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州道

詞語

商州道,指的就是商於古道,在秦朝時被喚作“武關道”。到了唐代,被稱為“商山道”或“商州道”。而這些名稱,都與一個重要的地方有關——商於(音“吳”)。

簡介


商於,今陝西省商洛市地域。

詩歌之路


1.《商山道中》—— 作者:唐 趙嘏
和如春色凈如秋,五月商山是勝游。
當晝火雲生不得,一溪縈作萬重愁。
2.《除官赴闕商山道中絕句》——作者:唐 杜牧
水疊鳴珂樹如帳,長楊春殿九門珂。
我來惆悵不自覺,欲去欲住終如何?
3.《登商山最高頂》——作者:唐 白居易
高高此山頂,四望唯煙雲。下有一條路,通達楚與秦。
或名誘其心,或利牽其身。乘者及負者,來去何云云。
我亦斯人徒,未能出囂塵。七年三往複,何得笑他人。
4.《西歸絕句十二首》——作者:唐 元稹
五年江上損容顏,今日春風到武關。
兩紙經書臨水而讀,小桃花樹滿山。
備註:商山道上的詩歌可謂是百家爭鳴,歷來有“詩歌之路”之稱。

相關資料


歷史地位
將歷史退回到2000多年前,商於古道在秦朝時被喚作“武關道”。到了唐代,被稱為“商山道”或“商州道”。而這些名稱,都與一個重要的地方有關--商於(音“吳”)。
商於為古代地名,在陝西省商洛市境內,位於秦嶺南麓,為楚文化發源地之一。春秋戰國時期,商於之地屬楚國,後來被秦國佔領,成為商鞅封邑。商於古道建好后,漸漸成為秦國通往楚國以及南方的一條重要通道。秦國佔領商於之後,在接近秦楚邊界的地方修築關口,史稱“武關”。這個商於古道上的重要關隘,北依巍巍少習山,南臨滔滔武關河,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
“山勢分開秦楚界,水聲流盡漢唐人”。
據史料載,秦楚為爭奪商於這塊地盤,曾展開多次拉鋸戰,大多以秦勝楚敗而告終。戰國時期張儀為了破壞齊楚聯盟,曾欺騙楚王說,如果楚王不與齊國聯盟,可將商於肥沃的土地割讓給楚國。楚王信以為真,就同齊國結盟,然後向張儀索要土地。但張儀翻臉不承認。楚王大怒,發兵攻打秦國,結果大敗而歸。從此,楚國一蹶不振。後來,狡詐的張儀又以與楚王談判為名,誘使楚王來到商於,並趁機將其扣押。楚王無奈,最後客死他鄉。不久,楚國也被秦國所滅。唐朝著名詩人李商隱感懷於這段歷史,曾寫過一首詩,題名就叫《商於》:“商於朝雨霽,歸路有秋光。背塢猿收果,投岩麝退香。建瓴真得勢,橫戟豈能當。割地張儀詐,謀身綺季長。清渠州外月,黃葉廟前霜。今日看雲意,依依入帝鄉。”此後,唐朝詩人周曇李涉杜牧都曾吟詩賦詞,抒發心中的感慨之情。
在秦朝時,這條古道是秦國通往楚國、晉國以及南方其他地方的重要通道。它最初是秦國為運送戰爭所需物資而開闢的一條通道,也成就了秦始皇完成統一中國大業的浩浩征途。
公元前202年,這條在秦朝歷史上立下汗馬功勞的商於古道上又一次揚起戰爭的風煙。劉邦的十萬大軍長驅直入,終於讓秦國走向滅亡。
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商於古道也幾經改建。唐貞觀七年(公元634年),商州人曾在刺使李西華指導下,沿著丹江河谷北側開闢出一條新路,依著懸岩,在茂密的森林中穿行。李商隱在看到這樣的情形后,即興賦詩《商於新開路》,盛讚這項偉大的工程:“六百商於路,崎嶇古共聞。蜂房春欲暮,虎阱日初曛。路向泉間辨,人從樹杪分。更誰開捷徑,速擬上青雲。”
史料記載,商於古道在唐代及以後曾經多次修繕,增設了仙峨、商於、棣花、四皓、桃花、武關、青雲、層峰富水等驛站。這些古時重要的驛館,在當時的交通往來中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直至今日,秦嶺山脈西北部到其東南部中原的古道山壁上,還可依稀見到一些孔穴,似乎要將那些飄散在風中的故事一一收攏,捧給後人。
現在,古道遺址仍依稀可辨。據當地老年人講,1970年以前,這條古道最寬處有4米,最窄處只有2.5米,不過馬車和驢車都能通行。尤其是秦嶺峽谷段,雖然高山縱橫,谷底幽深,危崖高聳,險灘密布,卻仍是當時當地交通運輸的重要通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