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曉天
庄曉天
庄曉天,浙江鎮海(今寧波)人。1932年生,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上海市禽蛋聯合加工廠副科長,上海市禽蛋公司黨委副書記、公司副經理,上海市第二商業局副局長、黨委書記,上海市第一商業局黨委書記,中共上海市委財貿工作委員會書記,上海市副市長。上海浦發銀行首任董事長、上海銀行首任董事長。現為上海市寧波商會會長。
庄曉天,寧波鎮海人,1932年,出生於鎮海小港青峙鄉唐家弄村(今寧波市北侖區)。1945年,畢業於蔚斗小學,隨即跟隨兄長到上海。後來畢業於上海財經大學。195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上海市禽蛋聯合加工廠副科長,上海市禽蛋公司黨委副書記、公司副經理,上海市第二商業局副局長、黨委書記,上海市第一商業局黨委書記,中 共上海市委財貿工作委員會書記,上海市副市長。上海浦發銀行首任董事長、上海銀行首任董事長。現為上海市寧波商會會長。
⊙本報記者 朱國棟
2008年5月1日,世界上最大的跨海大橋——杭州灣大橋即將通車。這座大橋讓上海與寧波等浙東、浙南城市的距離縮短了100多公里。大橋建成后,蘇南乃至安徽等地區將成為寧波北侖港的經濟腹地。毫無疑問,這座大橋的建成,將對長三角未來經濟格局產生重大影響。
這座大橋的最初提議者——原上海市副市長、原上海浦發銀行、上海銀行首任董事長庄曉天,對杭州灣大橋的即將通車,感慨萬千。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庄曉天在參觀寧波北侖港時,就看到了北侖港作為世界一流深水良港的地理優勢。囿於當時寧波經濟腹地有限,而上海港飽和勢頭已經初顯,庄曉天萌生了建設杭州灣跨海通道的設想。
1993年,剛從上海市副市長位置上退下來的庄曉天,在寧波市的一次座談會上提出了建造杭州灣跨海通道的建議,得到寧波市領導的支持。
追溯歷史,從改革開放初的1980年起,庄曉天就開始先後擔任上海市第二商業局副局長、黨委書記,市第一商業局黨委書記,市財貿黨委書記。1988年4月-1993年2月,又擔任上海市副市長。1993年2月起,任上海浦東發展銀行董事長,1995年,又兼任上海銀行董事長。
庄曉天是改革開放30周年的親歷者,也是見證人。在他任職期間,參與設計了上海商業系統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改革路徑,成為中國商業系統改革的標本;他參與設計了中國證券市場的起步——上海證券交易所創辦時,庄曉天是分管副市長兼上海市證改辦主任;他籌建了上海浦發銀行、上海銀行;他衝破各種阻力,力主上海浦發銀行上市,拉開了銀行成批上市的序幕。
回顧改革開放風雨30年,庄曉天始終強調一句話:解放思想不只是一句口號,更要看實際行動。
親歷商業系統從計劃經濟體制向市場經濟過渡全程
庄曉天擔任的第一個重要職務是上海市第二商業局副局長、黨委書記。在當時,肉禽蛋、蔬菜、糖酒、水果、飯店旅館都屬第二商業局管轄。
在庄曉天的記憶中,在擔任第二商業局黨委書記期間,建冷庫是其中一件大事。“當時副食品的供應是靠天吃飯,每年春秋兩季,蔬菜和肉類供應十分充足,但到了夏天和冬天,供應就很少,當時我們為了平衡供應,想到了通過大量建冷庫的辦法,將許多食品冷藏到冬天或夏天出售。”庄曉天在任第二商業局副局長、黨委書記期間,共建成了20萬噸的冷庫,其中最大的吳涇冷庫容量達5.2萬噸容量,到現在還在發揮重要作用,從那以後,上海到現在都沒有大規模建過冷庫。
20世紀80年代中期,庄曉天被提拔為上海市委財貿委書記,后擔任上海市副市長。在這期間,庄曉天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實現商業系統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過渡。
庄曉天告訴記者:“當時整個商業系統的供應情況開始好轉,國家也提出要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當時考慮到穩定因素,我們的改革是循序漸進的,首先開放的是最容易市場化供應的東西,比如蔬菜、豆製品、乾果等等,這些副食品運起來方便,而且對生活影響不大,所以我們把副食品都放開了;然後,我們把肉禽蛋放開供應;第三步是放開糧食、布票和糖酒等重要物資。”
為了應對市場震蕩,庄曉天還領導設計了價格雙軌制,他告訴記者,“當時我們是兩種價格都執行,計劃內的商品價格便宜,但高收入者也可以花高一點的價錢買自由市場的‘黑市貨’,經過3年時間,商品的計劃價格和市場價格逐步接軌。”
