總量1.24億立方米。水庫以下河道乾涸,水流引入灌區,灌溉民樂16.3萬畝農田。
童子壩河,內陸河,黑河支流。在民樂縣東南部。源於祁連山俄博嶺北坡,北流至扁都口出祁連山。上遊河谷古稱大都拔谷,是絲綢之路南道必經之要隘,有227國道通過。全長90多公里,流域面積700多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76億立方米,主要靠山區降水和冰雪融水補給,河水引入灌區,液溉民樂東部農田。因自然條件變化,下游早已成為乾涸,洪水也甚難下泄。
甘州大沙河,在甘州區三閘鎮境內,自南向北匯入山丹河趙陽堡水庫。
平易河,屬黑河水系山丹河支流,該山洪溝道發源於合黎山北麓,出山口以上由平易河、馬腰河、公叉河、南叉河、草溝、石落泉、沙棗泉、青崖子河等數條溝岔彙集而成,各溝道彙集后自北向南穿山而過至合黎山南麓出山,東出山口被稱為仁宗口。幹流平均高程1770米,平均比降17.7‰,總流域面積193平方公里,其中出山口以上流域面積155.3平方公里,出山口以下流域面積37.7平方公里。幹流溝道總長42公里,出山口以上長33.8公里,河槽寬度為60-200米;出山口以下長8.2公里,河床寬度30-300米不等。上游除少量森林植被外,中下游多為土石山,遇有暴雨或大雨水土流失嚴重。出山口以下河道末端注入山丹河,河段長約8.2公里,兩岸地形較平坦,地勢極開闊,由北向南傾斜,地面縱坡由12‰左右,遞減為3‰左右,該段河床寬度30-300米不等,切割深度0.5-5米不等,上段較順直,呈寬淺型,中下段彎曲成“S”型和窄深式箱型,局部分叉,溝床平均縱坡8‰左右,溝床縱坡較大,洪水來勢兇猛,兩岸地表植被稀疏,砂碎石土質疏鬆,右岸側向侵蝕極為強烈,導致平易河流域生態資源破壞極為嚴重。
黃水溝,南起金張掖大道北至火車站南側,與張火公路并行,向北流經蘭新鐵路,最後匯入山丹河,地面河道總長度約5公里。
東泉乾渠,南起張掖市交警支隊家屬區北側蘆葦池,一路向北經金盛苑小區、七九六社區、盛和名園、張家莊社、新張掖國際商貿城、有色司預製廠、山丹水泥廠、東泉村至火車站貨場,最後匯入山丹河,河道總長度約6公里。

治理開發


幹流水庫

山丹河[河西走廊內陸河黑河的支流]
山丹河[河西走廊內陸河黑河的支流]
李橋水庫,是馬營灌區主要水源調蓄工程,位於山丹河上游馬營河與霍城河交匯的李橋鄉上山灣村。流域控制面積1143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盆6364萬立方米,攔河壩為城土心墉砂殼壩,壩高25.4米,壩頂長1480米,壩頂寬5.4米,總庫容為1540萬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為1416萬立方米。水庫於“大躍進”的1958年7月破土動工,因缺少周密計劃,加之工程規模多次修改,歷經國民經濟困難時期和“文化大革命”,工程時修時停,經過三個施工階段,累計施工期近15年,到1980年11月達到最終規模。
祁家店水庫,在山丹縣東樂鄉祁家店村,於1957年9月建成,是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省第一座中型水庫,設計庫容2100萬立方米,設計灌撅面積8萬畝。
二壩水庫
二壩水庫
二壩水庫,位於甘州區城東15公里的鹼灘鎮二壩村。設計庫容400萬立方米,有效庫容368萬立方米。1957年10月動工。1958年7月竣工。大壩為均質土壩,壩高10.5米,長3140米;輸水洞為無壓涵洞,高1.2米,寬1.2米,長60米,正常輸水能力每秒3.6立方米;溢洪道為敞開側堰式,共7孔,總寬14米,最大泄洪流量每秒105立方米。二壩水庫開發有水利景區。
趙陽堡水庫,位於甘州區三閘鎮境內,山丹河與大沙河匯合處,是攔蓄山丹河潛流泉水和黑河東乾渠尾水的小1型水庫,屬烏江灌區。建於1970年。攔水壩長217米,高5米;泄洪閘2孔,泄洪流量每秒20‘立方米。1971年建成發揮效益,設計庫容104萬立方米,經20年運行,淤積嚴重,實際庫容60萬立方米。

