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麻山鎮的結果 展開

麻山鎮

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下轄鎮

麻山鎮是江西省萍鄉市湘東區下轄的一個鎮。地處湘東區東部,萍鄉市西南部,東與安源區五陂鎮、蘆溪縣南坑鎮接界,南與東橋鎮白竺鄉為鄰,西與臘市鎮接壤,北與湘東鎮和安源區郊區鄉相連。總面積91.46平方公里,轄22個村,總人口37914人(2017年),。耕地面積17586畝,山林面積92895畝,森林覆蓋率達70%。

歷史沿革


1958年置麻山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改鎮。1997年,面積39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麻山、新塘、小橋、大山、善洲、桐田、津源、景星、下橫、嶺背、三山、連山、高車、橫崗、汶泉、中坪、桃源、蘇坊、茶溪、船形、仙峰21個行政村。

自然資源


境內地貌以山地丘陵為主,南部地勢更高,山嶺更多,萍水河自東向西從北部穿過,麻山河匯入后流向湘東鎮,沿河兩岸多平原。山地森林資源豐富,礦產資源有煤礦、鐵、石灰石高嶺土瓷石石英、鈷等稀有金屬,平原地帶盛產稻米、蔬菜。麻山鎮山清水秀,東有高聳入雲的婆婆岩,南有矗立群丘的長鶴嶺,西有雞冠岩,北有仙峰岩,萍水河彙集山溪泉流,水量充沛,水質清澈。麻山鎮萍麻線、麻風公路貫徹全境,湘麻、湘桐兩線直通區政府,麻龍、麻白公路雙道連接山區。319國道和掛線及鄉村公路構成了便利的交通網,郵政、電訊、物流更為便捷。旅遊開發潛力較大,小橋圓通寺佛教學院將成為贛西地區的佛教勝地,嶺背白雲寺位於319國道側,還有嶺背村的婆婆岩、新塘村的馬腦寨、橫崗村的五峰山等。

行政區劃


郵編代碼

[郵編]337029
[代碼]360313108:~200麻山村~201新塘村~202小橋村~203善洲村~204桐田村~205景星村~206三山村~207連山村~208橫崗村~209汶泉村~210中坪村~211桃源村~212蘇坊村~213船形村。

人口數據


麻山鎮麻山村
麻山鎮麻山村
(2001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1932
16682
15250
家庭戶戶數8150
家庭戶總人口(總)31875
家庭戶男16641
家庭戶女15234
0-14歲(總)7920
0-14歲男4101
0-14歲女3819
15-64歲(總)21456
15-64歲男11288
15-64歲女10168
65歲及以上(總)2556
65歲及以上男1293
65歲及以上女126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1060

經濟


農業狀況

葡萄基地
葡萄基地
1、農業環境、土地面積及其分佈
麻山鎮位於江西省萍鄉市西南郊,湘東區的東部邊陲;全鎮共有面積96平方公里,水田面積17250畝;全鎮地貌為東南高、西北低,是典型的丘陵鄉鎮。萍水河由北向南,流經小橋、大山、善洲、新塘、桐田而折向西;沅水河由東南蜿蜒經桃源、高車、汶泉、連山、麻山而向西北;兩河呈人形匯合於該鎮與湘東鎮之交界處的江口;另有茶溪和橫崗小河分別發源於南部和西南叢山之中,且先後在連山和麻山境內流入沅水河。全鎮大部分水稻田分佈在河溪兩岸,深泯冷水田則分佈在各處丘壑之間。
2、農業經濟體制及改革
1972年,按當時市革命委員會要求,在麻山公社的基礎上划井沖(包里善)大隊歸郊區管轄;成立龍台公社時又將龍台、廟山、杉坪劃歸龍台;1974年,成立源並公社時,又將源並、大豐、並田劃歸源並公社治下;其餘剩下的就是現在這範圍。而後進行隊組規模調整。具體劃分如下:
小橋分為小橋、善洲。1983年小橋又分為小橋、大山。
新源分為新塘、詩源。1985年詩源劃歸湘東鎮管轄。
江源分為景星、津源、江口。1982年江口劃歸湘江鎮管轄。
橫崗分為橫崗、中坪、下橫。
船形分為船形、蘇坊、茶溪。
三山分為三山、嶺背。
高車分為高車、桃源。
麻山分為麻山、連山、汶泉,其中麻山麻田組1982年劃歸湘東。
農科所和桐田按原規模未動。
其時共有二十一個村級單位,至1995年又從新塘劃出陽馬街為仙峰村;故自1995年起該鎮就有二十二個村。
1981年按上級政策,晚稻栽插后,分青苗給各戶管理,產品由管理人自收;直到1982年底,家庭聯產承包真正實行,1983年起分田划戶,大鍋飯由此告馨。
1970年至2000年糧食產量
年度產量年度產量
1970年9280噸1986年10162噸
1971年9405噸1987年11235噸
1972年7457噸1988年10401噸
1973年8687噸1089年10401噸
1974年9068噸1990年11488噸
1975年9017噸1991年
1976年9260噸1992年
1977年9265噸1993年
1978年11260噸1994年
1979年11215噸1995年
1980年11250噸1996年13171噸
1981年11719噸1997年31020噸
1982年11950噸1998年30570噸
1983年11771噸1999年30390噸
1984年11125噸2000年29865噸
1985年10165噸

