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二級學院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是通信、電子、信息領域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學院由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上海市電子物理研究所上海大學光纖研究所、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上海大學天線微波研究所組成。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由原上海科技大學所屬無線電電子學系、上海市電子物理研究所、上海光纖技術和現代通信研究所(與原上海科技大學光纖研究所“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原上海工業大學所屬通信與電子工程系和原上海大學所屬通信與信息工程繫於1994年5月合併組建而成;當時學院下屬三個系(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通信與信息工程系)和兩個研究所。1998年通信與信息工程系撤消,該系的教職員工分別融合到通信工程系、電子信息工程系。1999年上海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所屬的生物醫學工程系和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轉入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2002年生物醫學工程系撤消,該系教職員工及相關學科併入電子信息工程系。

據2018年4月學院官網顯示,學院擁有3個本科專業: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生物醫學工程;5個學術型碩士點、3個博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磁場與微波技術;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信息與通信工程、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有教職工208名,其中正副高職81名。現有在校研究生約600名,在校本科生約1600名。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成立於1994年5月,是上海大學的二級學院

學院概況


經過50餘年的建設,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現有三個本科專業:通信工程專業、電子信息工程專業、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五個學術型碩士點:通信與信息系統、信號與信息處理、電路與系統、電磁場與微波技術、生物醫學工程;1個專業學位碩士點:工程碩士(電子與通信工程);擁有信息與通信工程一級學科博士點,涵蓋通信與信息系統和信號與信息處理兩個二級學科,擁有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博士點,設有信息與通信工程和電子科學與技術兩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學院擁有上海市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同時,該實驗室於2007年7月教育部批准立項建設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立項建設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學院的教學和學術單位還包括:電子電工實驗教學中心、現代通信工程研究開發中心、信息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微波與電磁兼容研發中心、遙感與空間信息科學研究中心、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數字視音頻處理與多媒體傳輸研究中心,其中數字視音頻處理與多媒體傳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新型顯示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四大研究中心之一。
1995年學院以“通信技術”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第三批重點建設學科,2001年學院以“通信與信息系統”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第一期重點建設學科,2005年學院以“信息與通信工程”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第二期重點建設學科,2008年學院以“通信與信息系統”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第三期重點建設學科。同時,2007年學院以“電路與系統”的學科名稱被批准為上海市教委第五批重點建設學科。1997年1月學院以“光纖通信及通信信息新技術”的學科名稱進入“九五”“211”工程第一期建設項目,2001年1月該“211”工程建設項目通過“211工程”專家組驗收;2003年3月學院以“信息科學與技術”的學科名稱進入“十五”“211”工程第二期建設項目,2007年11月該“211”工程建設項目通過“211”工程專家組驗收;2008年9月學院以“信息與通信工程”的學科名稱進入“十一五”“211”工程第三期建設項目。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近年來,通過“211”工程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的建設,通過全院教工的共同努力,學院在人才隊伍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方面有了長足的發展。學院現有博士學位人員77名,占教師人數的50%。在工程教育、優秀本科生培養方面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在本科生全國電子競賽方面多次獲得國家獎。在特種光纖、寬頻接入網技術、視音頻新技術、數字媒體內容安全等學科方向上走在國際或國內的前列。目前,學院正瞄準國際前沿的學科研究方向,根據國際和上海市的經濟發展需求,銳力進取,努力營造良好的教學和科研氛圍,增強師生的創造力,提高教學質量和學術水平,以新一輪的“211”工程第三期建設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為契機,使一些相關學科保持或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朝著“通信與信息工程”的研究型學院目標大闊步邁進。

學科設置


信息與通信工程

本學科為一級學科博士點(2003年批准),也具有博士后流動站,含有通信與信息系統(1998年批准)、信號與信息處理(2003年批准)兩個二級學科,是上海市重點學科,也是上海大學“211工程”建設的重點學科。擁有上海市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現代通信工程研發中心,信息工程研發中心,數字視音頻處理與多媒體傳輸研究中心,遙感與空間信息科學研究中心,其中上海市特種光纖與光接入網重點實驗室於2007年7月被教育部批准立項為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007年12月被科技部批准立項為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數字視音頻處理與多媒體傳輸研究中心是教育部“新型顯示技術與應用”重點實驗室四大研究中心之一。2012年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入選上海市一流學科(B類)。