支流水庫

翟寨子水庫,為童子壩河中游調節水庫,以調蓄冬春余水及洪水,提高潤區保灌程度為目的。水庫上游流域面積為451平方公里,童子壩河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400萬立方米,設計庫容1460萬立方米。三等工程,防洪標準按百年一遇設計,千年一遇校核,地震烈度按7度設防。水庫於1984年4月開工興建,1986年底開始蓄水,至1989年10月全部竣工,1991年9月經驗收,工程質量優良,效益顯著。
瓦房城水庫,位於民樂縣城西南35公里大堵麻河上游,瓦房城子北1.5公里處,總庫容2160萬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1754萬立米,設計保灌面積近期11萬畝,遠期17萬畝,屬三等工程。防洪標準按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抗震設防烈度為8度。工程於1975年12月開工,於1978年底竣工。
雙樹寺水庫,位於民樂縣城以南9公里處,民樂洪水河上游上灣村附近。水庫以灌溉為主,兼顧發電。水庫上游控制流域面積57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年徑流1.13億立方米,最大壩高58.5米,總庫容2530萬立方米,其中;防洪庫容670萬立方米,死庫容150萬立方米,三等工程,50年一遇洪水設計,500年一遇洪水校核,地反烈度採用7度設防,
寺溝水庫,位於大黃山寺溝河出口處的牛家湖,西北距縣城39公里,北距陳戶鄉駐地8公里,是社辦公助的小(一)型水庫。始建於1958年5月,至1960年11月竣工,壩高21.7米。蓄水后大壩裂縫,多處漏水,輸水洞裂縫,溢洪道被洪水沖壞。1964-1966年進行加固處理,壩體加高4米,但仍然漏水,溢洪道不能滿足泄洪。至1975年再次加固,處理壩后漏水,修復溢洪道,封閉原輸水洞,在壩東新開輸水洞,方具現在規模。攔河壩為均質土壩,長172米,高26.2米,頂寬6米,底寬127米。輸水洞系岩石鑿成,長130米,最大輸水量25立方米/秒。溢洪道進口為寬頂堰型,置5孔閘門,最大泄洪量102立方米/秒。國家累計投資78萬元,群眾投工90.47萬個工日,做工程量4428萬立方米。總庫容131.2萬立方米,有效庫容101.2萬立方米,實際達到庫容96萬立方米(1982年)。設計灌溉面積1.44萬畝,實際達到0.7萬畝,陳戶鄉寺溝、陳戶、周坑及范營、崖頭、張庄村的46個社受益。水庫建成后雖經三次加固,仍為“病庫”,達不到設計效益,每年汛期還須棄水。

