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山塘
姑蘇山塘
姑蘇的由來據說大禹在太湖治水,有兩名得力的助手,一位叫“胥”,是舜的農業大臣棄的兒子,另一位叫“冥”,是舜的民政大臣契的兒子。冥在治水工程中不幸殉職了,胥則在水災弭平后,被尊為“水平王”。想來是洪水退後,需要得力幹部領導災民重建家園。胥是高幹子弟,又經歷了這次抗洪考驗,於是被任命為當地部落首領。自后這一地區就以胥為名,稱“姑胥”。“姑”的發音為輔音G,這是當地土語的發聲詞,無意義,常作專用名詞的前綴詞。姑胥,《國語》、《史記》皆作“姑蘇”,有人認為是“後世轉音。還有人認為“蘇”的原字含“魚”“禾”,表明此地是魚米之鄉,這都不準確。姑胥又作姑蘇,是因為古代吳、楚“胥”“蘇”同音,如《左傳》所稱的楚國大臣申包胥,《戰國策》作“勃蘇”,就是例證。現在蘇州人仍把“髭鬚”叫作“租蘇”,也是古語的遺留。這就是姑蘇的由來。
山塘街始建於唐代寶曆年間,公元825年白居易奉命到蘇州任刺史。上任不久,他坐了轎子到虎丘去,看蘇州山塘街風光(01-20)(20張)到附近的河道淤塞,水路不通,回衙后,立即找來有關官吏商量,決定在虎丘山環山開河築路,並著手開鑿一條山塘河。它東起閶門渡僧橋附近,西至虎丘望山橋,長約7里,故俗稱“七里山塘到虎丘”
到虎丘山門及虎阜橋:949、游1、游2;到半塘橋:44、公交6、10、40、317、324、529、游2、游3、游5;到廣濟橋、渡僧橋:7、34、54、64、70、161、204、304、311、406、415、501、522、622、921、游1。
1.山塘街——虎丘風景區:從清塘新村站坐36路經過4站到虎丘風景區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