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洛黑苦蕎
甘洛黑苦蕎
甘洛黑苦蕎,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甘洛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黑苦蕎喜涼爽、耐瘠薄,多生長在海拔2000米左右的高寒山區,生長期要求月均溫10℃—14℃,晝夜溫差大於10℃,月均降雨量100毫米以上,大於10℃以上的有效積溫1500℃以上,土壤弱酸性,土質疏鬆,肥力中上,則黑苦蕎品質佳。
世界上黑苦蕎主要分佈於中國的西南山區,四川省甘洛縣是黑苦蕎的主要產區和主要起源地之一,盛產優質黑苦蕎。甘洛黑苦蕎色黑、粒大質優,營養價值全面,蘆丁含量高,具有降血壓、降血糖、降血脂的作用。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甘洛黑苦蕎”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甘洛黑苦蕎瘦果呈三棱形,較小,色澤黑色,千粒重18—23克,棱不明顯,部分呈波浪狀,表面粗糙,兩棱之間有深凹線,殼厚,去殼后的籽粒呈淡綠色,其味較苦。
甘洛黑苦蕎粗蛋白含量≥8.2%,含有豐富的氨基酸,且氨基酸比例合理,與雞蛋十分接近。特有的維生素P(蘆丁)是蕎麥以外其他穀物中沒有的物質,其含量≥1.4%,明顯高於普通的苦蕎麥,具有維持血管抵抗力、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脆性以及抑制醛塘還原酶的作用。
地貌
甘洛縣屬康滇地軸北段東緣,大渡河以南尼日河流域,是四川盆地西緣向青藏高原地勢過渡的高山峽谷地方,因受橫斷山脈的皺褶、隆起和斷裂,加之河流的急劇切割作用,縣境內山巒起伏,重峰迭嶂,溝壑縱橫,河床狹窄,谷壁陡峭,兩側山地高差懸殊,因此海拔及氣候落差大,土壤狀況複雜,造就了甘洛黑苦蕎獨特的生長環境。
土壤
甘洛縣土壤類型有:黃棕壤類(pH4.6—5.8、有機質2.45—11.89%、全氮0.13—0.454%、全磷0.042—0.23%);棕壤類(pH5.0—5.7、有機質6.39—16.1%、全氮0.117—0.537%、全磷0.05—0.095%);沼澤土類(pH5.4—5.5、有機質3.49%、全氮0.289%、全磷0.06%)等土類,土壤疏鬆、肥力較好。
甘洛縣河流屬大渡河水系,大渡河為東北自然河界,流經黑馬、烏史大橋兩鄉,長36千米。尼日河為縣境主河道、田壩河、雙河、白沙河由西向東匯入尼日河,形成較對稱的樹枝狀水系。
甘洛黑苦蕎
甘洛縣境內靈關古道深溪段古驛道的坪壩關、海棠關、鎮西關是古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的重要路段,沿途盛產黑苦蕎,用其做成的饃色澤青綠,食之微苦,回味香甜,3—5天不變質,是過往客商攜帶的重要乾糧。甘洛縣境內漢、彝、藏等多民族雜居,坨坨肉、豆渣菜和黑苦蕎饃是海棠、坪壩、蓼坪等高山少數民族接待重要來客的首選食物,也是婚喪嫁娶時的主要食物。
相傳,在清朝時期,海棠鎮西(今甘洛縣正西村)出了個妃子,極其聰慧美麗,深受皇上寵愛,但面對成群的侍女侍從和山珍海味卻整天悶悶不樂,病倒后眾御醫皆查不出病因,后從妃子貼身侍女處方知是因思念故鄉黑蕎粑而起,皇帝立馬派人千里快馬馱運,以博美人歡顏,所以當地就有了這“頓頓黑蕎粑,個個粉曇花,皇帝老兒也愛她”的童謠。