林業狀況

生態環境優美
生態環境優美
1、森林資源、林地面積及其分佈
該鎮森林源主要以杉樹、竹子、油茶為主共有林地九萬七千三百七十畝,其中杉林4.5萬畝、竹子1.4萬畝、油茶林1.1萬畝、炭薪灌木林1.9萬畝、柑桔及其他果林0.3萬畝。
林地主要分佈在南部的三山、嶺背、高車、桃源、汶泉、茶溪、蘇坊、船形和北面的新塘、仙峰、大山。
2、山林體制
1982年未在林權責任制以前,所有山林都屬集體所有,自林權責任制落實后,平原村的茶山都分到了各農戶,山區村也劃分了責任山。
屬於村級集體林場的有:新塘250畝、大山800畝、三山200畝、嶺背1500畝、高車200畝、桃源300畝、汶泉200畝。
屬於全民的有:煤冶林場1.4萬畝(1986年從三山、高車、桃源劃撥的)。五峰林場1.2萬畝(1996年從船形、蘇坊、茶溪、中坪、橫崗劃撥的)。
屬於鎮辦林場的有:白雲山林場1200畝、船形林場3240畝、紅旗林場3000畝。
3、經濟林情況
桐田有三個柑桔園,面積近千畝(號稱千畝),由於果樹老化,加上從1993年起先後被八個磚廠包圍,特別是磚廠使用添加劑(氟化鈣)后影響很大,開花不結果,管理不力。
新塘和大山的栗園由於品種不好,不結果而效益不好。
高車栗園由於種植分散三處,效果不明顯,工作量大而疏於管理,幾近荒蕪。
蘇坊村劉國生有栗園兩百畝,由於管理精細,品種優良,長勢良好,效益逐年上升。
3、境內主要林場起止情況
白雲山林場,建場時間為1974年,面積1200畝,於1976年劃歸嶺背村、三山村。
船形林場,建場時間為1976年,面積3240畝,2000年冬由五峰林場收購。
紅旗林場,1976年,面積1780畝,2000年冬歸入源並國營林場。

