軒轅心靈

軒轅心靈

軒轅心靈是一個人物名字,軒轅複姓為黃帝嫡孫,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

基本介紹


軒轅:姓氏。讀音:xuān yuán。心:輩分。靈:名。
一、尋根溯祖
軒轅複姓為黃帝嫡孫,出自有熊氏,亦稱為帝鴻氏。黃帝曾居於
軒轅之丘,故而得姓軒轅,黃帝的後代子孫遂稱軒轅氏。一說黃帝作
軒冕之服,教民做衣服,故謂軒轅。又據古代傳說,軒轅即天黿,天
黿變為龍,龍為軒轅部落的圖騰,因以得氏。
二、郡望堂號
1、堂號
"太霞堂":唐朝時有軒轅集居羅浮山為道士,年過百歲仍容
顏不老,坐在暗室中,目光射數丈。著有《太霞》12篇。唐武宗召見
他詢問長生的法術。軒轅集說:"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
無偏,堯舜禹湯之所以壽也!"(堯舜禹湯之所以長壽,是因為他們
做到了斷絕靡靡之音和女色,對飲食不貪厚味,悲哀和歡樂都同樣,
不為此而傷感,施德於人,無偏無私。)
2、郡望
軒轅複姓望族居上黨(今山西長治)、郃陽(今陝西省合陽
縣)。
三、軒姓
其實原本就是複姓軒轅,后因在明朝時期,吾祖軒轅輗公(永樂甲辰進士刑部尚書太子太保)在朝顯赫,吾姓氏軒轅中的"轅"字與明開國皇帝朱元璋之"元"字同音,自古以來皇帝號稱孤家寡人,雖二字音同字不同,但大明王朝覺得有些不妥,為避聖諱,省作軒姓,但我家族族譜仍舊按原複姓修撰,只是平時稱呼簡化而已,考證:唐朝貞觀武將軒轅豹,唐朝著名道士軒轅集 軒轅彌明等.明朝先祖均用單姓軒,明朝時期先祖的墓誌銘為證.清朝時期就有先祖重用複姓(見睢縣,山東等地縣誌),有些就一直沒有改.
四、軒轅氏族歷史文化及姓氏分佈考略
具茨巍巍 溱洧泱泱 軒轅之丘 天降軒皇
華夏首姓宗脈源長 氏族文化 箴鑒昭詳
古代 (原始社會後期) 人祖伏羲氏之後,軒轅黃帝是部落和部落聯盟的領袖。黃帝名曰有熊氏、亦稱帝鴻氏,姓公孫,長在姬水,改為“姬”姓,后與部落沿黃河東遷山西、河南居軒轅丘(新鄭),號“軒轅”,史稱軒轅黃帝。黃帝二十五子,封十四人、十二姓,其中二人沿襲“號”軒轅和“姓”公孫兩個複姓。黃帝將號命給子脈,就成為複姓軒轅氏,當時命的姓氏很少,軒轅丘就是命姓氏的地方,新鄭故曰軒轅故里。
氏族公社就是部落的組成部分,人成了公社公民,氏族公社由母系向父氏社會轉化,有了農、畜牧業;意味人世文明的開端,產生了姓與氏的概念,母為姓,父為氏,氏族公社晚期,父系社會確立,以父親為主,姓和氏合二為一叫“姓氏”,姓氏出現僅是人的符號,這就是說,氏族公社這個整體(分母),分化到姓氏個體(分子),分母變成多分子,多分子又變成多分母,這樣陸續發展、日月循環、生息輪迴,中華多數姓氏氏族形成。軒轅氏族與其他氏族為同樣擴展、開拓地域,仍然過著游牧和半游牧的群體生活,耕養獵撲,浮動性比較大,哪裡有水源,條件優厚,就到哪裡發展,千千年歲月經歷了原始末期,由夏朝奴隸社會進入春秋戰國後期的封建社會,隨著社會前進,軒轅氏族不斷發展壯大,族人優化與分化居點複雜。有族人在山西洪洞、上黨(長治縣),陝西郃陽郡(合陽縣)武功成了軒轅氏望族,漁陽無終(河北省玉田縣),還有族人早期又曾在河南開封、周口扶溝漯河臨潁等地活動。后安居商丘睢州繁衍生息,待枝脈旺盛,時因歷史滄桑,兵荒馬亂,加之水、旱自然災害,幾經謀生遷徙,明朝中後期以河南(豫東大平原)為主,繼分魯(山東)、皖(安徽)兩省或徒居江蘇等省區,(包括台灣),凡軒轅姓氏族者,皆一脈宗親。
睢州在唐朝前期,就成軒轅氏族老家,后陸續分居各地,如安徽枝脈詩曰:軒轅和壽州,血緣之關係,明朝中後期,獨離睢州地,家棄妻兒女,經商壽州去,生意發大財,在外又娶妻,兩地子孫立,繁衍永無息,為葬爹爺骸,雙方孝心費。
明朝燕王朱棣稱帝(公元1421年)以後定都燕山(北京),號永樂,從南京遷都回返途中,驅逐叛逆,清除妖孽,路過梁山(宋江聚義地方)腳下,忽然蕃兵、草寇出現,驛站節度史軒轅斌奮力救駕有功,明成祖敕封為州官。管轄梁山、嘉祥、漢上、巨野鄆城東平鄄城共七個縣城(今在濟寧、菏澤地區之間),賜給良田五壇四(2540畝),此後,族人從河南老家往山東移居,墾種良田。山東族人至今傳誦宗族俚歌:“我家先祖本諱斌,睢州境內有家門。”