甘洛縣田壩鎮的“榨榨面”起源於清嘉慶年間,也是用黑苦蕎粉為主要原料製作而成,清香可口,唯甘洛獨有,是最具地域特色的民間小吃,有著200多年的歷史,仍舊沿用著傳統的手工生產工藝。甘洛漢族人死後的入土儀式上,其後人要反跪於墓地前,掀起后衣角呈兜狀,接受陰陽“先生”(即道士)在墳頭上唱著祭祀道文撒下的五穀,即黑苦蕎、小麥、高粱、玉米、大米(代表五色、五味、五穀、五臟、五方及五行),寓意死者亡靈為庇蔭後人撒下健康和榮華富貴的種子。據《甘洛縣誌》記載,南部彝族在“送祖靈”時,整個家支(同族人)都要參加,殺牛、宰羊、畢摩做祭奠法事,族人舉行賽馬、比美等活動,前後三天,最後各自將自己祖先的“馬都”(即靈牌)送到各自人畜罕至的秘密岩洞(或岩腔)內,放上燕麥糌粑、蕎麥粑,並祝福“你們已到祖宗住地了,不能再回家,你們要保佑子孫平安昌盛”。彝族老人說殺牛羊以黑的好,蕎粑也是黑蕎子的好。
甘洛黑苦蕎
2010年09月1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甘洛黑苦蕎”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甘洛縣新市壩鎮、田壩鎮、海棠鎮、玉田鎮、普昌鎮、吉米鎮、蓼坪鄉、坪壩鄉、沙岱鄉、新茶鄉、兩河鄉、團結鄉、勝利鄉、嘎日鄉、阿爾鄉、阿呷鄉、波波鄉、尼爾覺鄉、拉莫鄉、黑馬鄉共20個鄉鎮。東經102°27′—103°02′,北緯28°38′—29°18′。
甘洛黑苦蕎
①整地:黑苦蕎是雙子葉植物,根系較弱,出苗時頂土能力很差,播前要求精細整地;在春蕎區,採用高畦或壟作栽培,秋蕎區,採用平畦或低畦栽培。
②播種:春蕎以4月上中旬,秋蕎以8月上中旬為最適播期;採用條播和點播,每畝留量:高肥地4—6萬、中肥地6—10萬、瘦地10—15萬,畝用種3—6千克,播深3—4厘米。
③肥料:每畝施入有機肥500—1000千克,草木灰50—100千克,過磷酸鈣20千克作為基肥;生長前期,根據土壤狀況追施尿素3—6千克/畝,開花結實期用0.2%尿素、磷酸二氫鉀和0.1%硼酸溶液噴施1—2次。
④中耕培土:在黑苦蕎出現第一片真葉時進行第一次淺中耕,並結合田間除草,拔除弱苗、病苗、高腳苗等;在花前進行第二次中耕,並適當培土。
⑤排灌:在春蕎區,雨水多,要及時排水;秋蕎區,雨水少,要及時澆灌。
⑥摘葉防倒:在高產田塊,容易出現田間植株稠密,苗旺葉大,不利於通風透光,造成花蕾、幼果脫落,甚至倒伏,採取每株摘2—3個大葉片。
⑦防治病蟲害:甘洛黑苦蕎病蟲害極少,生產中從未產生過較大的危害而進行防治,但偶有少量的鉤刺、地老虎、蕎蚜和花葉病毒病發生。對蟲害可採用糖醋液誘蛾、頻振滅蛾、黃板誘蚜等措施防治;病害主要是由種子帶病,蚜蟲帶毒傳播,採取拔除燒毀病株,誘滅蚜蟲的方法,防止病毒傳播。
(4)產品收穫:在黑苦蕎田間植株籽粒2/3成熟時,及時收割小堆直立放置,收割時間宜在早晨至中午11時以前,上部籽粒后熟后脫粒曬乾,水分14%以下入庫。
(5)生產記錄要求:甘洛黑苦蕎生產的全過程,農戶或黑苦蕎專業生產合作社要建立田間生產檔案、產品出入庫檔案,全面記載並妥善保存,以便查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