工業狀況

麻山地區工業歷史悠久,特別是煤礦的開採始於晚清時期到民國初年,有德國人在金萬塘(即現麻山鎮津源村大金坡煤礦處)開辦了麻山第一個煤礦,一年後由於地下水太大,又無機械抽水設施,無法繼續開採,被迫停辦,德國人撤走後,當地農民便開始小規模採挖煤井了,其次是石灰石礦的開採和燒制石灰,最早的石灰廠於1914年在津源村石灰沖和景星村爐前灣同時開辦,特別是景星村爐前灣已建有2座立窯,較大規模燒制石灰,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的需要,爐前灣便由此而得名。三處工業雖有形,但規模均不大且全部為手工生產,真正的工業興起應始於解放后。
1、各主要廠礦的開辦時間及現狀
麻山煤礦創建於1958年,在全國大鍊鋼鐵的需求下,公社將大金坡大隊小井收歸公社作為集體煤礦,並添置礦桶、架設井下軌道,進行大規模半機械採煤,當年產量4萬噸,礦職工300餘人。1993年破產倒閉,現已改建為麻山鎮第一花炮廠。
麻山第一花炮廠,創建於2003年,正在創建之中。
麻山福利廠,創建於1984年,於1992年更名為“萍鄉無機顏料廠”。年產值500餘萬元,容納勞動力80餘人,其中福利人員70%,1992年底,將該廠50萬元拍賣,售給麻山李和良,李又將該廠更名為“萍鄉市誠通化工材料廠”,年產值達1000萬元,利稅達200萬元。
麻山水泥廠,創建於1958年,年產量為10000噸,產值4萬元。1974年企業履行,設備改進,年產量達4.4萬噸,產值增加到600多萬元,2002年度,產值已達700多萬元。
麻山三山水泥廠,創建於公元一九九三年,年產量為8.8萬噸,產值達1000萬元,容納勞動力400餘人。
麻山高車水電站,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二年,水輪發電機四台,年發電480千瓦,發電量為2200000度,為緩解麻山鎮工業用電起到了積極作用,容納勞動力40餘人。
麻山建築公司,(原名麻山建築隊)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三年。創利值700餘萬元,容納勞動力200餘人。
麻山印刷廠,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二年,現已倒閉停業。(廠房歸麻山建築公司)
麻山農機廠,創建於公元一九五八年,於公元一九八二年更名為“麻山鑄管廠”。於公元一九九六年,欠款還債,倒閉停業。現已改建於麻山中心小學。
麻山汽車隊,創建於公元一九七0年,於公元一九九六年更名為“萍鄉市誠信化工材料廠”。麻山汽車隊不復存名。
麻山化工廠,創建於公元一九八四年(現歸屬於“萍鄉誠信化工材料廠)。
麻山鎮招商引資於公元二00年,創建桐田鞋廠,鞋廠老闆台屬人員,可容納勞動為千餘人,解決了麻山鎮剩餘勞動力七、八百人次,特別是婦女勞動力佔80%以上,對麻山經濟發展,利稅收入都是一個更新圖景,人民心樂意足的好勢頭。
2、主要工業產品及註冊、發明情況
麻山主要工業產品有麻山水泥廠的“五峰”牌水泥;善洲的添加劑廠的“添加劑”。
肖啟安於公元一九八七年發明了“A爾型”水泥堵漏器。並獲得上級的精神和物質獎勵,還頒發了榮譽證書。
麻山鎮的水泥和煤炭,銷路極廣,直銷湖南、廣東、廣西、福建及其他省市,產品經常脫銷,供不應求。煤灰曾直銷上海、四川、浙江、福建等省市。麻山鎮的腐納直銷上海、南京、北京各大城市。麻山鎮的瓷泥可說是湖南專購主戶。
3、境內市、區廠礦
萍鄉市上官嶺煤礦,坐落麻山鎮津源村境內,創建於公元一九五八年,創建時名為“金萬煤礦”。於公元一九七六年更名為“上官嶺煤礦”。
萍鄉市麻山鐵廠,坐落麻山鎮麻山村、連山村境內。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九年倒閉停產,現在只有一個“鐵廠留守處”。
萍鄉市麻山鐵礦,坐落在麻山鎮連山村境內創建於公元一九七二年,於公元一九七九年與鐵廠同時倒閉停產。
萍鄉自來水廠,坐落麻山鎮高車村,創建於公元一九九五年,解決了萍鄉市城市居民飲水困難的大問題,同時也解決了麻山鎮部分村民都能飲上自來水。
4、礦產資源及其分佈
麻山鎮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現已查明有十五種之多,主要有煤、石灰石、瓷土、高嶺土、鈾、鈷、瓷石、石英等,特別是石灰石更遍布全鎮各村,其具體分佈情況如下:
(1)石灰石:
津源、景星、橫江、中坪、下橫、麻山、連山、桐田、大山、三山、嶺背。
(2)煤炭
津源、景星、麻山、新塘、大山、仙峰、三山、嶺背。
(3)鐵礦
連山、船形、蘇坊、三山、汶泉、橫崗、善洲。
(4)瓷土、高嶺土、石英、瓷石
三山、嶺背、善洲、船形。
(5)鈾、鈷
三山、嶺背、善洲。

