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定鍔
薛定鍔
1943年,薛定鍔應邀在愛爾蘭都柏林大學作了題為“生命是什麼?”的一系列演講,講稿於次年匯冊出版,在科學界引起了強烈的反響。薛定鍔在《生命是什麼?》(副標題為“活細胞的物理學觀”)這本小冊子中開宗明義地宣稱,他的目的是希望探索這樣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在一個生命有機體的空間範圍內,在空間和時間上發生的事件,如何用物理學和化學來解釋。”
薛定鍔在德爾布呂克的量子力學突變模型的基礎上,進一步論證了德爾布呂克關於基因是生物大分子的思想。薛定鍔還進一步指出,生物細胞內的遺傳基因被一個“能障”保護著,外界因素如果要引起遺傳物質發生突變,必須越過這一能障——一個量子化了的很高的能壘。高能輻射可以越過這一能壘,引起遺傳基因中10個原子距離立方體內的“爆炸事件”,導致基因中的量子躍遷過程,從而成為突變基因。
在《生命是什麼?》一書中,薛定鍔最先提出遺傳密碼傳遞的概念,並且認為這種密碼貯存在“非周期性晶體”——具有亞顯微結構的染色體纖絲中。薛定鍔說,這種貯存著密碼的非周期性晶體,正是生命的物質載體。這簡直可以說是薛定鍔對後來發現的遺傳物質DNA特性的預言。一般的無生命物質的晶體,總是由一定的晶格結構周期性地重複排列而成。DNA分子中雖然也存在核苷酸單體排序的重複順利,但主要的一級結構是“非周期性”的單一順序(這裡說的是DNA中核苷酸的排列順序,而不是指DNA分子的空間構型),唯其如此,才能貯存大量的信息。
薛定鍔的《生命是什麼?》比玻爾的“光和生命”的演講影響更大,吸引了一大批優秀的物理學家轉向生物學的研究,DNA雙螺旋模型的提出者克里克(F·H·Crick)就是其中之一。克里克曾經這評價:“對於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進入到這個領域的研究者來說,薛定鍔的小書似乎曾產生了特殊的影響。其主要觀點——生物學需要用化學鍵的穩定性和量子力學來解釋這一點,只有物理學家才會理解。這本書寫得非常出色,分子的解釋不僅是十分需要的,而且它們就在眼前。這就吸引了那些原先根本就不會進入生物學領域的人們。”