灌區

馬營河西支霍城河,東支大黃山各泉河,自古即有獨立渠系灌田,引霍城河源頭泉水的有東山壩、西山壩、塌崖泉、新開獨泉渠、紅崖子渠、乃獨泉渠。引大黃山水源的有大黃山壩渠、獨泉渠、衛廳木溝渠。白石崖河因出山入滲,難予補充馬營河澆灌。〔明〕有白石崖渠用以引水,卻因常易淤塞而廢,歷代多次疏渡難以曆數。從馬青以下河道則有后泉渠,上而花寨子分三壩,下暖泉分五閘。下至山丹河,於城東南引南草湖、西草湖之水分13壩,〔清〕時增至23渠,在張掖境內引山丹河泉之水者有東泉渠、紅沙渠、仁壽渠、回回壩渠、老人壩渠。〔明〕〔清〕期間利用馬營河上、中、下游重複引水的特點,有灌溉渠道40餘條,灌田1200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在幹流上改建馬營河乾渠、祁家店乾渠及白石崖引水渠,支流河道諸渠也分別加以改建襯砌。上、中遊興建水庫及增建襯砌渠道,提高了河水調節利用效益。馬營河流域水澆地面積31萬畝。但中下游泉水的補給日漸減少,山丹清泉一帶泉水灌區今已成為井灌區,東樂及其以西地區水源已十分緊張。
白石崖渠首
白石崖渠首
馬營河灌區,轄大馬營、花寨子、陳戶、位奇鄉、李橋鄉高廟村、楊壩村各一個社,清泉鄉的北灘村、南湖村、山丹軍馬二場、國營山丹農場、十里堡林場。灌溉面積11.64萬畝,配水面積10.31萬畝。古有白石崖、塌岸、大黃山壩、暖泉諸渠,為馬營河流域。1956年,始稱馬營河。新建白石崖引水渠2條,上三壩改建為支渠,李橋水庫建成后將暖五閘合併新建乾渠3條。灌區內有中型水庫1座,塘壩1座,乾渠6條,支渠22條,斗、農渠1804條,機井84眼,人畜飲水管道工程4處。
白石崖渠首是白石崖灌區的一部分。早在明代即有修繕。據記載:新中國成立后,1952年,經總後勤部批准並撥款8.5億元(舊幣),修建白石崖渠。1954年,經總後勤部批准,山丹軍馬場與山丹縣合建白石崖輸水渠29.5公里(包括已建工程),至石圈子匯入馬營河,1956年竣工。1964年,由國家投資,山丹縣負責改建為漿砌卵石防滲渠道。1967年至1969年,國家投資138.6萬元興建農田配套工程,共建成混凝土板護坡支渠2條,長9.5公里,斗渠16條,長29.25公里,農渠59條,長51.7公里,建築物16座,配套面積2.62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萬畝。
馬營河李橋水庫灌區,位於山丹縣城以南31公里李橋村,在馬營河與樁城河的交匯處,是以灌溉為主的中型水庫。馬營河水系屬黑河流域,水源於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其上、中游所轄馬營河滋區位於山丹縣城以南至山丹軍馬場,南北長64公里,東西寬16公里,總面積1024平方公里,地勢南高北低,海拔2600米-1700米。灌區共轄山丹縣的馬營、花寨、李橋、陳戶、位奇、清泉等6個鄉及國營山丹農場、山丹軍馬二場、十里鋪林場等單位,人口5.33萬人,耕地33.1萬畝,林地7.4萬畝,天然草地85萬畝,其他用地26.3萬畝。灌區的地表水資源主要是白石崖出山的馬營河降雨融雪水和樁城河滋溉后的泉水,多年平均年徑流量為0.78億立方米,但由於上游軍馬場及樁城灌區用水量不斷增大,1988年的徑流盆僅有0.52億立方米,灌區有效滋概面積為11.64萬畝,屬嚴重缺水海區,1988年實灌面積達9.7萬畝。
祁家店水庫灌區,位於山丹縣城西北7.5公里處,居山丹河中游。灌區東起山丹縣東樂鄉祁家店村,西至張掖市鹼灘鄉架子墩村,東西長35公里,南北寬約16公里,控制面積574平方公里。灌區地形總體上是東、南、北三面高,中部和西部低,為一狹長沖積平原,末段屬張掖盆地。總人口1.5萬人,總耕地5.06萬畝。為蓄余補缺,解決灌溉季節用水問題,水庫於1957年9月建成,是新中國成立后甘肅省第一座中型水庫,設計庫容210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8萬畝,1958年以後,上游先後修建了李橋、寺溝、三十六道溝、流水口、瓷窯溝等中小型水庫,馬營灘一帶又過量開荒,攔蓄了各河洪水和冬季余水,水庫始終未達到設計水位和設計灌溉面積,來水盆逐年下降,灌溉面積逐年減少。歷史觀測:祁家店水庫60年代初,年平均進庫流量為每秒0.952立方米,年調蓄水裡3100萬立方米,灌溉面積3.82萬畝;至1988年進庫流最只有每秒0.295立方米,年調蓄水量僅為930萬立方米,比1961年減少了70%,2.7萬畝地已無法保證灌溉,重待研究開發新的水資源。
