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墓
中國歷史遺跡
張良(?—前185年)字子房,戰國末期韓國(今河南潁川)貴族。張良祖上出自姬姓,為韓國相。秦滅韓后,殺其家族三百餘人。張良曾傾全部家財尋求刺客刺殺秦始皇報仇,未遂,后響應陳勝吳廣起事反秦,歸附劉邦,成為劉邦身邊重要的謀士。晚年隱沒於深山之中,熱衷道家修鍊功夫。公元前185年,張良去世,謚號文成侯。
張良墓道碑
張良墓
張良墓
張良墓是蘭考縣境內的一處歷史遺跡。該墓位於蘭考縣城西6公里的三義寨鄉曹新莊火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張良(?-前186年)字子房,是西漢初年著名的政治家。其祖為戰國時韓國人,祖父與父相繼為韓昭侯、宣惠王、襄王和悼惠王。
建國以後,張良墓側尚存張良廟,有山門3間,大殿3間,東西廂房各4間,呈四合院布局。廟內外共有石碑6通,墓區內有柏樹209棵,楊樹16棵。在“文革”期間,廟宇被拆除,石碑全被砸。三棵楊樹被砍伐做在桌椅。後來拆除廟宇的建築材料在三義建了一所中學。1978年在修築隴海鐵路複線時又佔去墓北邊塋地400平方米,砍伐柏樹12棵,今剩有柏樹197棵,楊樹13棵。據對最大的柏樹年輪考察,樹齡約有230年左右。現在,為了對張良墓這一歷史文物進行保護,蘭考縣有關部門已經成立了文物保護小組,對張良墓區的樹木設置了保護標識,使整個墓區保護狀況良好。
張良墓
從以上記載和傳說不難看出,青岩山存有張良墓更像是一個神話傳說,從古至今,此處並無可以確認張良葬於此的記載,即使是有據可查,也只說張良墓“時隱時現”,即使有張良墓,充其量只是一個衣冠冢而已。
張良墓[河南省開封市]
除此之外,陝西省留壩縣紫柏山還有一座,但那“漢張留侯祠”始建於東漢末,是他的第10代孫、五斗米道的系師張魯在漢中為“鎮民中郎將(一作“鎮夷中郎將”)領漢寧太守”時所築,當然更不可能是真的。至於岱陰曆城高而鄉銅壁山東麓的張良墓,經考證不過是傳說中張良呆過的一個山洞,在此不再多述。
關於張良墓,至此只剩下一處,那就是張良封地留城附近的山東省濟寧市微山縣,位於微山湖中微山島“三賢墓”之一的張良墓。
唐李泰在其《括地誌》中說“漢張良墓在徐州沛縣北六十五里,與留城相近也。”應該說,這是留城故地有張良墓的最早文獻,明朝《一統志》、唐朝《通典》也有記載。而微山島,與沛縣距離和《括地誌》記載的差不多,方位也一樣。微山島上的張良墓,墓形下方上圓,紅黃粘土加鵝卵石塊築成,夯土層次清晰,高15米,長寬各100米。墓前有清乾隆二年(1737年)所立石碑,題“漢留侯張良墓”,高1.7米,寬0.9米,厚0.16米。墓東側原有張良祠,“文化大革命”中拆除。尤其難得的是,這一張良墓以前一直未得到開發,由此可見並非今人為吸引遊客而牽強附會生搬硬造所至。而且,留城為張良的封地,世居於此,張良死後葬於此,也符合中國人“葉落歸根”的習俗。更何況,《史記。留侯世家》也有記載,留侯“乃學辟穀,道引輕身。會高帝崩,呂后德留侯,乃強食之,曰:“人生一世閑,如白駒過隙,何至自苦如此乎!”留侯不得已,強聽而食。”從此處也可看出,張良修道,並未如世人所想象的那樣天馬行空,行蹤無定,至少,漢朝的上層統治者還是掌握他的行蹤的,而且與他的關係也比較融洽。不然,呂后就不會心疼他的行銷骨立,“乃強食之”了。至於“一夜造八百墓”的傳說,如果是真的,那應該是張良防小人盜墓而布下的疑陣,並非怕呂后掘墓而為。而這些疑冢,如果存在,也應該在張良墓附近,不會全國各地到處都是,古人的交通、通訊並未如今天可以一日千里,相隔幾千里建一處疑冢,豈不等於白忙活?史學家陳澤孝先生也認為,留城縣為張良封地,他雖曾辟穀隱居過,但後來被呂后找到,並“強食之”,估計那時候張良辟穀幾年,身體條件也不允許他再外出雲遊,所以他很有可能歸宿留城並在那兒度過了晚年,死後葬在了山東微山島上。留壩縣張良墓研究所1986年考證,也認為張良墓在山東微山縣境內微山島上,可見微山島上的張良墓應該是真的。