電路與系統

電路與系統學科是上海市教委重點學科,也是國家211建設學科,本學科碩士點建立於1984年,具有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后流動站。目前設有三個主要研究方向:嵌入式與片上系統(SOC),數字媒體系統,智能信息處理,在以上研究方向上招收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博士后研究人員以及海外留學生。本學科近年來,先後獲得國家863項目、國家自然基金項目、國家信息產業部重大項目、科技部國際合作項目、上海市科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上海市科委國際合作項目等30餘項,發表學術論文200餘篇,申請和獲得專利以及軟體知識產權20餘項,出版專業專著和教材10餘部。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學科帶頭人萬旺根教授(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博士)是IET資深會員、IEEE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高級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嵌入式專業委員、中國圖形圖像學會虛擬現實專業委員,是IET上海分會副主席、IEEECIS上海分會副主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gital Multimedia Broadcasting副主編。學術帶頭人楊勝齊教授(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電子工程系博士)具有在美國著名晶元設計公司Intel工作的經歷。學術帶頭人劉學峰教授(武漢大學測繪學博士)以及管業鵬教授(東南大學博士后及浙江大學博士后)負責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本學科同時聘請了多名海外知名教授為特聘教授,其中包括:德國洪寶獎學金獲得者羅發龍教授,美國韋恩州立大學董明教授,以及多名兼職教授,包括:浙江大學CAD&CG國家重點實驗室常務副主任耿衛東教授,武漢大學虛擬現實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朱慶教授,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Goodman教授,建立了具有廣泛國際背景的優質師資隊伍,具有帶領本學科開展國際前沿學術研究和交流的基礎和實力。本學科近年來開展了廣泛的國際國內學術交流,與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理工大學,美國密蘇里大學,浙江大學等國際知名大學開展科研合作與師生交流。組織舉辦了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和暑期學術研討班,在國內外形成了廣泛影響。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學科擁有“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互動數字媒體研究室”,“嵌入式系統研究室”,“微電子研究中心”等學科平台,具有良好的研究與開發基地,與上海大型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合作聯盟。目前學科總體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處於領先地位。與國內其他高校相比,在互動數字媒體技術、微電子電路系統與集成電路設計技術研究方向上具有特色和優勢。本學科在嵌入式與片上系統研究方向,開展小型實時嵌入式操作系統優化研究,通用嵌入式軟硬體平台研究;研究單片多微處理器并行運行結構,設計片上多處理器嵌入式系統,研究完成了一系列數字、模擬及混合IC設計,其中一些晶元已經達到國內先進水平,部分已進入產業化階段;研究建立各種數字和模擬晶元的IP核庫,研究具有完整知識產權的獨立專用SOC晶元;開展深亞微米集成電路SOC設計,研究多核SOC設計、可重構SOC設計以及底功耗SOC設計。研製成功了以太無源光網MAC控制器晶元,OLED平板顯示器掃描驅動晶元,車用系列控制晶元等,以上成果代表了目前該領域的國家水平,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領先地位。
數字媒體系統研究方向,研究高級圖形渲染技術、大規模複雜場景實時漫遊技術、可復用編輯工具系統、三維數據可視化技術;研究網路虛擬環境;結合嵌入式移動終端,開發手持移動多媒體終端3D渲染引擎;建立了面向PC、網路以及嵌入式移動終端的虛擬現實環境,構建互動數字媒體產品開發平台,開發可復用性虛擬場景編輯工具系統,在上海地方高校中具有領先地位,在全國高校同類學科中處於先進水平。在智能信息處理研究方向,研究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網路流媒體音頻內容檢索;研究口語化語音識別技術、語音識別環境魯棒性技術、多語種語音識別技術;研究醫學圖像和生物信息檢索和分類,提出和建立了基於聽覺感知特徵的非特定人語音識別演演算法,多項成果得到上海市科委基金的支持,與企業應用緊密結合,已為企業產生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在國內外同行中具有較大影響,在上海地區具有較高知名度。
本學科具有上海市電子電工示範中心、工程教育中心、專業實驗中心等本科生實驗實習培訓基地,為進入本學科學習的大學本科生提供了先進的課程實驗和實習基地。
本學科將為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留學生以及進修生提供國際前沿的研究課題和高質量的教學模式和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能力,建立與國際接軌的培養模式,加強國際交流,密切企業合作,為國家輸送優質人才和產出高水平研究成果,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貢獻力量。

電磁場與微波技術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電磁場與微波技術學科博士點是1981年國務院首批批准的博士點和外國來華博士生培養試點單位。設有博士后流動站。經過20餘年建設,特別是211學科建設和上海市重點學科建設,已建成若干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研究基地和研究生培養基地。如上海電介質測量基地,微波測量實驗室、微波CAD實驗室,微波電路製作實驗室,微波暗室等。先後承擔解放軍總裝備部“八五”、“九五”和“十五”預研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標準局以及上海市重大科研項目等多項。曾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國家教委和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等多項榮譽。在微帶天線理論與應用和微波介質測量領域,本學科處於國內領先地位。
近十餘年來,根據國家國防建設和通信事業迅速發展需要,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多極化、多波段微帶天線陣、微波電路、雷達隱身材料測量、微波輸能、微波遙感等方面。

生物醫學工程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通信與信息工程學院
上海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由上海大學(原上海科技大學)和上海第二醫學院(現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聯合創立於1979年,是中國高校中最早成立的生物醫學工程專業之一。同時兩校還聯合建立了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首任所長為著名醫學家蘭錫純教授。1984年設立碩士點。依託上海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本學科在國內屬於起步早和基礎好的學科之一,曾長期作為教學指導委委員單位。歷任所長和學科帶頭人如蘭錫純教授、王保華教授和秦家楠教授等在國內具有很高知名度。
通過多年努力,本學科已經成就了一支以中青年為主的多學科交叉的、基礎紮實的教學和科研隊伍,形成了包括本科和研究生等多層次,醫學與工程相結合、電子信息技術生物醫學交叉、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並重的生物醫學工程人才培養體系,為社會培養了大批從事研究、開發、教學和管理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本學科共獲得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國家、省部級等科研課題數十項。已取得十餘項國家及省市級的科研成果,其中兩項分別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及二等獎,在國內外學術雜誌上發表論文200多篇,獲得國家發明專利多項,出版了數本生物醫學工程學科的專著和教材。
依託上海大學綜合性、多學科交叉的優勢,瞄準國際科技前沿,秉承學科傳統與特色,結合自身特長,本學科逐漸凝鍊並形成了三個重點研究方向:以計算機輔助診斷和遠程醫療為核心的醫學信息學;神經信息處理;便攜易用和高效低價的生物醫學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