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致

漢語詞語

文致是漢語詞語,拼音是wén zhì,意思是指禮樂。出自《漢書·董仲舒傳》:“今漢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周之文致,用夏之忠者。”

解釋


1. 指禮樂。
2. 猶文情;文采。
3. 謂舞文弄法;致人於罪。
4. 粉飾;掩飾。

出處


1.《漢書·董仲舒傳》:“今 漢 繼大亂之後,若宜少損 周 之文致,用 夏 之忠者。”唐 韓愈潮州刺史謝上表》:“自 天寳 之後,政治少懈,文致未優,武克不剛。”
2.《魏書·崔鴻傳》:“徒竊慕古人立言美意,文致疏鄙,無一可觀。”南朝劉勰文心雕龍·辨騷》:“顧盼可以驅辭力,欬唾可以窮文致。”《新唐書·岑文本傳》:“文本 奏《藉田》、《三元頌》二篇,文致華贍。”
3.《漢書·路溫舒傳》:“蓋奏當之成,雖 咎繇 聽之,猶以為死有餘辜。何則,成練者眾,文致之罪明也。”《後漢書·陳寵傳》:“其後遂詔有司,絕鉆鑽諸慘酷之科,解妖惡之禁,除文致之請讞五十餘事,定著於令。”李賢 註:“文致,謂前人無罪,文飾致於法中也。”《新唐書·楊慎矜傳》:“韋堅 之獄,王鉷 等方文致,而 慎矜 依違不甚力,鉷 恨之。”《明史·胡濙傳》:“王文 惡 林聰,文致其罪,欲殺之。”
4.《漢書·敘傳上》:“莽 秉政,方欲文致太平。”《後漢書·賈逵傳論》:“桓譚 以不善讖流亡,鄭興 以遜辭僅免,賈逵 能附會文致,最差貴顯。”《新唐書·李義府傳》:“義府 方諂事太子,而文致若讜直者,太子表之,優詔賜帛。”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中》:“第此書本名《太玄》,其稱經者,班氏 文致之詞。”清 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答問一》:“賓師乃文致太平之事,孔子 之法,箕子 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