讀過《史記·留侯世家》都知道,張良的封地是留城。據史料載:留城曾是魯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市井儼然,樓舍櫛比,富商大賈、名流顯貴雲集,人、車熙來攘往。至唐以前,這裡一直保持著繁華景象。留城即是今天的微山湖。漢時,微山湖原本是山而並非湖。距今約8億至6億年間,形成中國大陸主體的華北地塊和揚子地塊多次的碰撞,聳立出許多大大小小的山脈。微山湖便在其中。那時,微山湖山巒疊嶂,岌峰聳峙。然而隨地殼升降變異,這些處於兩大地塊結合部上的危峰峭壁漸漸地沉陷,形成一大奇觀——九十九座錐狀山峰。滄海桑田,千年,萬年,彈指一揮間。似偉丈夫的九十九座山峰,任憑自然修飾、歷史雕琢。自宋紹熙五年(公元1194年)至明末400餘年間,黃河屢屢決口泛濫南遷,侵奪泗河由淮入海,使泗河宣洩不暢,淤塞積水,使這九十九座山峰下瀦成湖沼。九十九座山峰經多次的升降和風化剝蝕,已成為大陸丘嶺似的小山峰,至此,留城變成了今天的微山湖。留侯城淹沒水中,雉堞圮毀,藻蔓荇茂。今人湖中泛舟,時或可見城闕遺痕,瀲灧湖心。古時曾有“張良一夜造八百墓”的傳說,這些傳說,因為水淹留城,失去了依據。其實此地的古眆,大多是張良的陵寢,島上的張良墓,當然非贗品假冒。張良墓左原有天齊廟,后毀於民國戰亂。據年長者憶,廟內原有古柏蒼松數十株,皆足合圍,鐘樓角有松抱槐奇樹一株為山中勝景。相傳此樹為明初所生,樹齡有五百多年了,初發時松與槐交頸,久之槐入松抱,松環槐茂,相生相養而為一身兩頸,久而久之也辨不出是松是槐了。
廟內知客堂壁樹石碑四座,碑面滑亮如鏡,稱“透亮碑”,松柏槐影,反射婆娑。至今廟址附近住戶姓張的居多,問之,回答說是張良嫡系後人,世世代代守著先人的陵墓與此,已經一千多年了。
時光荏苒,轉瞬千年。千年後的張良一如當年,沉默而淡然。相對於塵世的喧囂,偌大的張良墓顯得冷清孤寂。墓碑被風雨侵蝕,在時間的無情里變得蒼黃;連綿離披的衰草,發出瑟瑟的聲響。從久遠的歲月一路走來,微山島上的這座張良墓能否還可以一如往日的安寧?聽說這裡已被山東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對象,濟寧市也制定了旅遊開發計劃,估計不久的將來,這裡也會如國內其它地方的張良墓一樣,遊人如織,熱鬧非凡了。因為受現代市場經濟的影響,各地大搞旅遊開發,本來已有定論的張良墓被後人搞的撲朔迷離真假難辯了。但願塵世的喧囂,不要過早驚擾了留侯安息的靈魂。
張良與蕭何、韓信並稱“漢初三傑”,他輔佐劉邦建立大漢王朝後,退隱江湖。劉邦死後,呂后想起用他輔佐新主,張良卻借口考慮考慮,一去無蹤。張良何時去世、死於何地至今難以確切考證,據說呂后曾下旨追殺他,國內一夜生出三千個張良墓。至今,安徽廬江、陝西漢中、河南蘭考、張家界都有張良墓,令人真假莫辨。