大堵麻河瓦房城水庫灌區,位於民樂縣城西南,水庫灌區轄民樂縣新添、南古、李寨、楊坊等4鄉。東鄰小堵麻河,西依馬蹄河,南接肅南裕固族自治縣大堵麻鄉,北至張掖市王阜庄。南北長30公里,東西寬10公里。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為2300米-1800米。水庫以下為大堵麻總乾渠,長2.6公里。全灌區有人口3.72萬,總耕地面積15.72萬畝,其中水地9.63萬畝,海拔2300米以上,多為丘陵區山早地約1.88萬畝。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前的3.8萬畝,到1978年發展為7.8萬畝,90年代實浪面積為12萬畝(含林草地1.2萬畝)。效益顯著。
童子壩河祖寨子水庫灌區,位於民樂縣城以東15公里翟寨子村南300米處。所轄灌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3600米-1725米,可分為陰濕地區(上游灌區)和乾旱地區(中、下游灌區)。陰濕地區農作物一般年景僅需灌一次苗水,豐水年不需要灌溉,中、下游地區為主要灌區,南起祁連山扁都口,北至北灘,長60公里,寬8公里。格南豐、水固、民聯、洪水盛鄉54村,5.38萬人,耕地21.48萬畝,山旱地8.1萬畝。灌區人少地多,有發展糧油及畜牧業的條件,長期以來因水源緊缺,再加季節分配不適應,使農牧業發展受到很大制約。翟寨子水庫規劃水庫上游灌區控制灌溉面積4萬畝,下游灌區土地資源豐富,條件優越,為童子壩河渠系重點開發區,近期灌溉面積8萬畝,遠期(2000年)達到13萬畝。童子壩河灌區實際灌溉面積由建庫前的10.1萬畝,發展到1990年代初的13.4萬畝;保灌面積由9.1萬畝,發展到141萬畝。
烏江灌區,位於張掖市城北,南北長66.4公里,東西寬33.5公里。總面積1474平方公里。轄三閘、烏江、靖安、平山湖4個鄉,30個行政村,農田灌溉面積8.23萬畝,林草地1.63萬畝,實灌面積12.3萬畝。烏江灌區原有8條幹渠,有泉2.37萬眼,泉水是這個灌區的主要水源,特點是彙集泉水為渠,獨立引水口多而不固定。加上黑河、山丹河匯流通過灌區,河道蜿蜒多變,自然分割,渠系紊亂。70年代開始統一規劃,逐步修建固定式渠首,建成8條固定乾渠,元豐、先鋒、永豐、塔兒、有5條幹渠在黑河、山丹河開口,東泉、阿薛、庚名3條幹渠,引城區東北泉水,但仍有41處獨立引水,自成灌溉渠系。至1990年,國家共投資748.81萬元,建成千、支、斗渠424.4公里,渠道建築物1228座;建小I型水庫1座,塘壩7座,總蓄水40萬立方米;’打機井67眼,修提灌站44座,人畜飲水工程7處,黑河護岸工程4處;平整條田7.97萬畝,灌溉面積比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擴大了1萬多畝,糧食產量由2700萬公斤提高到3705萬公斤。每方水實現產值0.5元,產量0.75公斤。
洪水河雙樹寺水庫灌區,規劃近期灌溉面積17.8萬畝,遠景灌概面積2右萬畝。水電站裝機容量1260千瓦,年發電量555萬千瓦時,工程於1971年4月開工,到1975年底全部竣工,1978年9月驗收,1974年開始蓄水受益,洪水河水系屬黑河流域,水薄於祁連山東端鹿角山北坡。明嘉靖年間開始引水灌田,逐步發展為洪水河灌區。灌區地勢南高北低,海拔高程自2400米降至1700米,南起雙樹寺水庫,中經民樂縣城,北至北灘鄉金山村,長約40公里,東接租寨子灌區的永固、民聯鄉,西連海潮權灌區的順化鄉,寬約3.5-15公里,總面積626.6平方公里。班區內格洪水、三怪、六壩、北灘4個鄉的66個村和國營農場民樂分場、六壩園藝場,有人口5.66萬人,耕地26.51萬畝,林地3.22萬畝。水庫建成15年總調蓄水量19.6億立方米,壩后水電站從1981年至1989年統計,預計發電3577萬千瓦時。效益顯著。
寺溝河灌區,轄花寨子鄉上河、中河、下河村及陳戶鄉寺溝、陳戶、張庄、周坑、范營、崖頭村。灌溉面積2.15萬畝。配水面積0.92萬畝。古稱寺溝渠,為寺溝河流域。1958年,建寺溝水庫。1971年,建二十六道溝水庫,廢舊渠,新建渠系。灌區內有小型水庫2座,乾渠2條、支渠8條。斗、農渠133條,機井7眼,人畜飲水管道工程1處,
霍城河灌區,轄霍城、李橋鄉及位奇鄉侯家山、新開村。灌溉面積7.66萬畝,配水面積7.11萬畝。古有東山、西山、白家、新開、紅岩、王村、東達達、西達達、黃馬、黃馬圈、三壩、大獨壩及盛家溝諸渠,為霍城河流域。1957年始名霍城河。原有舊渠均經改建襯砌。灌區內有乾渠16條、支渠11條,斗、農渠1046條,機井12眼,塘壩2座。