河北省玉田縣,軒轅氏先祖,字惟行,原籍河南省歸德(商丘)府鹿邑縣。早年隨父北征有軍功的族人落戶天津靜海,后族人又徙居玉田,春秋為大鹵之區,漢為右北平郡無終縣地。隋末改無終縣為漁陽縣。唐分漁陽雖置無終縣,改曰玉田,清屬河北省遵化州。清道光元年(1821)——咸豐元年(1851年)先祖汝君,汝臣,汝義於河北省永平府玉田縣遷居遼寧省榆西,有近200年的歷史。分佈地:奉天府錦西縣暖池塘、承德府朝陽縣根德、新民府廣寧縣黑山。宗親族語:“本家先祖諱惟行,鹿邑城中有祖廷”。
軒轅氏複姓演變析意,明太祖朱元璋稱帝之後,永樂年間,軒轅氏族族人在朝位居高官,因歷史上皇帝有孤家寡人之說,如宋朝太祖趙匡胤的胞弟趙匡義,“匡”字同,后其弟名字改“匡”為“廣”。況且軒轅的“轅”字與皇帝朱元璋的“元”字,雖不同字但同音也不可用。故此,軍師劉伯溫上疏朝廷聖意將“轅”字改之,此後就用單姓“軒”字,四字百家姓(收入單、複姓438個姓氏)是宋朝初期翰林院大學士王應麟編纂,百家姓書上仍是複姓,凡;是歷史上出現的事和物,不是一禁既無,一直到今天,氏族人絕大部分用單字姓,出現極少數族人仍用複姓“軒轅”。
唐朝時期,睢縣建有軒轅氏祠堂,在太康縣城顧御史樓北汪隅首西路北,族人募資也建有“軒轅宗祠”,匾額是當時書法名家褚遂良所書,鹿邑縣城內和軒庄都建有軒轅宗詞(軒庄宗祠被毀)。明朝山東建有軒轅宗祠和牌坊。遼寧榆西建有軒轅宗詞。由於歷代多遭兵燹之革,族人對“宗祠”多次整修。上次於清末,民國初在祠堂進行修譜續輩擇字為:“鴻功紹先德,信義建家吉,敏慎兆祥慶,欽明振文思”。軒老家對照上20字續字有:“齊聖廣淵,忠敬孝友,勤儉自發,詩書世守,呈文繼武。”太康縣軒轅宗祠后因縣城擴建於80年代被拆掉,匾額和龍牌仍在軒老家新建祠堂陳放。
軒轅氏族現今居點實況為:河南省鄭州市金海區毛庄鄉系軒堯分支,商丘睢縣,長崗東頭軒老家分支,朱橋,八院庄,尚庄。軒老家遷白樓鄉蔣樓村,二朗廟、余張店。軒老家揚橋西軒庄、尚庄、傳庄、棗莊、朱橋、元堯、軒堯、楚伯崗、楊屯。軒店。軒老家西大庄東頭,波樓,自八院庄遷軒凸。長崗東頭冠庄,水坑流,長崗南頭弓箭庄分支,長崗東南頭,大唐北軒庄,石槽,弓箭庄。睢縣南焦庄軒凸分支,趙莊,何集,代集。
周口市太康縣龍曲北軒庄,劉基屯分居河堤軒廟,劉基屯,元貫庄,縣南15里軒廟,太康樓東軒庄,硫璃堂,楊廟西軒庄。板橋鄉軒堂村系扶溝縣大新鄉西北許樓分支,大陸崗北大軒庄西村、東村,小軒庄。淮陽石槽劉系軒堂分支,丁集南頭軒堯分支,丁集北頭軒堂分支。南張庄長門軒堂分支,南張庄有丁集南頭分支。謝堂,五里口鄉軒堯,縣西南二十五里長崗店系軒堯分支,遜母口鎮西頭,芝麻窪。鹿邑縣唐崗集西軒庄,趙衚衕,柳河,鹿邑祠堂系柘城分支。柘城縣西南李元砦,軒庄。西華縣聶堆軒那,前軒庄,廟陵崗,西華營鄉於韓。扶溝縣大新鄉許樓、軒西嶺,白屯系軒西嶺分支。
漯河市臨潁縣軒庄,大范和遂平縣等。
天津靜海、河北玉田、遼寧榆西、葫蘆島市、內蒙、黑龍江、南昌市等地。
安徽省壽縣、長豐縣、亳州市留集鄉腰庄。山東省巨野:軒樓等共有一百多個村莊,人數約達13萬多人,加之江蘇、上海、台灣等其他省、區域總人數約20萬人左右。自唐代建譜以來,已傳50多世(以上世系待考),20字中5輩字尚未有族人佔用。在改革開放后,河南軒轅氏族族長軒純信,軒建啟思意倡導,於1985年春(清明節)組成修譜委員會,在睢縣軒老家集聚族人代表,舉行祭拜祖先儀式,經過籌備,開始整理,編擬工作,途勞譜印,歷盡年余,順利完成了軒轅氏族譜翻印(老譜一卷6本重新翻印,新譜二卷8本)編印成冊,此次輩字經擇字取意(按金、木、水、火、土)設意10個字:“鋒清棟煥坤,銳浩松燦均。”
從軒轅氏族族譜字輩上講,聯字析意,函載族人後代遵照祖先遺願,弘揚軒轅姓氏文化,發展氏族事業旺達,以待黃帝子孫——軒轅氏族人永遠作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