水利狀況

1、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
該鎮在沅水河上有石壩三座,其中一座在源並鄉境內,兩座在該鎮高車境內,各自都有灌渠系統。源並渠道11.5公里,集灌溉和發電兩用;高車上壩(新壩)有引水渠道2.5公里,主要灌溉汶泉壠田和連山的部分稻田;下壩(后陂壩)引水渠長3.5公里,起著灌溉麻山村農田和二級站發電之供水作用。
鎮內有水庫5座。其中小(一)型兩座,小(二)型二座。蘆洞和三口塘兩水庫屬小(一)型,中間由全長5公里的橫崗渠道相連接,特別是通過橫崗壠時還用了570米的倒洪引水管;茶沖、花背沖、平原水庫都屬小(二)型。另外全鎮還有大小山塘368口;所有山塘、水庫都養了魚,因而在水資源的利用上都具有養魚和灌溉兩大功能。
2、水利設施情況
名稱修建時間備註
沖水庫1952年修建
花背沖水庫1958年修建
蘆洞水庫1973年9月修建
三口塘水庫1977年擴建
平頭源水庫1977年興建
橫崗倒洪管1975年興建
橫崗渠道1974年1月始建
源並渠道1968年11月始建
桐田治河1977年8月始建
桃源西渠1984年興建
3、灌區分佈及管理情況
源並渠道,灌溉面積2200畝,由水管所管理;
橫江渠道,灌溉面積1500畝,苗圃兼管;
蘆洞水庫,灌溉面積1500畝,苗圃兼管;
花背沖水庫,灌溉面積400畝,苗圃兼管;
三口塘水庫,灌溉面積600畝,苗圃兼管;
平原水庫,灌溉面積800畝,三山村管理;
汶泉村渠道,灌溉面積800畝,汶泉村管理;
麻山村渠道,灌溉面積1000畝,麻山村管理;
茶沖水庫,灌溉面積600畝,中坪村管理;
桃源西乾渠,灌溉面積500畝,桃源村管理。

交通


茂林修竹
茂林修竹
1、古道、碼頭、古橋
麻山鎮內現存古道有三條,且基本保存了古道原貌。
一條為麻山鎮三山村、嶺背村境內,從三山村楓嶺組起經坪源組上婆婆岩過白雲山至嶺背村全長四華里,至今仍為山石階梯路面,僅能遊人徒步行走。
一條為麻山鎮橫崗村經蘆洞水庫直登五峰山的沙石山路,全長約為八華里。
一條為麻山鎮汶泉江家衝上牛尾巴的古道山路,沿途徑“牛尾巴”“七碗水”“過風坳”“百步符”“下牛腦”等地可直達白竺鄉,舊時曾稱牛頭牛尾四十里。
麻山鎮內古有兩大碼頭
一座是坐落在萍水河上的桐田碼頭,具體位置在桐田大子廟前,現桐田大橋下游十五米處,是古時柏樹下、白竺等地竹木運往湖南的必經的重要發運地,也是當地的重要水運要道。
另一座是麻山鎮政府所在地,麻山老橋下碼頭,此碼頭是麻山的重要水上交通要道,古時麻山地區的貨物進出幾乎全在此碼頭裝御,上連萍老縣城,下通湘江。
麻山境內現存較大型古橋有三座:
1、麻山橋
長40米,寬5.4米,為四拱麻石拱橋,建於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
2、高車橋
長34米,寬4.8米,為三拱麻石拱橋,無欄,橋面以條石鋪面。
3、善洲橋
長72米、寬6米,為六拱石拱橋,有桐油石灰築就的三合土橋欄,1984年被立為萍鄉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現代公路、現代橋樑
萍鄉至麻山,原來是一條坑坑窪窪的泥濘爛路,現已建成一條寬闊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汶泉村通桃源村的地級公路。
麻山至桐田通往三山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橫江通往中坪村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津源通往上官嶺煤礦的現代公路。
麻山至船形通往龍台鄉的現代公路。
麻山鎮有三座現代橋樑:1、善洲村善洲古橋的上游於1976年修建修建一座善洲現代化善洲新橋。2、麻山村麻山古橋的下游於1986年修建一座現代化的麻山新橋。鄧家譚在橋1995年正式通車。