水電開發

甘州區在1970年代,曾在山丹河流經的地帶,建起一些小型水電站。

生態治理


隨著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生產生活用水量不斷增加,社會各業供需水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為切實解決水資源短缺問題,於1970-1980年代開始,先後在山丹河上游建成了李橋、寺溝、三十六道溝等中小型水庫8座,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中上游區域的生產生活用水條件。加之人為活動的範圍的不斷加大,使祁連山北麓的馬營灘區域大面積墾荒種植,天然水源涵養區變成了水資源消耗區,致使下游區域的河道斷流,一度出現打井提取地下水補充地表水不足的問題。由於缺乏地下水利用整體規劃和完備的約束機制,導致清泉、位奇、東樂一定大面積地下水位下降,使山丹河的補給水源地——清泉鎮南湖一帶出露地表的泉源乾涸,泉湖沼澤地退化而發展為耕地或居民區,穿城而過的三條引水渠也隨之消失,河灌區變成了井灌區。
山丹河山丹縣城區段工業企業擠占河道,沿途村社群眾圍河造田、河道內開墾耕種,城鎮居民區、工礦企業的生產垃圾、生活垃圾及建築垃圾在河道內隨意堆積,同時河道內違章建築、違規采砂及攔河設障,使河道嚴重萎縮,河道變窄變淺。山丹河個別地段現有河道的行洪能力不及原河道的三分之一。一旦遭遇強降雨天氣而引發較大規模的洪水災害,將直接威及縣城居民及沿岸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山丹河山丹縣城區段,由於城市建設污水收集管網建設不盡到位,缺乏嚴格的污水管網和污水處理收集處理制度的約束,河道沿岸附近的城市居民生活污水及工業企業的生產廢水、污水直接排入河道內,形成的黑臭水體在河道內四溢漫流,並伴隨著陣陣惡臭難聞的氣味。排入河道內的污水常匯入上游來水而下進入祁家店水庫。
2012年,山丹河山丹城區段實施河岸整治工程,解決了河道被隨意侵佔和河道內亂傾亂倒垃圾的問題。2013年建成了污水處理廠,基本上實現了城市生活污水集約化排放規模化處理。2016年7月,山丹河城區段河道綜合治理工程開工建設。保障了河道行洪安全、河道生態環境安全。2018年組織實施山丹河上游的馬營河小流域綜合治理、寺溝河小流域生態治理等山水林田湖建設項目。
山丹河下游處於重度污染的山丹河屬於黑河水系,1992年,成立高台縣黑河流域自然保護區,2004年經甘肅省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甘肅高台黑河濕地省級自然保護區”,2011年4月經國務院批准晉陞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更名為“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沿黑河中游幹流河道分佈,東自甘州區三閘鎮新建村起,向西經高台縣羅城鄉鹽池灘至黑河正義峽出界處,北自黑河正義峽出界處起,沿黑河幹流北岸、山丹河河道至甘州區紅沙窩國有林場;南自甘州區張掖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泉村起,沿黑河幹流南岸,經甘州區沙井鎮興隆村、臨澤大沙河至五泉國有林場,沿大沙河河道與黑河幹流南岸,至肅南裕固族自治縣高台縣交界處。山丹河下游也在保護區範圍內。