在濟南歷城區仲宮鎮東溝村旁的銅壁山,有一個頗有名頭的景點——子房洞,傳說張良(字子房)曾在此修鍊。而在子房洞一山之隔的山那邊(靠近柳埠鎮石匣村),有石砌方形古墓三座,傳說分別為“黃石公墓”、“張良墓”和“尹宗墓”。史載當年張良圯橋進履,拜黃石公為師並得到兵書後,黃石公曾和他有個約定:“后十三年見我於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谷城山位於平陰東阿鎮,石匣村距谷城山不足百里,張良與黃石公相會後終老於此聽起來也算靠譜。
在“張良墓”西側原存《金天眷元年(1138年)泰山元陽子張先生坐化碑記》石碑一通,《金石錄》收錄了這篇碑文。據碑文,原來“張良墓”三人中有一個號為元陽子的張姓道人。這個“元陽子”不貪名利,活了100多歲,最後得道成仙,其他兩個墓冢是否有張良就不得而知了。重要的是該墓還有清代光緒年間的墓碑,詳細記載了“張良墓”祭祀大殿的重修細節。
元陽子的身份撲朔迷離,在濟南歷史上曾經廣為流傳。明代詩人王象春在《齊音》書中曾有一首題為《元陽子》的詩,詩后註解說:“元陽子”是長白山(位於章丘)人,在伏生墓(位於章丘)中得到《金碧潛通》一書,詳細註解后,帶著這本書在華陽宮(位於今濟南華山腳下)中修鍊。
有意思的是,《齊音》和《文獻通考》的記載中都提到了元陽子從“石匣”中得到《金碧潛通》一書的故事,而元陽子墓恰恰又位於石匣村村北。雖然志書上沒有記載,但極有可能,石匣村村名便與元陽子石匣得寶書的傳說有關。
子房墓村位於山東省鄆城縣侯咽集鎮東北3公里,因漢初著名軍事家張良埋葬於此而得名。張良,字子房,西漢建立后,被漢高祖劉邦封為留侯,死後葬於此。張良墓南3華里有一座賢聖宇,宇內供有紫檀木製作的張良雕像。原雕像時用黃金鑄造一人心,安放於雕像腹中。傳說燕王掃北時,被匪兵盜走,故今雕像背後出現一方洞。漢留侯墓前立碑三通:中間碑系明朝正德六年(1512年)立,左碑是清康熙二年(1664年)立,右碑是清光緒十四年(1889年)立。世傳碑前有一石香爐,有一能工巧匠,用烏金鑄一金雀置於香爐之內。後來一江南蠻子游至留侯墓周圍,口中念念有詞:“金漆里,銀漆里,真金還在漆漆里”,如此反覆幾天,眾人不解。幾天後,江南蠻子不知去向,石香爐也不見了,事後人們方知寶物被其盜走。今遺址尚存。
從歷史推斷來看,張良墓在石匣村的可能性也極大,理由有下述幾點:
一是:張良作為韓國貴族,祖籍是陝西與河南的交界處,為躲避呂后,他不可能回老家。
二是:張良在秦末的活動範圍一直是河北、山東、江蘇一帶,尤其是在東阿和沛縣的活動最為有名,東阿是黃石公的老家,後來與劉邦還在東阿戰鬥過,所以不可能回東阿,但有回山東的可能。
三是:韓信是張良的鐵桿親信,當年封為齊王就是張良的主意,山東有很多韓信的部下,張良隱退後,很有可能來到山東。石匣村所在又是泰山山脈的北延部分,是自古道家修鍊之地。再加上石匣村一山之隔的子房洞,是宋代以來的道家之地,也是張良的修道之地,所以石匣村的張良墓,極有可能是真的張良墓。
據《澧州府志》、《永定縣誌》載:“赤松子,隱赤松山(今張家界天門山東最高峰謂赤松山),有丹灶列天門十六峰之—。張良從赤松子游,天門、青崖諸山,多存遺跡。”並指出:“留侯張良墓,在青崖山(即今張家界之古名)。良得黃石公書後,從赤松子游。邑中天門、青崖各山,多存遺跡。”“張良,相傳從赤松子游,有墓在青崖山,時隱時現。”因此,有關張良在張家界的傳說,並非空穴來風,是有歷史依據的。至今,張家界民間,還流傳著不少關於詠嘆張良的詩。如:
太平原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
痴人貪祿刀上死,直上林泉隱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