社會


城鎮建設

幸福自然村新貌
幸福自然村新貌
1、小城鎮建設
1984年,該鎮為了改善當時麻山中學的教學條件,將原麻山公社機關大樓讓給麻山中學用,而麻山機關辦公樓建在麻山街尾上,到1994年,根據發展小城鎮建設的需要。在政府左前方、沿臘市方向公路兩邊,接連老街續建了一段約400米長的街道,包括公路在內,兩邊相距24.5米。
1995年,萍麻公路改造基本完成,在距桐田老街150米的萍麻路邊新建了一條長約500米長,中間相距40米(包公路在內)寬的一條新街,並逐步形成一個十字街。
2、集市貿易區的建設
1986年,麻山鄉政府與麻山工商所一起了解麻山以街路為市的狀況,在麻山老橋的東頭佔地5畝左右的農貿市場,上有石棉瓦檔風雨,下有水泥攤位,每月按老規矩,逢農曆四、九趕集。
1999年,桐田老年協會在建築公司的桐田預製場的基礎上設立一個佔地3畝左右的新市場,每月逢農曆的一、六趕集。
3、公共環境狀況
兩處新街都是街道建成,戶戶電通,只是自來水的安裝有遲有早,桐田街在1996年裝上了自來水,而麻山農民街是1999年接通自來水的。
衛星地圖
衛星地圖
2006年以來,該鎮鄉村游總體收入已達200萬元,從事鄉村游產業的農民逾2000人,農戶僅從接待遊客吃飯、出售農產品這兩項中就可人均增收150元。
麻山鎮內有著豐富的自然風光、人文景觀,萍麻公路、麻鳳公路、319國道和掛線的全面貫通,使得沿線的圓通寺、婆婆岩、儺神古廟等自然、生態、人文、佛教資源日益凸顯。該鎮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抓住2006年是“中國鄉村旅遊”主題年,生態游、短途游、農家游等休閑旅遊方式日趨火暴這一契機,全力打造綠色、生態麻山,使麻山成為萍城休閑後花園。該鎮制定出詳細的旅遊開發總體規劃,引進市場機制,實行“誰投資誰受益”的開發方針,積極招商引資,鼓勵外來資金和社會資金參與旅遊產業的開發,用市場的手段加快旅遊經濟的快速發展。2006年來,該鎮相繼建成了三山婆婆岩旅遊風景區、都市農莊生態園、景星三友浙贛林果業休閑山莊和市醫院康復中心等旅遊休閑生態項目。其中三山婆婆岩旅遊風景區已初具規模,沿山公路、賓館等設施一應俱全;佔地132畝、投資達3000萬元的市人民醫院康復中心已投入使用。該鎮還積極引導農民進行特色種養,圍繞鄉村旅遊市場來調整農業產業結構。他們建立了草莓、西瓜、甜瓜、大球菌、花卉苗木種植基地和牲畜家禽養殖基地等高效農業基地近20個,面積達3000多畝。開發旅遊產品是麻山鎮發展鄉村旅遊產業中的一項重要舉措,全鎮鄉村旅遊產品開發呈現了多點開花的喜人局面。民間儺面具雕刻藝人賴明德的儺面具因其形神兼備而深受遊客歡迎,全家年收入在3萬元以上。至2007年,該鎮已開發出了豆腐乳、美味辣醬、楊梅罐頭等極具鄉村風味的旅遊產品10多種,產品銷售額達到15萬元。