因為庄曉天領導下的改革措施穩妥且效果顯著,上海的改革經驗在周邊省份推廣開來。
證券市場起步真是摸著石頭過河
庄曉天在任期間,所推行的改革中,對中國經濟影響最大的莫過於成立上海證券交易所。
1990年12月,上海證券交易所成立。庄曉天當時任上海市副市長,兼任證改辦主任,證券市場是他分管的部門之一。
由於歷史的原因,上海人的資本意識和理財觀念啟蒙較早。早在20世紀80年代,上海就有證券公開交易。1984年11月,中國第一個股份制公司———上海飛樂音響股份公司成立;1985年1月,上海延中實業有限公司成立,並全部以股票形式向社會籌資,這就是現在的方正科技(600601)。
“正因為證券市場的不斷發育,普通民眾的理財意識逐漸啟蒙,所以成立證券交易所的時機也逐漸成熟,”庄曉天對1990年底上海證券交易所的成立至今記憶猶新,“當時我們開放證券市場后,漲跌停板的限制是0.5%和1.0%,所以股票天天漲停板。股民拚命要買股票,一開始,是幾萬人買股票,上海人、外地人都有,過了一段時間后,就是幾十萬人排隊買股票,當時成為上海經濟生活中的大熱點。”
儘管股市活躍讓庄曉天等分管領導十分欣喜,但當時電子交易還很少,所以股民要到交易所或營業部現場交易,股民排隊成為當時的一大景觀。庄曉天告訴記者:“那時候有人在凌晨1、2點鐘就起床排隊買股票,我們當時很怕人多出事情,就想了個辦法,就是通過發行認購證解決排隊問題。認購證這個東西就是我們創造出來的,那時候我們沒什麼經驗可以借鑒,可以說是摸著石頭過河。”
事後證明,上海的認購證制度確實可以解決排隊問題,而深圳的1992年“8.10”新股認購事件,證明了上海發行認購證的決策確實是防患於未然。1992年8月9日-11日,深圳以發售認股抽籤表的方式發行5億元新股。從8日起,有超過100萬的當地及全國各地的准股民在全市302個發售網點前排起長龍,準備購買百元一張的抽籤表。9日早晨開始發售時尚能維持一定的秩序,但后因一些網點組織工作出現問題,造成秩序混亂,併發生衝突。到8月10日傍晚,數千名沒有買到抽籤表的股民發生騷亂。
除了發行認購證之外,當時上海證券監管當局認為市場之所以出現一股難求的局面,主要是當時的證券交易只局限於8大股,所以迫在眉睫的就是發行新股。庄曉天告訴記者:“當時還沒有成立證監會,所以公司上市還是我們上海這邊自己搞,我們要求上海各個部門,比如商業系統、農業、機電等許多專業部門找一批企業,我們對企業的要求是資產質量比較好,利潤不錯,而且有發展前途,讓各個部門自己審查,自己負責,這些企業就被我們推薦上市,半年時間內新上市企業達幾十家,這樣一下子增加了股票供給,股市馬上就平衡下來,股民也趨於理性。”
A股和B股的分類也始於庄曉天分管上海證券市場期間,當時考慮的正是境外投資者投資中國股市的金融安全問題,庄曉天說:“境外投資者很有經驗,當時我們就考慮到了金融安全問題,我們擔心他們興風作浪,把股市炒得很高然後逃走,所以把A股、B股分開,他們可以投資B股。這個制度也是我們首創,我們搞了B股之後,深圳後面也搞了起來。”
浦發銀行上市開創了金融市場新時代
1993年,年已61歲的庄曉天從上海市副市長的位置退下來。當時,上海正在籌建上海浦發銀行,庄曉天成為了浦發銀行首任董事長。1995年,上海銀行開始籌建,庄曉天又兼任上海銀行董事長。
庄曉天跟記者介紹了浦發銀行創辦前後的背景,他說:“那時上海沒有一家本地銀行,1992年時,上海作為長江流域經濟龍頭的地位日益顯現,迫切需要金融支持,當時市委市政府領導向小平同志作了彙報,並向國務院有關部門打了報告,得到批准后,正好我作為副市長已到退休年齡,所以市委市政府決定讓我去籌建這個銀行。當時上海市計委的一個副主任任行長,我當董事長。我在浦發銀行工作了8年,那時原始資本金是10億元人民幣。浦發銀行10多年裡發展迅速。根據2007年年報,浦發銀行2007年的凈利潤就有近55億元,總資產近萬億元。一開始,浦發銀行是一個重點在長三角發展的區域性銀行,到了1995年,我們在北京設立了分行,開始成為全國性商業銀行,到現在,全國主要城市,浦發都有分行。”
除了籌建浦發銀行外,衝破各種阻力讓浦發銀行上市,也讓庄曉天記憶猶新。在向記者描述經過時,庄曉天談到,“1997年香港回歸時,我在香港參加一個會議,會議上很多記者採訪我,他們問:‘浦發銀行接下去有什麼打算?’我說下一步打算讓浦發銀行上市,通過資本市場讓浦發銀行加快發展,壯大步伐。回到上海后,不少人跟我說,‘你對境外媒體這麼說不恰當,現在國家規定銀行不能上市,你怎麼跟香港記者說浦發下一步想上市呢?’當時我就反問,‘既然企業可以向銀行募集資金,可以在股市融資,我們銀行為什麼不能上市募集資金呢?國外銀行不是都在上市么?’”