流域概況


山丹河流域北至合黎山、龍首山一線,東至大黃山與金昌市接界,南至祁連山,西至黑河,主要包括山丹縣、甘州區北部、民樂縣東部。
山丹河流域地處甘肅省西北部河西走廊中段,素有“走廊蜂腰”“甘涼咽喉”之稱,是古代“絲綢之路”和“居延古道”通往西域的必經之地,歷來為河西走廊重鎮,兵家必爭、商旅必經之地。商周時期為羌、戎、狄等少數民族牧地。春秋戰國至秦為烏孫月氏(肉支)牧地。漢初,北方匈奴族崛起,逐月氏族西遷,遂為匈奴族佔據,屬匈奴右地。西漢建置張掖郡,開始了大量的屯田農墾,並逐步發展為古代絲綢之路上外商往來的重要聚集地,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后經三國魏、晉、南北朝戰亂紛爭,頻頻易政,西魏恭帝元年,置甘州;到隋盛唐時期再次統一到中央政權下,置甘州,領2縣:張掖、山丹。後唐沒入吐蕃。北宋沒入西夏。元代在甘州設甘肅行中書省,乃為甘肅建省之始,也是甘肅省命名的由來。明初置甘肅衛、甘州衛、山丹衛;清置設山丹縣。清置張掖縣,1958年置張掖市,2002年縣級張掖市設為甘州區。
山丹河流域屬大陸性高寒半乾旱氣候,季節分佈不均,太陽輻射強,日照時數長,氣溫低,晝夜溫差大,降水量少而集中,蒸發量大,濕度小,無霜期短。年平均氣溫為8.5℃,年降水量為187.7毫米。自然災害主要有旱災、風災、洪災、沙塵暴、冰雹、低溫凍害、病蟲害等。境內祁連山聳立於南,大黃山雄踞於東,黑河流過西,龍首山屏障於北,丘巒起伏,溝壑縱橫。除山區外,縣境南部和東部為沖洪積平原,中部為槽形地帶的沖積平原,瞭高山區為褶皺低山丘陵,東北龍首山南麓為波狀丘陵,北部紅寺湖地區為封閉型溝谷平原,全境自東南向西北緩斜坡降,地質構造處於河西走廊地震帶。
農牧業是流域內的重要產業,下游的甘州區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和“西菜東運”五大基地之一,全國糧食生產先進單位、全國首批國家級現代農業示範區、全國農業改革與建設試點區。
2016年末山丹縣總人口為21.06萬人,甘州區總人口51.7萬。2017年全年山丹縣實現生產總值505512萬元,第一產業增加值120870萬元,第二產業增加值120564萬元,第三產業增加值264078萬元,人均生產總值29974元,增長3.5%。2017年山丹縣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005.7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43.8元。2014年,甘州區完成生產總值150.2億元,固定資產投資98.8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5億元,公共財政預算收入6.5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8485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124元。
流域內的主要旅遊景點有平山湖大峽谷、張掖大佛寺、甘州府城、焉支山森林公園、山丹馬場大草原、窟隆峽、保存完整的漢明長城、硤口城堡、艾黎捐贈文物陳列館、山丹培黎圖書館、艾黎與何克陵園、大佛寺、紅寺口關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