衛生事業

麻山醫療衛生事業在解放前極為落後,僅有2家藥鋪,解放后才逐漸有了發展。
時至1976年,麻山已有衛生院1所,診所3個,醫護人員71名、病房12間、病床35張,農村合作醫療15個,鄉村醫生與保健員25名。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時至2000年,麻山醫療衛生事業已有更大發展,醫護人員素質明顯提高,醫療衛生設施有了很大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日趁優化,醫療衛生技術有了顯著提高進步。
麻山鎮現有中心醫院1所,診所5個,醫務人員85名,其中:副主任醫師1名,主治醫師16名,醫師41名,助理醫師18名,非技術人員9員。除此,個體診所25個,鄉村醫生25名。
麻山中心醫院分住院部和門診部,建築總面積共3000平方米。門診部新建於1987年,住院部擴建於1995年,設有病房20間、病床40張。
醫院外科、內科、兒科、婦產科、五官科、骨科等中西結合,綜治兼治。內設診室、急診室、觀察室、婦產室、化驗室、放射室、B超室、心電圖超聲波檢測室、手術室、護理室、中西藥房等。
麻山鎮衛生網點布局合理,麻山中心醫院設在麻山鎮中心地:麻山農民街、桐田農民街、小橋、船形、橫崗這五處地方。交通方便,鄰村交彙集中,便於群眾就醫。25個個體私人診所,散布全鎮各個村落。
麻山鎮範圍內的地方病和重大疫情,由於醫療衛生科學進步和不斷發展,採取措施有力,都得到有效防治和控制,根據摸底調查資料表明,發病率大大降低,治癒率大大提高。
[地方病例]
碘缺乏病發病率由20%已降到3%以下,鉤端螺旋體病發病率由40%下降到0.8%以下。
[疫情]
乙肝:嬰幼兒發病率由15%下降到1.3%以下,成人已控制在10%以下。
百日咳、白喉、破傷風乙腦流腦等病,發病率由1%。
麻疹病例:發病率由68%已下降到0.5%以下,結核病:發病率由300/10萬已下降到20/10萬。繼消除天花病疾之後,1995年又正式宣告脊髓灰質炎已徹底根治。

藝術體育

籃球場上生龍活虎
籃球場上生龍活虎
文藝團體及民間藝術情況
麻山的藝術團體均屬業餘性后的群眾性藝術團體。
1950年-1965年,多以鄉(社)、村(隊)組織的“農民業餘劇團”活躍在農村巡迴演出,活躍農村文化生活。
1966年-1976年,多以社、隊、廠礦、學校給織的“毛澤東思想文藝宣傳隊”下鄉演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宣傳毛澤東思想,或慶祝傳統節日。
1979年-2000年,多以農民自行組織的“農民管弦樂隊”為主,除管弦樂演奏外,還輔以演唱及其它表演形式,多為慶典活動,民間紅白喜事提供禮儀服務。
麻山地區的民間文化藝術豐富多彩,強烈反映了民間鄉土風情,富有民間藝術特色,被人們喜聞樂見。如:獅燈、龍燈、儺舞、春鑼、圍鼓戲、山歌、贊土地、踩高腳、扎故事等等。這些民間文化藝術形式大部分都被繼承下來,在廣大農村流傳盛行。有的較以前還有更大發展和創新。
體育發展情況
民俗文化館
民俗文化館
新中國成立后,麻山體育事業有較大發展,“文化大革命”期間,曾一度處於停滯與冷落狀態,部分體育運動場地有的被集體或個人占作它用,有的被改土造田,有的球場球架被毀。“文化大革命”後期,倡導“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部分體育運動場地和設施才得以恢復,麻山體育事業才又開始復甦,群眾性的體育活動才又開始活躍在機關、學校、廠礦和農村。
1978年11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后,在改革開放的20年中,地方政府和有關部門高度重視,加大投入,麻山體育事業有了更大發展。體育運動場地不斷擴大,體育運動設施得到明顯改善,運動項目不斷拓展,群眾性體育活動蓬勃發展人民體質不斷增強。
時至2000年,麻山鎮從機關到學校有籃球場18個,其中有水泥球場6個,排球場1個,羽毛球場2個,旱冰場1個,門球場1個,全鎮中小學校校有體育運動場,有乒乓球台。其中:麻山中學體育運動場還設有足球場、400米環形跑道和100米直跑道,全鎮中小學體育教學設施和運動器材不斷完善,日趨優化,體育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學生體育達標合格率95%以上,優秀率15%以上,在區、市各類體育運動會上集體和個人獲獎項目榜上有名。
全鎮群眾體育運動項目日益豐富,有籃球、排球、乒乓球、田徑、拔河、民間武術等傳統體育項目,逐漸擴展到門球、足球、滑冰、健身操、太極拳、劍術等多種門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