經過一番準備后,1998年底,庄曉天把上市事宜反映到中國人民銀行(當時銀監會還沒成立)。“我們經過很長的一番波折后,到了1999年才實現上市。但你看看,我們打破禁令后,有多少銀行跟在我們後面上市了?”庄曉天對浦發銀行上市的創舉頗為自豪。
當時,上海銀行的籌建也是庄曉天負責,他告訴記者:“當時上海有很多信用社,共青團、街道等各個系統都有,屬不同分管部門,財務狀況也很不一樣,市裡讓我去籌建上海銀行(當時叫上海城市合作銀行),就是希望能把它們捏到一起。當時各個信用社的待遇很好,要他們撤併阻力很大,但我做他們工作,我說現在你們是小舢板,集合起來才能組成航空母艦,大家要團結起來,要有合作精神。另外,我們也給這些信用社人員合理的待遇,最終重組比較成功。”
杭州灣大橋將對長三角區域經濟產生重大影響
庄曉天,地道的寧波人。1932年出生在寧波鎮海,他創辦了上海市寧波商會並任會長,而提議建設杭州灣大橋,很大程度上也是出於他的寧波情結。
20世紀80年代中期,庄曉天在參觀正在開發中的北侖港時,發現北侖港和國際著名的鹿特丹港及新加坡港相比,水更深、港更寬,外面還有金塘島擋風,完全是世界一流的深水良港。但他同時也發現,當時寧波屬於交通線末端,經濟腹地有限,而上海港口飽和的勢頭已初顯,於是開始萌發建立杭州灣通道的設想。
於是,1993年在寧波市領導召開徵求寧波籍人士對家鄉建設意見的一次會議上,庄曉天大膽提出了建造跨海大橋的建議,得到寧波市領導的重視和全力支持。
1994年,在庄曉天的主持下,由上海市寧波經促會(庄曉天時任會長)出面正式向市科委和市計委寫了《關於建設杭州灣越灣通道工程的建議》,並抄報給上海、寧波兩地政府,建議書中列舉了建造杭州灣越灣通道工程的可能性和必要性,以及給滬甬兩地帶來的社會效應和經濟效應的初步分析,當時建議報告對越灣通道提出了兩個設想,一是造橋,二是建隧道。
而今,杭州灣大橋即將在2008年5月1日通車,談及大橋建成后將對滬甬乃至長三角經濟帶來的促進作用時,庄曉天說:“中國要建東北亞航運中心,日本的神戶港、韓國的釜山港也都有這樣的想法。作為競爭對手,上海港應該是作為一個整體出現的,整個長三角港群都應該包括在內,寧波港是重要組成部分,要真正形成這個航運中心,兩座橋的作用很大,一座是到洋山的東海大橋,另一座就是到寧波的杭州灣大橋。兩座橋建成后,在和上海港群的競爭中,都要建航運中心,目前世界十大港口中,上海是第三,寧波是第四,上海很快就是第一位了,兩個港口產生合力后,那就更加不得了。杭州灣大橋搞起來后,對江蘇、浙江和上海經濟的促進作用肯定很大。運輸成本降低了,時間成本也降低了。以石化工業為例,寧波石化工業很發達,杭州灣對岸的嘉興也在規劃石化工業,上海接壤嘉興的那一帶,即上海的石化工業集中地,都在這邊。上海、嘉興和寧波,屆時就可以形成一條中國最大、世界少有的化工產業帶了。”
庄曉天認為,杭州灣大橋對寧波和上海是雙贏。“杭州灣大橋的最大作用就是加速寧波企業遷移到上海的步伐。”他告訴記者,“現在很多寧波企業把企業的重要部門,科研部門和銷售部門,都放在了上海;寧波企業也常給上海企業做配套。比如汽車工業,許多汽車零配件業務轉移到了寧波。而杭州灣大橋開通后,寧波和上海之間的聯繫更加緊密,越來越多的寧波企業會把總部和重要部門設在上海。”
除此之外,庄曉天認為,杭州灣大橋建成后,上海到長三角每個重要城市都可以實現3小時交通圈,在這樣便捷的交通條件下,長三角城市群才有意義。
外資並不一定意味著金融安全
按照常人的想法,成就斐然的庄曉天完全可以過上比較悠閑的退休生活,但他還是閑不住,除了已創建的上海市寧波商會外,他還在籌建世界華人寧波商會。除此之外,庄曉天還在籌建民營金融機構,該機構已處於實質性操作階段,正待有關部門批准。據庄曉天介紹,這家金融機構總部在上海浦東,以民間資本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